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文学“是”一句新解_出土文献论文

出土文献“是是”句新解,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献论文,新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问题的提出

先秦“是”字可否充当系词,一直是语法学界关注的问题。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帛书《天文气象杂占》,文中有“是是帚彗”等五个“是是”句。后来,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日书·甲种》、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日书·乙种》也有类似的“是是”句。“是是”句的出现,为系词“是”何时产生的讨论提供了新的语言材料。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是”句中第二个“是”字是系词(裘锡圭1979、郭锡良 1990、唐钰明 1991),由此得出系词“是”产生于先秦的结论。对此,王力先生说:“这个材料很怪,‘是是’连用,只见于这个材料,我还有保留。”(注:见郭锡良先生1990《关于系词“是”产生时代和来源论争的几点认识》。)

分析“是是”句这种语法现象,唐钰明先生近年认为:“必须要有一个全局的、完整的观念,必须把它放在当时的语法系统中去进行考察……第二个‘是’字有可能是副词‘实’。”(注:据唐钰明先生1998年讲课的记录,经唐先生同意转引。)出土文献“是是”句中第二个“是”字究竟是系词还是副词?为此,本人除了选用有“是是”句的出土文献外,还选择了其他同属先秦时期的出土文献作为语言材料。即: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天文气象杂占》(注: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1979《西汉帛书〈天文气象杂占〉释文》,《中国文物》第1期。)、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竹简(注: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1990《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竹简《日书》(注:秦简整理小组1989《天水放马滩秦简甲种〈日书〉释文》,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汉简牍论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何双全1989《天水放马滩秦简综述》,《文物》第2期。)、 湖北江陵九店五十六号楚墓竹简(注:李家浩1995《江陵九店五十六号墓竹简释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东周墓》,科学出版社。)、湖北江陵望山一号、二号楚墓竹简(注: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中文系1995《一号墓竹简释文与考释》、《二号墓竹简释文与考释》,《望山楚简》,中华书局。)、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竹简。(注:刘彬徽、彭浩、胡雅丽、刘祖信1991《包山二号楚墓简牍释文与考释》,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本文对上述六种出土文献中“是”字的用法进行穷尽性的分析,希望对“是是”句中第二个“是”字能作出较合理的解释。

二 关于六种出土文献资料的说明

1.关于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天文气象杂占》的时代性质,有不同意见。郭锡良先生(1990)认为“应该算是西汉初年的资料”。顾铁符先生(1978)鉴定其“成书是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03 年三家分晋之后……成书的年代和《周礼》相去不远”。本人从后一种意见。

2.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竹简至今还没有全面系统的专著出版,其《日书·甲种》的释文已经公开发表,而《日书·乙种》只是在何双全先生(1989)的文章中有少量的介绍,有争议的“是是”句及“是”字句均在《日书·乙种》。由于资料不全,对本文的分析论证有一定的影响,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

3.何双全先生对放马滩秦墓竹简《日书·乙种》的标点尚有可商榷之处。如:“是是”句均在第一个“是”字后标逗号,现从刘信芳先生(1990)的标点。(注:放马滩秦墓竹简《日书·乙种》有4句“是是”句。刘信芳先生(1990)认为“若将‘是是’分属上下句,则读不通”,将“是是”连读。文中举了其中3例,1例未见说明(本文例(11))。根据刘先生的观点,本文将例(11)的“是是”连读。)

三 出土文献“是是”句中第二个“是”字解释为系词的疑点

上述六种出土文献中,“是”字共出现181次。 其词性或所处的位置如下:

上述六种出土文献中“是”字的用法,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基本无商榷意见的:作代词,充当主语、定语等。如:

(1)[寅、卯、辰]、巳、午、未、申、梄(酉)、戌、亥、 [子]、丑,是胃(谓)结日。(九店五十六号墓竹简25)作副词,用法同“寔”,充当状语。如:

(2)啬夫免,效者发,见杂封者,以隄(题)效之, 而复杂封之,勿度县,唯仓自封印者是度县。(睡虎地《秦律十八种》23)(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注:是,在此用法同“寔”。)

二是有商榷意见的:“是是”句中第二个“是”字,或“是”字用在普通名词后。如:

(3)是是竹彗,人主有死者。(马王堆《天文气象杂占》)

(4)南门是将军门,可聚粮,使客八岁更。 (放马滩《日书·乙种》4)

从上述六种出土文献中“是”字的使用情况来看,“是”字是一个常用词,使用频率颇高。将“是是”句中第二个“是”字理解为系词,有一些疑点。

疑点之一:如果把出土文献“是是”句中第二个“是”解释为系词,那为什么系词“是”只出现在个别的篇章或某些特定的范围?

