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时期现代文艺学学科的诞生
祁志祥
摘 要: 从1915年到1927年“五四”前后这段时期,是中国现代文艺学科宣告诞生的阶段。本文以黄忏华的《美术概论》、徐庆誉的《美的哲学》、徐蔚南的《艺术哲学》以及刘永济的《文学论》、潘梓年的《文学概论》、马宗霍的《文学概论》、沈天葆的《文学概论》、田汉的《文学概论》为抓手,探讨研究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第一阶段艺术哲学建设的历史状况,这对人们认识现代文艺学科在中国的由来及其走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1920年代; 中国艺术哲学; 文学概论
中国现代美学史的发展,以1928年爆发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论争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五四”文学革命为标志,以1927年为下限,倡导的是人道主义、共同人性论、唯心论、个性论、审美自律论。后一阶段以“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为标志,虽然有时仍然高举“五四”文学革命大旗,但“五四”文学革命的实质已经发生了变化,人道主义、共同人性论、唯心论、个性论、审美自律论分别为马克思主义、阶级人性论、唯物论、集体主义、遵命工具论所取代(祁志祥,“五四”26)。从1915年到1927年,即“五四”前后这段时期,是中国现代美学学科和文艺学科宣告诞生的阶段。不仅出现了多种《美学概论》(祁志祥,“萧公弼”176),而且诞生了多种艺术哲学专著。本文主要探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第一阶段文艺学科建设的早期状况。
20世纪初“美学”学科在中国落脚生根的时候,其学科定义指“研究美的学问”。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美的作品,这个时期称“美术”。于是美学又集中表现为对“美的艺术”的理论探讨,也就是艺术哲学。“五四”之后,一些国外的艺术论著翻译进来,如托尔斯泰的《艺术论》(耿济之译,商务印书馆1921年初版),黑田鹏信的《艺术学纲要》(俞寄凡译,商务印书馆1922年初版),藤森成吉的《新兴文艺论》(张资平译,上海联合书店1928年9月初版)等。在国外艺术学论著的影响下,中国学界出现了最早的艺术哲学专著。如黄忏华的《美术概论》、徐庆誉的《美的哲学》、徐蔚南的《艺术哲学》等。文学作为“美术”之一种(祁志祥,“晚清”57),研究文学之美原理的《文学概论》也应运而生,如刘永济的《文学论》、潘梓年的《文学概论》、马宗霍《文学概论》、沈天葆的《文学概论》、田汉的《文学概论》等。文学概论实际上是艺术哲学的一个特殊且重要的门类。中国现代美学史第一阶段艺术哲学的代表性论著的理论构架如何?其基本主张是什么?它们呈现出怎样的总体特征?我们在这里对此试加梳理和评述,或许对人们认识现代文艺学科在中国的由来及其走向具有参考意义。
一、黄忏华《美术概论》:空间艺术概论
黄忏华(1890年—1977年),曾著《近代美术思潮》《美术概论》等。《近代美术思潮》(商务印书馆1922年9月版),对西方印象主义以来的新兴绘画、罗丹写实主义以来的新兴雕刻和新兴建筑作了研究梳理。《美术概论》(商务印书馆1927年8月版),是对狭义的“美术”——空间艺术所作的最早的理论探讨专著。
“美术,是艺术底一大分野。”(黄忏华 2)“艺术”包括空间艺术、时间艺术、综合艺术。空间艺术包括平面的诉诸视觉的绘画、立体的诉诸触觉的雕刻、以空虚为特点的诉诸运动感觉的建筑。时间艺术包括诉诸听觉的音乐、诉诸听觉视觉的韵文和散文。综合艺术包括诉诸视觉听觉的跳舞和演剧(2)。“艺术”的本质是什么呢?作者比较了柏拉图“艺术是自然底模仿”、莱辛“艺术是美的理想的完成”、席勒“艺术是理性和感性底调和”、黑格尔“艺术是绝对精神底直观的表现”、叔本华“艺术是人生痛苦的暂时解脱”、托尔斯泰“艺术是传达人底感情底手段”诸说,分析了各种艺术起源学说,包括艺术起源于实用冲动和审美冲动,审美冲动包括“模仿冲动”“游戏冲动”“装饰冲动”“表情冲动”“描出冲动”五种学说。在此基础上他指出:“把艺术的起源加以一元的说明的,艺术冲动之外,有美欲。所谓美欲,是求美底欲望,和食欲、性欲合称为人类底三大欲。”“知识欲和道德欲,比三大欲力量弱。但是这两种,是精神的欲望。”“美欲也是精神的”,“可以和知识欲同道德欲并列”,“食欲和性欲”,同属于“肉体的欲望”(11)。“艺术的起源,可用美欲来说明。虽然美欲不光是艺术底起源,然而从美欲生出来的,不用说,主要的却是艺术。”“美欲就是各种冲动同艺术冲动底原因。”(12)“艺术,是人们精神底感情的发现,然而那种感情,不可不是美的感情。”“所谓美的感情,是由美学上所谓美底材料、形式、内容生出来的感情。所谓材料感情,是由色、形、音生出来底感情。所谓形式感情,是由对比和渐层等形式生出来底感情。所谓内容感情,是由自然和人生底一切状态和活动生出来底感情。这些都是美的感情。”“然而不能说美底的感情底一切的表现,都是艺术。”要成为艺术,有种种条件:“必须具有客观性”,“必须是假象”(15),必须是“离开利害关系”,具有“无关(利害)心”的(16)。综合而论,“艺术是美的感情底发现,而那种发现,必须带有客观性,是假象,而且是无关心,又必须带个性,含独创的分子,而且是时代精神同国民性底表现”(18)。
