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组织创新:缩短与延长流通时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组织论文,时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流通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流通组织创新来看,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得到了迅速发展,流通业的规模和效率迅速提升,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越来越明显。但与发达国家横向比较,我国流通组织创新不足的问题仍然很明显。例如,我国的流通业态仍然呈现出比较初级和落后的特点,流通费用高,流通企业规模小,经济效益差,流通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比较低等。这需要深入研究流通组织演进的内在规律和机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利于提升我国流通组织创新水平的政策建议。 流通是指商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所经过的全部过程,而流通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由一定形态的组织来实施,即需要专门的组织实体来从事商品流通活动。流通组织就是专门从事商品流通活动的组织实体。流通组织创新是指在既有条件下,为了适应生产和消费等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通过创造、集中、分散、融合、协作等途径,对商品或服务的流通环节、方式及手段进行改造或者重塑,以提高流通组织运行效率的过程。 流通时间是流通组织创新的决定性因素。资本要按照时间顺序通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完成运动,在生产领域停留的时间是生产时间,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是流通时间。根据传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释,只有生产时间创造价值,流通时间是不创造价值的,因此,流通组织的创新方向就是通过流通方式的变革来压缩流通时间,节省流通费用。例如,电子商务通过运用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缩短了商品从生产者手中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流通时间。但是,流通组织创新的事实不全是如此,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就颠覆了这种认识。现代物流业整合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流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流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使商品和服务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变长了。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流通组织创新是要缩短还是延长流通时间? 实际上,现代流通过程具有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活动并存的特点,并且呈现出生产性活动在延伸而非生产性活动在收缩的发展趋势。一些原本被认为是不创造价值的流通环节,随着生产环节的融入,现在其价值创造性也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流通组织创新并非只是简单地减少流通环节,从而减少流通时间。在现代经济中,流通并不是都不创造价值,对于不创造价值的那部分流通环节,要减少其所耗费的时间,节约流通费用;而对于能够增加价值的那部分流通环节,就要求相对“延长”其流通时间,从而扩大流通规模。 因此,现代流通组织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缩短流通时间的组织创新,另一方面是延长流通时间的组织创新。这两个方面交织在一起,决定了现代流通组织创新的机制和形式。从缩短流通时间方面看,流通组织不断创新,使商品从生产到消费的环节减少,流通速度加快,节约了流通费用;从延长流通时间方面看,流通组织不断创新,增强了流通的功能,流通整合有关产业的现象不断出现,流通业的产业链延长,流通业的规模扩大了,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二、流通时间影响流通组织创新的理论分析 流通阶段是社会再生产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流通组织的出现是社会分工造成的商品资本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结果。流通组织出现后,加快了商品流通的速度,节约了流通时间,提高了流通的效率。 1.流通组织的出现是为了节约流通时间 第一,流通阶段是社会再生产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首先,从商品生产来看,流通是商品经济内部矛盾的结果。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种属性。商品生产者生产使用价值不是目的,其目的是为了获得价值,而要实现这一目的,商品必须全面转手。