上述六种出土文献中,大多数学者认为是系词的“是”字共出现19次,其中18次出现在“是是”句,1次出现在普通名词后。 按照一般规律,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如某种语言现象在文献中出现达19次之多,就说明这种语言现象在当时已不罕见。但是,“是是”句只出现在《天文气象杂占》、睡虎地《日书·甲种》、放马滩《日书·乙种》。而且,放马滩《日书·乙种》共有八章,“是是”句只出现在第八章《禁忌》;睡虎地秦墓竹简有10篇文章,“是是”句仅出现在《日书·甲种》,而且9个“是是”句有8句集中在《日书·甲种·诘》这一节。其他文献或其他章节也有不少判断句,为什么就不使用系词“是”字呢?王力先生指出:“如果某词只在一部书中具有某种意义,同时代的其他的书并不使用这种意义,那么这种意义是可怀疑的。”(注:王力先生《训诂学上的一些问题》,《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一册,中华书局,1980第1版。)

疑点之二:“是”字作为系词,在句中不应该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在“是是”句中,第二个“是”字大多可删去而不影响句意。以“是是”句比较集中的睡虎地《日书·甲种·诘》为例,大致相同的表达形式,可用“是是”句,也可用“是”字句,甚至不用“是”字,并没有太多不同。如:

疑点之三:如果把“是是”句中第二个“是”字解释为系词,那么为什么系词“是”18次均放在代词“是”字之后,而只有1 次放在普通名词之后?

如果在第一个“是”字下再加一个“是”字是为了加强主语“是”的指示作用,避开交际上的模糊,那大可以用代词“此”代替第一个“是”字,“此是……”。既不削弱指示功能,又避开了交际上的模糊,岂不是两全其美。在上述六种出土文献中,“此”字可以在判断句中充当主语。如:

但是在六种出土文献中均没有“此是……”的句子。

疑点之四:在六种出土文献资料中,某些大致相同的内容,可用“是是”句表达,也可用“是谓”句表达。“是是”与“是谓”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如:

同是说明什么时辰属什么日子,或用“是是”句,或用“是谓”句。

句中的“是是”可用“是谓”表示,意思基本不变,它们属同构关系。根据唐钰明先生(1991)变换考察的方法,“是谓”句中,“谓”字是动词,不是系词,那么,“是是”句中,第二个“是”字也不是系词。当然,从大类上分,系词可属动词,但不能以此推断第二个“是”字就是系词。洪诚先生(1957)《论南北朝以前汉语中的系词》一文中有一节论述“系词和动词的区别”,兹不赘述。

综上所述,把“是是”句中的第二个“是”字解释为系词,难以自圆其说。那么“是是”句中第二个“是”字该如何解释呢?

四 出土文献“是是”句中第二个“是”字的作用

出土文献“是是”句中第二个“是”字的词性是什么?作用是什么?这必须从“是是”句本身的情况加以分析研究。

《天文气象杂占》的最下一行,画有29个彗星。每个彗星图的下面均有简短的文字,说明是什么彗星,以及这种彗星出现的后果。说明的形式有三种,一是“是是”句,二是“是谓”句,三是无“是”句(凡重复出现的彗星也用无“是”句)。如:

(14)是是苦彗,天下兵起,若在外归。(马王堆《天文气象杂占》)

(15)是胃(谓)白灌,见五日而去,邦有亡者。(同上)

(16)蚩又(尤)旗,兵在外归。(同上)大致相同的说明形式,为什么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分析所有的句子,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句子的内容与形式有着某种内在的联系。用“是是”句表达的内容,往往程度较严重,或关系较重大;用“是谓”句或无“是”句表达的,则大都比较缓和。

“是是”句:人主死(竹彗);天下兵起(苦彗);兵起、军饥、(蒿彗、苦茇彗);有内兵、年大熟(帚彗)。在先秦,君主死亡、大范围的战争、饥荒等都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粮食获得大丰收,在当时也是一件大事。

睡虎地《日书·甲种·诘》的情况也基本相似。《诘》有71小段,其中46段的写法大体一致,首先指出一种现象,然后说明原因,再提出对付的方法。说明原因的表达形式有三种,一是“是是”句,共8句;二是“是”字句,共30句;三是无“是”句,共8句。 “是是”句所指出的现象往往比“是”字句、无“是”句严重些。如:

