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中的说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说课论文,集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说课是一种新兴的教研形式,指执教者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教研人员讲述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辩,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趋于完善的一种教研活动。
说课是切实可行、富有成效的教研活动形式。它集备中说、说中评、评中研、研中学为一体,能促使教师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程标准、增强课堂驾驭能力。它要求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做到教材分析正确、透彻;学情分析客观、准确,符合实际;教学目的符合课标要求、教材内容符合学生实际;教法设计紧扣教学目的、符合课型特点和物理学科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可操作性强。注重科学性、实效性,同时,还要树立创新的意识和勇气,说出新的思路和方法,使听者有所启示和收益。
说课可以集思广益,相互交流,把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展示给学生,提高课堂实效。
案例1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节选)
《平面镜成像》是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三章第四节。在本节课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光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规律,以及这些光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光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一些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又保持知识的结构性和系统性。本节课内容包括: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虚像的概念,以及应用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来分析、解决简单问题这样三个内容。其中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虚像的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突出重点并突破难点。教学过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在教室的前面挂一面大镜子,请一位同学上前照一照,然后给他设计一些动作,分别是:向前走两步,向后走两步,举左手,举右手,伸手贴在平面镜上。请同学们猜想物体和它在镜中的像有什么联系?
(二)学生猜测,提出问题
请几位同学根据平时的经验和刚才的感受大胆说出自己的猜想,提出问题。
(三)实验探究,验证结论
组织学生利用给出的实验器材进行探究性的实验,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发现新问题,同组内进行交流与合作最终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四)展示实验过程和实验结论
请几组同学到讲台上展示他们是如何设计的实验,怎样做的,实验最后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五)总结实验规律,展开联想
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总结展示平面镜成像特点,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平面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平面镜”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物品,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对于平面镜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教学的基本任务应该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为学生创造探究平台,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完成知识建构,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上“能说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在“过程与方法”上“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在探究过程中,领略平面镜成像现象中的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喜悦。而上述案例的说课过程只说出了教学重难点的内容,未说明确定重难点的依据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具体方法;只说出了教学的简要过程,既未说明师生双方活动的具体安排和依据,也未说明探究活动中学生生成的新问题的处理预案。这些是目前说课中所普遍存在的问题。
【问题研究与诊断】
1.说重点、难点有些牵强
重点、难点确定准确,先要考虑的是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情,在此基础上进行教材分析。确定重点要联系教学目标,确定难点要符合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对课标、学情、教材的把握不到位,是说重点、难点有些牵强的重要原因。
案例1中《平面镜成像》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有利于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学习、体验科学方法,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个知识点本身的理解和应用不及探究的过程来得重要。因此,“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应该是本节课的重点。由于“虚像”比较抽象,“看得见”,却“摸不着”,因此,虚像的概念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由于学生缺乏经验,思维能力不强,很难提出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探究活动中的又一个难点。
说课过程中不但要说出重点、难点的内容,而且要把握好课标、学情、教材,说出确定重点和难点的依据,否则就有牵强附会之嫌。
2.说教学方法大过笼统,说学习方法过于肤浅
“说教学方法和学法指导”是说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有些教师在这个环节中往往一言以蔽之:我运用了启发式、直观式、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至于教师如何启发学生,怎样操作,却不见下文。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对身边的事物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同时,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许多物品,容易使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根据学生这些心理特征,结合教材内容的编排,案例1中《平面镜成像》的教学方法应该采用教师引导发现,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另一方面,学生虽然对平面镜成像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例如:他们会认为“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就越大”;把“像”与“影”混淆等,这些先入为主的错误观念,对本节课的学习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对于这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则通过多媒体动画展示、演示实验、教师讲解等教学手段,来突破难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要经历以下思维及操作活动: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怎样比较虚像与物体的大小→找替代物与像比较→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代物→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从观察现象入手,在质疑、探究、观察、思考、讨论、交流中学到知识,同时,体验实验的基本思想方法,学习科学探究。
