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分析讨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方法和护理效果。方法 将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确诊的86例心肌梗死患者按不同急诊护理方式分为急诊组和常规组,急诊组采用急诊护理干预,常规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从接诊到急诊抢救需用的时间、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急诊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对护理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组,而且急诊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和从接诊到急诊抢救需用的时间均比常规组少,(P<0.05)两组数据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急诊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减少发生并发症,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护理方法;护理效果
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高,并发症多,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一种常见疾病。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出现斑块破裂出血,形成血栓,堵塞血管,引起心肌严重缺血的一组病症[1]。持续长时间心肌缺血、心肌损伤就会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胸骨后疼痛、头晕、心慌、发热、恶心、呕吐、低血压、休克、呼吸困难等。主要病因有冠状动脉管腔内血栓、冠状动脉痉挛、粥样硬化斑块出血、心排血量降低、心肌需氧量增加。常见的并发症有心律失常、左心室衰竭、休克、梗死后综合征等,我国目前还没有发现可以根治该疾病的治疗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骤、变化迅速,所以在急诊诊断时的急诊护理对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十分重要[2]。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用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期间确诊的86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急诊组和常规组,每组各43例。急诊组采用急诊护理干预,常规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急诊组中男27例,女16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2.8±2.5)岁,其中梗死部位在前间壁的23例,下后壁的13例,高侧壁的7例;常规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32-77岁,平均年龄(55.1±1.2)岁,其中梗死部位在前间壁的19例,下后壁的15例,高侧壁的9例。所有患者在发病10小时内被送往医院救治,诊断排除糖尿病、高脂血症、肿瘤和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诊护理,在入院前对患者采取吸氧治疗、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输液通道以及相关救治措施。在进入急诊室抢救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心电图和生命体征监测,继续吸氧,建立静脉输液通道,观察患者症状。干预组采取急诊护理干预,在接到患者急救电话之后立即开通绿色应急通道,让患者取卧位。给予吸氧治疗,改善患者心肌缺氧的症状,氧浓度为35%左右。进行心电图、心率、血氧饱和度、血压监测,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尽早建立静脉输液通道,根据患者病情使用相关药物进行静脉滴注是抢救患者最重要的步骤之一。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病史、病程等,有心绞痛病史的患者可以使用吗啡镇静止痛。病情严重的患者也可以服用硝酸甘油片增加心肌血流量,扩张冠状动脉。有窒息或者呼吸衰竭的患者立即实施人工心肺复苏。提前通知急诊室医生准备抢救措施和治疗方案。在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在门口接待患者,由绿色应急通道直接送入急诊室由医生救治。同时护理人员采集患者血标本、和心肌内病变标本送往实验室检验。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各项指标,可以询问患者感受,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在患者症状稳定后转入普通病房治疗,护理人员对患者进行饮食指导、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等。
1.3 评价指标
评价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的指标有:临床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从接诊到急诊抢救需用的时间、对护理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式
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用(%)表示计数资料,行x?检验,以P<0.05为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急诊护理情况进行观察记录发现,急诊组患者从接诊到急诊抢救需用的时间为(13.2±1.5)分钟,常规组患者从接诊到急诊抢救需用的时间为(27.5±3.6)分钟。说明急诊护理干预比常规急诊护理需用的诊断时间短,为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间。同时急诊组的抢救成功率和满意度明显优于常规组,急诊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表1 两组患者急诊效果比较 [例(%)]
组别 例数抢救成功率 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
急诊组43 39(90.70)4(9.30) 40(93.02)
常规组43 30(69.77)9(20.93) 33(76.74)
x? 13.8117 5.2710 10.3455
P P<0.05 P<0.05 P<0.05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冠心病,发病急骤,如果抢救不及时,患者出现严重心肌缺血缺氧就会导致心力衰竭、甚至死亡。据临床不完全统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前的死亡率超过40%,所以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采取急诊护理干预,可以节约患者就诊时间,提高患者的有效抢救率,稳定患者病情,减少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3]。如果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合并患有高血压、心绞痛、糖尿病、高脂血症或冠心病家族史,在救治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控制这些高危因素,适当选用药物,避免加重病情,如胸痛剧烈的患者注射哌替啶或吗啡镇静止痛[4]。本文对8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观察发现,急诊组患者从接诊到急诊抢救需用的时间为(13.2±1.5)分钟,常规组患者从接诊到急诊抢救需用的时间为(27.5±3.6)分钟,急诊组患者救治前花费的时间比常规组要短很多。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来讲,时间就是生命。急诊护理干预通过提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监测、病情评估,提前让医生为急救做好准备,缩短了患者的诊断时间,也就大大降低了发生死亡的机率。急诊组成功抢救患者39例,抢救成功率为90.70%,常规组成功抢救30例,抢救成功率为69.77%,说明急诊护理干预急救前的护理措施对患者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吸氧,满足患者的心肌需氧量,开通静脉输液通道,稳定了患者病情,从而提高了有效抢救率。急诊组患者中有4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9.30%,常规组患者中有9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0.93%,急诊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说明了急诊护理干预对可以减少发生并发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通过询问患者对护理的满意情况结果显示,急诊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3.02%,常规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为76.74%,说明急诊护理干预比常规急诊护理更符合患者的需求。所以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急诊护理干预缩短了患者的诊断时间,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预防减少了并发症,提高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淑芳,吴洁华,何亮.优质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当代医学,2015,21(29):86-87.
[2]丁红霞.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2):228-229.
[3]张莹.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7):235-236.
[4]于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护理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2):102-103.
论文作者:张琼,黄文君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2
标签:患者论文; 急诊论文; 心肌梗死论文; 常规论文; 并发症论文; 心肌论文; 满意度论文; 《医师在线》2015年12月第2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