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说:“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点明了教师的“教”要着眼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在语文朗读指导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朗读能使无声的语言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语言文字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可见,朗读是语文课堂的灵动之音,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如何在课堂上进行有效性的朗读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课堂自主学习能力呢?我尝试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巧配音乐,与文共鸣
音乐是一门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它通过乐曲中力度的强弱、旋律的起伏及节奏的快慢,用直观的方式使人获得直接生动的感受。指导学生朗读时,把音乐与文字结合起来,能使学生的情感引起强烈的共鸣,收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在教学《月光曲》“皮鞋匠听乐曲后的想象”这一文段,学生试读时语调平淡,读不出感情。于是我就播放出《月光曲》的三段乐章,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美景。舒缓的音乐响起了,让人感到好像看到了月光下大海的起伏变化。学生受到了音乐的感染,情感有了强烈的共鸣。当我问:“同学们,听完音乐后,你们觉得该怎样朗读课文呢?”学生们纷纷举手试读。美妙的音乐配合语言文字散发出令人无法抗拒的魅力,学生在朗读时就能读出“轻缓→明快→高昂”变化的语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又如在教学《草原》时,我先播放了一段《草原巡逻兵》的乐曲,空旷悠远的曲调让学生感觉好像来到了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丽风光。无需更多的语言、更多的教学手段,学生便能以轻松明快的语调来进行课文朗读了。音乐配读不仅提高了自主朗读能力,而且诱导学生读懂了课文,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二、巧用课件,激发情感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以情感为本,情感又以体验为本,缺乏真实的体验,朗读效果往往会大打折扣。小学语文课本选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蕴深远,既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又能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缺乏或条件所限等因素,要引起他们的共鸣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通常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无动于衷。而通过多媒体有声的画面再现逼真的形象,很容易将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
如在教学《瀑布》这首诗歌的时候,由于学生未曾身临其境,缺乏感性认识,不能感受文中所描绘的宏伟壮观的瀑布景色,因而朗读的时候平淡无味,读不出瀑布的磅礴气势。此时,我借助多媒体课件将飞流直下的瀑布展现在学生面前,配以瀑布的轰鸣声,学生好像来到了瀑布脚下,看到了宏伟壮观的瀑布。这些感官刺激,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了学生的朗读欲望。有了情感的体验,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巧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感引导朗读,让学生在快乐的心境中自主体会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
三、巧设情境,以演促读
美国华盛顿一所大学有句名言:“我听见了,就忘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说明了实践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课堂上,实践表演总是学生最热衷的活动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如果用表演来激发学生朗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还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共同参与,使他们有机会动脑想、动身演、动口讲,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还丰富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深切感受,对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在教学《狐假虎威》这则寓言故事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戴上头饰,进行表演读。孩子们异常兴奋,为了表演得精彩,他们认真分析狐狸和老虎的语言、动作,在朗读时就能够将狐狸的装腔作势、老虎的半信半疑,表现得淋漓尽致了。这样,学生朗读的兴趣浓、积极性高,朗读效果十分明显。在表演中,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叶圣陶先生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我们语文教学应该“读”占鳌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然而,“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要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学生的朗读能力就能提高,语文课堂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得到同步提高。
论文作者:邬冬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1
标签:学生论文; 情感论文; 语言文字论文; 能力论文; 瀑布论文; 音乐论文; 共鸣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