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现状与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权论文,现状论文,未来论文,财富论文,基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现状:提振本国经济与金融保护主义
主权财富基金是指一国政府通过特定税收与预算分配、可再生自然资源收入和国际收支盈余等方式积累形成的,由政府控制与支配的,通常以外币形式持有的公共财富。主权财富基金的说法始于2005年,但是主权财富基金形式的出现却早在20世纪的50年代。1953年,科威特利用其石油收入成立科威特投资局,应该是目前官方记载的最早的主权财富基金形式。
综合起来看,主权财富基金的来源有很多种形式,主要的有以下三种:外汇储备盈余、自然资源出口的外汇盈余和依靠国际援助基金。与我们社会经济生活息息相关,成为我们研究和讨论重点的主要是前两种,而前两种的本质则是共同的外汇盈余。因此,我们研究主权财富基金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在研究外汇盈余的一种积极的管理方式和运作模式。
世界主权财富基金经过了多年的飞速发展,已经具有了相当巨大的规模。纵观目前世界范围内的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像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淡马锡控股公司、阿布扎比投资局、挪威央行投资管理公司等主权财富基金管理机构,凭借其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在主权财富基金的管理运作领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主权财富基金目前发展迅速,截至2008年底,全球共有约40个国家设立了主权财富基金,管理着3.9万亿美元的财富,其中中东产油国拥有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的45%,亚洲地区占大约三分之一。这些主权财富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是石油等资源类商品出口,总额为2.5万亿美元。此外,来自官方外汇储备、政府预算盈余、养老金储备和私营化收入的资金为1.4万亿美元。3.9亿美元的总额虽然相比于目前成熟的机构投资者控制的53万亿美元相比还略显微不足道,但已经超过了对冲基金(1万亿~1.5万亿美元)和私人股本基金(7000亿美元~1.1万亿美元)的总和。主权财富基金目前正以每年0.8~0.9万亿美元的速度增长着,根据德意志银行预计,未来5年内全球主权财富基金规模超过5万亿美元,10年内超过10万亿美元。另据摩根士丹利预计,全球主权财富基金规模将在2011年超出全球官方外汇储备规模(预计为6.5万亿美元),并将于2015年达到12万亿美元,这一规模占全球金融资产的比例将由现在的2.5%增至9%以上。
2008年是全球深陷经济危机痛苦中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主权财富基金的及时出手挽救了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西方金融机构,因不断下行的经济,多只主权财富基金也都出现了一定的亏损,但着眼于长期投资的主权财富基金并没有因此而丧失信心。几个发达国家纷纷开创新的主权财富基金,其中有提振本国经济的目的,也有金融保护主义的考虑。主权财富基金的发展注定要伴随着一系列的争议与分歧,这些问题都将在本文中有进一步的论述。
“救火队”的作用
自从金融危机开始全面波及世界的2007年以来,主权财富基金的地位也悄然发生着改变,时代赋予了主权财富基金一个新的角色,因为缩写相同(SWFs),人们形象的把主权财富基金(Sovereign Wealth Funds)比喻为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救火队”(Salvaging Withering Franchises)。从2007年开始,华尔街的金融机构风雨飘摇,以中东石油输出国和亚洲国家为代表的几只规模相对庞大的主权财富基金开始粉墨登场。2007年11月,阿联酋阿布扎比投资局向花旗银行注资75亿美元。12月,瑞银从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另一家未透露名字的中东投资机构融资115亿美元。12月19日,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斥资50亿美元购买摩根士丹利的可转换股权单位。2008年1月15日,新加坡、科威特及韩国的政府投资机构,向花旗、美林提供了高达210亿美元的资金。于是,业界一度出现了“打劫华尔街”、“买下华尔街”、“狼来了”的声音,甚至在2008年1月底召开的被认为引领世界经济大势的“达沃斯论坛”也安排了主权财富基金的专题讨论,这是“世界经济论坛”问世37年来首次讨论主权基金。