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发展为商品流通,货币把商品流通过程分割为卖和买两个不同的阶段,卖是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即商品转化为货币,买是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即货币转化为商品。其中,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是决定性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1]其次,从资本主义生产来看,流通是资本实现增殖的要求。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才能实现价值增殖,而这个运动过程包括了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依次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形式,在运动中实现预付资本的增殖。在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中,资本有两个阶段处于流通领域。因此,产业资本的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资本形式循环的统一。 第二,流通组织的纯粹职能是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首先,流通组织的出现是社会分工造成的商品资本独立化的结果。在社会总资本中,总有一部分社会资本以商品资本的形式处在流通领域中,“只要处在流通过程中的资本的这种职能作为一种特殊资本的特殊职能独立起来,作为一种由分工赋予特殊一类资本家的职能固定下来,商品资本就成为商品经营资本或商业资本。”[2]由于社会分工的结果,社会上出现了商人,他们专门从事商品的买卖业务,按照等量资本取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取得平均利润。其次,商业资本的纯粹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商品流通中的运输、保管、仓储这些活动属于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的继续,是商品流通中的“附带的事项”。[3]]对商业资本进行研究,必须把这些附带的职能排除掉,在纯粹的形式上对商业资本的特有职能进行研究。“只有把这些职能排除和抛掉,我们才会得到这种资本的纯粹形式。”[4]根据对商业资本纯粹形式的考察,商业资本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商品资本虽然由于社会分工的原因独立化为商业资本,但商业资本的职能没有发生任何变化,仍然是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 第三,流通组织的出现节约了流通时间。首先,缩短了产业资本的流通过程。产业资本亲自从事商品流通,必须要等到把商品卖给消费者之后,商品才能转化成货币,才能去购买原材料,开始下一个资本循环过程。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业资本出现后,产业资本只需要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就可以收回货币。因此,资本循环过程就得到了缩短,节省了资本循环时间。其次,节省了处于流通过程的资本总量。由于分工可以提高效率,资本会得到更有效率地使用。商业资本出现后,专门用于商品流通的资本总量会小于产业资本亲自从事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资本。再次,加快了商品的形态变化速度。一方面,商业资本的出现缩短了产业资本的流通过程;另一方面,由于专业化分工的缘故,商业资本可以更快地完成商品的形态变化。最后,商业资本可以打破个别资本循环的限制。个别产业资本的循环和周转,要受自身的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的限制。如果商业资本经营一种商品,可以摆脱一个产业资本周转的限制,而只受同一生产部门的所有产业资本的限制。如果商业资本经营不同的商品,就可以摆脱同一生产部门的所有产业资本的限制,而只受社会总资本中社会需要的商业资本量的限制。 2.流通时间是流通组织提高流通效率的界限 流通组织履行商品流通的职能,必须消耗流通时间,这个流通时间就成了流通组织发挥作用、提高效率的界限。“为此所需要的时间,客观上对商品来说,主观上对资本家来说,都对价值和剩余价值的生产形成界限。”[5] 第一,流通组织履行职能需要消耗流通时间。首先,流通时间是资本循环时间的一部分。资本在运动中需要依次经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两个阶段,在生产领域停留的时间是生产时间,在流通领域停留的时间是流通时间。其次,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两个部分。流通过程包括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两个阶段,流通时间也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两部分。在通常情况下,销售时间要占到流通时间的较大的部分。 第二,流通时间是流通组织效率的衡量标准。首先,流通时间不形成新价值。根据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不管是购买阶段还是销售阶段,都只是商品的价值形态发生了变化,价值量不会发生变化,流通时间对于价值形成和增殖来说是无效时间。