艺术是以美为特征的,因而所有的艺术都可称为“美术”。“五四”前后,是有用“美术”指称一切艺术的情况。但“美术”还有狭义的用法,指空间艺术。黄忏华《美术概论》所讨论的“美术”就是狭义的用法。“普通所谓美术,就指空间艺术说,包括绘画、雕刻、建筑三种,或者只以前两种为限。”(黄忏华 2)全书八章,分别探讨《美术底本质》《美术底要素》《美术底制作》《美术底分类》《美术和别的文化底关系》,同时具体分析了《绘画艺术一斑》《雕刻艺术一斑》。
“美术”所反映的内容是什么呢?是现实的“自然和人生”和“超自然”的想象。这些内容有什么特点呢?“美术[……]是美的情感底发现。”“美术的目的是美。”(黄忏华 34)“美术底内容,以美为主,所以不妨说是自然美、人生美和超自然美。”(22)
“美术”所以美,不仅要求反映的题材内容“以美为主”,而且要求讲求形式美的构成法则和原理。“形式的法则同原理,是美学上最重要的事件,不但是美术底形式法则同原理,而且是一般美底形式法则同原理。”(黄忏华 24)这些形式法则包括“反复和渐层”“对称和均衡”“调和和对比”“比例和节奏”“统调和单纯”(25—33)。这些法则大多早在吕澂、范寿康的《美学概论》中便已有论析,是那个时期的共识。
二、徐庆誉《美的哲学》:美的艺术哲学
1928年4月,世界学会出版了徐庆誉的《美的哲学》。该书所讨论的“美”,是作为“美的化身”的所有的“艺术”形态,所以“美的哲学”实即“艺术哲学”。
“美学”“美术”与“美”都有联系,但各有不同。作者辨析说:“美学Aesthetics不是美术Arts,美术与美虽有连带关系,但美术不是美Beauty。这三样东西虽彼此相依为命,然决不可混为一谈。美学是美的科学,美术是美的化身,二者非美不能成,所以美是三者中最重要的一个。本书不命名为《美学哲学》,或《美术哲学》,而曰《美的哲学》,其原因在此。”(徐庆誉 5)全书289页,篇幅在当时出版的专著中算是大的了。除第一章论述“美的根本问题”外,其余各章,均论析“艺术”这样的“美术”。作者指出:“广义的美术,是指‘有美的价值的动作’,狭义的美术,仅指雕刻与绘画二者而言。”(7)《美的哲学》一书所讨论的“美术”是广义的概念,如第二章为《文艺上表美的三种主义》,第三章为《建筑》,第四章为《雕刻》,第五章为《绘画》,第六章为《音乐》,第七章为《诗歌》,第八章为《跳舞》,这些讨论的是文艺自身的审美自律问题。从第九章开始,分别讨论美术与社会的他律问题,如《美术与两性》《美术与家庭》《美术与政治》《美术与战争》《美术与宗教》,此外他还讨论了《佛教的美术》和《基督教的美术》,对《二十世纪的新美术》作了鸟瞰。
作者为何要写作《美的哲学》呢?因为本书所论“美术”对于教化民众、整顿世风具有法律、宗教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导言》指出:“进来国内智识阶级,对于美的问题很感兴味,美术学校的增加,美学专书的出版,以及艺术周刊的传播都足以表示国人对于美学的尊重。”(2)“著者亦赞扬歌颂艺术者之一”,“尤信在民德堕落、教泽陵夷的中国,有提倡美学的必要。非美学不足以振颓丧之风,非美学不足以培国民之德。政治的刷新,人心的维系,虽有法律宗教为之助,然美术感人之深,化民之速,以及慰藉人生之痛苦,恐有非法律宗教所能及者”(2)。看来作者主要是从艺术的社会功用出发写作本书的。而本书的主要价值则在于对艺术作为“美的化身”的诸种形态的审美自律特征的剖析上。
如果说建筑、雕刻、绘画属于空间的美,音乐则“不受空间的支配”,“完全以‘理想’为骨子”。“‘理想’的生命,虽寄托于‘音调’与‘节奏’之中,然音调与节奏,皆非占空间的物质”(74)。比较音乐与建筑的不同,在“前者是以‘理想’为主,后者是以‘象征’为主;前者是非空间的美术,后者是空间的美术;前者的美感,存在于‘听觉’,后者的美感,系乎‘视官’”(74)。音乐与雕刻的异同,在“雕刻尚‘均匀’,音乐尚‘和谐’,都是以总合的观念为目的。雕刻的美,正与绘画的美一样,不是存于一点一线,乃是寄于全体;音乐亦然。若把一个和谐的曲子分成若干片断,不使她连续起来,便不成音乐了”(75)。
[Qi, Zhixiang.“The Value Turn of the May Fourth and New Culture Movements and Their Contemporary Reflection.”Shanghai Culture 4(2015):176-82.]