对于拥有主权财富基金的新兴市场国家,这次金融危机给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机遇。主权财富基金不但获得了参股全球顶尖金融机构的机会,而且还可以通过讨价还价获得更加合理的估值。虽然一直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对新兴市场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有着防范与戒备的心理。但迫于紧张的形势,多笔收购交易还是得到了发达国家政府的默许。如果金融危机因为发达国家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而最终风平浪静,恐怕主权财富基金管理者们再也不能获得当前的低廉价格了。因此,主权财富基金应及时抓住这次金融危机提供的机遇,在改变自身形象地位的同时,争取最大的收益。
对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虽然接受了主权财富基金的援助,但反对的声音也从未停止过,尤其是以欧盟的反应最为强烈。在当时的欧盟轮值主席国法国总统萨科齐,就曾建议欧盟各成员国应设立自己的主权基金,以购买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关键性企业的股票,避免这些企业的控制权流落他国之手。主权财富基金的建立对于他们也变成了为了消除金融危机影响的权宜之计。法国当局已经开始合并现有的国家干预基金和公共企业的股权,率先设立了一个2000亿欧元的基金。萨科齐对还号召欧元区15个成员国领导人定期会晤,形成欧元区“经济政府”,监视欧元区金融状况。欧盟委员会主席若泽·曼努埃尔·巴罗佐称萨科齐设立主权基金的构想“十分让人感兴趣”,但同时指出,在欧盟内部,不同国家对外国主权基金的态度不尽相同,如意大利正寻求立法反对国外主权基金在意投资,而西班牙却正积极吸引海湾国家的主权基金。欧盟国家缺乏像石油出口国那样雄厚的资金基础背景下,设立主权财富基金似乎不是一个特别明智的选择。
主权财富基金大幅缩水
在2008年,全球主要的主权财富基金都经历了大幅的缩水,普遍亏损一至三成。这也使得各国主权财富基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当初做出的选择,有的已经开始转变了自己的投资策略。
全球规模最大的主权财富基金阿布扎比投资局在进行大规模海外投资后,其资产规模已经缩水了将近三成。该基金管理的资产已经从2007年底的4530亿美元降至2008年底的3280亿美元,其中资本亏损为1830亿美元,占到2007年底投资组合总和的40%以上,而新流入的资本不及亏损的三分之一,为590亿美元。我们知道的2007年11月,阿布扎比投资局以可转债的方式,向花旗银行注资了75亿美元。根据协议,这些资金将在2010年和2011年以每股31美元至37美元的价格,转换成花旗股票。但是金融危机后花旗股价节节下挫,甚至一度跌至每股1美元以下。目前,阿布扎比投资局旗下的资产包括了花旗集团和道尔兄弟公司的股权,还包括阿拉伯世界最大的一家投资银行EFG Hermes公司和一家突尼斯银行。科威特投资局负责运作3000亿美元的主权财富基金,主要投向美国和欧洲的金融证券和房地产领域。去年,该机构因投资花旗银行和美林证券而大幅亏损。科威特一名议员透露,2008年3月底到12月底,科威特主权财富基金因全球金融危机而损失310亿美元。
被誉为最透明的挪威主权财富基金最近透过挪威央行公布了2008年的资产数据。按加权一揽子货币衡量的政府全球养老基金(GPFG)2008年亏损达创纪录的6330亿挪威克朗(905亿美元),投资下降23.3%;同期该基金股票投资损失40.7%,债券投资损失0.52%。挪威央行声明还称,2008年度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政府主权基金投资的所有组成部分均构成重大挑战,因此相关业绩是该基金历史上最疲弱的。
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淡马锡控股的净投资组合价值在2008年3月31日到11月30日的八个月内共亏损约390亿美元,其净投资组合的价值从1850亿新元降至1270亿新元,资产价值缩水达31%。由于GIC太早进场注资花旗和瑞银,导致蒙受账面损失。目前GIC投资组合资产总值比去年高峰时期已缩水25%。
成立于2005年的韩国投资公司目前资产缩水至200亿美元,损失三分之一。韩国投资公司2008年1月入股美林,持有美林4.7%的股权,在美国银行收购美林之后,仍持有7200万股美林股票。按市值计算,亏损超过8亿美元。
俄罗斯的平准基金也因投资美国联邦房屋贷款公司和房屋担保证券而损失严重。
成立于2007年的中投公司在2008年据估计盈利约100亿美元,按其注册资金2000亿美元计算,回报率为5%,但盈利的部分主要来源于国内的投资。几笔主要的海外投资(50亿美元投资大摩、30亿美元投资黑石以及54亿美元被套the Reserve管理的Primary Fund)在2008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目前仍处于浮亏状态。中投公司的盈利主要来源于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其运作的900亿美元现金工具,投资于国债、银行票据、存款及结构性产品等流动性极佳的资产获得的收益扣除开支前的毛利达到了30亿美元,另一部分是其子公司中央汇金投资公司,从其控股的各大银行和各大证券公司获得可观的分红。
