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哲学成就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编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时期论文,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哲学论文,成就论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5)01-0009-011
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中国共产党跨入21世纪在思想理论领域中的 一项具有全局性的战略举措。它既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原则性 ,又鲜明地表现了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就 是这个总体任务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我们国家、在我们的时代、在我们改革开放取得 巨大成就、在关于哲学的观念和哲学观点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条件下编写马克思主义哲 学教科书,当然不能无视新时期的二十七年来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伟大成果和哲学的进展。因此教科书不是简单的教材编写的问题,它具有导向性,就 其最深层意义来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看待和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 。离开了这个主线,教科书的编写就有可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总的指导原则 。
一、哲学不平凡的二十七年
哲学变革是政治变革的导言,这一曾经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中起作用的规律,在中国 具有革命意义的改革中仍以其特有的方式发挥作用,这就是发生在1978年的关于实践是 真理惟一标准的大讨论,成了解放思想、迈开改革开放步伐的哲学导言。不同的是,哲 学发展在中国作为经济和政治改革催化剂的作用,比起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战争时期的 作用更为鲜明,更为持久,也更具特色。
在欧洲,在法国百科全书派和德国古典哲学之后,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在资本主 义统治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 要大。在《共产党宣言》以来的一个半世纪里,更是如此。当代西方生产力的发展,自 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更是迅猛。可是相对于生产力的提高,相对于自然科学和技术的 发展,哲学发展是滞后的、冷落的。哲学似乎在起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推动力之后, 就逐步退居到台后。尽管在标志德国古典哲学终结的费尔巴哈哲学之后,西方哲学也出 了一些哲学大家,提出了一些有影响的观点,而且流派纷呈,哲学也不显得太寂寞。但 哲学流派的生命周期很长,而且没有公认的权威性哲学学派和人物。如果说,法国全书 派们、德国古典哲学的康德、黑格尔们,是推动资本主义兴起、雄踞哲学奥林匹斯山的 巨人,那么后来似乎独领风骚的流派和学者,事实证明不少是哲学史上的过客。这种哲 学发展趋势不可扭转,并不因为所谓资产阶级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需要,而具有决定作 用的是资本主义经济与哲学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取得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最关注的是提 高生产率和发展自然科学与技术,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发导向也不利于哲学的发展 。当代资本主义的整个生存环境,难以再出现法国百科全书派和康德、黑格尔式的人物 ,因为已经没有这种土壤。
我国的情况并不完全相同。在实践是检验真理惟一标准的大讨论之后,随着经济改革 的深化和政治改革的逐步展开,哲学仍在继续发挥解放思想的作用。可以说改革开放的 二十七年,也是哲学发展的二十七年。在实践标准大讨论的推动下,经历了拨乱反正, 正本清源,反对极左思潮和资产阶级自由化,哲学由单一科学转向多学科争妍的局面。 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等,都在各自领域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哲学各二级学科的发展,它们的成果,对于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是极为有用的。
由于我们国家的社会性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尤为中国共产党和整个社会所关 注。在我们国家,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说是在两个轮子的推动下前进。首先,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由于对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 运具有决定意义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需要,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对实际问题 ,提出解决办法,从而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到求真务实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在这一过程中,对什么 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认识达到了一个 新境界,并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对全面均衡可持续 发展的认识,其中都包含着具有独创性的哲学思想。这是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 ,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中国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哲学工作者,立足变化 着的改革开放的实践,面对当代,面对世界在自己的哲学家专业范围,在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各个领域,提出了许多新观点和新问题,大大拓展了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研究内容和问题。当然,这不是两条互不相交的平行线,实际上是相互作用的。中 国哲学工作者坚持中国共产党确立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路线,在自己的研究中直接或间接 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伟大成果为指导;而专业哲学家们研究的积极成果,又会作为集 体智慧凝集在党的理论之中。