按照文艺表现美方式由低到高“三个主义”的理论概括,徐庆誉依次讨论了“建筑”“雕刻”“绘画”“音乐”“诗歌”“跳舞”诸美术形态。
“建筑亦为象征美术的一种,其起源是始于人生的需要。”(47)象征的建筑主要有“罗马式的建筑”和“峨特式的建筑”。二者的异同是“前者尚‘庄重’与‘紧切’,后者尚‘轩敞’与‘轻巧’;前者尚‘幽静’,后者尚‘敞亮’;前者尚‘几何式’后者尚‘自然’。前者一切户牖的拱形尚‘圆’,后者的的拱形尚‘锐’。”(48)
如果说建筑表现美的方式是象征主义,那么雕刻表现美的方式则是不可一概而论。“雕刻与建筑相辅而行,凡是著名的大建筑,同时必有著名的好雕刻。雕刻的内容,是代表‘精神’和‘理想’,不仅是模仿‘自然’。无‘精神’和‘理想’的雕刻,不能算是有美术的价值。”(52)雕刻并不一定如黑格尔所说的是“古典派的美术”,以作者的态度,也可以是“浪漫派的美术”。雕刻的历史发展呈现为三个阶段。一是埃及的雕刻,二是希腊罗马的雕刻,三是基督教的雕刻。大体说来,埃及的雕刻属于象征主义,希腊罗马的雕刻属于古典主义,基督教的雕刻属于浪漫主义。“埃及的雕刻,非常幼稚,像的轮廓,都是直线,像的仪容,非常呆板,两手下垂,紧靠着身边,非常的拘谨。手指过尖,与普通人的手指相差太远,毫不自然。两脚亦过于扁平,且脚指的长度相同,尤为可笑。至如裸体的雕刻,无甚‘生气’,十分板滞,全无活泼气象之可言,既不能表现人体的‘自然美’,又不能发挥作者本人的‘想象力’,只可算是雕刻的襁褓时期,不能以近代美术的眼光批评之。”(54)第二时期希腊罗马的雕刻,比埃及的雕刻要好多了:“筋肉的表现,全身的姿势,理想的含蓄,衣服的曲折,和手足的位置,都很可观,饶有活泼的精神,与自然的生气。但头部到眼睛大都过于扁平,头发过于板滞,还没有完全打破‘依古法制’的遗传。”(55)第三时期基督教的雕刻,几乎都是教堂的装饰。这个时期雕刻的理想,是以基督教的“爱”为中心。“与其说此时期的雕刻为古典派,宁肯说她是浪漫派;因其所垂示的理想和精神,都是‘主客两观’的调和,与‘天人合一’的真谛,极其活泼自由,并无何等障碍。称此时期的雕刻为浪漫的雕刻,亦非全无原因。”(56)
与建筑、雕刻相比,绘画“表示情感和理想的程度”要“高出数倍”,因为“绘画不像建筑和雕刻一般的板滞,活动的范围甚广,描写的机会亦多,所以绘画成了美术的重心。诗歌音乐,在精神方面,虽有极大的势力,然其直接的和具体的表示魔力,还不及绘画之甚”(58)。接着作者梳理了绘画发展史的三个阶段。
These pictures are drawn by an old blind man. (作定语)
本书名为“美的哲学”,势必首先回答“美”是什么。《导言》指出:“什么叫美?这问题不仅是美学上的一大疑谜,同时是形而上学上的一大疑谜。普通充实的见解,以为美就是美丽,凡赏心悦目的事物,都是美。”作者认为:“以美丽释美,范围太狭。美之所以为美,除美丽以原素以外,必还有许多原素。”(11)在考察了自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康德、黑格尔、格罗塞等人的观点后,徐庆誉总结说:“我以为美的表现,即吾人‘精神活动的表现’。”“吾人的精神活动,即‘知’‘情’‘意’三大心理作用的总称,美是心理生活全部的表现。若仅以‘知’或‘情’代表全部精神活动,未有不限于错误者。”“谓美必基于‘快乐’与‘道德’,固非确论;谓美不容于科学的真理,亦非定评。”“总之,美是精神的产物和生命的本体,非物质,亦非现象;超乎‘时’‘空’之上,而不受制于‘时’‘空’;介乎‘物’‘我’之间,而又统一其‘物’‘我’。”(31)徐庆誉对“美的性质”的这个总结,虽力图避免以往各种观点之偏,但以“精神的产物”界定“美”,仍失之太宽。因为我们也可以说“丑”是“精神的产物”。所以在“精神的产物”之前,至少还需加上特殊的限定才行。然而徐庆誉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深入下去,他接着就探讨本书的重心——作为“美的化身”的“美术”去了。
诗歌“与感觉界的物质没有什么相干”,“完全以想像为根本”。“其表美的资料,既不是‘色’,也不是‘声’,乃是绝对的‘想像’。不仅诗人自己须富有想像的天才,即读诗的人,亦当有相当的想像力,否则便无从领会诗中的奇妙”(82)。诗歌与音乐一样,同属非空间的表现理想的艺术。“诗歌近于音乐的程度,大于其他的美术;因诗歌与音乐,都以‘音调’和‘节奏’为传美的工具,惟一不同之点,即音乐以‘声’表‘音调’和‘节奏’,诗歌以‘形’表‘音调’和‘节奏’;两者同为‘情感’和‘想像’的产物,同握有生命的权威,和神圣的使命。”(75)诗歌的种类可分为三:“一为叙事诗,二为抒情诗,三为戏曲诗。”叙事诗注重“写实”,“不含主观的情感”,作者自身的“人格”和“理想”,与诗“不生关系”。“抒情诗恰与此相反”,“完全以主观的情感为主”(85)。“至如戏曲诗,是将叙事诗与抒情诗两种体裁合一炉而冶之,一面描写‘客观的事实’,一面表演‘主观的情感’。”(86)
全县近几年来在水稻病虫绿色防控工作中取得了防治效果好、农药用量减的成绩,在防控上也得到了一些经验,主要是:
