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品市场的变化趋势_消费水平论文

消费品市场的变化趋势_消费水平论文

消费品市场的变动趋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变动论文,趋势论文,消费品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城乡消费品市场今后能否保持兴旺势头,从短期看取决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而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在很大程度上由收入水平和消费偏好的变化所决定。从长期来看,消费需求的变化则最终受生产形势及经济增长水平的制约。

一、城镇消费需求在近两年内仍将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1、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放慢是消费品市场销售由旺转平的基本原因。自1994年以来,城镇居民的家庭人均实际生活费收入增长幅度一直在下降。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按照扣除了物价指数的可比口径计算,1994—1996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实际生活费收入的增长速度以平均每年两个百分点的幅度下降,1993年增长10.21%,1994年增长8.78%,增幅比上一年降低1.43个百分点;1995年增长4.93%,增幅比上年降低3.85个百分点;1996年增长仅3.3%,增幅比上年又降低了1.63个百分点。1997年上半年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仅2.2个百分点,增幅进一步下降。

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生活费名义收入的增长情况来看,收入增幅下降的趋势更为明显。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1995年比1994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1996年又比1995年下降了10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城镇居民内部,由于居住地区和就业行业的不同,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城镇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经由80年代的0.16,上升至1995年的0.31,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十分明显。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需求的扩大,尤其不利于对一般消费品需求的增长。据国家统计局的推算,至1995年底,我国城镇居民当中相对贫困人口已有近1300万人。

近年来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放慢必然影响消费水平的提高。数据显示,随着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的降低,消费水平的增长幅度也在下降。自1993年开始,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速度开始大幅度下降。按可比价格计算,1993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8.9%,比1992年的15.4%下降6.5个百分点;1994年城镇居民消费水平增长速度只有4.1%比上年降低4.8个百分点。1995年消费水平增长率为5.9%,1996年为5.6%,虽略有回升,但与1992年以前相比,增长幅度仍大大降低。1994—1996年成为90年代以来消费水平增长最为缓慢的三年。上述分析表明,由于受收入增长放慢的影响,近年来消费水平增长也随之趋缓,预料这种趋势在今、明两年内不会有很大改变。

2、城市居民消费结构呈服务性消费比重上升,商品性消费比重下降趋势。近几年来,城镇居民的总消费当中服务性消费项目所占比重无一例外都呈上升趋势。与1992年相比,1996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当中,医疗保险支出所占比重上升了1.18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支出所占比重上升2.44个百分点,教育支出上升1.4个百分点,居住上升1.76个百分点。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城镇居民所有商品性消费项目在总支出的比重都在下降。与1992年相比,1996年食品消费比重下降4.26个百分点,衣着下降0.61个百分点,耐用消费品下降0.35个百分点,日用杂品下降0.3个百分点,文娱耐用消费品下降0.73个百分点。

商品性消费在总消费中比重的下降,成为消费品市场由旺转平的另一因素。服务项目支出在总消费中的比重上升,在一定程度上是服务业价格上涨造成的。居住项目当中的水、电、煤气及交通、通信业等行业都是垄断性行业,近两年来连续涨价,对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产生影响,尤其在收入增长放慢的情况下,难免会对商品性消费起到抑制作用。

3、长期消费意识的增强,影响了现期消费的增长。近几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储蓄额大幅度上升,1996年已达到近4万亿的总规模,其中城镇居民储蓄额占到了3/4以上。据一份问卷调查的统计结果表明,在回答储蓄的目的这一问题时,养老保险、子女上学、子女结婚成为城镇居民储蓄最主要的三个目的。这说明城镇居民长期消费的意识在增强。随着最近一两年保险制度、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展开,个人对各长期消费项目所承担费用的份额上升,促进了储蓄率的提高。

储蓄率的提高必然引起消费倾向的下降。如果我们对照一下每年银行的工资性现金支出额和每年城镇居民新增储蓄额就会发现,储蓄额所占工资性现金支出额的比重直线上升已由1990年的25.9%上升到1996年的52.7%。于是,用于当期消费的金额比重自然会随之下降。

4、城镇消费品市场转旺的重要条件是结构调整。以上所举的三个影响城镇居民商品性消费增长的因素,在今年下半年及明年都仍将继续发生作用。但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收入增长这一因素。收入增长水平取决于生产形势,而生产形势的好转、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又由结构调整的进度所决定。

我国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变化的问题由来已久,在抑制通货膨胀的过程中暴露得更加充分。大量产品不适销对路,造成产品积压;而相当规模的需求国内又无力满足,必须依赖进口。这个矛盾是造成企业开工不足、效益下降、收入受到影响的根本原因。然而解决这个矛盾绝非能够一蹴而就,必须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共同努力,调整产品及产业结构才能奏效。而这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在这个调整结构的过程中,收入、消费都仍将保持平稳增长的趋势。

