摘要:在我国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力能源的需求不断提高。为了满足社会生产生活中电力能源的需求,我国加快了电力市场的改革。针对电厂竞价上网、电力市场改革需求,我国电厂必须加快技改工作,以此提高电力生产效果、降低综合生产成本。在电厂技改工作中,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是利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相互渗透实现工作效率提高的重要技术方式。因此.现就现代火电厂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关键词:电厂;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方式
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对于电厂而言,机电一体化的落实,本身就对电厂提供了很多的帮助,在很大程度上告别了以往的不良现象,整体上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可是随着用电量的不断提升,各个城市的经济也在迅速的发展,此时的电厂内部运作,倘若还是保留在最初级的机电一体化层面上,很难满足未来的工作需求,对于电厂本身而言,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所以,只有加快电厂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才能在未来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点 和概念
1.1机电一体化的优点
机电一体化是把电子和机械这两方面的技术进行合理的结合,它是一个包含多种科学技术的学科,下表是它的基本构成情况。通常机电一体化具有以下优点:
1)机电一体化不仅具有非常高的安全性;
2)机电一体化具有比较广泛的使用领域;
3)在调节维护方面非常的方便简洁。
1.2机电一体化的基本概念
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得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机电一体化是在以技术和科学为主的多门学科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边缘技术学科,而机电一体化产品是在机械产品的基础上,采用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生产出来的新一代产品。机电一体化技术同时也是工程领域不同种类技术的综合及集合,它是建立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子技术、伺服驱动技术以及系统总体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高新技术。
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有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电厂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需求
我国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目前表现为节约型社会,想要将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提升,就必须在技术改造上不断的强化。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电厂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需求较为强烈。
2.1 改造原则
电厂与一般的工厂不同,其是城市基本组成内容,实施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的过程中,应该按照一定的原则来开展,否则难以在最终得到理想的成绩。一般而言,基本改造原则是满足工作需求。例如,基于传统的液压执行器机构(高、中压调节汽门油动机和配汽机构)仍具有良好的性能,#1、2机DEH系统改造是在保留机组的油动机、保安系统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造后取消了同步器、液压调速器、调速器随动滑阀、功率限制器等液压系统部套,同时取消了电液转换器、电流卸载机构、联通阀SE839、H210面板、电流卸载机构的操作把柄等电调部套;增加4台REXA电液执行器,分别控制2台高压和2台中压调速汽门油动机并对相关电调画面和逻辑进行了修改。同时增加2个OPC电磁阀,实现超速限制控制(OPC)功能。改造后的系统为纯电液调节系统。
2.2 有效遵循各类规程
在电厂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的过程中,上述两项工作的落实,的确可以为技术改造提供较多的帮助,但是电厂本身的规程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的规程,也是需要遵守的,包括循环水系统运行规程、机组冷却水系统运行规程、润滑油系统运行规程、调速系统运行规程、发电机密封油系统运行规程、发电机定子水系统运行规程、凝结水系统运行规程等。例如,凝器改造后运行指标:在320MW额定工况、循环水进水温度20℃条件下,真空严密性优良;当循环水量为33985t/h时,凝汽器压力不大于4.8kPa;当循环水量为28000t/h时,凝汽器压力不大于5.4kPa;当循环水量为22000t/h时,凝汽器压力不大于6.5kPa。
2.3 有效建立测评机制
实施电厂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以后,原有的测评机制并不符合新的技术,所以,在技术改造以后,应充分结合电厂本身的工作状态,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操作模式,建设有效的测评机制。第一,测评机制不是摆设,要能够对工作、对技术有一个权威的测评,能够得到正确的结果,并且测评结果要让人信服。第二,测评机制的落实当中,难免会遇到新旧机制的矛盾,此时必须将新机制贯彻执行,减少在老旧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要不断拓展新的工作领域。第三,测评机制在阶段性的使用后,需要充分观察各个技术部门的反馈,进行合理的优化,应该得到电厂内部的高度支持,确保电厂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可以不断地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3 总结
本文对电厂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展开讨论,现下的很多电厂在改造方式上,都执行了有效的操作,未表现出严重的问题。就机电一体化技术本身而言,其改造的时候还应该进一步考虑到电厂本身的承载能力,适当对其他部门以及相关的技术体系实施优化,不能总是在固定的领域中实施改造,否则难以在最终的成绩上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赵昆.火电厂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01):50-51.
[2]张关松,陈上和.桑园水电站机电一体化改造方案技术分析[J].小水电,2014(02):41-44.
[3]隆丹宁.基于电厂机电一体化专业实训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J].轻工科技,2012(10):128,142.
[4]章浩,张西良,周士冲.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农机化研究,2006(7).
[5]李运华.机电控制.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论文作者:仇性国,孙松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0
标签:机电一体化论文; 电厂论文; 技术改造论文; 技术论文; 规程论文; 机械论文; 功能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