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模式研究_职教论文

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模式研究_职教论文

关于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模式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职业教育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对一个市不同体制、不同专业、不同规模的职业学校调查表明,目前职业教育发展有三难:一是招生难,全市二十多所职业学校只有市职业中专完成了九七、九八年招生计划,其余学校年招生不足100人,有的只有十几人;二是就业难,目前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率只占各类学校毕业生就业率的3~5%左右;三是生存难,有90~95%的职业学校由于质量低、专业重复和就业难等多种原因,而导致学生招不来、留不住、学不好、无出路而面临生存危机。深刻分析当前职业学校出现的三难,只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种表象,其实质是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后果。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职业教育必须改革,尤其是要在其体制改革上下功夫。

一、中小城市实施职高、中专、技校三位一体,构建中等职业教育一校多制的办学模式,迎接中等教育的挑战

职业教育招生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近几年普高热带来的职高冷。据调查,近几年初中毕业生的流向一般为普高约占40%、中专约占20%、技校约占15%、职高约占8~10%、成人大专院校中专班约占5%、通过各种形式重读的约占5%、待业就业约占5%。显然普高在生源上占有绝对优势,职高、中专、技校处于绝对劣势。不足50%的生源被三种体制的学校瓜分,其结果必然是谁也吃不饱谁也吃不好,不需几年都会因为生源逐年减少而陷入困境。那么职业教育如何绝路逢生呢?有效的方法是变职高、中专、技校三者互争生源,为团结起来共同迎接中等教育招生的挑战。因为职高、中专、技校同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其办学任务和办学目的同是为当地经济培养初、中级技术劳动者。三位一体既合情合理合法,又符合市场经济资源共享、扬长避短、优化组合的发展规律。目前全国已有许多中小城市(指有中专、技校、职高的地方)这样做了。以白山市为例,1994年在市政府的统筹下,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协调下,在劳动和企业部门的联合下,市实验职业高中与中专、技校三位一体成立了白山市职业教育中心,出现了一校多制的1994.9.27)。这一模式一出现立即显示出其独特的优势:其一是发挥了同心同德同一目标的优势,大大开发了生源。变过去招生中的“一分为三”为“三分合一”,内增凝聚力外增吸引力,当年招生300多人,约占应届初中毕业生的45%;其二是调动了劳动部门和企业的积极性,大大开发了就业资源。据调查应庙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100%;第三是发挥了教育部门校舍、师资、设备、教研和科研等办学条件的优势,使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近几年省市专业技术比赛和大专院校对口招生中,始终名列职业学校前茅。由此得到家长、学生和社会的大力支持,原来待业的那10%毕业生以及中考落榜生都被吸引到职业中专接受职业教育,使一校多制的办学模式,在普高热带来的大力冲击中站稳了脚跟。

二、大中城市创办职业教育集团,构建学校、企业、社会整体合作的办学模式,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挑战

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是由于近几年来职业教育发展布局不合理、学校布点多、专业重复、规模小、效益低造成的。据调查,目前农村县(市)除各建有一所职教中心外,乡镇中学又分别建有职业高中班;市区除叫一所职教中心外,初中同样建有职业高中班;另外所辖行政区又建有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职业中学。以白山市区为例,市区内就建有建筑、服装、林业等6所国办职业中学、两所民办职业中学和6所企业办的职业高中及地方企业办的8所中专和技校,其有20多所性质相同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这种小而全、大而全、规模小、条块分割的格局,其后果一是很难避免专业的重复;二是由于学校分散,不能集中投入,办学条件落后,又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加之用人部门就高不就低的学历观,必然会导致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状况逐年加剧。据调查显示,目前在国家企事业包括不同所有制不同用工部门的就业顺序为:大本、大专、普高、下岗职工、中专、技校,最后排位是职业学校。这种小而全、大而全而带来的质量因素和就业难的弊端,是我国80年代初期职业教育刚刚起步时由于计划经济的制约,只注重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而忽视中等教育体制改革留下的后果。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市场经济的高度,以社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社会化的新视野,加大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改革的力度。其理论和政策依据是适应市场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政府机构改革,当务之急是将过多过滥的一些规模小、条件差、布局不合理的普通中专和职高做适当的撤并。在此基础上对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打破原有部门、行业间以及部门、行业与地方间的条块分割局面,根据区域发展的需要,实行联合、共建、合并,重新优化组合,创建职业教育集团,最终改变职业教育的内涵外延:使职业教育由原始的单一化趋向适应市场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集约化和综合化。即办学由董事会或办学委员会吸收各个行业、企业的负责人及学生家长和学校创办者共同参加管理,共同对学校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改革、教学计划制定等方面进行论证决策。使职业教育不在具有某类专业或某种层次性质,而是具有多种办学形式、多种办学功能、多种专业设置和多种办学目的,从而实施学校最优的发展和资源的最佳配置。这一新型办学体制即学校——企业——社会——职业教育集团,目前已在江苏省镇江市出现(见《中国教育报》4月1日)。其虽然刚刚建立不久,却已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最大的优势是由于企业厂长、行业经理成为职教集团的主体之一,他们以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觉地将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融进当地经济和部门发展规划之中。科学地策划办学经费、发展规模、专业设置、毕业生就业等重大问题,把职业教育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有机有效地结合起来。在教育集团成份的多元化、所有制的多元化、利益主体多元化的作用下,原来职业学校想到做不到的事情如今已成为现实:一是做到职前与职后培训结合;二是做到学校与企业办学结合;三是做到学校与行业办学联合;四是做到学校与高校联合;五是做到学校与部门办学联合;六是做到学校招生与招工结合;七是做到产、学、研结合;八是做到职教与成教结合;九是做到初、中、高三种办学体制结合;十是做到职高、中专、技校结合。十个结合变封闭式办学为开放式办学,变教学单一模式为产教结合双项模式,人材培养变专业型为复合型,大力提高了职业教育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中的信度与效度。江苏省镇江市第一职业教育集团成立的第一年,学校在校生人数已占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的63%,毕业生全部被集团内所属企事业消化。事实说明建立职业教育集团不仅可以壮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抗击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种种挑战,而且是教育体制改革即精简机构减员增效的必要手段和有效措施。

