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的CALIS运行机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视角论文,运行机制论文,理论论文,网络论文,CALIS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CALIS是国务院批准,由教育部1999年启动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是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的简称,其宗旨是“在教育部领导下,把国家的投资、现代图书馆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高校丰富的文献资源和人力资源整合起来,建设以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教育文献联合保障体系,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以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服务”[1]。 CALIS目前已经从一期发展到三期,提供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为各类藏书及书刊流通机构提供检索、套录编目、原始编目、编制规范记录、加载馆藏和下载书目记录等文献信息服务。服务对象已从最初高校图书馆扩展到职业学校及中小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科研院所情报机构、图书流通机构等。数据库建设的肉容包括中文书、西文书、古籍书、俄文以及非书资料等。然而从三期最终的效果来看,还存在诸如如何利用有限的政府基金支持开展更好的服务,云服务架构下CALIS的云检索及安全问题,全国中心馆和地区中心馆、省中心馆等之间的资源合作问题等。因此,全面系统地把握CALIS的运行机理有助于更好地开展面向学科领域的文献资源服务,从而提升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的作用。 从CALIS的官方解释可知,该系统可以被看做为一种开放式的信息系统,囊括了资源、人、组织和技术这几个关键元素,并蕴含着丰富的流程和模式。因此,本研究从信息管理的研究视角入手,充分借鉴行动者网络理论这一经典模型,在馆员和用户访谈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目前CALIS的运行机制及现状,从而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改进性建议。 2 相关研究综述 本文以“CALIS”为题名在CNKI、CSSCI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搜索,截止日期为2014年2月11日,剔除重复和不相关文献后,共获取434篇文献。以“CALIS”作为题名在Web of Science中进行搜索,剔除重复和不相关文献后,共8篇文章,且多以会议为主。文章发布随年代呈递增趋势,早期研究文献主要集中在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2]、资源规范[3-5]以及CALIS推广应用[6]等主题。近十年随着CALIS三期建设的初步完成,文献主题逐渐向馆员培养、技术平台建设、与其他文献系统的比较及CALIS建设成果的反思等方向转移,具体见表1。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学者已从不同的视角探索CALIS的发展和运作,并在这一过程中对资源的配置、技术的改进提出了一些建议。然而目前的研究结论相对分散,缺乏对CALIS运行机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度审视,缺乏从顶层和全局的角度对CALIS模式进行设计和流程再造。另外,现有研究更多以经验性阐述为主,多数发文作者以自己从事CALIS工作的经验对CALIS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虽然能从细节上对CALIS的改进提供建议和帮助,但研究的理论性略显薄弱。