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学的特点看语文教学的契合点--“项链”的教学_文学论文

从文学的特点看语文教学的契合点--“项链”的教学_文学论文

从文学的特性寻找语文教学的契合点——《项链》教学一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教学论文,项链论文,特性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今年下半年起,初一高一将起用新的语文教材。新教材特色之一就是加强了文学教育,使文学作品课文约占总数的60%。那么,究竟文学教育对语文教学有怎样的促进作用呢?笔者结合对《项链》一文的教学,试从文学作品自身的特性来寻找它与语文教学的契合点。

1.文学的感染性完善了语文学科的功能

文学作品对人的教育乃至改造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文学形象或隽永的文学意境对读者的感染来实现的,这种感染在潜移默化之中化成人们积极的自觉的行动。这是文学的作用,也应该是语文的功能。近几年,语文教学在纠正了“政治课”的偏向之后,特别强调“工具性”,却又在不知不觉之中掩盖了它应有的“人文性”,以致走进了咬文嚼字、玩弄文字游戏的死胡同。教师在教学中甚至把小说当作记事散文来教学,完整的作品被割裂得支离破碎。语文是工具书当然没有错,但它决不能成为死的工具,它同时肩负着感染人和陶冶人的重任。

比如《项链》,我们可以透视对玛蒂尔德生活中一夜“贵夫人”与十年青春乃至终生贫困的巨大反差来引导学生认识虚荣心对人生的危害,进而认清资本主义社会是富人的天堂与穷人的地狱的本质。这不比任何空洞的说教要深刻得多么?

2.文学的知识性丰富了语文知识的源头活水

文学作品自有其丰富的知识性,但长期以来由于语文课本内容单薄,阅读面窄,使学生对语法知识情有独钟,对语感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此,一些有识之士曾大声呼吁要重视“大语文”,但说到底,大语文的“大”要求的仍然是阅读面的“宽”,广泛的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尤其是语言知识。

这在作文教学中显得特别突出。语言空洞,素材陈旧、单调是中学生作文的通病。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加强知识的点滴积累实在是刻不容缓。比如教《项链》一文,可从福楼拜要求莫泊桑用一个词来刻划马的故事让学生认识语言的准确性的重要,可从福楼拜否定莫泊桑尽快发表小说的想法来认识“严师出高徒”的道理;还可以从莫泊桑晚年丧失写作能力的教训来体会为人与为文的关系。当然更要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来了解巴黎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了解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如果阅读得多,积累得多,我们还会担心学生下笔无言么?

3.文学的鉴赏性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健全的人格

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鉴赏过程,审美过程。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我们指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把文字幻化成直观的形象,然后去鉴别真善美,区分假丑恶,这是育人的根本目的所在。学生在感受着文学形象或文学意境时,沉浸在作品的世界里,随着作者的心一起跳动,也不知不觉地重新审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

我们阅读《项链》,必为玛蒂尔德不安贫困,不切实际地艳羡上流社会生活而嗤之以鼻,必为她因一夜风流而付出十年青春的代价而扼腕叹息,也必为她毅然决然地承担责任的英雄豪气而颔首钦佩。如此一个立体的玛蒂尔德已经走进了学生的心中,使他们意识到找准自己的坐标,认准前进的目标,勇敢地面对现实人生所具有的特别意义。

4.文学的趣味性赋于学生学习语文的乐趣

尽管中学语文教学总是强调“重在课堂”,但短短的45分钟,有限的教学内容使语文课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很受限制。而文学作品的趣味性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使课堂的学习得到延伸。我们在教学《项链》一文后做过一个尝试,让学生讨论一下,作者写玛蒂尔德用十年青春的代价完成了自己的人格升华,因而引起了读者的同情,如果作者要写一个令人唾弃的玛蒂尔德,该如何来收束全文?此题一出,学生的兴趣陡增,各种不同的假设都有,学过的甚至没学过的相关作品都被拿来作印证,不但他们自己辩论不休,教师也被讨论得不可招架。由此我们更加笃信,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它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提高语文能力。

标签:;  ;  

从文学的特点看语文教学的契合点--“项链”的教学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