全球主权财富基金持有的股票、不动产及其他资产的价值去年跌幅高达25%,造成的损失约在5000亿~7000亿美元之间,致使主权财富基金总价值降至2.3亿~2.5亿美元之间。由于全球主权财富基金在欧洲和美国金融市场的投资损失惨重,目前相当数量的主权财富基金已经开始调整资产结构,并转投大宗商品市场和国内市场。
四对主要矛盾
温和投资与战略掠夺
对于大多数中东和亚洲的主权财富基金而言,他们一直坚持自己是一个长期战略投资者的角色,在全球陷入金融危机以来,股价大跌,市值缩水,从一个单纯投资者的角度,他们看到了资产增值的契机,加之其拥有的相当规模的资金,在金融危机刚刚开始的时候大规模的入主各深陷危机的金融机构也就不足为奇。但这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眼中就不再是那么简单。有政府控制带有国家主权色彩的大规模的资金在对别国进行投资的时候,往往会被冠以战略掠夺目的的名号,尤其是投资的领域涉及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企业和战略领域的时候,此国家的政府也很难审批和通过。
急需资金与担心入侵
这对矛盾与第一对矛盾类似,只不过这是相对于欧美发达国家的被投资者而言的。在金融危机中,首先受到冲击的产业就是这些国家的金融机构,他们往往陷入倒闭的边缘、濒临破产,急需大量的注资挽救,这时来自中东和亚洲的主权财富基金国家自然就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虽然这时欧美国家并不情愿。法国总统萨科奇一直呼吁欧盟要建立自己的主权财富基金,他们仍然担心自己国家的战略地位和民族产业受到威胁。他曾经说:“我不想看到欧盟成员的公民几个月后一觉醒来,发现欧盟企业已属于非欧盟资本,发现非欧盟资本在股票价格最低点时把它们买走。”
短期缩水与长期回报
在2008年,全球主权财富基金对于金融资产的操作,并没有迅速给他们带来预想中的收益。主权财富基金给人们留下的形象向来是长期稳健的投资风格,很少计较短期的得失,在全球经济行业普遍陷入低迷的2007年和2008年,几只主要主权财富基金的操作一度被认为是具有战略眼光的抄底行为,但事实证明,2008年主权财富基金大约损失了5000~7000亿美元之间,其缩水幅度达到了惊人的1/4,因此许多主权财富基金也一改其坚定的投资风格,开始了其观望的态度。金融方面,预计在2009年的投资不会像之前那么大规模的投入,其有可能出现小幅参股的情况。面对金融资产可能进一步恶化的危险,财力雄厚的主权财富基金纷纷抢滩大宗商品和能源市场。市场预期,随着这些基金转投商品和石油,这些市场将因为其大手笔的购买量而受到支撑。
公开透明与高额回报
这个问题的讨论由来已久。因为主权财富基金并不是由纯粹的市场资金组成,这很容易令美国和西方世界猜测,主权财富基金除了商业的理由之外,还隐藏着深深的政治动机。主权财富基金也一度成为“国家资本主义”的代名词。因此,主权财富基金透明公开的呼声近年来也越来越高。但是任何的透明都是相对而言的,世界上公认透明度最高的挪威政府养老基金(全球)也并不是完全透明和公开的,它没有完全透露即将进行的每笔投资的具体时间表和操作细节,而且还明确表示,不打算过多的透露未来在非现金资产方面的投资。拥有巨额资金的主权财富基金如果大量公开投资对象的信息,可能会影响到其投资资产的价格,影响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回报。
发展前景
未来投资更谨慎
首先,这次金融危机对于主权财富基金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扭转西方国家的对立和敌视情绪,是一次争取更好发展的国际环境的好机遇。只有在这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这些金融巨头们才会有意愿接纳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注资,此时主权财富基金有更多的讨价还价能力。花旗、瑞银和美林等均属于国际一流的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其品牌、公司治理结构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其盈利能力仍然较强。金融危机到来时,这些金融机构都陷入泥潭不能自拔,但当风平浪静后,这些优质的金融机构会给投资者带来丰厚回报。只要对国际资本市场的未来有信心,以合理价格参股全球顶尖投资银行就是明智的投资。
其次,我们要把握好投资的时机和分寸,在2007年,金融危机刚刚开始危及全球的时候,几只主要的主权财富基金都以为这是投资的大好时机,虽然危机还没有结束,之前的投资我们不能盖棺定论,但2008年全球主权财富基金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目前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策略以及对地区性投资机会把握应更为谨慎一些。今年晚些时候市场可能会呈现更好的投资机会。当前市场还不是“出手”之时。主权财富基金主要对取得上市公司的少数股权感兴趣,短期而言,部分主权财富基金的现金流应从全球投资组合转向本国或本地区,以增强当地市场的稳定性并刺激当地经济发展。
