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东西湖区马池小学
摘要:“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总目标之一。笔者通过课上、课下不同的途径来培养学生说话之道。
关键词:低年级学生 朗读 发言 讨论 文明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如何去引导这些有着强烈表达欲的小学生会说话呢?笔者认为途径有四:
一、课上,朗读课文是培养学生会“说话”之基础
课堂上,采用领读录音的方式来进行课文朗读。在一年级学习拼音之始便进行有意识的训练。每个课时后面都有附有儿歌,因为简单、有趣、朗朗上口,学生乐于接受。首先是全班齐读,老师录下学生的声音,之后,老师领读一遍,再让学生齐读,最后把两种声音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给学生听。开始,学生并不能讲出两种声音不同的原因,但是却能清楚地表达自己更喜欢哪一种读书的方式,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拖读,不唱读。刚开始时,总有家长对我说,老师,昨天我在家指导孩子读儿歌时,她居然说:不是你这样读的,要像我们老师那样读,我们老师读得好听些。家长说,我真是又惊又喜,孩子读得确实比前一天有感情多了,他的脸上居然脸上还带着表情!老师,我真是感谢您,才短短几天就让我的孩子有了这么大的进步。因为低段学生的记忆是存在机械性和反复性的,所以在阅读上老师做到随时评,处处评,逐步由老师的范读、领读,过渡到让读得好的孩子来当“小老师”,代替老师完成这一环节。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初入学的学生对“小老师”非常感兴趣,争先恐后地想表现自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学生读书的习惯就形成了,学生会使用书面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了,这自热是学生“说话”之基础。
二、课上,学生发言,可培养学生倾听、表达之能力
教师要求学生课堂发言时,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抢答,只要是自己知道的问题,不分时间、地点的张口就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他们表现欲极强,有意无意地喜欢模仿老师的一举一动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刚入学的孩子,虽然调皮却十分讨人喜爱。一段时间的学校生活后,家长发现孩子总是变得非常喜欢说话。如果他在说话时听见其他人也在说话,他便大声喊:都别说了!都别说了!听我说!这时说话的人还不停下来,孩子就满脸愤怒:哼!再不停下来我生气了!反正家里除了他,其他人只要说话,孩子就必定上演此剧。家长十分诧异,不明白孩子为什么突然有此种行为,为什么每次单单重复这两句话。一次,家长有事去学校,路过孩子的教室才明白其中缘故。原来,年轻的老师面对一群叽叽喳喳,闹闹哄哄的学生上演的正是该剧目。此一例说明正确的引导对孩子的“听话”、“说话”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若是老师粗暴地打压要么给学生不良的导向要么会使学生丧失掉表达的乐趣。老师若能在对学生的表扬语中加入要求,效果就不一样了。例如“老师喜欢像这样端端正正举手的孩子!”“老师喜欢这样会倾听的孩子!”“老师想把机会留给那些经过认真倾听、思考再发言的孩子!”久而久之,班上逐步出现了一些在课堂发言上特别规范的学生。在老师的表扬下,榜样逐渐凸显,孩子们又具有强大的模仿性,学生认真观察着老师大力表扬的那些同伴,班上一改先前的混乱,学生发言时做到了先倾听,再思考,最后表达。这自然是培养学生说话之道了。
二、课堂讨论是培养学生文明沟通之良策
课堂讨论,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必设的环节,在讨论之时,老师可以先远观一、两分钟。有些学生胆子小,遇到被点名答题时或者沉默不语,或者支支吾吾应付一句。而在小组讨论中,没有了众多同学的注视,他们的表现一定会不同,此时教师远观或许有一些新发现。而后教师再走到教室的各个角落,有时去参与学生的讨论,有时只是在一旁安静地聆听。此时教师的角色更多的是指导学生怎么文明有礼地说话。有神态上的示范:说话时要微笑地看着对方的眼睛,等待对方说完了再发表自己的意见、建议;也有用语上的示范:“我对你刚才的发言有不同的想法,可以说一说吗?”“我很赞同你第一点,但是也有想补充的意见……”等等。
通过这样的小组课堂讨论,既培养学生大胆进行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养成学会倾听、吸纳他人的优点的习惯,还可以帮助那些不敢在全班学生面前举手发言的学生,得到锻炼表达的空间。这自然是培养学生文明表达之良策了!
三、课下,师生交流巩固学生有品有味说话之捷径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们似乎过多,也太爱强调学生要做到“大声说”、“大胆说”这样的表达方式。但事实上,也有部分孩子会因为性格或者家庭环境等因素所致,天生就不善于表达。面对这样的学生笔者采取的措施是在课堂上一如既往的鼓励,更多的是私下交流。
例如:上课前,一般会提前五分钟进教室,首先做好这节课的课前准备,留出三分钟,找一名学生,同坐一张桌子进行一个简单的交流:有时谈谈学习,有时说说他的服饰,有时聊聊昨晚看过的电视等等。每节语文课都这样做,并且对照花名册做上记号,争取能在一学期结束的时候,跟班上每一个学生能有一次朋友似对话。既了解了学生,也指导鼓励学生多表达,文明表达。
当然,类似这样的师生交流无处不在,上课时师生的互问——“老师,您好!”。“同学们好!”“同学们,下课了!”“谢谢老师,您辛苦了!”校园里,师生见面的对话等等。学校食堂师傅给学生打饭时,学生的一声“谢谢叔叔”!老师告诉学生们,生活中要规范、文明说话。在开放的今天,虽说人们之间的相处没有古时候那样的拘谨,但这绝对不是不礼貌的借口,对待长辈需要尊称“您”。与同学交流时,先观察别人是否有时间,再去讲话。不管是何人,当别人帮助了你的时候,要主动说“谢谢”。这些生活的细微之处的话语,往往会成为个人得失成败的关键,毕竟有礼貌的人不管到哪里都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如此,小学生会“好好说话,认真说话,礼貌说话。”“女孩是淑女,男生是绅士”的良好愿望必定达成。
笔者认为:只要老师们坚持这样做,就会实现《蔡康永的说话之道》序言中所描叙的——“如果,我们练习,把我们相信的事和我们说的话尽量变成一体,那我们比较可能因为说话谨慎,而成为一个谨慎的人,或者因为注意说话的品位,而成为有品位的人,或者,因为训练自己好好倾听,而终于变成一个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事情的人。”
论文作者:易正俊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6/5
标签:老师论文; 学生论文; 说话论文; 孩子论文; 的人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之道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2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