“是是”句:其中2句是室人皆疫,或死或病;2句是被鬼进攻或纠缠不已;2句是鬼藉其宫或召人出宫;只有2句程度稍轻,鬼入人室餼食或头发须眉弯曲如虫。

“是”字句和无“是”句:只有2句伤及人命, 人生子未能行而死;一室人皆疫。而后一句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认为句中的重文符号有误,应是“是是”句。(注:此句原文是:毋(无)故一室人皆疫,或死或病……是宲宲人生为鬼。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注:宲字下原有重文号,现改正在是字下。)其他的都较缓和,如:鬼夜鼓人门;室无故而寒;众虫袭入人室;一室人皆痒体等。

可见,以上“是是”句中的第二个“是”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不是对某一个事物或情况进行判断,而是对事实的真实性、严重性,对其动作行为或事态进行强调。所以,我们认为,出土文献“是是”句中第二个“是”字应解作“寔”,副词,用在谓语之前,充当状语。

(17)《尚书·秦誓》:“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孙黎民,亦职有利哉!”(《礼记·大学》引“是”作“寔”。)

(18)《诗经·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韩诗外传》卷一引“寔”作“实”。)

(19)《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孝经·三才》引“实”作“是”。)

把“是是”句中第二个“是”字解作“寔”,用作副词,充当状语,那么,它可用,也可不用;可放在代词“是”之后,也可放在普通名词后;可用于判断句,也可用于非判断句。如此解释,文理皆通,以上疑点也可以迎刃而解了。

我们就此把所有的“是是”句检查一遍,看其是否合乎情理。《天文气象杂占》的“是是”句除了例(3)、(9)、(14)外,还有2 句。

(20)是是帚彗,有内兵,年大孰(熟)。(马王堆《天文气象杂占》)

以上“是是”句,第二个“是”字均可解释为“寔”,充当状语。

放马滩秦简《日书·乙种》还有一个“是”字放在普通名词后,即“南门是将军门”(见例(4))。 这个例子向来被认为是“是”字作系词的典型例句。那么,该如何分析呢?根据何双全先生的介绍,放马滩《日书·乙种·门忌》有30条。很遗憾,何先生只公布了5条。其中2条有“是”字。除了例(4)外,还有:

“仓门是富”不是判断句,而是叙述句。“是”字用在形容词“富”之前,不是系词,而是副词,表示“仓门寔主富”的意思。由于“是”字是副词,不仅可以放在判断句中,也可以放在叙述句中,对“仓门主富”这个事实进行强调。既然“仓门是富”不是判断句,那么,以“南门是将军门”一个孤例来求证“是是”句中第二个“是”字为系词,就未免有些单薄。

由于放马滩《日书·乙种》资料不全,我们不妨借用睡虎地的材料,以求进一步论证。睡虎地《日书·甲种》也有类似放马滩《日书·乙种·门忌》的表述,叫“直(置)室门”,共有22个门。其中19个门以其特点命名,仓门、刑门、货门等。如:

(34)货门,所利贾市,入货吉,十一岁更。(睡虎地《日书·甲种》120正叁)另外3个门以方向命名,东门、南门、北门,其形式就有所不同。如:

(35)南门,将军门,贱人弗敢居。(同上116正贰)

(36)北门,利为邦门,贱人弗敢居。(同上126正贰)

(37)东门,是胃(谓)邦君门,贱人弗敢居,居之凶。(同上119正叁)它们均有两个名称。南门、北门、东门是以方向命名,将军门、利为邦门、邦君门是以其特点命名。可能是古人认为仅从方向命名,无法领会其特点,所以再起一个名称。这两个名称之间的关系怎样呢?以东门为例,“东门,是胃(谓)邦君门”,东门,它叫邦君门。看来竹简的作者是想告诉我们,“东门”还有一个名称叫“邦君门”。以此推断,南门、北门也该如此。即:南门,是谓将军门;北门,是谓利为邦门。

如果这一解释能够成立,“南门是将军门”中的“是”解释为系词就显牵强,还是解释为“寔”字为好。“南门是将军门”,即“南门寔将军门”。

五 结语

我们认为,根据现有的材料,把出土文献“是是”句中第二个“是”字理解为系词,有些仓促,容易违背语言发展的社会性、系统性。所以,在没有新的出土文献资料面世之前,“是是”句中第二个“是”字还是应该理解为“寔”,副词,用在谓语前,充当状语,对事实的真实性,对动作行为或事态进行强调。

标签:;  ;  ;  ;  

出土文学“是”一句新解_出土文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