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具有竞争优势的中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_国际竞争力论文

提升具有竞争优势的中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_国际竞争力论文

以竞争优势提升中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竞争优势论文,中国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这意味着中国在更深程度上融入了世界经济这个大家庭,这种融入不仅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中国的产业将直接面临其他国家产业的竞争,而届时中国政府将不能以传统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等形式提供保护,政府的角色亦将发生一种转变,转变到如何采取更为有效的政策来创造以及促进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源自何处?目前理论界存在两种解释: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基于劳动力或自然资源等内生禀赋的优势,生产相比其他国家成本更低的产品,以在竞争中处于优势。而竞争优势理论则是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钻石体系”(注:所谓“钻石体系”包括四种主要因素,它们分别是:(1)生产要素,包括初级的生产要素和高级的生产要素或者一般性生产要素和专业型生产要素(2)需求条件,包括国内需求的结构、市场大小和成长速度、需求的质量、需求国际化的程度等各个方面。(3)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包括纵向的支持(企业的上游产业在设备、零部件等方面的支持)和横向的支持(相似的企业在生产合作、信息共享等方面的支持);(4)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竞争对手,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员工的工作动机、同行业中竞争对手的状况等方面。),他将一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源泉归纳为四大要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波特认为,一个国家为什么能在某种产业的国际竞争中崭露头角,答案必须从每个国家都有的四项环境因素来讨论。

联系到中国,我们知道,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初期的发展就是成功地利用了比较优势理论,利用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集中力量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那么,中国今后的发展是否依然可以依赖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抑或是像波特教授所指出的,比较优势不可能持续存在。因此,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最终只能建立在竞争优势的基础上。对此问题的思考至关重要,关乎于今后的政策是侧重于继续保持在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还是侧重于创造“钻石体系”所需要的国内环境。

本文将从实证角度分析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产业竞争力是否服从一个从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的规律。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中,本文选择工业作为分析的着眼点,具体论证中国的工业产业竞争力是否有一个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趋势呢?在中国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产业上,其不断增强的竞争力是否来源于与竞争优势有关的各要素呢?

一、中国工业产业要素密集度分析

要分析中国工业产业的竞争力是否有一个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趋势,我们首先从中国工业产业要素密集度分析入手,分析中国的哪些产业是按照比较优势理论应该优先发展的产业。由于我国的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劳动力方面所具有的低廉成本,因此通过工业产业的行业划分,我们先找出中国工业中哪些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1.中国工业产业的行业划分

本文所采用的行业划分方法借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的行业分类方法,同时根据本文分析需要适当删节,将工业行业共划分为30类:①煤炭采选业;②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③黑色金属矿采选业;④有色金属矿采选业;⑤食品加工业;⑥食品制造业;⑦饮料制造业;⑧烟草加工业;⑨纺织业;⑩服装制造业;(11)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12)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3)家具制造业;(14)造纸及纸制品业;(15)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6)石油加工及炼焦业;(17)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18)医药制造业;(19)橡胶制品业;(20)塑料制品业;(2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4)金属制品业;(25)普通机械制造业;(26)专用设备制造业;(2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29)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30)仪器及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由于下文将依据产业的出口状况来分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而将非贸易品产业包括电热蒸汽热水生产供应业、煤气的生产和供应业、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排除在本研究以外(注:这是因为非贸易品无法表现为出口,因而难以衡量其国际竞争力。)。

2.鉴定产业是否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标准

一般说来,鉴定一个产业是否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最基本的方法是依据其在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投入比例,常用的指标是资本劳动投入比例,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劳动投入比较多,因而其资本劳动投入比例就相对较低。另外,根据《世界银行1994》(注:见世界银行(World Bank)——(1994)China:Foreign Trade Reform,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界定某产业是否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依据其劳动生产率,如果某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低于平均水平,它就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反之,则属于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我们可以使用两个指标亦即资本劳动投入比例、劳动生产率来判断中国工业中哪些产业是劳动密集型。

3.数据处理及结论

为了保证分析的准确性,本文采用1985年~2000年较长的时间跨度进行分析,同时,为了使分析更为简单,从这个时段内选取了有代表性的5个年度:1985年、1989年、1994年、1999年、2000年。注意到以上的年度选取基本上以5年为一个间隔,保证了其对时间序列基本趋势的代表性,同时为了给当前的情况以较大的权重,选用了1999年、2000年两个年份。