最后分析的艺术形态是舞蹈。但对舞蹈在“文艺上表美的三个主义”中到底扮演什么角色,徐庆誉并未在书中论及。只是在阐述中国和西方古代舞蹈历史材料时说明:“手舞足蹈,是情感兴奋到极处时的流露;换言之,跳舞所表现的情感,有深一层的情感。”(11)大概在作者的心目中,舞蹈属于浪漫派的美术。
三、徐蔚南:“艺术哲学”概念的提出
徐蔚南(1900—1952年),早年留学日本,庆应大学毕业,归国后在绍兴浙江省立第五中学任教。1924年,由柳亚子推荐,参加新南社。1925年来上海,在复旦大学实验中学任国文教员,并从事文学创作,以《山阴道上》誉满文坛,加入文学研究会。一年后在复旦大学、大夏大学执教。自1928年起任世界书局编辑,主编《ABC丛书》,共出版152种。
《艺术哲学ABC》是徐蔚南主编的《ABC丛书》中的一部。该书篇幅不大,共118页,依据法国丹纳的《艺术哲学》第一编编写,试图用科学的方法研究诗歌戏剧、图画雕刻,评论小说这些艺术品的特质。可视为丹纳《艺术哲学》的“缩译”或“纲要”。该书最大的价值,是在中国美学界首次提出了“艺术哲学”的概念。上编讲《艺术的性质》,下编讲《艺术作品的制作》。作者秉承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传统观念,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模仿”。“艺术的目的仿佛就是尽量准确的模仿。”“诗歌、雕刻、图画、建筑与音乐五大艺术中”,“前三个”“有一个共同的性质”,都是“模仿的艺术”(徐蔚南 6)。“一个雕刻,目的是把一个真的活人模仿得‘活龙活现’。又一幅图画,是以逼真描绘人物风景为目的的。一出戏剧、一部小说,也是要精确地表现性格、动作、真正的言语,竭其所能地要既精确又诚实地显出一个面影来。”(7)
然而,“绝对正确的模仿真就是艺术的目的吗”?就能产生最好的艺术作品吗?不一定。照相比绘画、浇铸的模型比雕刻还准确,但其艺术价值未必比绘画、雕刻高(12)。这说明:“艺术对于对象应该竭力模仿若干部分,而不模仿全部的了。”(17)模仿哪些部分呢?就是“各部分相互间的关系与从属”(17)。“艺术的一个更高深的性质”,“就是使艺术成为知能的作品,不仅是手的作品”(20)。艺术不仅模仿现实对象“各部分相互间的关系”,还表现理想中美的对象,改变现实的对象。“艺术品的特征,是在把那特性,或者至少把那对象的重要性质,尽力表现得鲜明得势。”或者说,“艺术家”的艺术使命是“把那隐去特性的各点削除,选择出表现特性的几点,订正那已改变了的特性,复活那已经消失了的特性”(33)。当然,“艺术也有不以模仿为出发点的,像建筑和音乐就是”,“除了模仿艺术所模写的联络、比例等等之外,艺术还有数学的关系。这个数学的关系是被建筑和音乐所织成的”(37)。
四、本时期《文学概论》述略
经过“五四”新文学运动,文学已从古代无所不包的杂文学、泛文学转变为狭义的美文学。文学以美为特征,成为新文学运动中达成的一个新的共识。1921年5月,陈望道在《新青年》第九卷第一期发表《文章的美质》,1925年3月30日,朱自清(署名佩弦)在《文学旬刊》第166期发表《文学的美》,都是这方面的证明。作为美文学,文学是艺术的一个种类,习惯称“文艺”。与这个时期诞生的“艺术概论”著作比较有限不同,《文学概论》在20年代出版了许多。如伦达如的《文学概论》(广东高等师范学校贸易部1921年初版)、胡怀琛的《新文学浅说》(上海泰东图书局1921年初版)、刘永济的《文学论》(长沙湘鄂印刷公司1922年初版)、马宗霍的《文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10月初版)、简贯三的《文学要略》(河南教育厅公报处1925年10月初版)、潘梓年的《文学概论》(上海北新书局1925年11月初版)、沈天葆的《文学概论》(上海梁溪图书馆1926年8月初版)、郁达夫的《文学概说》(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8月初版)、田汉的《文学概论》(上海中华书局1927年11月初版)、陈安仁的《文学原理》(广州作者刊行1927年12月初版)、梁实秋的《文学的纪律》(上海新月书社1928年5月初版)等。与此同时,国外的一些文学原理论著也翻译进来,如英国温彻斯特的《文学评论之原理》(景昌极、钱堏新译,梅光迪校,上海商务印书馆1923年12月初版)、日本厨川白村的《苦闷的象征》(鲁迅译,北京新潮社1924年12月初版)、本间久雄的《新文学概论》(汪馥泉译,上海书店1925年5月初版,又有章锡琛译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5年8月初版)等。至此,中国文学告别了过去的泛文学道路,彻底走上了作为“美术”之一的美文学道路。这里我们以上海图书馆可以查阅到的几部《文学概论》为主要代表,来看看早期《文学概论》的文学概念和大体思路。
祁志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价值转向及其当代反思”,《上海文化》4(2015):176—82。
公用辅助一体化:为了合理利用能源、减少消耗,根据化工区区内化工主体项目,形成供水、供电、供热、供气为一体的公用工程“岛”,实行区内能源的统一供给。