传统分析系统运行机制的理论主要借助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阐释,但该理论更适合用于分析系统运行机制形成之前各项要素的联动关系,对系统形成后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利益分配及多阶段的开发和协同等问题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本文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该理论可以综合考虑不同的行动主体以及相关资源的配置,并能通过访谈的方式充分了解存在的问题,再按照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框架对问题进行逐一突破,分步骤、按顺序地解决现有问题。 3 理论概述 3.1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概念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Theory,ANT)是由Latour[15]、Callón[16]及Law[17]等为核心的科学知识社会学(Social Science Knowledge,SSK)的巴黎学派提出的,是一种用于描述“异质行动者”建立网络,并发展网络以解决特定问题的社会学方法。通过分析行动者间的相互作用、联系和影响,最终用于解释社区或组织中技术的采用、推广和使用的情况[15],借鉴了系统科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理论,为如何连接并拓展二元观点的技术一社会思想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ANT涉及的主要理论概念包括满足异质行动者、广义对称性、转译和强制通行点。异质行动者是指网络中包括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如技术、组织群体及道德等[18],是网络建构中所有发挥作用的因素。广义对称性,是指在行动者网络中,对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以同等重要的方式进行分析彼此间的联系及作用,又称对等性原则。转译是行动者网络形成过程中,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的途径,在该网络中,行动者总是可以将其他行动者的问题和兴趣转换出来(是一种对其他行动者角色的界定),进而将行动者组合起来,转译的能力越好,网络中行动者被期望建立的关系越稳定[15-16,19]。强制通行点(Obligatory Passage Point,OPP)是行动者网络建构过程中必须排除的困难与障碍。要使转译所界定的角色成为强制通行点,就必须使被转译的行动者对其进入网络后自身的转变感到满意。 3.2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主要步骤 基于Latour和Callon等人的核心思想可知,行动者网络的建立主要包括:脚本、问题界定、兴趣激发和简化与并置[15,20],具体如图1所示。 (1)脚本指的是告诉参与者需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网络,通过这样的一个脚本去吸引其他参与者的目光。 (2)问题界定是指核心行动者为了巩固自己的主导地位,试图将自己设置为整个网络和其他行动者之间的共同强制通行点,要使其他行动者接受其对强制通行点的界定,同时找出其他行动者的兴趣或者利益,提高这些行动者加入网络的可能性,并以此识别出网络中的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 (3)兴趣激发、简化和并置属于招募成员的两个阶段。兴趣激发是指通过策略使其他人或存在物进入网络招募为成员,兴趣激发的方式就是转译。简化和并置是指为控制行动者的行为,使被吸引的行动者群体保持一致,使被招募进这个网络中的行动者只对这个网络中所界定的问题服务,而抛弃其他的杂念,所有的成员高效地组织在一起,同时将网络中的所有元素系统地整合在一起,无论人类的还是非人的行动者都将变成网络中的一个链条,从而形成一个利益联盟,即简化和并置。

通过以上的过程,最终的结果就是为了形成一个有特定的目的、动态的行动者网络。由于网络中的行动者是广义的,即可用来指人也可用来指非人的存在和力量,所以这个网络又被称为异质型工程。 3.3 行动者网络理论在信息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国外学者在研究需要分步实施的系统以及系统形成后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利益关系时,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Walsham[21]、Arthur和Anthony[22]认为信息系统运行中是个异质型网络,需要同时借鉴ANT中考虑社会和技术两个要素,且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中找到相关的转译策略,而实施信息系统离不开的就是创新,如何实现创新,这恰好和ANT的转译策略对应。