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C和CVC置管技术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治疗中的论文_巫丽娟

PICC和CVC置管技术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治疗中的论文_巫丽娟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省 610000

【摘 要】目的:分析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CVC)置管技术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6年3月恶性肿瘤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1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对照组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CVC)置管。对比两组患者的穿刺置管成功率、平均导管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CVC)置管技术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明显,都能够开展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但是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在治疗上更具有安全性,易于掌握,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使用。

【关键词】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CVC)置管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7-030-01

恶性肿瘤疾病的治疗需要经过静脉途径进行给予药物。在同一患者不同疗程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多次进行静脉给药。但是如果不能够准确的给药,将会造成恶性肿瘤患者身体局部出现红肿症状,损害到皮肤组织。严重的影响到下一疗程的开展。患者需要承受的临床困难明显。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CVC)置管在临床恶性肿瘤静脉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本次研究中对于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CVC)置管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进行比较分析。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6年3月恶性肿瘤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6年3月恶性肿瘤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1例。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为23—54岁,平均年龄为(35.7±3.1)岁。两组患者都是首次接受恶性肿瘤静脉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采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用皮尺测量穿刺点至同侧胸锁关节向下反折至第三肋间的距离,消毒皮肤,铺无菌洞巾,沿静脉走向进行穿刺,将导管插入所量长度,移去导丝,连接可来福接头,穿刺点放一个碘仿酒精棉球,用10cm×12cm无菌透明贴膜固定,导管进入深度一般为35~50cm。穿刺结束摄正位X线胸片确定导管位置。对照组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CVC)置管。右侧肱骨大结节向内2cm与锁骨下1.5~2cm的连线为穿刺进针点,常规消毒,见到静脉血,表示穿刺成功,如果一次不成功,退针到皮下,嘱患者于呼气末屏息后,穿刺针指向胸锁关节可获得成功【1】。两组患者穿刺处均用3%碘伏消毒后以一次性贴膜固定。每周换药2次,每次输液结束以肝素生理盐水冲管。观察组于化疗间歇,每周用肝素生理盐水冲管2次,对照组每日用肝素生理盐水冲管1次【2】。

1.3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但P<0.05的时候,则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当P>0.05的时候,则认为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比较;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比较。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3结论

恶性肿瘤治疗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保护好患者的血管。随着病情的加重以及药物使用量不断加大,对于血管的保护越来越重要。恶性肿瘤疾病的治疗需要经过静脉途径进行给予药物。在同一患者不同疗程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多次进行静脉给药。但是如果不能够准确的给药,将会造成恶性肿瘤患者身体局部出现红肿症状,损害到皮肤组织。严重的影响到下一疗程的开展。患者需要承受的临床困难明显。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CVC)置管在临床恶性肿瘤静脉治疗中应用最为广泛。

本次研究中,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6年3月恶性肿瘤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1例。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为23—54岁,平均年龄为(35.7±3.1)岁。两组患者都是首次接受恶性肿瘤静脉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采用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对照组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置管(CVC)置管。对比两组患者的穿刺置管成功率、平均导管留置时间。分析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CVC)置管技术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组患者的一次穿刺成功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综上所述,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CVC)置管技术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明显,都能够开展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但是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置管在治疗上更具有安全性,易于掌握,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齐敏.PICC和CVC置管技术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 2015(35):136-137.

[2]徐海霞[1].PICC与CVC在恶性肿瘤患者临床应用中并发症的对比研究[J].河南中医, 2013(B04):86-87.

论文作者:巫丽娟

论文发表刊物:《系统医学》2016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2/13

标签:;  ;  ;  ;  ;  ;  ;  ;  

PICC和CVC置管技术在恶性肿瘤患者静脉治疗中的论文_巫丽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