当然,相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相对于我们的改革开放实践,相对于马克 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我们专业哲学研究同样有点滞后。就这一点说与当代西方工 业化和市场化的后果有点类似。但不同的是,我们认识到市场作用会存在这种负面效应 ,因此我们党一直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因此,哲学通过实践标准大讨论给予了第 一推动力之后并没有停止发展。二十七年来,作为理论研究领域中的哲学,其学科所设 门类之多,研究问题之广之深,人员之多,水平之高,尤其是二十七年来培养了一批有 创见的中青年哲学家,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以前不可比的。但我们并不否认,由于中国社 会正处于激烈变化的转型中,经济结构的变化以及世界性的交往的强化,西方错误的哲 学观点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在我国的所谓论坛哲学中时有所见。马克思主 义哲学被边缘化、淡化,甚至受到公然反对。但总的说来,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七年, 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曲折中不断前进。因此我们当前有条件、有必要重编马克思主 义哲学教科书。但是教科书的编写,必须充分利用改革开放以来二十七年的成果及其教 训,应该清楚坚持什么、反对什么。
二、我们要编一本什么样的书?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能离开二十七年的哲学成就及其教训。就全国来说已有教材数 百种。如果相同,就没有必要编,因为一百加一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完全不同,这就涉 及到一个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问题。我以为现在重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 材,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无可回避的问题。我们改革开放二十七年 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正确处理这个问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伟大成果,就是既一 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凡是在专业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成就卓著者, 都是对马克思主义采取了继承与发展的态度。任何否定继承或否定发展的观点都是错误 的。编书同样如此。如果把原有教材的原理当成旧东西弃之如蔽屣,就会完全背离马克 思主义;可如果还是按照原有教科书的样子“克隆”,就失去了新编教材的意义和价值 。教材所谓的新,教材重编的必要,取决于在何种程度上重视二十七年改革开放的经验 和哲学发展的经验,以教材的方式凝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既不 是一切推倒重来,又不是墨守成规,不敢越雷池一步。
新编教材新在要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是与原有教材的不同之处。但 这不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没有只属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只 有应用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或由中国实践经验丰富发展了的基本原理, 否则它就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只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 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坚持和继承的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原理,它的贡献在于既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又是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这 两者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所以,教材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 国气派,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上下功夫,而不是在基本原理变 花样上作文章。要以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以中国马克思主 义者的伟大创造的成果,来显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和与时俱进的创造性。我赞成 应该吸收中西哲学家的优秀成果,但主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坚持、应用和发 展上用功夫。如果说,我们的整个意识形态领域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那马克思主 义哲学教材更应该姓“马”。决不能以为教材中保留有原来哲学教科书的内容和范畴就 是旧的,关键在于是不是立足现实,是不是有新问题、新思路、新结论。马克思主义理 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提出重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并不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 原理已经过时,而是因为时代发展了,我们的实践和面对的问题变了。二十七年来改革 开放的实践及其积累的经验,哲学研究的新成就,有可能编出一本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 教科书。
在新编写的教科书中,我们一定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也是二十七 年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和思想理论领域中取得成就的一条根本经验。
表面上这是一个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名称问题,可它的意义远远超出教科书 的名称。我们历来使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称要不要?现在各种名 称都有,有用新唯物主义教程、现代唯物主义教材或实践唯物主义教程,并不统一,也 无需统一。如果其中不出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提法,暗含对辩证唯物主义历 史唯物主义的避讳,倒是有可争之处。
