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大战中国如何应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大战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最近一份研究报告表明,到2000年,国内42%以上的正副教授和50%以上的高级工程师、研究员、农艺师将退休。目前全国100多万高级职称人才,45岁以下的仅占6.3%。显然,稳定和发展科技队伍是当务之急。科技教育界应进一步扩大开放,如聘请海外优秀学者担任学科带头人,尤其是从中国来美国的科研人员。他们中不少人已经成为各自领域的科研或技术骨干,是走在科技最前沿的生力军。从内因看,他们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从外因看,中国的快速发展与光明未来和西方的经济相对饱和,形成鲜明的对比,家乡的繁荣对海外的游子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目前许多硅谷的美国大公司已直接到中国大陆的北京、上海等地“挖”人才,有人认为这对中国科技人才流动将是一大冲击,中国又将面临人才流失。
对这个问题,我有几点看法。第一,人才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对今后的“知识经济”尤为重要。有市场竞争就有人才流动,这是无法用行政手段来控制的。美国的这一行动是有远见的,她意识到下一世纪的世界竞争本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美国是一个移民、特别是一个科技移民的国家,对他们来讲,吸引外国人才是很自然的事。第二,人才竞争与流动已从区域性到国际性。以美国的历史为例,最先科技工业的中心在东北部,这一带汇集着“常春藤IVY”即多个名校联盟和无数个美国工业大公司。从五十年代起,随着加州与德州科技工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才被“挖”到西海岸和美南地区。除了付高工资外,对人才委以重任是“挖”人的成功的条件。因此,硅谷一带的公司开创了给员工发股份的鼓励形式,用经济手段来吸引人才。进入八十年代,美国的公司开始跨国“挖”人。当时大批欧洲、前苏联高科技人员被挖走。最近有一份统计,许多法国大学的毕业生想自创科技公司,但结果是50%以上却来到美国创业。为什么自傲的法国人把家放到文化历史不长的美国?答案是他们的事业可在美国得到更快更大发展。由此可见,吸引人才的关键是良好的创业环境,使人才能有用武之地,不然的话,“挖”到的人也会再跑。第三,吸引人才是争取高科技的一个重要手段,“挖”到一个人才,也就等于获得其所拥有的技术及与此相连的信息。硅谷许多计算机公司及微软公司发展初期都是从IBM“挖”软件工程师,一下子就把自己公司的技术水平从没有到领先,还省了不少培训费。IBM是电子计算机行业中专利技术最多的公司,它为美国及世界培养了无数人才。硅谷“挖”IBM的人,的确对IBM是一大损失。九十年代初,美国经济不景气,IBM开始大量裁员,裁下的技术人员很快就被苹果、微软等公司挖去,并进入这些公司关键部门。三至四年后,IBM又用重金将他们重新招回,成功地完成一次“倒挖”人才,同时还把其它公司的技术“顺带而走”。中国目前还没有很好的经济条件到国际上去“挖’人才,但吸引本国海外人才还是必要的,办法也很多。
因为目前中国还没有一套真正完整、健全的海外学人回国管理办法,旅美的大多数中高级人才虽有报效祖国之志,但由于种种现实原因,还暂不能立即回国服务,他们宁愿多采取为国服务方式。在吸引海外华人回国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参考台湾和香港的经验。台湾从七十年代起,为了吸引海外优秀专业人士回台建设,专门建立了一个机构——国建会。该机构不是一个实体,但功能就是在海外引“智”,最成功的例子是新竹高科技园区的建立。20年内台湾从世界上的“制鞋王”、“制衣王”,成为世界上微电子产业的三强之一。目前台湾留美学生回台率为95%。为什么大部分留学生学成之后愿意回台湾?这与台湾重视海外专业人士、对他们实行大开放的政策非常有关。他们从海外大批吸引人才去台任要职,上至科学院长、大学校长、研究所长、企业主管,下至一般工程技术人员都在网罗之列。而香港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到海外广招贤才。目前香港有近40万加籍华人和近10万美籍华人在工作。许多政府官员以及新成立的科委主任(田长霖)和大学校长等均是从北美招的。美国科学院和工程院华裔院士有10几位在香港工作,这批人对将来香港高科技工业与经济发展会起到直接推动作用。
比照上述情况,我认为国内首先,应在全世界公开招聘人才,挑选优秀者,尤其在国外有多年工作经验者。第二,国内应尽早成立一个机构,统一协调管理海外学人回国或为国服务。现中国政府主管海外华人的单位虽不少,但这些单位都没有决策权或统筹权;当前应该设立一个“海外精英回国基金会”,专门帮助海外人才回国服务;第三,对回国人员工作上要放手、放心,让他们挑大梁。国内有些单位,为吸引人才,招聘时口头上说得很好,实际上又是另一回事。据说,中国国家教育系统有这样的规定,凡外国公民在国内做事,不能做“正”职,最多是“副”职。也就是说,获国外公民身份的华人回国服务时,只能当副校长、副院长、系副主任或副经理。这是个矛盾,中国又希望吸引海外的“智力”,发挥他们的作用,但又要控制他们的一部分权力。其实,不管是谁,只要他能把业务搞上去,就应该放权给他,相信他,让他在技术上说了算。第四,给回国者充分机会“充电”,允许他们再出国交流、深造。第五,允许回国者自由流动。国内单位在接受回国者时,可以先签定合同,合同期满后,回国者有权“跳槽”。第六,国内应考虑允许海外华人保持“双重国籍”。国为像我们这一批海外学人,在国外待了10几年,都有部分财产,而他们的孩子又在国外生、国外长。保留“双重国籍”能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更能安心在国内服务。国内也可像五十年代吸引海外华人一样,设立几个大的工程、研究项目,请海外专业华人成批回去,搞上半年或一年,一个个工程、项目立起来,参与的海外华人也可再回到海外。因为这里的大部分学人,不可能一下把国外的东西丢掉,国内也不可能一下接受10多万海外精英。人才的回流需慢慢的、长期的进行。
有人说现在的海外华人与五十年代海外华人相比,缺少爱国主义和奉献精神,我不同意这样说法。据我所知,前几年也有一批旅美、旅欧的中国留学生放弃国外的一切,回到中国。他们在国内各个领域工作,许多在政府与企业做管理工作。在哥大毕业的留学生中,我就知道有一批已回国服务的,如1985年回国的张祥博士,目前是上海外经贸委副主任;1995年、1996年有几位法学院毕业生,一毕业就回国工作了。如要论经济条件,他们均可以在美国当律师。回国留学生中,有相当一批在大学任教,他们有的第一年还是住集体宿舍,第二年才分到房子。他们同样爱国,同样为国奉献。当然回去进公司、企业界工作的生活条件好些,但也算不上特殊,国内搞经济的不是都较富裕吗?我们可以这样讲,“奉献精神”存在与否,已不是留学生的问题,国内的年轻一代同样存在。“拜金思想”风气目前在国内盛行,现在刚出来的留学生,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很大部分是在国内形成。有些学生刚到美国就表现出某些自私和追求金钱的行为,还比我们这一代现实得多。我还要说明的是,现在是自由竞争的社会,谁争得到,谁就是赢家(正常竞争情况下)。人类的财富是全球的。中国要想与国际接轨,就得参与国际竞争,人才竞争也不例外。
标签:海外回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