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代教育论文,时代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代的列车正在奔向21世纪。在这世纪之交的时刻,人们不免要回顾过去,展望未来。
20世纪是在世界风云变幻中走过来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苦难。但是正义总会战胜邪恶。两次大战均以侵略者的失败而告终,人民赢得了胜利。20世纪科学技术有了飞速的发展。特别是战后50年来,科学技术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时代。它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带来了战后的经济繁荣。但是却也带来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以及许多社会问题。人类下面临着新的挑战。
世界教育在这五洲激荡的20世纪有了空前的发展,经历了激烈的变革,归结起来说,本世纪在教育上发生了四件大事:
一是在本世纪初工业国家完成了初等教育的普及;
二是二次大战以后这些国家实现了中等教育的普及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三是发展中国家由教育的极端落后向普及教育迈进,特别是占世界人口1/4的大国——中国将在本世纪末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四是发达国家实现了教育现代化的改革。这都是了不起的大事。而四件事中又有三件是在二次大战以后发生的。教育为战后世界经济的繁荣,为社会的进步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又都在进行教育改革,这是为什么?当今世界充满着种种矛盾,各国都想战胜自己的对手,都想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出路在哪里?在于人才,谁培养了足够数量的高质量人才,谁就能战胜对手。那末未来教育的走向是什么?这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世界各国都在追求现代化,教育也必须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它是社会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工业社会,教育现代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这与农业社会受教育者的非广泛性和不平等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农业社会、教育的发展水平很低,受教育者只是整个社会成员中的很少一部分,主要集中于贵族及富家子弟。最广大的劳动人民及其子女则被排除在学校教育之外。特别是妇女被列入文盲大军而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在工业社会,这种状况得到了根本的改变,其中最具革命性的措施就是义务教育的实施。
第二,学校教育制度化、体系化。农业社会只有零星的学校,没有一个学校教育体系。工业社会由于大机器生产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不仅实施了普及义务教育,而且发展了中等教育,在工业社会,教育的生产性突出出来,社会要求教育为工厂输送熟练的劳动者,职业教育因此应运而生,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科学技术人才的高等教育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说,现代教育体系是现代生产的产物。
第三,学校教育的生产性和社会性。农业社会的学校教育是与生产相分离,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内容只重视传授与阶级统治有关的知识和能力,蔑视生产劳动。工业社会要求教育为工业发展服务,要求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特征。
到本世纪中叶,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时代迈进,现代教育又有了新的进展。关于信息社会教育现代化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教育民主化
教育现代化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和平等性。工业社会受教育者已经较为广泛,但没有真正达到广泛性和平等性。到本世纪中叶,随着人类社会向信息时代迈进,现代教育也有了新的进展。近40年,发展中国家正在大力普及基础教育,并且取得了很大成绩;而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出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在教育程度上实现了教育机会均等的理想。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整个社会显出高学历的特征,为建立学习化社会创造了条件。
但是教育的民主化不是那么得以顺利实现的。在发达国家,一方面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另一方面由于贫富悬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苦人民以及有色人种仍然受不到良好的教育。在发展中国家,贫穷仍然是最大的敌人。教育经费短缺,再加之人口暴增,连初等教育的普及都遥遥无期,文盲的绝对数字还在增加。
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中国人口增长对教育压力十分巨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要在本世纪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文盲。这个任务十分艰苦,需要全国人民付出巨大的努力,除了要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以外,还要努力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减少教育浪费。
教育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女童入学率问题。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妇女地位的提高,女童教育取得很大成绩。1993年适龄女童入学率已达96.9%。但是,女童教育的总的状况比较落后,广大农村地区,女童教育的普及程度一般低于男童。从学龄儿童入学率来看,女童低于全国平均数的1~2个百分点,在未入学的学龄儿童中,女童占2/3以上,小学生中途辍学的多数也是女童。因此,我国要实行教育民主化,就要特别重视女童教育。
当然,教育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不是指所有的儿童都接受一种教育。教育机会均等只能理解为给每个人都提供学习的机会,至于学习什么,要看儿童的能力、兴趣而定。
目前我国在教育平等问题上存在着择校问题和私立学校高收费问题。当前社会上存在着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分。过去采取统一入学考试,重点学校择优录取,近年来不少城市采取就近入学的办法。但是不论是统一考试,还是就近入学都有一部分例外的学生用缴纳高额学费而入学,这就产生了教育不平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只有加强非重点学校的建设,努力提高它们的教育质量。至于高收费的私立学校,则要求他们切实把学校办好,贯彻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并且给一部分有才华的学生提供奖学金,以减少教育不平等的影响。
教育民主化是一个发展过程。社会进步,科技迅猛发展都要求加快教育民主化进展,但真正的教育平等只能在消灭社会分工以后。
教育个性化
现代教育的另一个特征是教育个性化。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随着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脑科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对人及其成长的认识越来越清晰。人受遗传基因的影响,人们先天素质有多种差异;人出生后即生活在一定的环境中,预定的环境(包括教育)对儿童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每个儿童遇到的具体环境是不同的,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一切使得每个个人都各不相同。教育需要根据不同的个体施以不同的教育,才能使他们潜在的能力(智力和体力)得以比较充分地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变得五彩缤纷。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特别需要有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才。而创造性与个性是不可分的。只有重视个性的培养,才能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因此教育要克服目前存在的划一性、刻板性和封闭性,树立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培养自我责任意识的观点。发展个性、并非放任自流,不负责任,自由无序,而是重视每个人的个性特长,充分发挥和培养他们的个性特点,同时让每个学生真正地认识自我个性,在认识自我个性的同时,认识他人的个性,尊重他人的个性。