我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名称问题既不重要又是很重要的。说它不重要,这是 因为就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来说它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称呼。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他 们自己曾把自己的哲学叫作“现代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辩证的自然观”、 “历史的唯物主义”,也曾使用过“实践的唯物主义者”这样的称呼。实际上,“辩证 唯物主义”的称呼是从狄慈根开始的,正式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并列为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名称,主要是出自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用它表示马 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并与当时流行的马赫主义、经验批判主义相对抗。从这个角 度来说,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叫做什么并不是关键的问题,关键的是观点。列宁过去讲到 过,我们有个很好的党,但是我们的党没有一个很好的名称,当时俄国共产党叫作俄国 社会民主党。从名与实的角度看,名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实。
可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名称又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马克思主义 哲学的名称问题有着重大的理论影响和政治影响,不可以轻易改名。从政治的角度来看 ,我们党从建党开始,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到江泽民、到胡锦涛几代领导人,他们一向 把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奉为我们党的哲学的指导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异名同 实。到现在为止,我们党的正式文件和党的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只要讲到马克思主义哲 学,使用的都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什么突然弃之不用,要改换名称呢?这 就是个大问题。这样就会缺乏政治连贯性和理论的延续性。人们会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 为什么要改名?改名总是有问题才改名。像欧洲原来的共产党改为民主党或者别的什么 党,总之不再用共产党,与此同时它的理论、路线、方针相应发生了根本变化。一个政 党的改名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动向,作为共产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改名同样 具有政治意义和理论意义。一定是因为原来名称所代表的思想是错误的,这样才存在改 名的问题。然而,至今中国共产党依然使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如果在教科书 上、在课堂上改名,那么学生就难以理解,党中央的文件、路线、方针、政策上一直使 用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而在课堂上和教科书上又是另一个名称,那么学生 们会问这到底是两个东西还是一个东西?何况,现在提出改名,并不是简单的名称问题 ,而是涉及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那就是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旧名称,是 传统的哲学,是苏联模式,等于说它是保守的、落后的、已经过时的哲学。这种改名, 说明我们将提出一个根本不同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这可不 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党的基本思想、理论路线的原则问题。所以,根据这 个原则,我认为不应该改名。因为我们所要编写的是代表社会主义中国、由教育部和中 宣部组织编写的教材,不是私人著作,不是个人专著。我们的教材名称应该与我们党所 使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名称相一致。使用这样的名称并不是说你就不可以发展马克思主 义哲学,对于过去不合理、不妥当的地方是必须要改正和发展的,一定要改,要发展, 要有新东西。可是原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称谓并不会妨碍你创造性地应用马 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并没有因为“三个代表”是以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为依据的而没有创造性;邓小平同志也没有因为他强调实事求是的本质是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而贬低了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地位。 邓小平一贯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本质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胡锦 涛同志提出“求真务实”其本身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所以这个名称丝毫不 会妨碍你在这个名字底下继续发展。我不同意随便改名,特别是国家编写教材。并不是 说其他名称不可以用,在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时,可以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 多名的原因,但教材的正式名称应该规范,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这里 ,一个重大的理论误区,是把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特征和基本观点的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与斯大林作为教科书名称使用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混为一谈。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集中表现了马克思主义是用辩证 唯物的观点来观察自然、社会和人类认识,而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用辩证唯 物主义观点考察社会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同样包括历史潮流辩证法,是唯 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而斯大林教科书的缺点是内容不全和观点中存在某些错误,以 及贯穿其中的“由此可见”的简单化教条化的联系实际的方式,而不是由于使用了辩证 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称。应该说,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 有一些是违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东西。这才是应该批评的。