Doolin和Lowe[23]、Hanseth等[24]指出ANT作为信息系统领域重要的定性研究方法,弥补了以“技术”或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为异质性网络或系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特别是Afarikumah和Kwankam[2]在Science期刊上发表了关于ANT在远程电子医疗项目中的应用的文章,并据此分析远程医疗的运行机制及存在的问题,同时进一步说明了ANT在运用系统或者大型项目研究中,需要基于相应的访谈数据,结合ANT中社会学分析及图论等的基础上,将访谈中的非结构化数据概念化,如涉及的行动者、行动者间的关系图以及利益和障碍路径等。 4 研究设计 4.1 访谈方法、目的及样本选择 由于目前有关CALIS运行机制的研究有限,因此本文采用开放式访谈来获取有关数据。本研究共涉及两次访谈,访谈的起止时间分布为2013年11月2日至2014年2月21日。第一次访谈为获取开放式访谈问卷的问题,第二次是基于开放式访谈的问题获取访谈资料。第一次访谈借鉴开放式访谈问卷的架构来设计访谈内容[26],其架构步骤为确定研究目的及样本、访谈问题、收集并分析民族志数据及发现更好的问题,经过3~10次的上述步骤循环,最终形成开放式访谈问卷模型。其研究目的是了解哪些要素影响CALIS在各院所的运行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细粒度解析CALIS的运行机理,并更好地预测CALIS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 考虑到CALIS的服务体系为自上往下五个层级辐射开展的过程,即全国中心、地区中心、省中心、成员馆、数字图书馆基地。因此,各个层级CALIS的现状不同,本文选取CALIS中心、“985”、“211”、普通高校以及部分一般科研院所五个层级来对应上述的辐射层级体系。全面细粒度地探讨目前CALIS在各院所的运行情况。从而更全面地反映当前CALIS的运行机制以及开展中存在的问题。考虑目前高校及科研院所对CALIS的人员分配有限,甚至有部分科研院所并没有CALIS部门,因此为了保证访谈问卷设计及问卷访谈内容的全面性,加入了与CALIS工作相关的普通馆员。本研究最终获取的有效访谈内容设计部分的样本数为26人,用于问卷访谈的最终有效样本共89人,经整理编号后的分布层级具体见表2(前后两部分访谈对象不重复)。其中访谈共用到电话访谈、面谈及网络访谈三种方式。

4.2 访谈内容设计 从第一次访谈的研究目的出发获取访谈资料,分析有效访谈用户的访谈资料,同时为了保证问卷条目的完整性及合理性,本研究共循环5次,直到无新的问卷条目出现。由于访谈的人员所属部门不同(CALIS中心12个、普通馆员9个、用户5个),访谈的时候也是按组记录访谈内容,三组访谈样本,本研究采用先生成个体问卷内容到合并为组问卷内容再到最终合并为群体问卷架构的模式[27],并对提炼的问卷条目进行编号,紧接着借助ATLAS ti[28]软件,将这些编号的规则返回到访谈资料中,利用锚点技术,再次检验和修正规则之间的逻辑关系。本文最终获取的CALIS运行机制的开放式访谈内容架构见图2。值得注意的是最终架构中的条目为许多个别内在问卷条目类化后的一般性条目。

图2的访谈架构共分为四个部分。问题P1为第一部分,P1为判断基准,使用CALIS则转向P2,否则转向P3;问题P2~P6为第二部分,是对CALIS中心及普通馆员获取的访谈内容架构,访谈问题涉及CALIS的作用、包含的部门及业务等的访谈内容;问题P7~P12为第三部分,是对CALIS中心、普通馆员及用户访谈的架构合并,涉及有关CALIS的不足、对策及使用途径等;P13为第四部分,主要是对CALIS未来可能发展趋势的探索。 5 基于ANT视角的CALIS运行机制访谈内容分析 基于图2的访谈内容,共有有效访谈样本89个(见表2),对每个用户进行编号为B01~B89,同时依据ANT理论中涉及的主要概念(即脚本、问题界定、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的识别、强制通行点、兴趣激发及简化与并置等)来探索CALIS的运行机制。由于脚本、问题界定、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的识别这3部分和“行动者网络构成要素”联系紧密,故将这3个阶段的分析都归为对“行动者网络的构成要素”的分析。 5.1 行动者网络的构成要素 (1)脚本和问题界定。