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性水平测试在审计实践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重要性论文,水平论文,测试论文,实践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审计机关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评价准则》指出: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相关会计信息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弊未被揭露足以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审计人员在确定审计步骤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以及评价审计结果时,应当合理运用重要性原则从金额和性质两个方面综合评估总体及总体各组成部分错弊的严重程度。但是,由于风险基础审计在审计机关,尤其是在地方审计机关中开展还属于起步阶段,一些繁琐公式不容易记住,再加上审前调查不充分,审计人员在思想上不够重视等原因,重要性水平测试往往成为审计人员在制定和实施审计方案的过程中忽略或走过场的部分。如何既能准确又不过于复杂地运用好重要性水平测试呢,笔者结合实例,谈谈重要性水平测试在报表层次和账户层次两个方面的运用。
以下是XX总公司(生产型)的部分会计资料:
2006年、2007年:总资产分别为307039.18万元和326518.24万元(其中:存货为1151.69万元和1307.69万元),负债为134975.97万元和142457.10万元,净资产为172063.21万元和184061.14万元,主营收入为32846.85万元和36135.7万元,净利润为-2061.8万元和-1660.28万元。2007年总资产326518.24万元中:货币资金28314.14万元,短期投资29150万元,应收账款为55509.8万元,其他应收款54223.33万元,存货为1307.69万元,固定资产156590.77万元,其它资产1422.51万元。
一、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测试
会计报表是一个单位总体财务情况的反映,通过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测试,审计人员可以很快了解报表审计中,哪些项目必须审计或重点审计,而哪些项目可以免除审计或一般审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测试步骤如下:
1、确定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判断基础主要包括“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收入”、“支出”等指标。对于预算单位、事业单位和企业,选取的指标则各不相同,一般情况下,“营业收入”、“净利润”更适用于流通型企业;“资产总额”更适用于生产型企业;“净资产”则适用于其他行业。应当注意的是:当被审单位净利润亏损或接近于零时,不应将“净利润”作为判断基础;当被审单位利润波动较大时,应选择近年来的平均利润;当被审单位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时,不应将资产总额、净资产作为重要性水平的判断基础。
2、确定计算方法。在选定判断基础后,就可以用选定的判断基础乘以某个选定的百分比,就能求出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确定百分比有两种方法,一是固定比例法,二是变动比例法。
(1)固定比例法。在审计实际实施中,如本行业的审计规程中对固定比例的百分比数据有明确规定的,就按规定执行;如果行业没有规定的,百分比可以参考下列数据:
行政单位、预算执行单位和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百分比为“总支出”的5%-10%,或“总收入”的3%-5%;或净资产的1%;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百分比为税前净利润的5%-10%(净利润较小时可用10%,较大时可用5%),或资产总额的0.5%-1%,或净资产的1%,或营业收入的0.5%-1%。
固定比率法的计算公式:判断基础×固定比率=重要性金额
如上述的XX总公司(生产型),判断基础可采用两年的总资产或净资产的平均数,因其“净利润”为负,所以不预考虑。
采用总资产指标算得重要性水平为:(307039.18+326518.24)/2*0.5%=1583.89万元;采用净资产指标算得重要性水平为:(172063.21+184061.14)/2*1%=1780.62万元。根据谨慎的原则,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可选较小的整数为:1580万元。
如需进一步对负债事项重要性水平进行确认,可通过分配方法。平均总资产为(307039.18+326518.24)/2=316778.71万元,平均负债为:(134975.98+142457.10)/2=138716.54万元,负债事项重要性水平为:整体重要性水平1584万元*负债率(138716.54/316778.71)=693.63万元,取整数为690万元。
(2)变动比率法
变动比率法就是判断基础选取了某一会计指标后,根据其所在的不同范围,计算出的重要性水平的金额也不同。这些范围和计算公式的确定,均是从长期的审计实践中加以总结和提炼的。如“表一”就是一个变动的百分比:
(表一)
①<250万元为4%②<2500万元为2%
③<7500万元为1.5%④<12500万元为1%
⑤>12500万元为0.5%
再如另一计算表(表二)为:
(表二)
0-10万元 0+0.059N
10万元-100万元
1780+0.031(N-3万元)
100万元-1000万元 3970+0.0214(N-10万元)
1000万元-5000万元85500+0.0046(N-1000万元)
注:N为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
重要性水平的金额就是将“资产总额”或“营业收入”两项中较大的一项乘以上述的百分比。
以上述XX公司为例,按“表一”计算:“资产总额”平均值为316778.71万元,所在的范围是“⑤”,重要性水平金额应为316778.71万元*0.5%=1583.89万元,取整为1580万元。
按“表二”计算:N为“资产总额”,代入公式计算出重要性水平的金额为:17.8万元+0.00313(316778.71-3000)=999.93万元,取整数为1000万元。
3、对重要性水平的选取
计算出了重要性水平金额,还应结合各种因素综合考虑后进行选取。由于各个会计报表的重要性水平不同,因此,对会计报表中重要性水平层次虽然不高,但是性质和地位重要的项目也应当纳入报表重要性水平选取时的考虑因素。如上例,根据固定比率法计算出的重要性水平金额为1584万元,但是:2006年的存货金额为1151.69万元,对于生产型企业,“存货”性质上应属于重要项目,而且相对于32亿的总资产,“存货”为何只有一千多万元?应是审计检查的重点。所以,最终取定的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1150万元。
二、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测试
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测试,同样是解决哪些账户必须审计或重点审计,哪些项目可以免除审计或一般审计的问题,其重要性水平测试与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测试原理和步骤类似,关键是要把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合理分配到各个账户和交易当中。其分配方法主要有分配法和不分配法两种。但无论是运用哪种分配方法,审计人员最终都要关注各账户或交易的性质、错报或漏报的程度;要关注各账户重要性水平与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当测算出来的账户重要性水平和实质性测试发生偏差时,要对重要性水平进行修正,并及时调整和修改审计方案。
1、分配方法。通常采用资产负债表的分配方法,分配对象是资产负债表中的各个账户。如上例中的2007年末的总资产为326518.24万元,重要性水平为0.5%,重要性水平金额为1632.59万元,分配到各账户的重要性水平金额及修正金额为:
项目
重要性水平金额修正金额
货币资金28314.14万元 141.57万元
70万元
短期投资29150万元 145.75万元
200万元
应收账款为55509.8万元 277.52万元
150万元
其他应收款54223.33万元271.14万元
150万元
存货为1307.69万元 6.54万元 7万元
固定资产156590.77万元 782.95万元
1046万元
其它资产1422.51万元
7.12万元 10万元
合计326518.24万元 1632.59万元 1633万元
修正的原因:货币资金、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存货等账户发生错漏的可能性较大,重要性水平要低些,而短期投资的单笔金额往往较大,固定资产、其它资产的重要程度也较以上账户低,所以可适当提高重要性水平金额。
2、不分配方法。一般先确定会计报表重要性水平,然后确定各账户或交易的重要性水平为会计报表重要性水平的1/10-1/3,如上例,会计报表重要性水平为1584万元,确定货币资金的重要性水平为这一金额的1/10,即158.4万元,应收账款为1/6,即264万元,固定资产为1/3,即528万元……以此类推。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实际情况对各账户的重要性水平加以修正。
总之,我们所接触的每一个审计项目,在审计环境、审计资源、审计风险、审计成本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但是,无论何种审计项目,审计重要性原则应该是审计过程中贯穿始终的重要原则之一,审计重要性原则能否得到有效地贯彻执行,将直接关系到审计工作效率的提高和审计资源的节约,更关系到审计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