(1)劳动生产率分析

为了能够判断中国的哪些工业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们可以求出一个各产业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来进行分析。那些劳动生产率低于这个平均值的产业可以判断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反之,则是非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求这个产业平均值之前,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亦即究竟应该以哪年的数据为准呢?较为准确的处理方法就是求出各年的平均值,同时为了给当前年度以更大的权重,我们在开始分析时就采用了1999年、2000年两年的数据。表1是最终的处理结果。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在表1中,缺少了3个产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这是因为这3个产业的劳动生产率明显过高,作为极值,为了不影响最终的结果,在计算平均值时,我们将其排除在外。显然,这3个产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同时,对于最终结果(各产业的年平均劳动生产率),表1采用了升序排列。因此,在平均值之上的产业,越远离平均值,其劳动密集程度越高;相应的,在平均值以下的产业,越远离平均值,其劳动密集程度越低。同时,为了更加清楚,我们在各产业平均值上做了标记★。因此,从表1可以知道,非劳动密集型产业(注:为了方便下文分析,本文侧重于对非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鉴别。)(包括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有:橡胶制品业、塑料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饮料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加工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相应的,表中从煤炭采选业到专用设备制造业等15个产业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表1

产业平均劳动生产率

煤炭采选业8611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14223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14961.2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5578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16374

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16647.6

服装制造业(缝纫业) 18043.8

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18113.4

普通机械制造业18542

纺织业18885.8

家具制造业19152.6

●造纸及纸制品业 20972.4

仪器及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21190.6

金属制品业21509.4

●专用设备制造业 21732.66667

各产业平均值★★★24060.59012

橡胶制品业24315.4

塑料制品业24756.2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25656.8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6111.8

食品制造业2733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31214.6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1824.8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32347

●饮料制造业 33445

●医药制造业 38781.4

●食品加工业 39137.66667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50171.8

资料来源《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1986、1990、1995、2000、2001年版)。

(2)资本劳动投入比例分析

为了使分析更为精确,本文同时采用了资本劳动投入比例的判别方法进行验证,分析的逻辑同上文相同。采用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中国工业中的非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烟草加工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饮料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为了与上文中用劳动生产率得出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在表1-1中,将依据资本劳动投入比例判断的非劳动密集型产业用●标出。对比可知,两种方法得出的结果呈现极强的一致性。

二、中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演变的趋势

上文分析了中国工业产业要素密集度问题,接下来我们进一步研究中国产业竞争力演变的趋势。这个趋势是否如下假说:中国工业的产业竞争力具有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转变的趋势。具体而言,就是要研究中国的哪些工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同时,这些竞争力增强的产业是否为非劳动密集型产业(既然中国的比较优势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一)判断中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演变的方法说明

研究中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演变需要一个评价指标。一般来说,一国的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反映在其商品上,表现为同等质量水平上比较低的价格或同等价格水平上比较优的质量,但这两个指标无论从数据查找还是从数据处理来说都有一定困难。那么,是否有更为简单而又不失准确性的指标呢?如果一国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无论是由于价格还是质量,其最终的表现都是占有更为广阔的市场份额,反映在出口上,就是出口到国外的商品金额更大。因此,可以用一国产业的出口金额变化来反映其国际竞争力的演变。同时,由于涉及到货币金额,为了消除通货膨胀等因素对分析结果的影响,也为了更为准确地反映各产业地位的变化,可以选用了各产业的出口金额占总出口金额的比例作为研究指标。(注:这个指标是否能够恰当地反映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变化,确实值得推敲。但它显然符合必要条件的概念。亦即如果一国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则在开放的条件下,必然反映为此产业的出口金额的绝对增加上,而这又必然导致其出口金额占总出口金额的比例增大。推导如下:设某产业的原出口金额为Ei,各产业的总出口金额为Et,由于该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因而出口金额增加△x,则由于Ei·Et+Et·△x>Ei·ET+Ei·△x,所以,(Ei+△x)/(Et+△x)>Ei/Et。)

(二)从出口看中国工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演变

研究中国工业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演变,首先要探讨的是产业分类问题,其次对具体数据予以处理并分析结果。

1.产业分类问题

在上文研究要素密集度时,我们采用的是《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对工业产业的分类,这也是中国现行的工业产业分类法,但在研究出口状况时,《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采用的是不同的分类方法HS标准。为了研究的需要,本文统一采用《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的分类法,因而需要将HS的产业分类进行转换。对此转换,本文主要依据的是对现行工业产业分类法的细则说明。