刘永济(1887—1966年)早在1917年任教长沙明德中学期间,即致力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研究,其所撰写的《文鉴篇》,于文艺鉴赏颇多精辟剖析,刊于《学衡》杂志,传诵一时。在此期间,他撰写讲义《文学论》,学贯中西,要言不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并重版多次。该书虽然用文言写作,但它“思考问题、建构体系的方式却完全是现代化的——它秉承的是一种科学研究的范式”(程正民 程凯 19)。首先,该书“清楚地表明自己要探索的是普遍性模式,因此要排除特殊时地的干扰”。其次,该书“表明了作者明确的科学意识”。再次,作者能“有意识地对文学事实与文学研究进行区别”(程正民 程凯 19—20)。复次,该书突破了传统的广义文学观念,肯定了文学作为以美为特征的艺术的一个种类,并对文学这种艺术的审美特点作出了分析揭示。作者认为,文学应以情感为根基,以理性为辅助;它有想像,可以“感乐”“慰苦”,因而区别于一般学术。“文学虽与图画、雕刻、音乐同为艺术,而尤与音乐之感人为近。二者皆时间的艺术,能将人情物态委屈表出,故尤足感人。”(刘永济 13)“文学既为艺术,当然执美为其中心。文学必如何始美,即为今所当论。文学之美,初在能自感,继在能感人。能自感未必专属于文学家,能感人则文学家之专职。自感者,观察之功也。感人者,表现之事也。所谓观察者,即对于人情物态能了悟其因缘结果、判断其是非善恶,蕴蓄于心,郁郁勃勃,既久且多,而后发泄之。所谓表现者,即将心中所蕴藉而欲发泄者,综合而表曝之。前者属于内,故或称内美;后者属于外,故或称外美。然内美必藉外美而彰,外美必资内美而成。两者不容偏废,亦不能偏废。”(13)“细加观察,凡最美而可贵之文学,必具下列四种功夫”:一、道德与智慧;二、情感;三、表现之法;四、精神(78)。刘永济《文学论》对文学感人之“美”的特征的强调,是该书最值得注意的地方。
2.潘梓年《文学概论》:文学是“间接的艺术”
潘梓年(1893—1971年),1925年出版专著《文学概论》,积极投身左翼文艺创作。1927年3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
苯磺酸顺式阿曲库铵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肤潮红或皮疹、心动过缓、血压降低和支气管痉挛。尽管苯磺酸顺式阿曲库铵一般不会诱导组胺释放,但已有该药致过敏反应,甚至过敏性休克的报道[1,2]。本文报道1例苯磺酸顺式阿曲库铵致过敏反应,旨在提高临床麻醉医生对苯磺酸顺式阿曲库铵不良反应的重视,为其安全使用提供参考。
3.马宗霍《文学概论》:论文学的审美特质
马宗霍(1897—1976年),1925年出版《文学概论》,对“文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作出了新的总结和思考。第一篇《绪论》相当于总论,论析“文学之界说”“文学之起源”“文学之特质”“文学之功能”。第二篇《外论》分析“文学与语言”“文学与文字”“文学与思意”“文学与性情”“文学与志识”“文学与观念”“文学与人生”“文学与时代”的关系。第三篇《本论》论析“文学之门类”“文学之体裁”“文学之流派”“文学之法度”“文学之内相(神趣气势)”“文学之外象”(声色格律)“文学之材料”“文学之精神”。不难看出,该书所论析的文学基本问题是较前诸人更为系统周全的。
“文学之特质”是什么呢?是“慰人”“观人”“感人”。所谓文学可以“慰人”,是指“文学为美术之一,凡美术皆足以刺激人之感觉,而动其喜乐之情,而尤以文学之力为强”(马宗霍 11)。文学可以“观人”,是指“凡人性之善恶,遇之穷通,行之贤不肖,有诸内必形诸外,其发也不掩,而于文学尤然”(13)。文学可以“感人”,是指“文生于情,情生于感,人皆有感,于是文还可以感情,情还可以感人。文也、情也、感也,盖息息相生,因因相续者也”(16)。此外他又论述到文学“载道”“明理”“昭实”、“匡时”“垂久”的功能。这与“文学之特质”在逻辑上有些交叉重合,表现了《文学概论》在草创时期留下的不够成熟的痕迹。
4.沈天葆《文学概论》:论文学的定义和要素
判断文学观念是不是美文学观念,一个考量指标是看是否将文学视为艺术的一种。潘梓年将文学视为美的“艺术”的一种,并分析了文学这门艺术的审美特征,提出“文学”是“间接的艺术”的命题:“什么叫间接的艺术呢?”作者列举了雕刻(媒介是体面)、绘画(色线形)、音乐(声音)、文学(文字)、建筑(位置)、跳舞(动作)各种艺术样式并指出了各自的媒介后说:“除去文学外,旁的艺术所用的媒介,都是自身就能引起人们美感的感觉的,而文学用的媒介——文字,就不能有这样的直接作用。文学作品引起人们的情感的不是文字自身,而是文字所引起的观念。”(潘梓年 11)文学塑造的形象是观念的形象、想像的形象。文学是通过观念形象去感到人的情感,实现悦人的审美特征的。对于文学之美而言,“情感”至关重要。文学感人的美往往与情感紧密相关,所以情感在强调文学审美特征的时代收到格外关注和肯定。如胡适称“情感”是“文学的灵魂”。潘梓年进而从情感的角度强调文学的审美特征,界定“文学”是“用文字的形式表示生命的流动的纯粹的情感”,并强调:“形式是文字而内容不是纯粹的情感的不是文学;内容是纯粹的情感而形式不是文字的不是文学”(64)。