有一个问题似乎是无法回避的,这就是对实践唯物主义的评价问题。毫无疑问,中国 哲学界不少同志对实践唯物主义的研究,有助于哲学的发展。我们对实践的作用以及主 体性问题的认识,较之以前有很大的拓展和深化。可是如果我们把实践唯物主义与辩证 唯物主义视同水火,不可两存,这种实践唯物主义却大有可争之处。实践在马克思主义 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当然重要。如果有一种否定实践作用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这 种辩证唯物主义肯定是旧唯物主义的“伪装”。至于人类对实践作用的不断深化,肯定 有个过程,即使是经典作家也不可能摆脱历史条件的局限。例如列宁由于反对唯心主义 经验主义的需要,着重在认识论范围内分析实践的重要性及其作用;毛泽东由于反对经 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需要,在知行范围内论述实践。但任何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都没有 否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只是因为任务和历史条件不同,不是任何时候都有机会 对马克思关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命题予以阐述。我们在当代可以弥补这个 缺点,但不能因此否定辩证唯物主义,以实践唯物主义与其相对抗。事实上,对实践的 本质、作用、重要性的理解,不能脱离辩证唯物主义,只有正确理解实践的唯物主义和 辩证法本性,才不会重复在实践名义下的唯心主义错误,如康德的实践理性、黑格尔的 实践观念以及实用主义强调的“效用”等。以为只要强调实践就一定是对的,这是简单 化的。二十七年来的经验证明,凡是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原则下讲实践唯物主义都有启 发、有新意;而拒斥辩证唯物主义,则容易失腔走板,在理论上不能自圆其说。原因很 简单,实践是人的实践,而世界并不只是属人世界。即使是属人世界,也是由非属人的 世界即自在世界转变而来的。其实属人世界即使打上了主体的烙印,仍然是客观的有规 律性的世界。取消自然界,用社会概念来消解自然,这只是哲学家的狂妄。当代生态环 境的恶化和人与自然矛盾的激化,无不辩驳地证明,属人世界并不总是驯服地顺从人的 实践意志和行为,相反,人的实践行为在多大程度上避免它的负效应,在于它是否以辩 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它的眼里是否有客观的自然和自然规律。我们一定要重视实践唯物 主义倡导者的研究成果,但不能重复国外曾经流行过的实践至上主义和唯实践主义的错 误。
三、由追求体系构建到问题意识,由求新到求真与求新结合
二十七年的哲学成就,使我们走出了一条由追求体系构建到问题意识,由单纯求新到 求真与求新相结合之路。我认识到,不能把教科书编写放在构建体系上,而应该面对当 代世界和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问题上,以我们正在做的问题为中心。这种看法是我 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更趋成熟的表现。
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千万不要钻进什么逻辑起点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结构这 种牛角尖,这样只能旷日持久,争论不休。因为我们编写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简单的马克思个人的哲学。如果单独研究马克思的思想或者是马 克思的某一著作的话,你可以考虑它的逻辑起点和逻辑结构。可是,我们现在编写的书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不能单独属于马克思个人。如果把恩格斯哲学著作如《反杜林论 》、《自然辩证法》等排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外,不仅是重走西方制造的马、恩对立 的道路,而且根本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恩格斯 共同创造并由他们的后继者发展的哲学思想。这么一个多年形成的不断发展着的体系, 如果给它一个固定的逻辑起点、结构,或者框架,形成一个首尾一贯的东西,这种观念 本身就是不对头的,这等于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个封闭的东西。因为只有封闭的东西 才能说哪里是起点,哪里是结尾。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个活的东西,就像长江之水 在不断地流动,所以不能简单地考虑它的逻辑起点、逻辑结构。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讲课的时候总是要有个结构、有个体系的,那么这就是教科书的结构体系问题。
对于教科书的结构问题有两点需要提出:第一是科学角度,第二是教育学的角度。从 科学的角度来看,哲学教科书的结构应该大体符合世界自身的发展和人类对世界认识的 历史。无论世界自身还是人对世界观的认识都是从自然开始,再到人类社会,再到人的 自身。大体结构应该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到人与社会的关系,进入到人与自我的 关系。整个人类认识规律就是这样,开始总是先认识自然,然后认识社会,只有对自然 和社会的认识达到科学水平,人对自身的认识才能达到科学水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 物主义教科书应该符合这个规律。
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是比较早,这无论在中国在西方都是如此。人对自身的认识是更 高一层的,但是如果自然和社会问题没有解决,人对自身的认识不可能达到科学水平, 更不用说人的问题的解决。所以直到现在为止,人类还在为认识人自身而苦恼。从这个 角度来看,大体上应先告诉学生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什么,然后再进入与人的关系,再进 入人的自身的发展和人的价值,这样的体系是可以的,也是符合教育学的规律的。让学 生由比较简单的认识进而深入到更加复杂的认识。
讲到教科书体系,我们不能回避一个引起许多误解和诘难的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 物主义两大块的问题。人们都反对两大块,说是由于斯大林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 物主义在社会中的应用才造成两大块。我以为这是不对的。说历史唯物主义是把辩证唯 物主义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显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是首 先着力于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人们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 神圣家族》、《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等就可以看到),到70年代 ,恩格斯才在《自然辩证法》和《反杜林论》中着力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其中主要 是自然观的系统地连贯地论述。可不能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哲学形成的这种历史特点就 说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不合理。这是两个问题。