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研究--以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为例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研究——以河南省师范类高校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南省论文,为例论文,必要性论文,信息资源论文,图书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是一项以培养各类高级人才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其毕业生大部分的就业取向是我国的各级教育机构,并且高等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国家实行的教师专业职务制度和教师资格制度,这就决定了高等师范院校是以振兴中国教育事业为己任、坚持以培养教师人才为中心、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高等院校。我国师范类院校的学科结构基本接近,各学校主流的学科设置基本吻合,这就形成了各学校教学过程中所需的信息资源有许多共通之处。各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是围绕学校的学科发展而进行的,由于师范类高校具有办学性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培养目标等方面的相似性,所以,各高校馆藏都基本上形成了“大而全,小而全”的重复建设局面,纸质文献、电子文献重复订购现象非常严重,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为改变这一现状,使有限的经费发挥最大作用,笔者认为,构建一个权威化、标准化、规模化的“河南省教师教育信息联盟”运作平台势在必行。

构建“教师教育信息联盟”的目的在于实现地域性教师教育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全面共享,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科研信息环境,促进地方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从发挥最大效益性原则的角度来看,资源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以使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发挥出最大的使用效益,所以师范院校的信息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互通有无,以减少重复建设所造成的不必要浪费。高等师范院校图书馆资源的全面共享,可以将各院校优秀的教师教育理论成果、课件资源、丰富的教育文献资源、基础教育的实践成果,在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下,实现共同组织、共同管理、分项建设、共同发展、全面使用,让教师教育信息实现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从而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每一位师生带来便捷、高效的资源服务。

一、河南省师范类院校学科设置现状调研

河南省师范类高校共有河南师范大学、安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周口师范学院、洛阳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郑州师范学院8所本科院校以及其他几所专科学校。师范院校各专业学科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的办学性质、办学目的,师范类高校具有办学性质、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培养目标等方面的类似性,这决定了各院校图书馆藏书建设内容也必定具有一定的相同性。为了求证河南省师范类院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笔者对河南省师范类本科院校进行了调研,内容包括学校专业设置的叠加重复情况、图书重复采购情况、数据库购买状况以及部分特藏图书入藏情况等。

笔者于2010年6月10-15日,采取直接登录网站网页的方式,对河南省师范类本科院校进行了调查。由于网络等原因,本次调查能够有效访问的有河南师范大学(http://www.htu.cn)、安阳师范学院(http://www.aynu.edu.cn)、商丘师范学院(http://www.sqnc.edu.cn)、信阳师范学院(http://www.xytc.edu.cn)、周口师范学院(http://www.zknu.edu.cn)共5所院校。

(一)学科结构分析

1.师范院校本科教育的核心学科

河南省师范类各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存在着交叉和重叠现象。以上述5所高校2010年本科招生专业设置的统计情况(数据来源为上述5所院校的2010年招生网)为例,5所院校共设专业79个,其中26个专业(简称A类)为5所学校共有,6个专业(简称B类)为4所学校共有,3个专业(简称C类)为3所学校共有,17个专业(简称D类)为2所学校共有,其他27个专业(简称E类)分散在不同的5所院校中。我们可以用数字对此加以表示:5所高校共有的专业占全部专业设置的32.91%,每门学科4院校共有的占7.59%,每门学科3院校共有的占3.80%,每门学科2院校共有的占21.52%,各校单独开设的专业占34.18%。这一结果表明,师范院校的共同学科集中在A类与B类的32个专业中,这32个专业是师范院校本科教学的基本专业即核心专业。它们是师范院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学科结构中重点保障的专业。

2.核心读者群

笔者将5所院校共同拥有学科的A类与拥有学科较集中的B类的32个专业做了分析,这32个专业招生人数占全年招生计划比例最高的是周口师范学院,为73.10%,最低的是安阳师范学院,为47.42%。5所院校32个专业占全部招生计划的平均数为63.58%,这32个专业所包含的读者群体,我们称之为基本读者群或核心读者群。