1926年,沈天葆出版了另一部《文学概论》,对“文学的定义”作出了新的解析:“文学是人生的表现与批评;须具有以下的条件:要有最嘉妙的思想,要有魔力似的情感,要有合于艺术性的精神,要有促进理解和激发欣赏的魄力,此外要具有普遍的性质,永久的价值,人生的兴趣,完全的形式”(沈天葆 6)。“文学的分类”包括有韵的诗词和部分剧曲,无韵的散文、小说(46)。“文学的要素”包括“情感”“想像”“思想”“经验”“形式”(24)。具体说来,“情感为文学上最重要的要素,普通言之,可以表达三方面的情,即作者的情、文中的情,和读者的情”(26)。“文学上所讲及的情极多”,“不过有二种情,不得入为文学范围内。第一是自私自利的情”(26),“第二是苦痛放荡的情”(27)。“文情可以分为有永久价值和暂时风行两种;前者是真文学,后者是假文学。”暂时风行的情是“新奇”“时尚”“庸俗”之情(28)。有永久价值之情是“合宜”“持久”“生动”“变化”“品格”之情(29)。文学不仅需要鲜活的情感,而且需要深刻的思想。胡适早已揭示:情感是文学之“灵魂”,而思想是文学之“筋骨”。文学无情感,不能感人,文学无思想,不能高贵。沈天葆指出:“一书而堪称文学,则必含有丰富思想。”(31)“文学底需要,要使思想观念,和人生真理相密合。”(33)文学表现情感与思想,是以想像创造的具体形象为媒介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究竟用什么方法动人的情呢?”这就是“具体底物”。这“具体底物”是由“想像”创造的,所以“这操纵人情的力,即叫做想像”(36)。在肯定“想像”的审美地位的同时,作者具体分析了“想像”的种类,这就是“创造的想像”“联想的想像”“解释的想像”(38)。文学表现的情感与思想,是从人生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验”即“人生”,也就是“我们日常的活动”。“要描写生动有势的文学,非把我们真实底人生,赤裸裸地表现出来”(40)。至于“形式”,即常见的文字技巧、法则之类,这里就不赘述了。
5.田汉《文学概论》:论文学的审美特质
田汉(1898—1968年)以剧作家著称,而他在1927年出版的《文学概论》,则奠定了其文学理论家的地位。该书上编“文学的本质”论及“文学的定义”“文学的特性”“文学的要素”“文学与个性”“文学与形式”诸问题,值得注意。关于文学不同于科学的感人的审美特征,他重申:“科学教人以知识,文学动人以情感”(田汉 8)。
语用学家除了关心人们的语言表达和产出,还关心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和感知:人们如何评价交际活动中的语用策略及其语言实现形式是否恰当、礼貌、有助于人际关系的维护;人们如何评价影响策略和形式选择的语境因素的价值和重要性,例如交际双方的相对权势、社会距离、言语行为的强加程度等。前者涉及了语言语用问题,后者涉及了社会语用问题。为了研究清楚这两方面的问题,研究人员设计了元语用评价(metapragmatic assessments)工具,包括分级、卡片分类等具体形式,用以了解被试的元语用知识。
“文学的特性”表现为三点。一、“悠久性”,即美的文学作品的永恒性。二、“个性”,即艺术美的个性差异,如同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恋爱,白居易的《长恨歌》与杜甫的《哀江头》所表达的诗人的情绪各不相同。三、“普遍性”,即蔡元培所说的美的超功利的普遍性。“一切文学美术,不抓住这种使人人共感的普遍性——即千古不变的人情,决不会有伟大的作品。”(14)。关于“文学的要素”,作者分析到“美的情绪”“想像”和“思想”(15)。“美的情绪”即具有悠久性、普遍性和个性的情绪(18)。“思想”指“作者的人生观”(23)。这些论述可视为对沈天葆的补充。关于“文学的定义”,作者在综合了西方各种学说后,指出文学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要使人感动,即由作者的‘想像’‘感情’,诉诸读者的‘想像’‘感情’。要使一般人易于理解,不可取专门的形式。要使读者有一种高尚的愉快,即审美的满足”(7)。
综上所述,1920年代可视为中国文艺学学科最初的诞生时期。黄忏华的《美术概论》提出了狭义的艺术概念——“美术”,用来指在空间中同时并存的绘画、雕刻、建筑,属于狭义的艺术概论。徐庆誉《美的哲学》其实不是探讨美的哲学论著,而是探讨广义的艺术之美的文艺概论专著。徐蔚南的《艺术哲学》尽管比较单薄稚嫩,但它最早提出了“艺术哲学”的概念并加以专论,具有开山意义。这个时期的《文学概论》或集中于探讨文学感人的审美特质,或集中于分析文学作为美的艺术的样式特性,此前“文学所以表人心之美术者也”(金松岑语)“文学属于美之一部分”(黄人语)的观点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泛文学概念的美文学概念得到巩固。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程正民 程凯:《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Cheng, Zhengmin, and Cheng Kai.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Beijing: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黄忏华:《美术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
