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荪林地坑式栽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竹荪论文,栽培法论文,林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选择栽培林地。栽培竹荪的林地应选择管理方便、坡度平缓、背北风、有水源、土壤肥沃湿润且排水良好、土质为沙壤土的毛竹林或竹阔混交林地,林分郁闭度为0.8~0.9,最好是有小溪流的山谷地段。
2.开设栽培坑。在选好的林地内,按水平带开设长2米、宽1米、深20厘米的栽培坑,并填入厚约5厘米的肥沃表土。四周开挖排水沟,以免积水。
3.培养料处理。培养料的处理方法有生料法、煮料法和发酵法等。一般多用发酵法,此法适用于批量栽培竹荪。竹荪培养料主要是干枯的竹竿、竹枝、竹鞭、竹叶等竹料,将这些材料截成长3~5厘米、宽1~1.5厘米的小块(竹叶截成2~3厘米的小片或粉碎)。培养料的配方为:竹片77%、竹叶20%、过磷酸钙1%、石膏粉1%、尿素0.5%、石灰0.5%。先将竹片和竹叶用澄清的石灰水预湿至湿度为60%~65%,加入尿素后堆放。料堆中层温度将上升至60℃以上。待温度下降至30℃时,进行第一次翻堆。此阶段约需7天时间,随后加入石膏粉总量的50%,补足水分至湿度为65%。经6天后,进行第二次翻堆。加入剩下的50%石膏粉,调整湿度至65%。再过5天后,进行第三次翻堆。加入过磷酸钙并喷入锌硫磷杀虫剂500倍液,调整湿度至60%~65%。4天后,进行第四次翻堆。再调整湿度至55%~60%。注意,每次翻堆均应在堆中心温度下降时进行,并将表面干燥层翻至中层,把中层翻至外层。发酵结束时,料呈咖啡色,略有氨气味,无霉变,竹片变脆易折断。栽培接种时,另加占堆料总重量1%的蔗糖水。
4.接种。栽培竹荪选择菌种是关键。长裙竹荪、短裙竹荪品质好,市场价格高,但人工栽培较难掌握;而红托竹荪栽培简单,产量也高,但品质差,售价低。在生产中应选择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良菌种和优良菌株。
由于竹荪菌丝体生长对温度、湿度要求较严,栽培接种时间一般以4~5月份及10~11月份为宜。接种应选择阴天或没有阳光直射的时日进行。接种前一周,先用50%的多菌灵1000倍药液或700倍锌硫磷药液进行栽培坑内土壤消毒。然后将处理好的竹片铺于坑内,厚4~5厘米,再在上面铺上经过处理的竹叶,厚2~3厘米。在竹叶上按横向间距10厘米、纵向间距12厘米梅花形点播竹荪栽培菌种后,再铺上一层厚4~5厘米的竹片,竹片上覆盖一层2~3厘米厚竹叶,然后又按横向间距6厘米、纵向间距8厘米点播菌种,最后在菌种上层覆盖一层竹叶,厚度以盖住菌种为准,并轻轻压紧,使菌种和培养料紧密接触。菌种用量为每平方米2~4瓶,其中面层用量为70%,底层用量为30%。当天取出的菌种和培养料,必须当天接种完毕。
5.覆土与搭棚。接种后,待菌丝长满培养料面层后,需覆盖一层厚2~4厘米的经太阳暴晒过的肥沃细土,土面上再盖一层厚约2厘米的竹叶,以保持良好的通气性和适宜湿度。覆土后,要立即搭拱形塑料棚,棚高50厘米左右。郁闭度不到0.8的竹林,还应在塑料棚上搭遮荫棚,棚高80~100厘米。
6.注意事项。在菌丝生长阶段主要是保温保湿。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4℃,高于33℃或低于12℃,就会停止生长。当天气干燥时,要适当喷水,喷水时避免直喷土壤,以免造成土壤板结,土壤含水量应保持在20%左右。当塑料棚内温度超过26℃时,应揭开薄膜降温,中午要揭开塑料棚四角,使其通风换气。成蕾阶段的管理,主要是避免阳光直射,保温和防虫、防病。子实体发育阶段较适温度为17℃~25℃,低于8℃或高于30℃时就会出现死菇。出菇期每天上午8时,必须进行换气和及时收菇。相对湿度低时,应在早上或傍晚及时喷水,喷头要远离菇床,避免伤害小蕾。
7.采制与包装。竹荪破蕾开裙一般在凌晨,因此必须做到随开随采。也可将开裙一半的子实体或成熟的菌蛋采收回室内待其全部开裙。采收时,用刀从菌托底部切断菌索,先轻轻取掉菌帽,然后去掉菌托,留菌柄和菌裙,用湿纱布揩干净或用清水冲洗干净,置于垫有白纸的提篮或竹篮里,切不可撕破弄断。取回后及时分级进行烘干或晒干。烘干时,先用40℃温度烘烤,半小时翻动一次,以后温度可慢慢上升到50℃,每隔1小时翻动1次,约烘4小
时,然后将温度降至40℃继续烘烤约3小时。烘干后,取出摊凉20~30分钟,待菌体变软后再分级包装。鲜竹荪干燥得率约为2.6%~2.8%。
联系电话:0771-262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