3.说程序设计有失明晰
说教学程序就是说出教学过程的整体安排。要求说出课题如何导入,新课怎样展开等;要求说出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活动和必要的调控措施;体现教学方法,重、难点的解决以及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等。应注意说教学程序不是宣读教案,更不应变为课堂教学的浓缩,应省略具体的细节而着重说清教学过程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依据。案例1中《平面镜成像》的教学程序设计只是浓缩的所谓“精华”,看不出说课者独具匠心的教学安排及其意图,教学思路不明了、不清晰,不能反映说课者的教学思想,教学个性与风格,不能彰显说课者的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
【问题解决】
1.说“准”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是教师在分析课标、学情、教材,结合教学目标的制定,根据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和难度进行考察,准确地提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便于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策略方面的设计和研究。
案例2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说课稿(节选)
“声音是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和“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这两个探究成果是这节课的核心内容,但这两个知识重点对学生来说掌握起来较为容易。新课标的理念是改变学科本位,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因此,设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又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及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相关问题,却成了这节课中的重点中的重点。为了达到“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教育功能,必须将课堂进行了活动化、实践化,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认识物理规律。因而难点是引导学生如何进行简易的科学探究及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品质。从而以“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实现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
上述案例中重点和难点的准确的确定得益于说课教师前卫的教学理念、丰富的教学经验,正确的学情把握。由此可见,要说“准”重点和难点,不仅需要教师准确地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及时提炼教学过程的得与失,还需要教师用现代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
2.说“透”教法和学法
说课活动中虽然没有学生,看不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但教师必须说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从教师的说课过程中要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
案例3 《电功率和安全用电》说课稿(节选)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以安全用电为主线,以电流和电功率的关系为理论依据,以家庭用电器的增多为背景,以演示法观察法讨论法为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能力和科技进步及安全用电意识。
教法:依据本节教材的内容,根据我校班容量小的特点,考虑到八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但基础有些欠缺,本节课采用师生互动启发式、演示法、图片图表展示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实例、图片,通过讨论、问答、演示、观察、实验等一系列的师生活动展开教学。比如:在研究电流和电功率的关系时我采用学生理论推导和实验证明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理论证明(由学生进行理论推导),因为学生有P=UI的基础,所以容易得出I=P/U从而得出U一定时P越大则I越大的结论,重要的是要指出P增大的原因是由于家庭用电器的增多,二是实验证明(由学生设计实验和操作实验),有前面并联电路的电流的知识基础,总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也不难设计电路通过实验来证明。旨在教给学生:要想得出正确的结论,仅靠理论是不够的,还要有实验证明的科学研究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设计实验和动手能力。
学法:引导学生采用讨论法(为什么把细导线换成粗导线,电能表为什么要更换)、问答法、观察法(观察导线绝缘皮熔化现象,保险丝规格的选取)等学习方法。比如:在研究保险丝时,首先演示保险丝在电路里的作用(保护电路),接着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保险丝是熔断的)引出保险丝的原理(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再根据研究保险丝的电阻应是R大,熔点低的材料做成,在根据图表各种金属的电阻和熔点表,通过同学们进行比较思考最后得出结论(铅锑合金)的方法,对于保险丝的规格通过保险丝实物和表格得出,同时明确粗保险丝和细保险丝规格的不同,通过演示实验说明选择保险丝的原则。这样采用大量的演示实验和问题引导,如此一环扣一环使问题逐个解决,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以及观察和分析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说教法,就是根据本节课内容的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说出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没有哪一种是普遍适用的。案例3中,说课者综合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成功地实现了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目的。教学方法的制定与选择受教材内容、学生特点、教学媒体、教师特长以及授课时间的制约。选择何种教学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把握,但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始终贯彻“具有启发性”、“突出主体性”、“注重思维品质”的原则,这就是所谓的“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要说好学法,首先必须深入研究学生,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说法,确切地道出了师生之间的关系。案例3中,说课者着眼于学生怎样学,采用大量的演示实验和问题诱导,引导学生将一系列问题逐个击破,如此一环扣一环,层层推进。在后面的案例4中,说课者说透了通过探究活动的哪个环节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提高了何种科学素养,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