通过问题P2和P4中文本的记录以及CALIS的定义可知:本研究中CALIS运行机理的脚本为由教育部牵头,基于各高校文献及人力资源、国家的投资以及技术手段等,建设为高等教育服务的图书馆联合保障体系。实现资源共建、共知、共享,从而保障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研究问题界定为现有在建的CALIS,是政府(教育部)委以CALIS管理中心作为核心行动者,而设置的整个网络和其他行动者之间的共同强制通行点在资源的大规模建设基础上的资源共建、共知、共享,进而为高等教育的用户提供丰富高效的文献资源,其他行动者都围绕其开展活动。 (2)行动者要素识别。利用扎根理论对问题P4、P5、P6及P12访谈文本的解析,并将每个样本访谈文本中涉及的主体以及主体间的关系进行标记,如B03用户的文本中出现的主体标记为B03U1、B03U2……关系为0~1矩阵。最终79个访谈用户共标记79组数据,将79组数据合并,剔除同义及不相关的主体,最终合并为7个主体标记为C1~C7,共7*7组有向图邻接矩阵关系,见表3。 借助于ATLAS ti[28]软件将之前标记的符号定位到访谈文本中,用文本替换主体及之间的0~1有向图的关系矩阵。同时,将这些主体映射到ANT的理论中,具体访谈解析的主体(行动者)数据见表4,彼此间的关系解析后具体见图3。


据表4可知,CALIS行动者网络中人类行动者包括政府、CALIS管理中心、图书馆馆员和用户,非人类行动者包括传统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和CALIS数字资源。 据图3可知,政府部门(教育部)对图书馆进行动员,组织其提供相应的文献资源及参与资源的共建并监督其最终实施效果,后由CALIS中心统一规范管理图书馆以及资源等,并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同时,教育部每隔一段时间就对CALIS资源建设及服务的情况及实施度进行评测。用户和图书馆馆员、传统图书馆以及高校自建图书馆数字资源、CALIS数字资源之间存在资源需求、反馈及资源支持的联系。传统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与CALIS数字资源之间为资源支持的关系。其中用户很少直接访问CALIS数字资源库,而是访问用户(尤其是“985”高校用户)自己机构的数字资源,当其不满足时,才会转向CALIS数字资源库,获取CALIS资源的方式可以选择馆际互借和直接登录检索获取。传统图书馆在图中之所以细分为“985”图书馆、“211”图书馆及其他图书馆,是因为不同层次的图书馆可以提供的资源不同,依托该图书馆的机构下属用户的资源需求也不同。

5.2 强制通行点相关问题分析 基于CALIS公布的年度调查报告,并结合问题P2及P7~P9中有关CALIS发挥的作用、不足、影响等的访谈文本,提取出各行动者涉及障碍和利益。核心行动者是政府委以CALIS管理中心,设置了所有行动者主体必须共同通过的强制通行点(OPP):实现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目前各行动者涉及的障碍和利益具体见图4。

5.2.1 人类行动者障碍及利益 (1)政府(教育部)存在的障碍包括监管部门和高校图书馆职能部门的协调不够;有关资源建设方面的政策法规及知识产权机制等不足;共建共享规范不够。政府(教育部)获得的利益包括通过CALIS将资源整合起来,从而当用户有资源需求时,可以检索到目前该资源的情况,实现资源共知;一般情况下“985”类高校的资源要优于一般高校,这样使得一般高校也可以享受更多的资源,使得闲置资源减少,扶植中小馆、公共机构馆等,更好的实现共建。统一规范数字资源接口,实现资源的更大共享率。从而建设国家的文献资源基础设施。 (2)CALIS管理中心存在的障碍包括重视以资源建设为中心,忽视以用户为中心,由于CALIS的资源建设是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前三期运行的CALIS的重心在于文献资源的建设,而不是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资源建设;扩大成员馆,特别是如何调动中小图书馆参与的积极性;图书馆资源和CALIS资源库之间的提交问题,如何协调和保证国内高校机构的文献资源尽可能完整和及时地提供给CALIS;馆员对CALIS资源提交及使用的培训;在实现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的基础功能后,未来CALIS发展方向的探索。CALIS管理中心利益是获得全国高校的集合资源,为各馆的用户提供优质资源服务,如“普遍服务”让1200多所图书馆受益,并带动了1800余所图书馆的发展[29]。 (3)图书馆馆员层面存在的障碍包括专业馆员稀缺,特别是中小馆或机构的馆员素养不高;向师生宣传CALIS是获取资源的重要途径不够;技术上实现馆际互借的Online访问;CALIS是公益性质的机构,图书馆在和CALIS协调合作的过程中,需要改善传统的行政机制。利益包括更好地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资源服务,馆员素养的提升。 (4)用户存在的障碍包括使用习惯的改变,过去经常使用Google Scholar、学校资源,很少或基本未使用CALIS,对其不熟悉;个人检索等信息素养有待提高;无法利用CALIS资源,所属机构并非CALIS成员馆;无法个性化定制所需文献资源;技术上CALIS界面的易用性一般,由于其尚未开始关注用户,仍以资源建设为主。用户的利益在于最少人力、时间及价格成本上获取个人科研或学习所需的文献资源,如文献资源获取的即时性、全面性及个性化定制等。 5.2.2 非人类行动者的障碍及利益 资源本身不存在障碍或利益,其障碍或利益等同于已经被铭写在这些物品或者资源上的障碍或利益[30]。例如,飞机座椅上的安全带具有保证乘客生命安全的利益,这些利益是研发人员或者设计人员铭写在飞机座椅安全带上的。 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存在的障碍在于,大馆(如“985”、“211”馆等)的共建共享激励不足,而小馆的用户需求不够,且小馆参与度也不高;图书馆购买文献的经费有限,但用户需求无限;文献资源的版权处理待改善。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益在于,通过共建共享可以弥补自身数字资源采购上以及自建资源数量上的不足。CALIS数字资源的障碍在于数字资源的共建,电子资源的版权问题以及技术上云检索、数据库的安全、稳定性等问题尚有待解决。CALIS数字资源利益为整个高校提供全面的科研所需文献服务。传统图书馆的障碍在于文献资源的深度加工。传统图书馆的利益为弥补自己馆藏资源上的不足,如扩大本馆的外文期刊资源。 5.3 兴趣激发 兴趣激发主要是完成转译,即通过策略或手段使其他人或存在物进入网络招募为成员,不脱离运行的网络,即需要清除或降低图4中有关障碍,结合P10、P11及P13的访谈文本内容,提取出如何解决各行动者障碍的对策及未来可能发展的模式,最终形成科学发展的CALIS行动者网络架构。 5.3.1 人类行动者的兴趣激发 (1)政府。首先是持续政策及经费上的支持,保证更多的高校或公共机构可以参与到CALIS的建设及使用中;颁布相应的强制政策,让高校机构等以统一的标准规范参与资源建设。其次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矛盾,需要探索相应的版权处理机制,更好的处理版权纠纷等事件;从国家层面调动各图书馆的参与度。第三是建设经费的获取,目前的经费主要来自于国家,经费形式过于单一,缺乏长期的科学发展,可以考虑将资源深层加工或者通过个性化服务提供给企业或其他商业机构,争取资源。 (2)CALIS。随着CALIS的建设发展,资源建设的中心需要转向以用户为重心,依托CALIS的后台用户日志资源定点定向的分析用户的需求,做到用户一资源的有效采购及需求的匹配;采取由CALIS到省级、再由省级到市级、市级再辐射下一级资源机构的模式来提高CALIS的影响力和调动用户对CALIS的需求;图书馆资源和CALIS资源库之间资源的提交上以题录来共享,而非掠夺资源,并由国家实施相应的激励或者强制政策来保证正常建设。同时,随着CALIS三期建设的完成,目前可以依托CALIS开展教学社区、科研社区及文化社区等项目;小语种、军事院校、师范联盟等的共享域;垂直服务体系发展到城市一级,为更多的公共机构提高资源服务,由高等教育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扩展到国家教育事业公共服务基础条件和国家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等。 (3)图书馆馆员。首先是在CALIS业务上的培训,其次是馆员对用户需求层面上的业务培训,随着用户对资源需求层次及深度的提高,需要相关学科和背景的专业馆员,这就要求馆员素养的提升。加强对图书馆馆员参与的激励制度,以期让各高校图书馆参与到CALIS建设中,特别是“985”及“211”高校,从国家层面给予激励或者颁布相应的政策。行政机构利益协调上的动员。改变传统图书馆管理理念及模式,如“重藏轻用”、“大而全、小而全”及“一校办一馆、一馆为一校”等,参与到联盟建设中。 (4)用户。对于用户来说要满足其资源需求,CALIS在资源共建、共知、共享的同时,需要深入到文本的内涵和意义层面,即数字资源的透视,为用户提供深层次的资源服务。在文献资源数字化的同时,需要依托CALIS开发其高级软件环境,让用户离不开该软件工具平台,为用户进一步的智能搜索和个性化需求服务。同时,不同的用户,采用的征召手段不同。