近年来,我省的师范院校都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在校学生数量与20世纪末相比成倍或成几倍地增长,与此同时,招生人数在百人以上的专业也在不断增加。学校学生数量的急剧增长,使得读者对馆藏图书的需求增强,馆藏与读者需求之间的矛盾逐渐凸显出来。因而图书馆要根据学校招生的情况调整不同学科专业的图书及专业图书的复本数量,根据读者人数给予不同的权重[1]。上述A类与B类读者群的人数占读者总数的比例较大,其阅读需求是师范院校图书馆构建信息资源学科结构中不可忽视的主要构成要素,是首先要满足的阅读对象。

3.学科等级结构分析

通过对师范院校学科设置分析,笔者认为学科等级结构应分为以下3个级别:

1级:学校的核心专业(A类与B类)以及学校重点学科、博硕士学位点的专业。该等级应为馆藏学科结构的最高级别,它包括了具有师范院校办学性质的基础专业,以及服务于学校博硕士学位点的重点学科专业,参照美国图书馆协会对馆藏分级中[2]的综合馆藏等级与研究馆藏等级,其馆藏量应占文献总量的65%~80%。

2级:C类与D类。将这两类学科专业图书列为2级,并不意味着这些专业所需图书不被重视,它们也是服务于本科教育或是终身教育的馆藏文献,只是这些专业图书不属于博硕士学位点以及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数量上要比1级馆藏少一些,其馆藏量应占文献总量的20%~30%之间。

3级:E类。这类专业是数量最多的一个大类,但它们比较分散,27个专业分散在不同的5所院校中,平均每所院校有5个所属专业。这些专业大都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在近几年内新设的专业,如动漫设计与制作、网络工程、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等学科专业等。因为这些学科开设较晚,所以与这些学科相关的馆藏图书资料品种及复本量很少。我们在馆藏建设过程中,应紧紧围绕学校的学科发展需求,对学校新增专业随时调整采购方针,加强对新增学科专业类图书的采购,并对这些专业类图书原有馆藏做出评估,对其中复本量低但利用率高的图书进行二次补充采购。

二、河南省师范类院校文献资源调研分析

(一)类型结构分析

文献结构类型是指馆藏体系中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献的构成状况。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美、英、德、日等发达国家近年来为图书馆馆藏建设均投入大量资金,分期、分批实施图书馆数字化工程,推动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在国内,数据库和电子图书的产生也有十多年历史,并且形成了一定规模,如目前用户量非常大的CNKI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书生数字图书馆、方正Apabi等。这些电子文献对师范院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影响是巨大的。20世纪末以来,电子文献的产生已经改变了由印刷型文献单一提供传统信息服务的方式,这些电子文献已经和印刷型文献形成了优势互补、各种载体共存的局面(见表1)。

由于纸质资源、电子资源并存,馆藏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文献类型结构也愈加复杂,这就使得不同类型资源之间的入藏比例更不容易调控。有学者认为,馆藏及馆藏结构变化可以从不同类型馆藏资源的经费变化及其在图书馆整体经费中所占比例的变化去考察,他们通过统计发现,不同级别的高校(“985”院校、“211”院校、一般本科院校)馆藏结构的经费投入不同,就电子资源经费而言,一般本科院校图书馆所投入的比例并未如我们常说的呈现快速增长而是保持一定的稳定[3],纸质文献的投入占总经费的大部分。

(二)外购数据库类型结构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5所大学日趋重视电子资源的采购,共购买各种数据库36个。由于各高校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是围绕学校的学科发展而建立,馆藏建设大同小异。“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显而易见,从整体来看,外购数据库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复订购现象,如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Springer Link数据库、金报兴图年鉴资源库等,5所院校图书馆全部购买了这些数据库。目前几所师范院校之间信息资源的共享还处在较低水平上,绝大多数的数据库仅限本校读者使用,限IP登录占总量的85%以上,可方便远程读者浏览全文、充分利用的特色资源数据库还不到2%,这表明地方高校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循环了传统意义上的自给自足的状态,缺乏宏观协作性与共享性。

(三)特藏图书类型结构分析

古籍图书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对古籍图书馆的保护与利用是图书馆重要工作之一。5所院校图书馆均设有特藏书库,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各馆古籍图书量的增加,有些图书馆正在不断加大人力和财力投入予以修复和保护。从下面表2可以看出,《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民国丛书》、《四部丛刊》等价值不菲的大部头图书分别作为各图书馆的珍贵古籍被收藏。

