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企业规模与Ramp;D投入相关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相关性论文,企业规模论文,Ramp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426.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807(2001)04-0068-05
0 引言
企业规模与R&D投入强度具有紧密相关性。从70年代开始,许多国外的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1],他们针对美国和OECD等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实际进行的研究,得到了一些十分重要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中国的实际,建立了“相对R&D支出弹性”等全新指标,深入分析不同规模结构下企业和产业R&D投入行为,并与发达国家进行比较研究,得到了一些有用结论,其中主要的结论是,大中型企业是R&D投入的主导力量;一般说来,平均规模组越大,R&D相对弹性越大,R&D投入强度越大。但是当企业规模过于庞大时,由于替代效应的作用,大企业的R&D投入强度有可能小于规模相对较小的竞争对手。
1 企业规模与R&D支出:相对R&D支出弹性
本世纪60年代,对企业规模与R&D支出的相关性研究进入实证阶段,OECD在1967年对10多个国家产业的R&D集中度进行了研究[1],结果表明,前100个最大的R&D项目占全部被研究国家R&D总支出的3/4以上,前40个最大项目占全部R&D的1/2以上,前8个项目占全部投资的30%以上,荷兰最大的前5个R&D项目占全部R&D支出的2/3。
60年代以来,这种集中的状况有明显减少。这主要归因于一些小型的、高新技术企业的迅速增长。尽管如此,在美国、英国、法国等国家,小企业完成的R&D投入比例一般都小于5%。在美国,5000员工以上企业的R&D支出占全产业支出的89%(1970年),1978年为90%,在英国和法国这个比例为75%左右。
1.1 相对R&D支出弹性指标
为了描述在一定的规模结构分布下,不同规模的企业(即大中小型企业)R&D投资强度的差异性,设计了一个“相对R&D支出弹性”指标。这一指标可以有二种表现形式:
前n位企业就业的
1° E[L,n]= =
R&D支出相对比重
产业前n个企业R&D支出相对比重
────────────────(1)
产业前n个企业就业人数相对比重
前n位企业销售的相
2° E[s,n]= =
对R&D支出弹性
产业前n个企业R&D支出相对比重
────────────────(2)
产业前n个企业销售收入相对比重
指标(1)也可变形为
产业前n个企业R&D支出
───────────/
产业总R&D支出
产业前n个企业就业数
──────────=
产业就业人数
产业前n个企业每员工R&D支出
──────────────
产业人均R&D支出
因此该指标反映了产业内前n个企业每职工R&D支出与产业人均R&D支出的比较,该比值越大,说明产业内规模处于前n位的较大企业比规模小的企业有更大的R&D投资强度;反之则有更小的R&D投资强度。
而指标(2)反映了产业前n位企业相对销售收入的R&D投资强度与产业平均强度的比较。
这2个指标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前n位企业与规模较小的m-n个企业(该产业的企业数为m)之间的R&D标准强度的差异。指标的特点在于具有综合性,综合考虑了企业的三大要素:R&D投入、劳动力投入、产出(用销售收入衡量)。指标的取值有下面三种情况:
E(L,n)(orE(S,n)>1,表明所考察的前n个企业比后m-n个企业平均来看有更大的R&D投资强度,且高于产业(或社会)的平均R&D投入强度。此外E(S,n)还反映了销售与R&D的相关性,E(S,n)%>1%,表明销售收入比重每增加1%,导致其R&D投入比重增加E(S,n)%>1%,则其相对R&D弹性是较大的。
E(L,n)(orE(S,n)<1,表明前n位企业比后m-n个企业的平均R&D投资强度小,小企业在R&D中占主导地位。同样E(S,n)<1,表明前n位企业销售收入比重增加1%,导致其R&D投入比重仅增加E(S,n)%<1%,其相对R&D弹性较小。
E(L,n)(orE(S,n)=1,相对R&D弹性处于中性,全部产业中,大中小型企业R&D投入强度相当。
1.2 美国大企业的R&D投资强度
以美国70年代最大的300个R&D项目为例,用以上指标评价大中小型企业在R&D投资强度上的差异性。资料显示,这300个最大的R&D投资项目大致与最大的470个企业的R&D支出相等,大约占全部企业R&D支出的90%。因而实际反映了R&D在不同企业间的集中度。
表1 美国最大R&D项目的R&D、净销售、总员工的百分比(1970)
项目规模 累计R&D