如安徽省的学校,CALIS的普及性不高,和当时CALIS设立中心(管理决策)有很大关系。要调动普通馆的参与度,加大宣传。 5.3.2 非人类行动者的兴趣激发 非人类行动者的兴趣激发主要涉及技术问题和资源采购问题。 (1)技术问题。馆际范围内的技术问题:技术环境复杂成为联盟资源共建、共享的藩篱,如异构系统,无统一的技术规范;嵌入服务,一方面利用资源透视技术发展高级软件环境,另一方面成员馆通过嵌入或直接调用等方式提升或改进自身服务;建立了协同服务网络基础架构,是“共建共享体系”的发展方向。CALIS建立了“云上的”“普遍服务”体系,从资源、技术、软件、应用平台多个层次全面支持图书馆基础业务的各个环节,需要重点考虑云检索、安全问题、稳定性问题以及集群管理维护模块(Zookeeper);随着CALIS从建设期过渡到运维期,并走向成熟,其后台记录的用户日志越来越丰富,需要对用户这方面的数据进行挖掘跟踪,从而更好地实施资源采购、智能检索设计等。 (2)资源采购、建设、共享及共知。在文献资源自动化、网络化、规范化、数字化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资源采购、建设、共享及共知。如做好CASHL、NSTL等数据库的链接,避免外文资源引进重复;为其他教育部项目如CASHL、CADAL、国图、上图、NSTL等提供支撑和整合服务等;并与方正Apabi、维普、万方、CNKI数据库的服务整合;建设大陆范围内共享域,并走向海外,与外部高校机构或数据库等合作;继续加大在特色服务方面的建设,如高校古文献系统、资源的查全查新,发挥其“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的作用。 5.4 简化与并置 在明确脚本、问题界定及兴趣激发后,CALIS运行机制网络就有了一个所有行动者都认同的要达到的目标,行动者各自的利益以及他们通过努力将获得的回报均得以分析。而后为了使被吸引的行动者群体保持一致,并控制这些行动者主体的行为,以便使他们的行为可以预测,为这个网络所界定的问题服务。 政府(教育部)委以CALIS管理中心作为核心行动者还需要做到强制性地推行一些措施,从而在资源上进行网络资源的深度聚合和服务。同时需要与其他行动者之间明确相应的协议和承诺,建立融洽的行动者关系;进一步定位CALIS在网络中的位置,CALIS的建设不是吞并已有的图书馆资源建设,而是扶植和支持,特别是小馆的资源建设;注重行动者网络中人类行动者的心理因素,从目前我国的资源建设国情来看,特别需要关注领导层的心理;资源建设是为用户服务,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需要监测用户相关的数据,从本次CALIS中心(北京)的调研发现,CALIS尚未形成系统的有关用户行为数据集合,从而更好的以用户为中心进行资源建设。由此,在行动者网络中,所有行动者有共同的目标,共同分享价值,相互间有明确的协议和承诺,在相互合作中共同受益,最终形成行动者网络的战略联盟。 6 结语 本研究在基于访谈的基础上,将行动者网络理论引入到研究CALIS运行机制中,对CALIS运行中的行动者网络构成要素以及“转译”过程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 (1)CALIS运行机制网络构成要素包括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前者包括政府、CALIS管理中心、图书馆馆员和用户,后者包括传统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和CALIS数字资源。其中核心行动者为政府(教育部)委以的CALIS管理中心。基于此分析了各行动者在网络中的关系。 (2)运用ANT理论对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明确了各行动者存在的障碍和利益。其中障碍主要来自于经费不足、忽略以用户为中心的资源建设、技术支撑不够、用户行为关注不够、一般高校图书馆参与的激励不足、知识产权处理不明显及馆员素养有待提升6个层面。各行动者涉及的利益主要包括共建、共享、共知、节约成本、资源扩充、提高利用率及技术完善等。 (3)转译过程阶段基于上述存在的障碍及利益对各行动者进行利益赋予和兴趣激发,从资源的再配制、技术支撑、政策调动及知识产权处理等层面展开,最后构建了科学发展的CALIS行动者网络,并在兴趣激发阶段对CALIS未来可能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探索。
标签:图书馆论文; 用户研究论文; 用户分析论文;
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的CALIS运行机制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