[Huang, Chanhua.An Introduction to Fine Arts .Shanghai:The Commercial Press, 1927.]
在本次选取的样本当中,二维超声共出现6例漏诊案例,三维超声出现1例漏诊案例,三维超声诊断的符合率也要高于二维超声。
黄人:《中国文学史》。苏州:东吴大学堂,1907年。
(4) 下堰沟粒度频率曲线在粒径较大区域内呈波状起伏分布,其峰态整体较宽,说明其受到非常强烈复杂的外部搬运作用,使两个地方的沉积物失去各自粒度特点,互相混杂。
[Huang, Ren.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Suzhou:Soochow University, 1907.]
金松岑:“文学上之美术观”,《国粹学报》28(1907):1—2。
[Ma, Zonghuo.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Shanghai:The Commercial Press, 1928.]
刘永济:《文学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年。
由于时间及精力有限,仅对第八版医学微生物某些章节内容进行了题目的设计和问卷星试卷的制作,目前已经编写的习题包括:细菌的遗传与变异、细菌的耐药性、细菌的感染与抗细菌免疫、细菌感染的检查方法与防治原则及病毒总论等内容。今后将持续完善其他章节内容。
[Liu, Yongji.On Literature .Shanghai:The Commercial Press, 1924.]
马宗霍:《文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年。
[Jin, Songcen.“Views of Fine Arts in Literature.”Journal of Chinese Classical Sciences 28(1907):1-2.]
潘梓年:《文学概论》。北京:北新书局,1925年。
[Pan, Zinian.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Beijing:Beixin Book Company, 1925.]
1.刘永济《文学论》论文学之美
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关于武术教材或出版物“走出去”的相关研究并不深入,多数文献在武术国际推广的研究中提及教材“走出去”面临的问题,但没有提出更好地解决方案,因此,作为武术“走出去”,实现文化自信的关键环节,中国武术教材的对外推广应该被给予广泛关注。
徐庆誉《美的哲学》所讨论的“美术”是广义的艺术“文艺”。所以该书第二章讨论文艺“表美的方式”。文艺“表美的方式”,是“由单纯而趋于复杂、由粗简而进于精微”的,它们由低到高,依次呈现为“三种主义”,即初级的“象征主义”“主知”的“古典主义”“主情”的“浪漫主义”(36)。“‘象征’是一物代表他物或理想的‘符号’。以‘象征’表示理想和精神的主义,即为象征主义。”(37)象征主义表现美的方式起源于东方宗教,不但为宗教所运用,而且由文学所运用。古典主义是“模拟希腊罗马文艺的形式”的文学流派,以古希腊罗马文艺及文艺复兴运动为代表。特色是注重“形式”与“内容”两者的整齐划一。弱点是缺少主体性和个性,千篇一律,“全无生气”(41)。浪漫主义是“承古典主义的衰微,而在近代艺术界中独放异彩者”。其特色“第一是富于‘想象’;第二是富于‘爱情’;第三是排斥古典主义的空客观倾向,而尊重主观;第四是排斥古典主义的台阁风气,而提倡个性的发展;第五是排斥古典主义一切严肃沉静清察的格调,而主张深情神秘奥妙的美术。总之浪漫派的画家和诗人,是想在绝对自由无挂无碍的大自然中,实现其深情神秘奥妙的生涯,不肯为一切不自然的社会、法律、政治的组织所拘束”(43)。在作者看来,“美的价值,以想像的大小为转移。想像越大,则美的价值越高;反之,想像越小,则美的价值亦小”,因而“象征的建筑,其美的价值,不及古典的雕刻,古典的雕刻,不及浪漫的绘画,浪漫的绘画,不及浪漫的音乐,浪漫的音乐,又不及浪漫的诗歌”(82)。
——:“萧公弼的《美学·概论》:中国现代美学学科的奠基之作”,《广东社会科学》2(2017):168—81。
[- - -.“Xiao Gongbi’s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Social Sciences in Guangdong 2(2017):168-81.]
