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六省产业结构的技术经济分析_河南经济论文

中部六省地区产业结构技术经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论文,经济分析论文,地区论文,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97—7600(2007)01—0016—02

我国中部地区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六个省区,位于北纬25—40℃,东经108—119℃之间,地处祖国内陆腹地,起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中部国土面积102.7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0.8%;2003年人口3.61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8.1%,农村人口高达2.44亿,占全国农村人口的31.2%;国内生产总值26348.46亿元,占全国的22.5%,人均GDP7256.53元,人均值为全国人均值的79.9%。中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区位优势十分明显[1](P78—80)。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自身的优势,但存在更多约束条件。本文将详细分析中部地区自1980年以来各省产业结构变动情况,考察中部六省产业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在西部开发、东部开放,世界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如何在分析自身产业现状、产业优势的基础上进行产业结构更新定位,确定中部产业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科教技术优势,形成合理的战略性产业结构布局,对于促进本地区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2](P52—55)。

一 中部六省产业结构变动度分析

为了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的变动程度,须引入产业结构变动度指标。它表示一个地区一段时间内三次产业构成变化值的绝对值之和[3]。其计算公式如下:

从产业结构变动度的对比可以看出,中部六省在1980—1990年的十年间产业结构变动度低于东部平均水平,但是从1990年之后,产业结构的平均变动度明显高于东部的平均值。但是,从中部整体来看,产业结构的变动度出现了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倒“U”型曲线的情况,这说明中部整体产业结构经历了由良好到恶劣再到趋于优化的过程。但是,中部六省内部这20多年来产业结构变动度的变化却是非常复杂。

变动幅度最大的是河南,从1985—1990年间的11.5%到1990—1995年间的23.5%,之后急速下降,1995—2000年为6.2%,2000—2003又上升到10%。其变动度除了1995—2000年外,都高于中部的平均水平。这说明,与中部整体相比,河南产业结构分配很不合理。但是就河南自身来说,1995年之后变动度大幅下降,趋于良性,这表明河南为了适应变化的市场需要,曾经采取过积极的措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以提高全省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但是2000年之后,河南的产业结构调整仍走在中部地区的后面,严重影响着经济发展。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河南应该将调整产业结构作为重中之重来抓。与河南相反,安徽是六省之中变化幅度最接近平均值的一个。

江西90年代之前产业结构变动度基本上接近于中部平均水平,但90年代后是大幅度上升,明显高于平均值。从这些年的整体变化来看,也是呈倒“U”曲线变化,90年代后趋于缓和,但是变化幅度仍然偏小。与江西相对,山西变动度2000年之前基本上低于平均值,但2000年后变动度高于中部六省平均值。

湖北和湖南两省的变动度变化有些相似,但是1980—1995年间湖北变动度是4.1%,低于湖南的8.3%,也低于中部平均值。1990—1995年间湖北又高于湖南,并且高于中部平均值,除此之外二省变化基本相当。

二 中部各省产业结构偏离度分析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当前测度产业结构效益的一种有效的、较直接的方法[4],其含义为劳动力结构与产值结构(本文指GDP的百分比构成)之间的一种不对称状态,偏离度越大,说明劳动力结构与产业结构越不对称,产业结构的效益越低。其计算公式如下:

通过表2,可以看出中部六省这些年来第一产业偏离度一直为正,说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在全国的比重一直大于产值在全国的比重,说明中部六省整体农业效益还偏低。第一产业作为传统产业在中部的经济发展中曾经扮演过十分重要的角色,但第一产业偏离度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呈上升趋势,从业人员比重远远大于产值比重,并且一直高于二三产业的偏离度的绝对值,说明第一产业效率滞后。第三产业偏离度基本上没有变化,绝对值一直居于第三位。第二产业偏离度90年代后呈上升趋势,说明中部整体工业化还有待提高。中部六省1980—2003年的产业总偏离度出现了先下降后上涨的趋势,1980年最高为76.4,1995年最低为61.0,之后上升,2000年为75.2,2003年为74.8,说明整体产业结构水平先优化后趋于恶化。

近20多年来中部六省产业结构偏离度最大的省份是河南省,并且从90年代以后呈上涨的趋势,2003年达到最高,为85.2。单从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变化来看,第一产业偏离度绝对值远远大于二、三产业偏离度,90年代后也呈上升趋势,2003年最高,为42.6。这说明河南省第一产业从业人数在全国的比例远远大于第一产业产值在全国的比例,反映了第一产业效益和效率都比较低。河南第二、三产业偏离度都为负值,并且第二产业偏离度的绝对值大于第三产业,表明产值比重高于就业人员比重[5]。与河南相对,江西是六省之中这些年总产业偏离度最小的省份,但是整体看来仍呈“U”型曲线变化,1980年最高,为68.4,1995年最低,为41.8,之后上升,2003年达到60.8。并且江西省第一产业偏离度在六省中还是较低的,第二、三产业偏离度的绝对值也是如此。说明江西整体产业结构在六省之中还是比较好的。

从表3可以看出,山西、湖北近20多年变化幅度差不多,都呈“U”型曲线变化,1995年后总偏离度都有上涨的趋势,产业结构趋于恶化。但是起点不同,山西1980年是84.1,湖北是74.9,山西不管是总偏离度还是三次产业偏离度,绝对值都一直高于湖北,说明湖北整体产业结构优于山西。

安徽和湖南在90年代以前总偏离度基本相当,1990年之后都开始上升,但是湖南变化幅度大于安徽,2000年湖南总偏离度达79.0,安徽是71.4,说明安徽总产业结构优于湖南。安徽近些年第一、二产业偏离度变化不大,第一产业在34.0左右徘徊,第二产业在25.0间。第三产业偏离度绝对值先降后升,湖南第三产业偏离度绝对值90年代后趋于缓慢上升。

收稿日期:2006—09—27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2004BJJ003。

标签:;  ;  ;  ;  ;  ;  

中部六省产业结构的技术经济分析_河南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