净销售 员工总数
前4
18
6
8
前8
32
9
11
前20
55
16
19
前40
66
23
27
前100
79
38
39
前200
87
50
50
前300
91
63
62
资料来源:[美]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1972,PP.46-47)
表1是美国最大的300个R&D投资项目,按前4,前8,……前300排列的R&D比重,净销售和雇佣人数比重。显然这些大项目所在的最大的470家企业,其R&D投入、销售和员工数占了全部拥有量的60%以上。其中,R&D投入占91%,因此美国70年代的R&D投入是以大企业为主的。
表2 美国大企业的相对R&D支出弹性
项目规模E(L,n) E(S,n)
前4
2.2503.0
前8
2.9093.555
前20
2.8943.437
前40
2.4443.869
前100 2.0252.079
前200 1.7401.740
前300 1.4671.444
由表1可计算出相对R&D支出弹性(参见表2)。由表2可以看出:①E(L,n)和E(S,n)随企业规模结构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所排列企业数的增加,相对R&D支出弹性E(L,n)和E(S,n)逐步减小(前4对应的E(L,4),E(S,4)除外),这反映了大型企业比中型企业、中型企业比小型企业有更大的R&D支出弹性;前8位企业按销售收入考察的R&D支出弹性E(S,8)=3.555是E(S,300)(=1.444)的2.5倍。大型企业有更大的R&D投资强度。②E(L,4)和E(S,4)出现了例外,它们比E(,8)、E(,20)、E(,40)都要小,首先这反映了这两个指标变化的非单调性,企业规模与R&D投资强度之间的相关性很大,但并非完全呈正的单调相关性,这一点与学者Cohen,W.M(1995)的结论有些不同。E(L,4)和E(S,4)实质上反映了特大型企业的情况,无论是以销售收入还是以就业人数进行考察,特大型企业相对R&D支出强度不如规模紧随其后的大型企业。这一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有待针对不同国家近期的数据进一步研究。
1.3 中国大中型企业的R&D投入强度
中国不同类型企业的R&D投入与美国相比具有类似的一面和差异的另一方面。以《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的有关数据资料,测算了中国大中型企业的相对R&D支出弹性(见表3)。
表3 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相对R&D支出、销售收入和职工数的百分比及相对R&D支出弹性(1996年)
占总R&D占总职 占销售
企业规模
E(L,n)
E(S,n)
支出%
工数% 收入%
特大以上 16.0 8.117.6 1.9750.909
特一以上 39.018.034.4 2.1671.134
特二以上 64.330.952.2 2.0811.231
中型以上 89.652.879.5 1.6971.127
来源: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1997》《中国统计年鉴·1997》计算整理
从表3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①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R&D支出平均强度大于小型企业;E(L,n),E(S,n)基本上大于1,表明按销售收入和按职工总数平均,大中型企业的R&D投入强度大于产业的平均强度。
②E(L,n)随考察企业数n的增多(即平均规模减小),基本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但特大以上的E(L,n)小于特一以上和特二以上,并且特大以上的E(S,n)小于其他三种情况,这与美国的企业类似(参见表2),这说明特大型企业的R&D投入强度平均来看还不如其他几种规模类型。这再次证明了企业规模与R&D投入强度之间关联的非单调性。
特大型企业的这种R&D投入强度不足的现象,主要是由于R&D动力机制不足,替代效应(The Replacement Effect)(David Besanko,1996)起了支配作用,这主要出现在垄断型市场结构的情况。而在特一型和特二型规模结构下,主要是同类规模的寡头之间竞争的市场结构,此时效率效应(The efficiency effect)起了主导作用(注:参见Liu Guoxin,Theincentive to innovate and R&D spillover,ISMOT 1998,InternationalAcademic Publishers.)。
③中国大中型企业的E(S,n)远小于美国大型企业,这一点通过比较表2与表3的对应数据即可得到,它反映了中国大型企业与小型企业之间R&D投入强度的差距比美国的企业之间的投入强度差距小得多。美国等发达国家更能体现大型企业是R&D投资的主要力量。