有限透明度原则将使其得到更多认可
大国主权财富基金的加入使本来就行动诡秘的主权财富基金又被蒙上一层奇怪的政治面纱。金砖四国中的俄罗斯和中国涉足主权财富基金自然会给西方政治家们带来不安,忧上加忧。在2004年之前,拥有主权财富基金的国家基本都是小型经济体。但随着2004年1月俄罗斯“稳定基金”的出现和2007年9月中国“中投公司”的诞生,形势便急转直下,加之石油价格飞涨,主权财富基金的数量和规模急剧膨胀,收购行为此起彼伏,一直买到了华尔街,西方大国浮想联翩就是非常自然的了,于是他们不得不“认真对待”。因此主权财富基金普遍受到一些西方大国的排斥也就不足为奇。
中国一直在呼吁国际社会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投资保护主义和金融保护主义,呼吁发达国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不应有歧视性待遇,呼吁中国有关方面要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关于制定主权财富基金管理规则的讨论,争取话语权,力争有利的结果。
早在2008年3月,美国、阿联酋、新加坡共同达成了针对主权财富基金投、受双方的共两套9条约定,称为“华盛顿约定”,其中规定: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决定必须基于纯粹的商业目的,接受主权财富基金的国家不应该设立保护主义的壁垒阻止外商直接投资。2008年10月,全球主要的23个拥有主权财富基金的国家共同公布了“圣地亚哥原则”,意味着主权财富基金在全球投资有了“公认原则与规范”。“圣地亚哥原则”要求主权财富基金和其所投资的国家必须表现出更高责任感与透明度,如所投资领域的披露、适当的申报机制和常年审计。
实际上主权财富基金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这样一个双重两难选择,其一是信息披露与主权基金母国经济安全之间的矛盾;其二是信息披露与主权财富基金投资盈利性之间的矛盾。不过信息披露标准过高,致使其他市场参与者们能够得知主权基金的投资趋向,甚至具体的投资决策,将导致主权基金投资进入和退出的成本激增,从而实际上丧失盈利可能。无论主权财富基金是表面上看起来多么强大的“过江龙”,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他们仍然有可能败在东道国的“地头蛇”手下,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就曾在美国IT泡沫中损失惨重。因此,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我们需要通过国际公认的规则在透明度、母国经济安全、盈利性之间求得理想的平衡。
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
与对冲基金和私募基金相比,主权财富基金奉行长期投资的理念,遵循商业化运作的要求,注重安全性与收益性的统一,风格更为审慎和稳健,不进行短期市场炒作。从这个意义上说,主权财富基金是促进世界经济稳定增长、推动全球经济不平衡有序调整的重要力量。
主权财富基金已有近50年的历史,其资金主要来自于一国的财政盈余或外汇盈余。主权财富基金的投资活动是全球储蓄—投资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调动储蓄,增加投资总量,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世界经济增长。主权财富基金的管理和运作体现了积极的外汇储备管理的态度。尤其是陷入经济危机以来,全球许多金融机构、各个产业一度陷入了资金紧张、运营困难的局面,而主权财富基金恰恰拥有雄厚的资金。如果协调得当、操作顺利将为许多金融机构缓解燃眉之急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一些具体行业的市场也将会因为主权财富基金的注资而受到经济上的刺激和信心上的鼓舞,从而为行业的反弹和重振起到积极的作用。
中国应有团队上的战略安排
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将尽力恪守商业目的原则,同时也反对主权财富基金中的“贸易保护主义”。然而,主权财富基金要持续和健康发展必须有赖于一个高效的投资团队。这个投资团队应当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一,拥有一定的国际关系知识,具有一定的处理国际关系的能力和艺术。其二,拥有广泛的国际视野、国际金融知识、国际投资经验,有能力与国际投资大师对话和过招。其三,拥有扎实的经济学功底和现代投资学知识。拥有现代投资理念及其娴熟的现代投资策略。其四,拥有大金融理念和广义财富理念,能够对各种资源的稀缺和分布状况、产业的国际布局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其五,拥有按照市场原则整合各类投资机构的能力,随时利用市场机制迂回运用国家主权财富基金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