当然,这里的流通是指商品流通的纯粹形态。其次,流通时间决定了流通效率。如果给定资本循环时间,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是反方向运动的。流通时间的延长和缩短,对于生产时间的缩短和延长,形成了一种反方向的限制。如果能够把资本的流通时间压缩到零,就达到了资本流通和资本运动的最高效率。这里实际上提出了流通组织运行的效率标准:最短流通时间。 三、缩短流通时间导向的流通组织创新 流通时间决定了流通效率,流通时间越短,流通的效率越高。流通组织创新的方向就是为了节约或缩短流通时间,从而节约流通费用。新型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之所以出现,其根本原因就是通过流通组织创新来缩短商品的流通时间。 1.缩短流通时间导向的流通组织创新的理论分析 第一,缩短流通时间可以相对延长生产时间。给定资本循环时间,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是反方向运动的。“因此,资本的流通时间,一般说来,会限制资本的生产时间,从而也会限制它的价值增殖过程。限制的程度与流通时间持续的长短成比例。”[6]如果能够通过流通组织创新来缩短流通时间,就意味着相对地延长了生产时间。 第二,商品本身的特性要求缩短流通时间。首先,商品的物理特性要求缩短流通时间。有些商品作为使用价值有一定的储存和保管期限,如果不能在这个期限之前进入消费,就会变质,会丧失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因此,商品越容易变质,对流通的限制就越大,所要求的流通速度越快,如农产品等。其次,商品的技术特性要求缩短流通时间。由于现代技术进步日新月异,商品更新换代的速度比较快。如果不能尽快卖掉,就会被新产品所取代或排斥,造成商品价值的贬值,如电子产品等。 第三,缩短流通时间可以节约流通费用。流通费用是流通组织的运行费用。首先,流通费用可以划分为纯粹流通费用和生产性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是由商品价值形式的变化而引起的,不加入商品价值。生产性流通费用是与商品使用价值运动相关的,加入商品价值,它是生产过程在流通中的继续所产生的费用。其次,节省流通时间可以减少流通费用。纯粹流通费用是通过直接在剩余价值中扣除来补偿的,节省流通时间可以减少纯粹流通费用,从而直接提高了利润率。①从交易费用的角度看,“流通网络的创新方向或是演化趋势应该是最小交易费用最大流通量,可简记为最小费用最大流。”[7] 第四,缩短流通时间可以提高资本周转速度。资本的周转时间是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之和决定的,因此,通过流通组织创新来节约流通时间,就可以减少资本周转时间,从而提高资本周转速度。提高资本周转速度就可以节约预付资本量,增加年剩余价值量,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2.缩短流通时间导向的流通组织创新的主要模式 商品在流通领域需要经过购买和销售两个阶段,流通时间包括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②缩短流通时间的流通组织创新要么是缩短购买时间导向的,要么是缩短销售时间导向的,要么是同时缩短购买和销售时间的。当然,这种区分是理论分析的需要,实际的流通组织创新往往是互相交织的。根据这一思路,缩短流通时间导向的流通组织创新的主要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参见表1):

第一,节约购买时间的流通组织创新。决定购买时间的因素包括市场距离的远近、生产储备的规模、原料生产的周期等。节约购买时间为导向的流通新型业态的代表性例子包括农超对接、连锁经营等。首先,农超对接。农产品具有很强的生产季节性,产品的储存保管周期很短,经常出现农产品因为丰收而大量烂在田间地头的现象。“农超对接”使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直接进入大超市、大卖场,减少了中间流通环节,缩短了流通时间,节约了流通费用,有利于提高流通企业和农民的经济效益。其次,连锁经营。连锁经营的出现,是零售业流通组织形式的一次重大创新,被业界称为零售业的第二次革命,③是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进的一种现代流通方式。它突破了原来单个零售企业所受到的地域限制和规模限制,统一采购、统一配送,以规模换空间,以规模换时间,显著缩短了商品的购买时间。根据国务院关于流通业的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的连锁化率要达到22%左右,商品的统一配送率要达到75%左右。[8] 第二,节约销售时间的流通组织创新。销售时间是流通时间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流通时间的一部分——相对地说最有决定意义的部分——是由出售时间,即资本处在商品资本状态的时间构成的。流通时间,从而整个周转期间,是按照这个时间的相对的长短而延长或缩短的。”[9]决定销售时间的因素包括市场距离的远近、交通运输条件、信用制度等。节约销售时间的代表性的例子是以超级市场为代表的新型零售业态。超级市场最早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但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主要是改革开放以后伴随着外资流通企业的进入才开始发展起来。超级市场一般设置在交通枢纽附近,主要经营食品和日用品,具有干净、便宜、新鲜、便利、舒适的特点,商品种类多,购物体验好,节约了消费者的购物时间。大型超级市场的发展挤压了传统批发商的生存空间,对社区店、便利店等传统零售业也形成了较大冲击,被称为是零售业的第三次革命。 第三,融合购买与销售阶段来节约流通时间的流通组织创新。