④中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的E(S,n)差距很小,即反映了不同类型企业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差别不很大,这似乎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型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对市场竞争的反应不太敏锐。
1.4 武汉大中型工业企业相对R&D支出弹性
用相对R&D支出弹性对武汉市254家大中型企业进行了研究,发现了与全国情况大致相同的E(L,n)、E(S,n)变化规模,得到的结论也基本一致。计算结果见表4。
表4 武汉大中型企业R&D支出、技术开发人员、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和相对R&D弹性(1995年)
来源:根据《武汉科技统计年鉴·1996》计算整理。
与全国的数据不同的是,采用了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和技术开发支出比重进行计算。E(L,n)和E(S,n)的结果,括号中数值由技术开发支出比重计算得到的,无括号数值由R&D支出比重计算得到。
从表4可以看出,武汉的企业规模与R&D投入强度成正相关关系,平均规模越大的企业群,相对R&D支出弹性也越大。其他结论与对全国的分析相同。
2 不同产业内R&D投入差异性
为进一步探讨企业规模与R&D投入的相关性,还可以深入到产业这一层次,结合产业特征来考察。由于不同产业的技术复杂性、技术进步难易度、技术信息来源的差异性,使大企业与小企业面临不同的创新机会和成功概率。
日本经济学家今井贤一动用研究费密度这一指标(研究开发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将日本产业分为三类:第一类称之为创新产业,研究费密度在1.8%以上,包括化学、电气机械、精密机械、医药、通信、电子等产业,这类产业随销售规模扩大,研究开发费上升速度加快。第二类称之为标准产业,研究费密度在1.0%~1.8%之间,包括汽车、橡胶制品,一般机械等产业;第三类称之为停滞产业,研究费密度在1.0%以下,包括钢铁、纺织、食品等产业。后两类产业随销售规模增大,研究费上升速度下降,最后停止增加。
这里,考虑产业的集中度,以绝对集中度CR(,4)为依据将工业行业划分为三类:CR(,4)≥25%为高集中度产业,10%≤CR(,4)<25%为中等集中度产业,CR(,4)<10%为低集中度产业。通过对中国工业行业有关数据的测算,我们发现:国内高集中度产业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采选、电力生产供应、化学纤维工业、石油加工、交通设备制造业。这些产业人均技术开发费较高,超过435.4元,销售利润率较高,大于10.18%(均为工业平均值);国内低集中度产业主要有纺织业、食品制造业、饲料工业、木材加工业、煤碳采选业、缝纫业等,这些产业人均技术开发费和销售利润率指标普遍低于上述两项值。
分析认为,高集中度产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产业的技术推动,而受市场需求的作用较小,他们主要是追求的市场占有率,努力取得本行业的垄断地位,如中国汽车、钢铁、石油化工等产业即属此情形。低集中度的产业内,由于规模结构分布比较均匀,不易形成行业垄断,企业技术创新动力主要来源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获取较多的利润,而非垄断利润。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使用价格竞争手段,用较低的价格打败竞争对手,在产品差别化上所作的努力有限,因此其技术开发投入相对较少。
3 结论
企业规模与R&D投入相关性问题各国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展开过研究,在此基础上,我们从另一全新的角度展开研究,提出了“相对R&D支出弹性”指标,据此对美国、中国和武汉地区的情况进行了计算、分析与比较,得到的结论是:
大中型企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R&D投入的主导力量,一般占80%至90%;一般来说,平均规模越大的企业群,其相对R&D弹性越大,R&D投入强度越大;但是在特大型组,由于规模的巨大化,替代效应起作用,R&D投入强度反而减弱。一般在垄断的市场结构下易出现这种现象,而在寡头竞争的结构下则一般不会出现。
在不同产业内,企业R&D投入行为也具有差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