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流通领域的七个新问题_电子商务论文

商品流通领域的七个新问题_电子商务论文

商品流通领域面临七大新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新论文,流通领域论文,商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新的世纪,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面临多种因素的作用,中国商品流通领域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许多新的问题值得思考。

一、新兴产业市场发育中的反垄断问题

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使新兴产业市场方兴未艾。但新兴产业市场中却出现了旧的体制与行政垄断对市场的分割,完全逆反了高新技术产业市场的发展规律。目前,传统制造业中重复建设、产品结构失调的问题已在信息产业发展中重现,一是网站、网络的重复建设,如电信部门、广电部门、科研部门、教育部门、党政机关等都在利用权力资源不问需求到处设网建站,网络平台建设大有一涌而上之势,大都是重复建设浪费政府财力,并未产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及政府工作绩效的预期效应;二是对重复项目的建设又搞近亲繁殖,或者靠关系“寻租”定项目,政府部门的网络建设项目多给自己部门的“施工队伍”来建设,或靠关系战、销路战来选定承建单位,导致一些低水平的“施工队伍”居然能揽到重要的施工项目。本来信息产业的本质特征是资源与信息的共享性、组织上的结盟性、经营上的开放性与市场的平等竞争性,而上述做法却与市场反其道而行之。因此,当前新兴产业市场的主要危险是用新技术来强化旧体制的体制分割与行政垄断,破坏统一市场的形成,排斥市场优胜劣汰机制的作用,用新技术来保护体制的落后,形成新的流通障碍。推进新兴产业市场的培育与完善,必须坚持反行政垄断、反部门与地区分割的战略。还有文化产业等新兴市场的发展中都面临同样的问题。

二、流通业态创新及与传统流通业的关系问题

流通业态创新,特别是零售业态的创新是近两年来学术界与零售企业、消费者、生产者最为关注的话题。自1999年全国零售业十强排出,上海联华超市公司以73亿元的年销售额排名第一取代上海一百以后,人们普遍认为数十年来以传统百货店为主的中国零售业态将进入以连锁经营为主的业态多样化时代,但也有专家认为,中国流通业态的这种变化趋势主要是在大中城市以及沿海发达地区表现更为明显,由于中国仍处于工业化中期且农村人口比重大,人均GDP只有700多美元(美国人均GDP3万多美元,瑞士人均GDP4万多美元),传统百货业还会占相当份额,在总体比例上连锁超市业不可能立即取代以百货店为主的其他流通业态,尤其在广大农村和内陆地区传统业态仍有相当份额,新型流通业态还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全面取代传统流通业态,它们之间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而且,百货店也处于不断地的创新与调整中,仍有一定的适应性与生命力。从中国国情来看,连锁超市等新型业态的发展还遇到一系列障碍,如体制障碍、人才障碍、技术障碍、市场资信障碍等,不能在发展中刮风,更不能用行政办法去搞运动。

目前国内城市新型流通业态创新的主体是一批股份制企业与新型民营企业,而农村流通业态处于滞后与混乱状态,要更多关注农村新型流通业态的发展,更重视城市连锁超市等新兴业态向农村市场的延伸与扩散,并在带动农村新型流通组织的培育与新兴流通业态的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村传统流通业态的升级与完善。

三、工商关系的变化及商业资本向生产的渗透问题

零售是商品流通的终端环节与决定环节。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流通环节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传统、固定的“产—批—零”分割的体制被打破,生产企业从扩大自销到逐步摆脱商业资本建立起自己完整的销售终端,即控制零售环节,如一些大的家电生产厂家几乎都建立了自己完备的销售网络与零售终端,工业资本向流通领域的延伸也盛极一时。但随着市场局势变化,近几年零售市场价格竞争大战的冲击,使许多工业资本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过大的商业资本占用影响了生产资本的功能。因此,自1999年以来,许多家电企业开始调整自己的资本结构,降低在流通环节的资本占用。这样,商业资本又扩大了对零售环节的控制,并开始向工业资本领域进行渗透和扩张,以江苏苏宁、北京国美、山东三联三大电器销售公司为代表的商业资本近年来分别采取向家电生产企业实行择优招标订货控制货源、一次性买断某种产品控制货源、买断某一条生产线控制生产源头、建立连锁网络控制零售终端等方式向工业资本渗透。商业资本向工业资本的渗透与扩张,反映了新形势下工商关系、产销关系在流通环节的新变化。而且这种变化还会越来越明显。