在当今的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不应以教为中心,而应以学为主体进行设计。既把学为主体作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又使教为主导成为学生主体的根本保证。教师在说课时应说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怎样的教学情景,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的活动方式、角色和地位,是说具体实在的过程和环节,而非空洞和泛泛的理论,只有这样才能既说“透”教法又说“透”学法,使课堂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主阵地。
3.说“清”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的基本内涵是课堂结构,课堂结构要有过渡自然的教学环节,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有一脉相承的线索,有逐步推进的层次。教学程序的设计不仅可以体现出说课者的教学基本功,而且可以彰显说课者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
案例4 《平面镜成像》说课稿(节选)
说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首先通过一个“水中蜡烛”的演示实验引入新课。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将会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蜡烛正在水中燃烧。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还暗示出将“平面镜改为玻璃板”有助于确定虚像的位置,为学生设计探究方案搭建一个“支架”。
(2)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
第二个环节我将组织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按照提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的顺序进行。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教学时间的限制,探究活动的重点放在设计探究方案上。
①提出猜想
在板书课题之后,展示一幅平静的水面成像的图片。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展平面镜的概念,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之美。然后,让学生观察自己在平面镜内所成的像,并对成像的特点提出猜想,将猜想一一列在黑板上,作为后面探究的课题。
②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是突破探究过程中难点的关键。首先提出:“如何来探究像与物体大小的关系呢?”以明确探究目的。如果学生感到困难,可以适时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我们怎样比较两个物体大小?”使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关键。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之所以以小组为单位,一方面是由于该探究活动与以前接触到的探究活动相比,难度要大一些,以小组为单位,便于学生随时交流、相互启发,共同获得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交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
③进行实验
提供实验器材时,将平面镜和玻璃板同时给出,让学生自主选择。直接选平面镜的学生在实验中会发现一个问题:无法同时看到物体的像与替代物,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学生就会陷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考。此时,可能会有学生受到“水中蜡烛”的实验启发,想到把平面镜改为玻璃板做实验。如果学生没有想到,可以提醒学生回想该演示实验,这样,学生通过实验的亲身体会,产生认知冲突,再联系已有信息,解决冲突,体会更加深刻,这样就突破了探究过程中的难点。
在得出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的关系后,进一步提出“怎样研究像距与物距的关系?”以引导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探究,由于学生在前一步的探究活动中已掌握了确定虚像位置的方法,学生完全可以自主进行探究。
④交流探究成果,及时矫正
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像物等大等距”的结论,同时对学生掌握知识、参与实验的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在这一阶段,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将完成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
(3)针对性反馈练习
为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与记忆,消除学生在前概念上的错误,设计了如下两道习题:①当一个人逐渐走近竖直放置的平面镜时,他在镜中的像逐渐______(选填“远离”、“靠近”或“不变”),像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此题主要纠正“物体距平面镜越近,像越大”的错误观念。
②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此题加深对“距离”的理解)。
(4)形成虚像的概念
首先借助多媒体课件,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进行动态分析,使学生从理论上知道平面镜成像是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形成的。并非由实际光线相交形成。
接着再演示:把蜡烛点燃放在玻璃板前,把白纸放在玻璃板后面的“像”的位置上。会发现纸上并没有像,从而说明并没有光到达成像的位置,再次证明平面镜所成的像确实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的,使学生从实际中感受什么是虚像。这样,通过理论分析、实验验证等教学手段变抽象为形象,变静为动,突破“虚像”这一难点。
(5)平面镜成像的应用
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平面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播放一段有关平面镜成像应用的影片,通过这段影片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技对生产、生活产生的重要影响,加深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认识。
从教师的整个说课过程来讲,教学程序应该是精华、高潮所在。只有通过对教学过程设计的阐述,才能看到其教学安排是否合理、科学,是否具有艺术性。从案例4中,说教学程序没有宣读教案,更没有变为课堂教学的浓缩,而是省略具体的细节,着重说清教学过程的基本思路及其理论依据,重、难点的解决以及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等;可以看出说课者对教学策略独具匠心的理解和独特的运用技巧。因此,说课者只有遵循教学原则去设计教学程序,教材的处理、挖掘具有科学性、逻辑性和思想性,才能说“清”教学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