三、河南省教师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必要性

在2005年“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上,50多所大学图书馆的60多名图书馆长共同签署了《武汉宣言》,他们指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图书馆与其他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要建立不同类型的图书馆联盟,不仅要建立系统内的图书馆联盟,而且要建立同一地区跨系统的图书馆联盟。坚持平等自愿、互利互惠的原则,使每一个联盟成员都能享受到信息资源共享带来的利益。高校之间图书馆联盟的迅速建立和发展,不仅能够加快图书馆服务手段的现代化进程,更能够使读者便捷高效地获取信息、最大限度地满足校内外读者的信息需求,从而为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和科学创新研究提供充分的信息保障,实现最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这是高校图书馆追求的崇高目标,也是高校图书馆的使命。图书馆联盟的建设与启用能够最大力度地推动图书馆整体事业的发展,不同模式的图书馆联盟已经成为当今图书馆发展的新趋势,建立一个统一规划信息资源建设的图书馆联盟对于师范类高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书馆联盟是指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受共同认可的协议和合同制约的图书馆联合体[4]。图书馆联盟也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重要途径与方式,这种方式在国外起步较早,发展也较迅速,联盟的形式有高校图书馆联盟、公共图书馆联盟、专业图书馆联盟、区域性图书馆联盟、数字图书馆联盟等。我们国家一些较发达的地区也已经出现了这种形式并得到较充分发展,如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天津市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江苏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吉林省图书馆联盟等,它们分别建成了区域性或系统内的共建共享的协作网,形成多种模式的图书馆联盟[5]。

图书馆联盟一般是由数个有某种契合点的图书馆,通过分布式的网络环境连接在一起的。区域图书馆联盟中“区域”的地理范畴没有远近之别,也没有大小之分,参与联盟的图书馆,只要具有共同的条件和特点、共同的目的、共同的利益、共同的需求,或者具备在地理位置上邻近、自动化系统兼容等条件,就有可能组成联盟,目前,河南省各师范类高校图书馆联盟的设想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可能。

(一)各校图书馆丰富的教师教育理论资源是基础

目前,河南省本科以上师范类院校共有8所,收藏中外文图书共计2000余万册[6]。这些学校基本上都开设了教育类基础课程,所以,与之相匹配的教育类专业图书和报刊内容也非常新颖,独具特色,占馆藏的比例较高。在电子资源方面,如图书馆自建各类特色数据库和外购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超星电子图书、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及学位论文数据库、Springer Link数据库等,这些也都已经具备了满足教师制作教育课件、完成具有前沿性的理论或应用方面的课题需要的条件。

(二)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服务是资源共享的主要手段

文献传递服务是网络条件下实现文献资源共享最有效的服务方式之一,也是满足读者个性化信息需要的重要措施,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资源数字化的发展,文献传递服务逐步在图书馆之间展开正在成为可能,从而使得跨馆、跨地区、跨学科之间的文献检索成为现实。图书馆可以不依赖自身的收藏而存在。有资料显示,河南省图书馆界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进行馆际互借活动,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曾作为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馆际互借用户,从它们那里获取了长达20余年的信息服务,如今,图书馆界同仁数年的努力,再加上逐渐成熟的通信技术,都为我们建立联盟创造了良好基础。

(三)图书馆成熟的网络技术优势是条件

河南师范类院校的图书馆是国内较早实现自动化管理的高校图书馆,如今,计算机管理系统的使用已经普遍化,图书馆管理系统大部分采用ILASII系统,有些图书馆已经逐步建成了配置有海量存储设备的千兆局域网。这些局域网大都采用较为先进的高性能交换机、防火墙等高端设备,可以通过校园网络为师生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各种数据库检索服务和读者信息查询服务,从而为建立联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支持。

(四)图书馆专业技术人才是保障

人才是推进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各大学图书馆多年来重视人员队伍建设,一方面从全国大型图书馆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制定出与它们接轨的标准和要求,一方面积极鼓励和支持图书馆工作人员参加基础培养和学业进修。近年来,各校图书馆工作人员无论是从职称结构上还是从数量结构上都有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图书情报专业、计算机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生正在成为图书馆事业建设中的生力军,他们的积极参与为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标签:;  ;  ;  ;  ;  

图书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要性研究--以河南省高等师范院校为例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