传统的商业经营可以区分出明显的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如果能够将购买阶段和销售阶段合二为一,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对接,就能够极大地提高流通效率。代表性案例是近年来出现的流通渠道扁平化现象。流通渠道扁平化主要包括两种形式:一种是产销一体化,交易模式是生产者—消费者,只进行一次交易;另一种是由零售商作为中介,兼带批发商功能,排除批发环节,直接与生产商和消费者连接,即生产者—零售商—消费者,进行两次交易。流通渠道扁平化将生产商与销售商进行一体化,减少了中间环节,可以节约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近年来比较成功的案例是小米手机的直销模式。小米公司直接把手机放在网上销售,抛开了传统的手机代理商。这种销售模式节约了大量中间费用,保证了小米手机高配置、低价格的竞争优势,使小米手机在激烈竞争的手机市场中脱颖而出,大获成功。 第四,融合流通业与信息技术产业的流通组织创新。现代流通包括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需要营销网、物流网、信息网的有机融合,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电子标签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存在着广泛的应用。通过提升信息化水平来节约流通时间,是现代流通组织创新的重要内容。首先,出现了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方式。电子商务通过互联网平台来实现交易,消费者可以不受时间约束地进行购物;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配合,也使消费者不受空间上的限制;电子商务摆脱了传统商业依赖实体店面的限制,节约了流通费用;电子商务存在着透明、公开等特点,有助于诚信交易。这些优势是任何传统流通方式难以比拟的,促进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流通方式近年来获得了井喷式的飞速发展。代表性案例是阿里巴巴提供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其业务范围涵盖了B2B、C2C、搜索引擎和门户,该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其次,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流通业态。电子商务、网络销售等新型流通方式冲击和改变了传统流通企业,传统的批发商、零售商纷纷建立电子商务部门或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交易。很多百货商店、大型超市、购物中心等传统流通业态还借助于信息技术实施了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从而节约了流通时间,提高了流通效率。 四、延长流通时间导向的流通组织创新 延长流通时间导向的流通组织创新的含义,主要指流通自身功能的整合、流通与生产的整合、流通与其他服务业的整合所导致的流通规模的扩大、流通产业链条的衍生和延伸等所导致的流通组织形式和流通业态等发生变化的现象。流通组织通过延长流通时间的组织创新,使流通业规模扩大了,流通产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功能日益明显。 1.延长流通时间导向的流通组织创新的理论分析 第一,具有生产性的流通活动要求延长流通时间。长期以来,流通被认为是非生产性的,其实,处在流通领域的流通活动并非全部是不创造价值的,创造价值的那部分流通活动所消耗的流通时间是生产性时间。通过增加这部分流通活动,延长这部分流通时间,就可以更多地创造出新价值。首先,商品流通中的“附带事项”本来就是被认为是创造价值的活动。马克思严格区分了商品流通中的“附带事项”和特有职能。所谓商品流通中的附带事项,指商品流通中的运输、保管、仓储等活动,这些活动属于生产过程在流通过程中的继续,本身就是生产性活动。在马克思所处的大工业时代,这些“附带事项”的产业规模相对较小,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但是,在电子商务、网络销售急速发展的今天,这些流通活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要专门进行研究和发展。其次,生产和流通的融合使大量流通活动具有了生产性。马克思能够对商品流通中的“附带事项”和特有职能做出严格的区分,是因为当时工业产品的生产和流通的界限很清楚。但在今天后工业化时代,很多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消费是交织在一起的,很多原本属于生产领域的活动被后置于流通领域,同时,很多原本属于流域领域的活动被前置于生产领域,生产和流通的界限很模糊,使大量流通活动具有了生产性。 第二,流通功能从中介作用变成先导作用要求延长流通时间。长期以来,流通仅仅被看作是生产和消费的中介,重生产、轻流通,流通业被看作是需要被限制和约束的产业。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被确立,流通产业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功能日益明显,要求发展和扩大流通规模。首先,要从所处的发展阶段出发来科学认识流通与生产的关系。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由于商品生产不发达,商人作为包买商控制了手工业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后,生产控制了流通,流通成了生产的一个要素,只对商品交换起中介作用。