2.数据处理及相关分析结论

(1)工业各产业出口金额占总出口金额的比例

上文已经论及,我们是用各产业的出口金额占总出口金额的比例作为研究指标,来研究中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演变。至于数据的样本区间,为了保证分析的准确性,依然采用1985~2000年较长的时间跨度进行分析,同时,为了使分析更为简单,在这个时间跨度内选取有代表性的5个年度:1985年、1989年、1994年、1999年、2000年。

为了反映中国工业各产业竞争力的演变,从而判断哪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所增强,哪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又有所衰弱。可以将当前年度的各产业出口比例与过去年度予以比较。因此,本文以测算1999年、2000年的比例值相对1985年的变化来予以反映。表2、表3为最终处理结果,(注:原始数据可见附录。)同时,基于简化分析的目的,只是列出了竞争力呈现正增长的产业。

表2 竞争力呈现正增长的工业产业

产业

1985年各产业占总出 1999年各产业占总出 1999年相对1985年的 2000年各产业占总出 2000年相对1985年

口金额的比例口金额的比例比例变化

口金额的比例的比例变化

服装制造业 0.065263788 0.287181774 0.2219179860.269026654 0.203762866

家具制造业 0.002731086 0.034722612 0.0319915260.035407911 0.032676825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0.010574516 0.043540513 0.0329659970.037890914 0.027316398

橡胶制品业 0.002723525 0.007388288 0.0046647630.007975014 0.005251489

表3 工业中竞争力正增长的产业

塑料制品业0.0047262210.0378963240.0331701030.0373072950.032581074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0049948940.0181697550.0132748610.0215875530.016592659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0021130890.00662866 0.0045155710.0074378920.005324803

金属制品业0.0245676790.02790551 0.0033378310.0321578470.007590168

普通机械制造业0.0130293690.0160457250.0030163560.0161023170.003072948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0.0078010870.0302284850.0224273980.0319559340.024154847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0119783690.04186687 0.0298885010.0420558690.0300775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0.00627676 0.1744475370.1681707770.1864420880.180165328

仪器及仪表制造业 0.0072914660.0207312970.0134398310.0180831140.010791648

资料来源: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国社会出版社,1986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1年版)处理得到。

从上表2、表3可以清晰地看出哪些产业的竞争力(出口比例)呈现了正增长。但这样的处理方法仍然过于简单,它只是反映了一个总的变化趋势(时间段首尾之间的变化)。但是,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是:这些产业竞争力变化的路径如何呢?其竞争力是否在不断增长呢?为了能够更为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计算这些产业出口金额年与年之间的变化,可以用一个指标变化幅度来反映(注:此指标的计算方法为:变化幅度=(本年比例-上年比例)/上年比例。)。同时,在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的前提下,仍然做了简化,只是计算1985年、1989年、1999年之间的变化幅度。需要说明一点,下文并未计算2000年和1999年之间的变化幅度,这是因为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得到时间序列的基本趋势。处理结果见表4。

表4 竞争力增长产业的竞争力演变趋势

产业 1989年相对1985年的出口比例变化幅度1904年相对1989年的出口比例变化幅度1999年相对1994年的出口比例变化幅度

服装制造业0.3631483661.17515228 0.484061171

家具制造业1.1083587260.952072286 2.089133022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0.6626004442.006168011-0.176180815

橡胶制品业0.939513315-0.2739298110.926376088

表5 竞争力增长产业的竞争力演变趋势

塑料制品业 1.054088245 1.70135995

0.445045444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639246999 0.124655587 -0.106333723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630584419 0.519640002 0.265971559

金属制品业 0.422490256 0.039577067 -0.231896323

普通机械制造业 0.161529081 -0.429323897 0.857873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1.787900071 0.474530903 -0.057394046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1.476594852 1.149495912 -0.343429725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5.160905467 0.563814766 1.884692095

仪器及仪表制造业

0.112500833 0.982580233 0.289081874

资料来源: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国社会出版社,1986年、1990年、1995年、2000年、2001年版)处理得到。