一个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 史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先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然后才推广运用于社会历史; 另一个是教科书的结构问题,它应该符合人类哲学史和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历史。从这一 方面看,人类哲学的发展是从自然哲学到历史哲学,即先从认识自然开始人类的哲学历 程。而且从哲学本质来说,是先有自然唯物主义再有历史唯物主义。如果人类对自然的 认识不达到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可能产生的。所以一个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者 可能是(往往都是)历史唯心主义者,相反,自然观上是唯心主义者而在历史观上是唯物 主义者则根本不可能。所以从哲学体系结构上说,这种顺序有其合理性。因为历史与逻 辑是一致的。至于是不是明显分成的两大块,这是可以改进的。但自然界存在于人类社 会之前,对自然的认识早于对社会认识之前,这个顺序是不能变的。相反,从社会历史 观开始反而不符合人类哲学史和认识史的规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体系结构总想打破 却打而不破的秘密所在。
有人或许会说,为什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可以先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其实在他们着手历史 探讨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观已经是唯物主义的,因为历代的唯物主义者特别是费 尔巴哈已为他们打好了自然唯物主义的基础。这个工作已由前人完成,马克思和恩格斯 才可能站在高起点上实现这个飞跃。然后到70年代才有机会比较系统(主要由恩格斯)地 来确立关于世界观(关于作为总体的自然)的辩证唯物主义。所以斯大林的论断,从马克 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看是错误的,但从人类认识史看包含真理性的东西,即人类如果没有 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就不会有历史观上的唯物主义。如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自然观 的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可能产生的。恩格斯和列宁都有这个看法。恩格斯说, 只有在自然唯物主义基础上才能矗立历史唯物主义大厦。列宁说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 义在历史领域中的彻底贯彻。这和斯大林的说法不同之点在于,它是从人类认识史和哲 学发展史说的,而不是从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推广和应用说的。从产生来 说历史唯物主义是不可能从自然唯物主义的推广和应用中产生的,历史唯物主义不是自 然唯物主义的简单延伸,而是建立在对社会历史特点的研究基础上。
我们可以不同意斯大林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系的论述,也可以不分成 两块,但这不可能改变自然优先地位和它不同于社会的特点,不能改变人类哲学思维对 自然——社会——人自身层层递进的认识过程。教科书要求有教科书的特点,不要追求 什么逻辑起点。我们编写教科书,就是要向学生讲清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观点 ,包括基本规律和重要范畴。由于要讲授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所以它不能 仅仅停留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上,而是要一直贯穿到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中,邓小 平、江泽民的那些重要的思想,都要容纳进去。这时候再找个什么逻辑起点、逻辑结构 就太难了。
教科书编写从教育学的功能角度讲有它的特点,它不等同于专著,也不同于对某个专 题问题的研究。第一,教科书里的原理、原则必须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共识,不能个人的 东西太强,不能是一家之言,所以教科书里的东西大体都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具有一定 的稳定性。教科书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入门,给学生打好基础,不能误导。教科 书的误导是终生的。因此它应该告诉学生最重要的、最具有共同性的可信的东西。如果 一开始就告诉一些有争议的、模棱两可的东西是不行的。教科书必须给予得到共识的知 识,要能够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经过实践检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原理。最专 门、最高深、最新的东西,可以自己以后研究,但基础一定要打好打正。我们教科书要 编好,必须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色。我们所编写的不是一般的教科书,不是哲学通 论,不是一般的哲学概论,所以要避免大量地使用中国哲学和外国哲学的东西。我们当 然会涉及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但主线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东西。既然是马克思主义哲 学,就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你要阐发的就应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要阐发的基 本规律、范畴和概念。不能用海德格尔、用现象学或者用西方的逻辑实证主义来阐释马 克思主义哲学,不能用分析哲学的观点来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因为我们所讲的是马克 思主义哲学,就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这并不妨碍我们对西方哲学和中国传统哲 学合理东西的消化吸收,我们可以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上对他们提出的问题进行 哲学解答,进行评论,但是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弄成变相的西方哲学或中国哲 学,所以还是要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我们要强调中国特色。到底什么是中国特色?我认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我认为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它的基本原则是马 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但它针对的问题是中国现实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 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卓越典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也是一样,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基本原理,但它一旦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到一起就有它的特殊意义。这就是创造 !创造性并不是说非得提出一个新的,马克思没有说过的话就是创造,马克思说过的就 不是创新。制造话语,玩弄概念,并不是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创性在于运用,在 于结合。语言运用是教科书编写过程中很难的方面,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逻辑性 的,它不像马哲史有些事件的叙述,而原理是在叙述范畴和基本原则,所以会显得比较 死板。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探索在原理叙述中如何穿插少量实证性个案分析和实例。这是 编写中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在理论领域,创新的呼声很强烈。哲学领域更是如此。在创新问题上,二十七年的哲 学走过了一条单纯追求创新到创新必须与求真相结合的道路。