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后,消费具有多样化、个性化的特点,要求根据消费来安排生产,流通就从生产和消费的中介变成了生产的先导性和基础性力量。基于这样的认识,对流通就不能简单地限制,而是要发展和扩大流通。其次,流通具有创造需求的功能。在商业资本出现之前,产业资本自己从事商品买卖,必须要等到商品进入消费后才能实现价值,收回垫支的货币。在商业资本出现之后,产业资本只需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就完成了资本循环过程,不需要直接和消费者接触。商业资本由于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也无需等到产品最终被消费者购买,就可以使用自有资本继续购买,这就创造了“一种虚假的需求”。[10]在一定的界限内,商业资本就摆脱了再生产的限制,成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对社会生产发挥积极的带动作用。 第三,现代生产方式的变化要求延长流通时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流通组织研究的特点是将流通组织和生产组织有机结合起来,“认为流通组织与生产组织是社会化大生产中的有机系统,应该联系生产组织来考察流通组织。”[11]首先,现代生产方式的特点是服务业化。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也被看作是一种服务,福特模式的工厂劳动被写字楼里的非物质劳动(Immaterial Labor)所取代,隆隆作响的流水线被复杂的信息基础设施所取代。“随着工业的改造,生产与服务间的区分正变得模糊起来。就像经过现代化过程所有生产趋向工业化,通过后现代化过程所有的生产也趋同服务化的生产、趋向信息化。”[12]现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服务业的爆发式增长,服务业的产值规模、就业人数等都超过了工业和农业,服务的生产取代产品的生产成为经济中心,这一点在发达国家表现得尤其明显。其次,现代生产方式的特点是产业融合。在服务业化的这种生产方式下,传统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截然分开的模式已经过时,现代生产方式的特点是产业大融合:生产和服务的融合,生产和流通的融合,生产和消费的融合等等。社会已经进入大流通的时代,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的规模变小了,而流通的规模变大了,很多生产性活动在流通中进行。经济生活中的产品和服务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变长了,当然要求流通组织创新的方向是延长流通时间,扩大流通规模。 第四,现代流通方式的变化要求延长流通时间。现代流通方式的特点是产业融合和渠道融合,既包括流通业和信息产业的融合,流通业和金融业的融合,流通业和商业地产、物流地产的融合等,也包括流通渠道价值链中的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的融合等。通过这些产业融合,流通的功能增强了,产业链条延长了,产业规模做大了,同时要求延长流通时间的流通组织创新。 2.延长流通时间导向的流通组织创新的主要模式 延长流通时间导向的流通组织创新的含义,是指流通业自身功能的整合,流通业整合相关产业所导致的流通规模的扩大、流通产业链条的延长所导致的流通组织形式和流通业态发生变化的组织创新现象。根据这一思路,延长流通时间导向的流通组织创新的主要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参见表2):

第一,流通业整合自身功能的流通组织创新。在现代服务型经济的背景下,流通自身功能不断扩大和增强,出现了一批新型流通业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现代物流业。商品流通中本来就存在着运输、保管、仓储等功能,但长期被视为流通的“附带事项”而不受重视。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功能是互相分离的,存在着明确的技术边界、业务边界和市场边界,被当作不同的行业进行管理。与传统的运输、保管、仓储行业互相分离不同,现代物流业的最大特征是整合。近年来,我国物流业通过整合流通中的各项功能,成为了一种流通新业态,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除了第一方物流和第二方物流外,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也开始迅速发展。产业物流、电商物流、生鲜物流等领域成为近年来物流业的发展热点。此外,流通企业开展产品售后、设计安装、展示、分销、回收、租赁等业务,也属于流通自身功能增强造成的流通组织创新。 第二,流通业整合农业的流通组织创新。流通业向生产领域延伸的第一种表现,就是流通业整合农业,出现了一些新型农产品流通组织。我国传统的农产品流通组织主要是各类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和城乡集贸市场等。这类流通组织主要是充当生产和消费的中介,农产品的经营风险主要是由农民承担,信息收集、物流配送等方面很容易出现问题,造成流通和生产脱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推进流通业与农业的深度整合,面向市场来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新型农产品流通组织,构建农产品产销一体化流通链条。例如,农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等。