从表4、表5可知,用出口金额占总出口金额的比例指标反映产业竞争力,以上产业的竞争力在1985年~2000年这段时间内基本上遵循了一个不断增长的趋势。现在就需要回到要讨论的主要问题上来,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增长是遵循比较优势法则呢?还是遵循竞争优势的理论呢?具体说来就是:以上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遵循比较优势法则)呢?还是非劳动密集型产业(遵循竞争优势理论)呢?结合本文第一节对中国工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及非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判断,可以得出结论:在所研究的13个竞争力正增长的产业中,有7个产业,其劳动生产率在平均值以下,因而为非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劳动生产率在产业平均值以上的产业,也主要密集分布在产业平均值附近,也就是说其产业的劳动密集度并不高。处理结果基本支持了如下理论假设:中国的产业竞争力也服从一个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趋势。

三、竞争优势各要素对中国工业产业竞争力贡献的实证分析

分析了中国工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非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的演变,可以初步得出结论: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实际上也在服从着一个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变化的规律。这个结论的得出,是基于以下的事实:中国工业产业中,非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速度明显优于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导以上的结论时,采用了这样一个逻辑:中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已经渐进地不再依赖比较优势,而既然当前解释产业竞争力源泉的理论主要有两个——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则非此即彼。因此,判断得出中国产业竞争力已转向了以竞争优势为基础。显然,以上的逻辑推导并是很严谨的,本文的研究还需要解答另外一个问题:中国的产业竞争力是否确实藉由竞争优势各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同业竞争)而得以提升呢?

(一)有关说明

对以上所提出的问题的研究,需要进行一个实证分析。而这又首先要解决两个问题: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各要素的衡量、研究方法的选用。

1.竞争力和竞争优势各要素的衡量

(1)竞争力的衡量

我们可以采用竞争力系数这一指标来衡量各产业的竞争力(注:上文对竞争力的衡量采用出口比例这一指标,虽然可以通过计算所考察产业各年之间此指标的变化来准确地反映其竞争力的演变,但此指标本身并不能反映竞争力的水平,亦即出口额占总出口额比例较高的产业并不必然意味着其竞争力水平就高,由于下文要对各产业的竞争力水平进行比较,此指标不宜再用,因此,采用另一指标即竞争力系数。)。竞争力系数是指产业的贸易顺差(或逆差)占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它是衡量某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具体说来:

竞争力系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

在这里,竞争力系数的取值范围为[-1,1]。竞争力系数大于0,表明该产业贸易顺差;小于0,表明该产业贸易逆差。竞争力系数愈接近于1,表明竞争力愈强;愈接近于-1,表明竞争力愈弱。

(2)竞争优势各要素的衡量

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了竞争优势构成的四个要素:生产要素(主要指专门的或高级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同业竞争。对于第2个和第3个要素,无论从指标的选用还是从统计数据的查找来说,难度都很大。本文主要对要素1(生产要素)和要素4(同业竞争)进行了研究。

关于生产要素。波特教授在生产要素方面认为构成一国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是专业型的和高级的生产要素。因此,我们选用两个指标来衡量各产业在此方面的投入。

第一,各产业的R&D经费支出。其中,R&D经费主要包括三种:基础研究经费、应用研究经费、试验发展经费。它主要指企业在研究与开发工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的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

第二,各产业投入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数量。显然的,各产业投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属于专业型的生产要素,同时也属于高级的生产要素。因而,各产业年内投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是一个很好的衡量指标。

关于同业竞争。对产业内竞争水平的衡量,可以采用“行业集中度”这一指标。通常,某个产业的竞争对手越多,竞争程度越激烈,则其行业集中度越低;反之,竞争水平越低,垄断程度越高,则行业集中度越高。行业集中度经常采用的指标为C8。

具体说来:

C8=产业内前8位企业当年的销售额/产业内各企业当年的销售额

在这里,C8的取值范围为[0,1]。C8越接近0,表示产业内的竞争水平越高;C8越接近1,表示产业内的竞争水平越低。

2.方法的选用

在以上两个问题的分析中,我们采用的时间区间为1985年~2000年。选用这个时间区间的理由是尽量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与市场化的进程相吻合。那么,在这部分实证分析中,是否仍然可以采用这个时间区间进行时间序列分析呢?一方面,这个时间区间的样本范围还是太窄,只有15个年度;另一方面,在这个时间区间内的数据统计并不完整,尤其是涉及到对竞争优势要素的统计时,中国早些时候并未对此进行专门的统计。鉴于以上两个方面的理由,本文摒弃了时间序列的分析方法,而采用横截面的分析方法。这个方法相应的有两个优点:其一,按此方法所涉及的产业有30个,因而样本范围得以加倍。其二,近年来的统计中已经有了更为详细而可靠的统计资料。本文选择的横截面年度为2000年。