三、在农村建立职教、普教、成教、继续教育联合体,构建职业教育终身化的办学模式,迎接现代社会的挑战

如果说招生难和就业难是职业教育自我发展中出现的内部矛盾的话,那么职业教育今后的发展,还将面临着由外部因素即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招生难和就业难。一是我国目前的人口教育成果已在基础教育中开始显现。中小学生招生人数逐年减小的客观现实,警示职业教育的生源将随着中国人口的逐年减少而减少,迫使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难上加难。二是随着我国信息化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必然进一步加快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转变。两个转变必然会带来机构化和信息化程度的大幅度提高,迫使就业岗位和就业人数减少。加之高等教育发展迅猛,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增多,人才市场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这对本来就在人才市场中缺少竞争力的职业学校毕业生来说,就业会更难。

然而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分析,由人口政策和两个转变给职业教育带来的招生难和就业难确不是一件坏事,而是推动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强有力催化剂。因为人口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口的素质,在社会发展中以优代多、以精胜多;两个转变虽然在信息化大生产中用工数量减少了,但同样需要以优代多、以精胜多。而要培养以优代多、以精胜多的复合型人材,仅仅靠职业教育一种体制是无法办到的。那么职业教育要在现代化大生产中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对现有体制进行重大改革,即冲破职业教育的围墙与普教、成教、继续教育建立联合体、创办职业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社会化的模式。这一办学模式提出的依据有四点:一是理论依据。首先从大职教观考虑,现代职业教育是贯穿于个人职业教育发展全过程的一种教育,它在适应终生教育过程中,形成了纵向衔接(小学、初中、高中、职教)、横向贯通(职教、普教、成教)的系统。尤其是现代经济快速发展刺激职业变动频繁,劳动者一生会出现多次职业技能的更新情况,仅靠在学校接受职业教育是不够的,需要成教和终身教育的补充;其次考虑到终身教育的五种功能,即具有全面性——胎儿、婴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与家庭、学校、社会全面结合有开放性——向社会所有成员开放;具有多元性——多种多样的教育形态、方法和方式;具有灵活性——学习者有较大的选择自由;具有民主性——社会各部门、各行业、专家共同参与教育管理,并要求学习者与教育当局合作,即教育自己,又以某种方式教育别人。二是法律依据。《职业教育法》十二条提出“建立健全职业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并与其它教育相互构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三是政策依据。最近教育部长陈至立同志撰文指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发展,必须突破原有模式,以开放式、多样式的办学形式广泛吸纳初高中毕业生和再就业人员”(见《中国教育报》98.7.16)。另外教育部职教司司长刘来泉同志也多次强调“我们需要大的职教观,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政府机构改革,可进一步打破原有的部门、行业间以及部门、行业与地主间的分割局面……”四是以现代人的需要为依据。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逐渐形成,知识和技术的更新周期越来越快,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走向社会很多已经陈旧,需要通过成教和继续教育来补充和更新。正是在上面的理论、法规、政策的呼唤下,吉林省抚松县第四中学经过10年的改革与探索,创办出(普教+职教+成教)+(升学预备型+就业预备型+继续预备型)办学新模式(见《教育研究》98.8期),其突出特点是以正式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结合、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结合、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结合,这一基本特色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穷国办大职教的国情。因此,受到当地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青年、成人的欢迎。因为学校的大门永远对社会开放,受教育者可不受年龄、时间、职业等条件的限制,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随时随地地到学校选择一个专业,来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使职业教育真正成为抚松县东岗地区五万多青年和成人的终身需要。这样在东岗镇,人人都可接受继续教育,人人都是四中的学生,而这些学生又都是东岗地区接受教育的青少年和各行各业的从业者,所以在这里既不存在招生难也不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使职业教育终身化,终身教育社会化的办学模式,在促进教育与经济、人与社会相互发展中两翼齐飞。

标签:;  ;  ;  ;  

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模式研究_职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