四、农村市场在国内市场比重下降及市场需求的开拓问题

自1996年我国市场局势发生向买方市场的转化,市场需求约束已成为我国市场流通中的主要矛盾后,又一次把大力开拓农村市场作为激活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之一,国家有关方面还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若干个不同县域作为开拓农村市场的试点县,不少省也选择若干县进行这一方面试点,但几年来这方面收效甚微,一些试点单位也不了了之。农村市场占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不但没有上升,反而在下降。而相当多的研究结果总把农村市场占全国消费品零售额比重下降作为农村市场潜力大的一个依据。

应该说,对农村(县城及县城以下)市场在我国消费品市场份额下降的问题予以重新思考已变得很有必要。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四个问题:①在改革城乡分割体制,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农村市场份额在我国市场总体规模中的比重下降是一个必然趋势;②农村市场比重在国内市场份额下降是一件好事,而不是坏事;正像农村人口比重下降一样,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一个重要变化;③解决农村市场需求不足的关键不是扩大农村市场的规模和提高农村市场在国内市场中的份额,而是在减少农村人口的同时提高农民人均购买力水平;④逐步缩小农村市场在国内市场中的相对比重与份额,进一步扩大与提高城市市场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与比重,应成为新一轮开拓市场的重要战略。

在工业化初期与城市化低的阶段,开拓农村市场,扩大农村市场规模,提高农村市场销售工业品方面的比重是必须坚持的重要战略,但在加快城市化以及实现中国工业化从中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转化的新阶段,对于开拓农村市场战略应赋予新的涵义。

五、流通品牌战略及商业资本的集聚与集中趋势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给中国流通业带来了许多深刻变化。其中除了中国流通体制创新、流通产业创新、流通管理创新、市场竞争等诸方面遭遇许多新冲击、新变化外,中国商品流通领域下述两点变化尤应值得关注。

其一是实施品牌战略为主的综合竞争将更激烈。中国自1992年7月国务院作出《关于商业零售领域利用外资问题的批复》同意先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和5个经济特区的零售领域进行引进外资企业的试点后,进入中国流通领域的外资商业全是名牌企业,如美国“沃尔玛”、德国“麦德龙”、法国“家乐福”、日本“伊藤洋华堂”、荷兰“万客隆”等,经过多年运作,这些外资著名企业已在中国建立了一定知名度和市场阵地。“洋品牌”的成功及其名牌效应也启动了中国民族商业的品牌意识与名牌战略,近几年上海“华联”、“联华”、深圳“万佳”、北京“国美”、江苏“苏宁”、山东“三联”等一批国内流通企业注重品牌立市,实施名牌战略,迅速获得了成功。流通领域的品牌战与消费者进入品牌消费时代相适应。这种中外名牌商业企业之间、国内名牌商业企业之间的竞争还会越来越激烈,不重视品牌建设的流通企业最终会被市场淘汰。