这类新型流通组织由流通企业来主导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使流通业的产业链延伸到了农业,扩大了流通业的产业规模。 第三,流通业整合制造业的流通组织创新。流通业整合制造业的组织创新的主要特点是流通商介入和控制生产商。这种流通组织创新造成了流通支配生产的新现象,流通的产业链条延伸到了制造环节,扩大了流通业的规模。代表性案例是流通商主导的供应链联盟。流通商对商品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消费者进行统一整合和管理,实现了流通商主导的生产销售一体化。沃尔玛(Wal-Mart)、亚马逊(Amazon)等国际大买家通过建立全球供应链(Global Supply Chain),全球采购,全球销售,全球规划生产一配送网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种大买家控制的流通组织存在明显的买方垄断现象,大型零售商由于规模极大,控制了销售渠道,对于生产商有极强的谈判能力,迫使生产商按照零售商的要求来设计、生产、营销。有些大型零售企业甚至还推出了定制产品,使用零售企业自己的品牌来进行销售,更是绝对控制了这类商品的生产、销售、消费整个价值链条。 第四,流通业整合其他服务业的流通组织创新。流通业除了整合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也广泛整合其他服务业,出现了很多新兴流通业态。首先,流通业内部的商业与物流业的整合。商业企业除了可以借助于第三方物流平台外,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如京东、苏宁等投入巨资自办物流配送体系,电商整合了物流。近年来,也有物流企业进军电商,出现了物流业逆向整合零售业的现象。例如,我国最大的民营快递公司顺丰速运2012年开始介入生鲜电商领域。其次,流通业整合旅游业。发展休闲商业,将旅游风景区进行整体商业开发,将游玩、美食、美景、购物融为一体,挖掘旅游景点、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再次,流通业整合房地产业,包括商业地产、物流地产等。商业地产以城市商业综合体和特色旅游休闲商业街区为代表。例如,万达在各地兴建的商业综合体等。物流地产主要是建立各种物流园区,向物流企业出租或出售厂房、仓库等。最后,流通业整合金融业。流通业的发展对信用体系有很强的依赖性,[13]户的资信评级、资金的支付结算等都需要金融业的支持。传统上,流通业与金融业的界限是很清楚的,但由于二者同处于一个商业链条上,近年来开始出现流通业向金融业延伸的现象,代表性的例子是阿里巴巴集团建立的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支付宝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支付公司,在我国移动互联网支付市场份额中占据绝对优势。除了支付业务,支付宝还逐步介入了理财、保险等金融业务。阿里巴巴集团下属企业作为发起人的浙江网商银行在2014年9月29日获得银监会的批准,开始进入筹建阶段。 流通是社会再生产不可或缺的一个阶段。流通是指商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所经过的全部过程,流通活动的顺利进行需要由一定的组织方式来实施,即需要专门的组织实体来从事商品流通活动。流通组织就是专门从事商品流通活动的组织实体。流通组织的运行必须要消耗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为了提高流通效率,流通组织就必须不断进行创新。 在马克思流通时间理论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一个以流通时间作为解释变量的统一理论分析框架,对流通组织创新的机制和模式进行了理论解释。流通时间从纵横两个方面来对流通组织创新发挥作用。从纵的方面说,要求流通组织创新压缩流通环节,节约流通费用;从横的方面说,要求流通组织创新延长流通产业链条,扩大流通规模。 首先,缩短流通时间导向的流通组织创新。流通时间决定了流通效率,流通时间越短,流通的效率越高。因此,缩短流通时间导向的流通组织创新就成了必然,流通组织创新的方向是通过融合有关流通环节,引入信息技术手段,节约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缩短流通时间导向的流通组织创新的模式包括四种:节约购买时间、节约销售时间、融合购买与销售阶段、用信息化手段改造流通组织。 其次,延长流通时间的组织创新。流通业的作用发生了变化,从中介人变成了基础性和先导性力量,要求扩大流通规模。通过整合流通自身功能、整合生产环节、整合其他服务业等,导致了流通产业链条的延伸。延长流通时间导向的流通组织创新的模式也包括四种:流通业整合自身功能、流通业整合农业、流通业整合制造业、流通业整合其他服务业。 ①马克思的纯粹流通费用概念类似于制度经济学所说的交易费用概念,但这两个概念存在明显区别。纯粹流通费用指商品交换中商品价值形态变化所发生的费用;交易费用包括了交易前寻找交易对象的费用、交易中确定合同内容的费用、交易后对合同监督和执行的费用。因此,从概念的外延上看,纯粹流通费用比交易费用要小得多,二者是种属关系。节约了纯粹流通费用,也就降低了商品交换中的交易费用,反之不一定成立。但由于交易费用概念外延大,解释力强,学术界习惯使用交易费用概念来解释组织演化和创新。 ②此处的购买时间和销售时间是从流通企业的角度讲的。企业的销售时间,就是消费者的购买时间。 ③零售业的第一次革命是19世纪中期最早在法国出现的百货商店。
标签: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现代物流业论文; 商品价值论文; 电子商务发展论文; 产业融合论文; 组织职能论文; 产业资本论文; 商业论文;
流通组织创新:缩短和延长流通时间_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