发展个性与培养同一社会同一时代的共性不是矛盾的,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里,他必须与周围的其他人发生关系。只有在和谐相处的环境中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在培养学生个性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心和尊重他人的公共道德品质,在我国,社会主义是全国人民的共同选择,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是每一个人的共性,需要从小培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发展个性与全面发展也是不矛盾的。全面发展是指一个人的智力和体力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但每个人的智力和体力是有差异的,所以不能要求每个人在各个方面都一样的发展。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有相同的性格,相同的兴趣和爱好,德智体各方面平均发展。
教育终身化
现代教育的一又一重要特征是终身教育思想的确立和终身教育制度的建立。终身教育是学习社会的反映,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及其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使得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他一生的需要,只有不断学习、终身学习才能确保自己的生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到:“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业的更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性。”现代生产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论断的科学性。百年来,由于新的技术和工艺在生产上的应用变革,使得一些传统的行业不断消失,一些新行业不断产生。生产的变革必须会伴随工人的流动。这说明如果不再学习,不再接受新的培训,就会被企业所淘汰。这种现象在我国已经出现,下岗职工只有进行再培训,才能再就业。
终身教育要求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职前教育与职后的继续教育结合,要把学校教育纳入到终身教育的体系。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只是传授一些现存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学校教育要考虑到学生毕业以后的学习;学校教育系统内部要有互通性,便于学生从一种学校转入另一种学校。我国目前的教育制度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轨的,职业高中毕业以后就很难再进入学校学习,这就不利于终身教育的开展;办学形式要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全日制学校与部分时间制学校,并且把社会教育结构纳入教育体系之中。
教育的国际化
现代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国际现象,是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结果。随着国际间的交流频繁,其中一个国家的一项教育改革很快就会传遍世界。教育的国际化表现在人员交流、财力支援、教育信息共享、科研合作、国际研讨等各方面的活动。
教育国际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要培养国际化人才,即具有国际视野,关心和了解国际形势及其发展,具有国际交往、处理国际事务能力的人才。
有的人提出教育要与国际接轨。这种提法是不确当的。因为各国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都与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有关,都有各国的文化背景,接轨是做不到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搞全盘西化。
关于现代教育,还有两点需要提及。
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如果说在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状况下,不学习可以靠自己手艺生活的话,在现代社会中,不学习则难以生存,反过来,教育如果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脱离生产,脱离劳动,教育自身也难以发展。现代生产给教育提出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教育给生产者授予知识,使他们通晓现代生产的科学原理,掌握现代生产的技能;二是要求教育工作者紧密与生产部门相联系,了解现代生产的要求,把教学、科研和生产结合起来,创造新的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有的同志不同意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把它界定为社会主义教育原理。这在理论上解释不通,与实际也不符合,当前许多国家都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而且做得很有成效。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并不抹杀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有本质的区别。正如我们坚持德智体的教育方针,许多国家同样也提倡德智体一样,作为一种规律,它是客观存在的,不管认识它还是不认识它,承认它还是不承认它,它都在起作用。但认识规律和运用规律则是不同的。只有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认识到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意义和作用,并提高到改造社会,培养新人的高度,从而成为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理和指导思想,而资本主义教育是不自觉遵循这条规律,是被追求利润的目的所驱使的。
要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首先就要把教育同国民生产结合起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其次是要调整教育结构,使它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第三是要改变传统的学院式的教育模式,学校教育必须把理论、技能与实际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起来,把学校与社会生产联系起来,充分发展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
二是教育内容和手段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需要更新原有的教育内容。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总量不断增加,而教育内容却停留在传统的学科体系上,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极不适应。教育内容的改革已刻不容缓,改革教育内容不是抛弃原有的所有内容,而是保留和加强基础,删除一些过时陈旧的内容,增加新的知识。科学技术越来越分化,知识总量逐年的成倍增加,而学校教学的时间却是有限的。因此在课程改革中不应采用简单的扩增的办法来满足新知识增长的要求,应该通过课程改革将新的知识整合到现有的课程中,同时借助课外活动及多媒体与信息网络技术来补充完善。
在课程改革中,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渗透与融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提高青少年整体文化素质和思想情操是人们关注的热点。
教育内容改革的另一个趋势是,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统一和融合。教育不是简单地理解自然,教育学生利用自然,而是要教育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融合;也不应是作为自然和社会的旁观者,而是改造自然和社会,保护自然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参与者。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必然会引起教育思想的变革,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革命性变革。特别是多媒体和信息系统网络的运用,使教育的空间在扩大,在学校内部,班级授课制正面临着挑战,个别化学习系统开始建立,远距离教育也得到空前的发展,它使得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集中学习变成分散学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总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实行弹性学制,有利于教学计划执行的灵活性,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有人预测,学校将因此而消亡。但我认为,即使个别化学习有多么发达,学校消亡是不可能的。学校作为传播人类文化的场所,它的文化氛围,对人的熏陶作用,对人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是任何形式替代不了的。科学技术越发达,物化的知识总量越多,学校教育的作用就越显著。当然学校教育将成为终身学习的基础,而不是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