哲学创新问题是个难题。我们都知道创新重要,不断呼喊创新。但总是觉得千呼万唤 不出来,难矣哉!原因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神秘化,认为只有抛开原来一套, 来个面目全非才叫创新。书店里并不缺少以新编为名的教材,但不少是以洋为新,以推 翻“旧说”为新,至于是否可信则大可怀疑。哲学是关于真理的学说,这一点连黑格尔 也不断强调。要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抛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正如演《哈姆雷 特》而没有王子一样是不可能的。自恩格斯逝世以后的一百多年来没有见过。道理还是 列宁说的对:“沿着马克思的理论的道路前进,我们将愈来愈接近客观真理(但决不会 穷改尽它),而沿着任何其它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列宁选集》第2卷)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编写中,有个原则即“变与不变”的问题。什么叫不变呢?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不能随便改变,因为我们所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我们所教 的对象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知之甚少的学生,而不是学者,所以不能单纯求新,而 首先要求真。“不变”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不变。可又要“变”。马克思主义 哲学原理不是教条,它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这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由于 人类社会和实践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由于时代和任务不同,原来的原理中强调的 东西可能注重一面,例如,强调历史规律客观性而没有同时强调人的活动选择性,强调 历史必然性而没有太多注意历史的偶然性,强调真理而忽视价值,强调人民群众而对个 人的历史作用强调不够,诸如此类的问题,可以根据现代科学成就和实践成果使它更为 丰富全面;但这不是推翻原来的观点,更不是重构。另一方面,是它的应用。同样讲矛 盾问题,现在就有很多新的问题了,像“双赢”问题,过去我们讲矛盾一方打倒另一方 ,现在可以有双赢,还有,“共存”问题,这都是些新问题。在社会主义社会,各种矛 盾的处理问题以及强调的重点明显变化,如什么叫“平衡”、什么叫“可持续发展”、 什么叫“统筹”、什么叫“社会和谐”问题等等。基本原理没有变,但应用的重点却在 发生变化。还有一个可变性是因为时代的发展,很多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那个时代没有 遇到,列宁、毛泽东也没有遇到,可是西方哲学提出来了,科学技术发展把它凸现出来 了,这些问题我们同样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加以分析回答。如对于“理性与非理 性”问题,过去比较强调理性的、逻辑的作用,现在应加强研究非理性因素对认识、对 社会的作用。再如宗教问题过去讲得很少,宗教作为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不被承 认,现在既要宣传科学无神论,又要实事求是地讲宗教的文化价值。过去强调阶级和阶 级斗争,篇幅很大,现在在这个问题上不用太多篇幅,但要适合新情况讲清我们社会的 分层和阶级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及其应用范围。这些都是可以变的。但是有一点,辩证唯 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即用既辩证、又唯物的观点来观察世界、社会与人自 身的基本理论和思维方法不能变,包括对我们社会的观察。
对于西方哲学提出的问题,包括语言哲学、解释学以及现象学、存在主义、后现代主 义等提出的很多问题,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作出评价,既开扩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又能给予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所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当前面对许多新问题,有科学 技术发展中的问题,有西方哲学提出的问题,更多的是时代和我们面对的社会现实提出 的问题。我们不可能回答所有的问题,但可以通过个案分析给学生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 观点的训练,坚定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念。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和教材特色问题
恩格斯说过,随着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要改变它的形态。整个唯物主义发展史也证 明这个论断的正确性。但能不能由此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在不断发生形态的变 化呢?我们能不能把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形态发展分类的方法运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 展史上,区分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生形态、次生形态和当代形态呢?马克思关于社会 形态变化,是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恩格斯讲唯物主义随着科学发展而改变形态,也是 哲学性质的变化。我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哲学,它不存在由一 个形态转变为另一个形态的问题,但它存在研究和关注的问题重点的转移。在马克思主 义哲学内部关注的重点转移,充分表现了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造性 本性。因为时代精神是通过问题和问题的捕捉与解答,来体现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在马 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研究的重点是变化的。