实证分析所要验证的问题是:中国工业各产业的竞争力是否呈现竞争优势理论所阐明的与各竞争优势要素的相关关系呢?举例来说,是否R&D经费支出越多的产业,其竞争力越高呢?对此问题的研究,可以进行回归分析。但是,在进一步的研究之前,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虽然一国产业竞争力从长远来看将渐进的以竞争优势为基础,但从某个时点来看,其竞争力的基础应该兼有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因此,中国的工业产业竞争力即使经历了一个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趋势,但是当前支持各产业竞争力的绝非单纯的竞争优势。可以用流量和存量的概念将此问题阐述的更为明了:从流量角度来说,中国的产业竞争力依赖于竞争优势的程度将越来越大;但从存量角度来说,当前产业竞争力的构成还有很大成分基于比较优势。考虑到以上的分析,需要对竞争力指标做一下修正,以尽可能的消除其中比较优势的成分。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用2000年的产业竞争力系数减去1985年的竞争力系数。这是因为,中国务产业在1985年的产业竞争力主要依赖于比较优势,而较少由竞争优势构成。

修正的竞争力系数=2000年的竞争力系数-1985年的竞争力系数

(二)数据分析

本文采用回归的方法以检验产业竞争力和竞争优势要素的相关关系。基本思路是:通过变量间的回归,检验其回归方程式的t值是否显著,以判断其相关性;同时,回归方程中变量系数的正负性可以检验其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

由于篇幅所限,各指标值的数据序列只在附录列出。由于非平稳变量间的回归可以出现虚假回归(回归方程的,值分布不再满足t分布,因而不能作为检验相关性的变量)。所以,在回归之前,应该首先检验相应的数据序列的平稳性。本文对此数据序列进行了单位根检验,证实其为平稳变量,具体过程限于篇幅不再列出。

1.修正的竞争力系数与生产要素的回归分析

这里主要进行两次回归:修正的竞争力系数与R&D经费支出的回归分析、修正的竞争力系数与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数量的回归分析。

(1)修正的竞争力系数与R&D经费支出的回归分析

用Eviews计量软件进行运算,所得到的回归方程式为:

competitiveness=-0.231883+0.013837×RD

(-1.66)(2.79)

R[2]=0.25 DW=2.18 s.e.=0.57

结果与理论的预期是一致的,回归的系数为正(0.013837),且t值为2.79,在α=0.01的检验水平下,>临界值2.48。也就是说,产业竞争力与各产业的R&D经费支出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修正的竞争力系数与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数量的回归分析

用Eviews计量软件进行运算,所得到的回归方程式为:

competitiveness=-0.30274+0.028223×SCIENTIST

(-2.18)(3.37)

R[2]=0.32 DW=2.24 s.e.=0.54

结果与理论的预期是一致的,回归的系数为正(0.028223),且t值为3.37,在α=0.01的检验水平下,>临界值2.48。也就是说,产业竞争力与各产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投入数量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修正的竞争力系数与同业竞争水平C8的回归分析

用Eviews计量软件进行运算,所得到的回归方程式为:competitiveness=0.253959-0.01848×C8

(1.53)(-2.35)

R[2]=0.17 DW=1.67 s.e.=0.64

结果与理论的预期是一致的,回归的系数为负(-0.018481),且t值为-2.35,在α=0.025的检验水平下,<临界值-2.04。也就是说,产业竞争力与产业集中度C8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与竞争优势的理论一致:C8越大,产业的竞争水平越低,产业的竞争力则越低;反之,C8越小,产业的竞争水平越高,产业的竞争力则越高。

结论:从以上的回归结果可知,实证的结果与理论的预期是吻合的。也就是说,竞争优势各要素对构建我国工业产业的竞争力具有显著的贡献。

以上详细分析了中国工业产业竞争力的若干问题,得出了重要结论:中国的工业产业竞争力服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趋势,而竞争优势各要素对我国工业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具有显著贡献。这个结论具有一定实践意义,为今后的政策制定指明了方向:政策制定应该侧重于培养竞争优势的四要素(包括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同业竞争),为产业发展和建立国际竞争力提供良好的宏观和微观环境。

标签:;  ;  ;  ;  ;  ;  ;  ;  ;  

提升具有竞争优势的中国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