二、抓住农村加速普及家用电器的有利时机,形成经济增长点

与城镇居民相比。近几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增长较快,其增长速度已超过城镇居民。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农村迅速提高家用电器普及率的时机已经成熟,

1、近几年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已快于城镇居民。自1992年以后,在农业连年丰收、乡镇企业高速发展以及农产品价格上调等因素的作用下,农村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进入新一轮较快增长期。

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下滑的趋势相反,农村居民的收入连续几年都保持了强劲增长的势头。1994年以后,当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开始转入下滑的时候,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则开始加速。按可比口径,199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率为4.99%,比1993年提高1.79个百分点;1995年增长率为5.60%,比1994年提高0.61个百分点;1996年增长率为9.0%,比1995年提高3.4个百分点。1995、1996两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长率都超过了城镇居民,分别比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快0.7和5.7个百分点。从今年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干城镇居民的趋势仍会保持。与此相应,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也超过了城镇居民。按可比价格计算,1994年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为6.5%,比城镇居民高2.4个百分点,1995年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率为9.6%,,比城镇居民高3.7个百分点,1996年农村消费增长率为8.8%,比城镇居民高3.2个百分点。由此可见,近年来的市场转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农村居民收入、消费的快速增长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迅速的直接结果,而这一趋势仍会保持下去。这是因为,农村经济正进入以多样化经营为特色的新一轮发展时期。从国家到地方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发展连创历史最高水平;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使多种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展开,促进了农村专业化生产和农产品深度加工。这一切使农村经济拓宽了生产领域,延长了生产链条,促进了乡镇企业的更快发展,因而大大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预计在今后几年内,农村居民的收入消费水平仍将保持高增长的态势。

2、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出现令人注目的变化。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其消费结构也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构成来看,不同消费项目的增长幅度相去甚远。其中,文教娱乐用品的支出增长幅度远远超过了其他消费项目。1992—1996年,按现价计算的农民人均消费额平均每年增长24.28%,其中,文教娱乐用品消费年均增长31.89%,平均超过总消费增长速度7.61个百分点。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则低于总消费增长,分别为23.61%、21.32%、20.21%和23.11%。从消费项目的比重变化情况来看,消费结构变化的特征更为明显:首先是食品在消费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进入90年代以来,食品在农村居民的消费中,一直占着较高的比重,份额都在58%以上。1996年这一比重降至56.33%。其次是用于住房的支出比重下降。在我国农民的消费结构中,“住房优先”的特征十分突出,80年代用于住宅的消费比重在20%以上,进入90年代这一比重明显下降,1995年以前降至17%左右,1996年进一步下降到13.9%。第三,在食、住以外的工业性商品消费构成中,最令人注目的变化是文教娱乐用品消费支出比重迅速上升,并且从1993年起超过了衣着消费支出,一跃而成为仅次于食、住之后的第三位支出顶目。与1992年比较,1996年文教娱乐用品支出比重提高了1.79个百分点,衣着消费比重则下降了0.73个百分点,1996年衣着消费比重为7.24%,而文娱用品消费比重为8.43%。

农村居民文教娱乐用品消费比重的上升是由文娱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增长带动的,其中以彩色电视机的带动作用最为突出。从农村居民彩电的普及率来看,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1993年以后彩电普及率进入迅速提高时期。在此之前,农村彩电普及率每年以两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而1994、1995年都提高到3个百分点以上,1996年则比1995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由16.9%提高到22.9%。

除彩色电视机之外,其他家用电器在农村的普及率也出现了加速提高的趋势。1996年我国农村的电冰箱、收录机、洗衣机的普及率已分别达到7.3%、31.2%、20.5%,分别比1994年提高3.3、5.5和5.2个百分点。这说明,在农村居民消费总体水平迅速提高的条件下,消费的结构和内容开始向工业消费品,尤其是耐用消费品转换。

3、我国农村普及家用电器的高潮正在到来。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农村居民家庭的家用电器普及率将会迅速提高。其中最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标志,是农村居民当中“家电购买力系数”(现期收入与家用电器平均价格的比值)的提高。用现期收入与现期家电价格比较,就能更为准确地反映出农村居民对家电类商品的购买力。与我国城镇居民普及家用电器的过程相对照,当前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家用电器价格的比值已经超过了加速普及家用电器的临界点。