例如,因为马克思是在人类已经获得认识的 历史的基础上开始的,所以他比较注重对历史唯物主义,特别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哲学 分析;恩格斯由于需要,70年代中期比较重视辩证唯物主义,晚年在一些书信中又回到 历史唯物主义;列宁比较注意认识论和辩证法,他的两本重要哲学著作《唯物主义和经 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表明了这一点,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突出 的成就是关于矛盾学说,如他的《矛盾论》和一系列军事著作以及晚年关于社会基本矛 盾和十大关系的学说。这不是哲学形态问题,而是一个根据实际斗争的需要研究的重点 转移问题,他们根据不同时期自己所面临的问题,面对实际的需要来探索哲学问题,他 们不是在构造一个什么体系或哲学新形态,而是一以贯之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 主义的观点,只是研究的重点不同从而显出各自的特色。至于哲学研究的主题的转移同 样是明显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关注的重点是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问题;列宁关注的是 社会主义在一国胜利(在俄国)的问题;毛泽东关注的是中国革命的特殊道路问题;邓小 平关注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关注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形态并没有变化,但 它的内容却得到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特点。他们不是构造哲学体系,他们不是书斋哲学家,而是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来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形态问题留给哲学家去争论吧,在教科书中没有必要区分哪 种是马克思的形态,哪种是列宁的形态,哪种是毛泽东的形态,或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 的当代形态。在教科书中,我们讲的是他们共同的基本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哲学。我 们不是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我们讲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也就是要以逻辑规律的 形式来表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共同的基本的东西。
我们现在关注人的哲学问题、文化哲学、价值哲学、经济哲学等等,这是哲学繁荣的 表现,表明哲学研究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决不能忽视这种进步。 但它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或所谓当代形态,它只是哲学的分支或部门。如果它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这些部门哲学可以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分支,可以以它的 内容来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如果它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它可以划为一般哲学 ,因为价值哲学、文化哲学、人学等并不起源于中国当代,而是西方哲学早已研究并成 为它的哲学分支的东西。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我们不能陷入以具体哲学分支代替马 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误区,我们要从中吸收新东西以丰富我们的原理的教学。马克 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不能边缘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要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的特点,要尽量在书中体现马克思主义 哲学如何为我们提供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和工具的特色。这一条很重要。 我认为在我们的教材中要特别注重思维方法问题,要把所有原理都同时变为一种认识方 法,着重它的方法功能。二十七年来,我们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作为世界观、又作为方法论不可分的。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具有同样的功能,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怀疑论与独断 论、实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宗教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都各不同。马克思主义 哲学是用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定要教学生把握有关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根本原 则,训练正确的思维方法,来提高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这个理论思维 能力和理论分析能力并不是所有哲学都相同的,但是真正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独有的功能,所以教材要从这里下功夫。
各种哲学都有它不同的功能,它们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为人类提供智慧,是人类文化 积淀的重要内容。但它们都不能代替马克思主义哲学。后现代主义也批判资本主义,但 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一样,不能因为都存在批判性就认为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一样, 与马克思主义属于同一种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分析,它为资本主义向何处去 指明了一条出路,而后现代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的哲学表现,它批判资本主义 的弊病,但无法为走出资本主义提供科学的理论和认识方法。
总之,新的教材的编写是一个繁重而困难的任务。需要全体哲学工作者的关心和支持 。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不怕争论,不怕相反的意见。还是马克思说的对,真理是燧石 ,只有在敲打中才能发出火光。但是,有一条不能忘记,这就是我们五十多年来特别是 改革开放二十七年所走过的哲学之路。
标签: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恩格斯论文; 哲学研究论文;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