其二是商业资本的集聚与集中及经济性垄断会进一步加剧。外资企业的规模优势及低成本扩张刺激国内民族商业企业仿效。近年来在流通业态的创新过程中,一批名牌流通企业利用品牌进行低成本扩张和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资本集聚与集中,除了利用股市经营进行之外,还有其他多种途径,如上海“华联”要做中国的“沃尔玛”,实施跨地区发展,其连锁门店已达1000多家,已辐射到江苏、浙江等十多个省市,计划今后5年在全国建立6000家超市网点,并已与北京、海南、广东等省市的著名企业实施“战略联盟”,如2001年3月与北京西单商场、北京超市发展公司签订协议,成立了“北京西单华联超市有限责任公司”,计划3年内在北京开办500多家连锁店。其他各省的一些著名流通企业也计划用连锁超市、特许经营方式实施跨地区迅速发展。而已进入国内的外资企业也计划大规模扩展地盘,如沃尔玛在深圳“屯兵”5年后,也于2000年开始新的扩张。法国“家乐福”更为积极。国内外商业“巨无霸”的扩张,会加速新的一轮商业资本集聚与资本集中,经济上垄断的趋势以及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有可能出现。

六、流通秩序混乱与批发组织的缺位及发展问题

世纪之交,中国商品流通秩序的再度混乱与再度恶化有多重原因。为什么在买方市场局势下,假冒伪劣以及造假贩假活动进一步升级,值得流通理论界与实践部门认真反思。从流通组织而言,与传统批发组织的瓦解,以及新型的批发组织尚未建立,批发市场及其管理规划尚未真正形成很有关系。从日本等发达国家看,批发与零售的分工及其流通起点、中间、最终环节的管理极其规范,特别是对敏感的生鲜食品、药品等的经营分工与行业管理十分完善。批发市场本身就是阻止假冒伪劣商品进入流通环节与销售系统的“关卡”与“过滤器”。而发展中的中国商品流通却缺乏“流通枢纽”的这种入关检查与“流通过滤器”的作用,尤其遍布全国各地的近6万个商品市场均从属于当地行政部门,在“地方保护主义”的支持下,不但未形成有效的商品批发自律约束,还会纵容各种违规经营。

批发组织、批发行业的缺位无序,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还是不成熟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流通畸形,值得认真探讨。中国流通批发组织创新怎样与商品市场的规范与管理有机结合,商品市场如何在批发职能上进行合理分工、协调配套、分层控制上进行调整,还需不需要专职的批发流通组织,批零的混业经营、产批的混业经营是否适合于所有的商品流通,这些都是值得认真思考与研究的。

总之,近年流通秩序的混乱更加证实了朱镕基总理1997年就提出的“要把流通放在国民经济更加突出地位”的论述。重视流通突出地位的研究,也必须重视中国商品流通发展中批发环节的问题,商品流通的起点、中间环节与终端环节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七、“贸易新大陆”即电子商务与中国流通的发展问题

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通过网上为主的电子商务交易急剧上升。1999年全球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了2400亿美元,网络用户参与网上购物的比例达到40%,预计今后的全球网上"BtoB"的网络交易额可达到3.2亿美元,"BtoC"的网络交易也会扩大和增长。电子商务兴起,是21世纪流通性革命变革的最具活力的标志与内容。很明显,一个“贸易新大陆”正在网上形成。中国的电子网上商店已从100多家发展到1000多家。

但电子商务在中国尚处于萌芽阶段,这种后工业社会才出现的“贸易新大陆”在中国还缺乏充分发展的各种“平台”。由于我国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程度不高,金融创新比重低,市场信誉基础薄弱,人才缺乏,电子商务对传统流通业的介入与渗透遇到各种障碍,BtoB、BtoC的直接网上流通与贸易比重极低,正如国外专家评述的:中国网民可能数量最多(目前上网已达2000多万户),但商业开发价值最低。

因此,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注意研究几个方面的基本问题,一是电子商务这种“贸易新大陆”的出现究竟给中国流通的发展带来哪些深层次的革命性变化,电子商务在现代中国流通中将处于何种地位?二是发展中国电子商务不能简单照搬西方模式,不能搞“电子商务”大“跃进”,更不能盲目发展基础技术平台,应防止网络资源的浪费;三是如何突破现有的各种硬件、“软件”障碍,加快流通信息化的步伐,努力实现中国电子商务的跨越式发展,真正开拓“贸易新大陆”。

标签:;  ;  ;  

商品流通领域的七个新问题_电子商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