我们以彩电为例来说明这一点。我国城镇居民普及彩色电视机最快的期间是1988—1990年。在这三年当中,城镇居民彩电普及率从30%一跃而达到59%,并且超过了黑白电视的普及程度。在此期间的收入情况是,1988—1990年这三年,城镇居民的人均生活费收入分别为1119.4元、1260.7元和1387.3元;同期,46CM(21寸)彩色电视机29个最大城市的平均零售价格分别为2026.50元、2704.87元和2384.68元。也就是说,在城镇居民彩电普及率增长最快的三年中,人均收入与彩电价格的比率平均为1:1.8左右,彩电的购买力系数为0.56。以此衡量出的农村居民对彩电的实际购买力水平,应该说已达到能够加速普及的程度。1994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221.0元,1995年为1577.7元,1996年为1926.0元。同期彩色电视机的价格稳中趋降,使农村的购买力系数大大提高。1994年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与46CM彩电平均价格之比为1:1.72,1995年为1:1.34,1996年为1:0.96,购买力系数分别为0.58、0.75、1.04,已经大大高于城镇加速普及彩电期间的比值。可见,农村居民普及彩电及其他家电的时机已经到来。

从消费的绝对额来看,1995年农村居民人均年消费额(1479元)已相当1990年城镇居民的年消费额(1477元),而1990年正是城镇居民当中彩电普及率超过黑白电视的一年。1996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额为1718元,已超过城镇居民人均消费1991年1676元的水平。这样比较,决不是把1995年的币值看作与1990、1991年完全相等。但由于从1990年以来家用电器价格并未随其他商品一起上升,而且其中彩电价格还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因此从农村居民消费额当中所反映的家用电器购买力水平,受价格变化的影响较小。所以,从年消费绝对额的提高程度来看,农村也已达到了城镇大面积普及彩电时期的水平。

有利于农村普及家电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用于食、住消费份额的降低。在这个前提下,才能提高农村家电普及率。实际上,从农村居民的现金支出当中,用于食、衣、住等基本需要的消费支出比重已由1990年的75%降低到1996年的67%,这就为扩大“用”方面的消费、为普及家用电器提供了条件。

4、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的产品、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是加速农村家用电器普及急需解决的问题。在占我国总人口70%的农村加速家用电器的普及,其意义是不言自明的。家电在农村的普及热潮可以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我国农村有2亿多个家庭,彩电普及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增加200万台彩电的销售,所创造的直接销售收入就达几十个亿。在农村居民的需求一方,由于家电购买力的提高,使农村普及家电已经显示出广阔前景。但要实现这一点,还需要“供给方面”的努力。这里只谈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当前家用电器的种类、档次、价格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的消费特点,因而不利于家用电器在农村的普及。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习惯与城市有很大不同,购物一般要求物美价廉、经济实惠。而我国的家用电器一直以城镇居民为销售对象,产品追求附加功能齐全,很少为农村市场开发功能简单、操作方便、经久耐用而又价格低廉的产品。产品种类、档次比较少,加上价格昂贵,不能适应农村不同收入水平用户的要求,因此,我国家用电器对农村市场的开拓进展缓慢。今后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虽然会有很大提高,但要更快地打开农村市场、加速提高农村家电普及率,各生产厂家仍应在产品开发上下功夫。例如可以考虑用去掉一些附加功能的办法来降低价格。

第二,农村电价过高,影响了家电的普及。在农村,长期电价划一而不分生产、生活用电,已经不十分合理。现在许多地方又依仗供电垄断经营,存在乱涨价、私人承包供电经营等现象,致使农村电价已上涨至每度1元以上,甚至有些地方每度达2—3元。由于电价昂贵农民负担不起,竟出现农民自发断电不用、恢复油灯照明的现象。据安徽巢湖地区的农民反映:由于电价太贵,电视机的用电尚可负担,但是冰箱、洗衣机则是买得起,用不起。农村电价的问题不解决,家电在农村的普及将受到严重影响。

第三,由于电视机在教育、娱乐及推广农业科技方面的作用,在各种家电当中,农村居民对电视机的需求最为迫切,这也为近两年电视机普及率的快速提高所证实。同时,电视机生产的加工链条长、附加价值高,比起其他家电,电视机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更大些。因此,应把普及电视机作为开拓农村市场的重点来抓。为了改善电视机的使用环境,除加强农村供电外,还要搞好电视节目的接收、转播工作,建立相应的设施。应进一步扩大、完善电视节目接收、转播网,并研制小型、简便的接收天线,供广大农村,特别是山区、边远地区使用。

除以上几点外,还应该加强面向农村的家用电器销售及售后服务工作。

标签:;  ;  ;  

消费品市场的变化趋势_消费水平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