——:“中国‘美学’学科的最初确立——以最早的三部《美学概论》为研究个案”,《社会科学》1(2018):26—39。
当然,教育的内涵的转变,显示教育的进步,不过其转义的发生,并不意味着本义的消失。然而我们的学校教育不断忽视教育本质的情况,实在让人担忧。教育的发展要以“善”为轴心旋转,就会促进学生由个体的个性化向个体的社会化方向成长。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晃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不断追寻教育的本质,做好真实的教育。
[- - -.“The Initial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ese Esthetic Discipline:The First Three Monographs of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1(2018):26-39.]
——:“晚清美文学概念的破茧”,《西北师大学报》6(2017):57—65。
[- - -.“The Origin of the Concept of Aesthetic Literatur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6(2017):57-65.]
沈天葆:《文学概论》。上海:上海梁溪图书馆,1926年。
大蒜 大蒜中含有辣素,其杀菌能力可达到青霉素的1/10,能起到预防流感、防止伤口感染、治疗感染性疾病和驱虫的作用。大蒜中所含的大蒜素可与铅结合成为无毒的化合物,能有效防治铅中毒。大蒜还具有降血脂及预防冠心病和动脉硬化的作用,并可防止血栓的形成。大蒜还能提高肝脏的解毒功能,阻断亚硝胺致癌物质的合成。
[Shen, Tianbao.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Shanghai:Shanghai Liangxi Library, 1926.]
186例蒙古族成人跟骨Böhler's和Gissane's角的测量及临床意义(何凯,等)20:1898技术创新
田汉:《文学概论》。上海:中华书局,1927年。
[Tian, Han.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Shanghai:Zhonghua Book Company, 1927.]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师占据教育的主导地位,建设一支人员精干、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高职旅游专业教师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郭义祥认为,解决的途径有两种,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内部培养指的是课任教师要在旅游专业上明确主攻方向,加强社会实践和学习交流;外部引进主要是聘任酒店以及旅行社一线高技能工作人员以及专家学者。
徐庆誉:《美的哲学》。上海:世界学会,1928年。
[Xu, Qingyu.The Philosophy of Beauty .Shanghai:World Society, 1928.]
徐蔚南:《艺术哲学ABC》。上海:世界书局,1928年。
[Xu, Weinan.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Arts .Shanghai:World Bookstore, 1928.]
Abstract :The period around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specifically from 1915 to 1927, saw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Chinese discipline of literary and art theory.This article, on the basis of Huang Chanhua’s An Introduction to Fine Arts , Xu Qingyu’s Philosophy of Beauty , Xu Weinan’s Philosophy of Arts , Liu Yongji’s On Literature , Pan Zinian’s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 Ma Zonghuo’s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 Shen Tianbao’s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 and Tian Han’s 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ipline of philosophy of art, the first stag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aesthetics.It has significance for people to understand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of modern literary and art theory in China.
Keywords :the 1920s; Chinese philosophy of arts; introduction to literature
作者简介: 祁志祥,文学博士,首都师大美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政法学院应用社会科学院教授,教育部文科基地北京师大文艺学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文艺理论、美学研究。通讯地址:上海市青浦区外青松公路7989号上海政法学院应用社会科学院,邮政编码:201701。电子邮箱:qizhixiang7713@sina.com本文系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中国现当代美学史》[项目编号:16FZW052]、2016年上海市“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出版工程”项目《中国美学全史》五卷本的部分成果。
Title: The Birth of the Modern Discipline of Literary and Art Theory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Author: Qi Zhixiang , Ph.D., Distinguished Research Fellow at the Center for Aesthetic Education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Professor of Applied Social Sciences a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and Part-time Research Fellow at the Center of Literature and Art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ase for Humanitie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His research interests cover literary theory and aesthetics.Address:Applied Social Sciences, Shanghai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7989 Waiqingsong Road, Qi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1701, China.Email:qizhixiang7713@sina.com This article i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s Fund (16FZW052),and the 2016 Shanghai Publishing Project for University’s Contribution to Major National Strategies.
(责任编辑:王 峰)
标签:1920年代论文; 中国艺术哲学论文; 文学概论论文; 上海政法学院应用社会科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