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供过于求形势下煤炭发展战略的思考_煤炭论文

对供过于求形势下煤炭发展战略的思考_煤炭论文

供过于求形势下煤炭发展策略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过于求论文,煤炭论文,策略论文,形势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煤炭工业发展已进入供过于求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大中小并举”方针提出以后,我国煤炭生产能力持续增加。到1996 年末,据国家统计局统计, 煤炭产量已达13.6亿t,距“八五”初期提出的2000年煤炭产量达14亿t的目标相差不远。

进入90年代以来,煤炭供应除因运输等原因出现局部告急外,并未再现60、70年代、甚至80年代常见的全面紧张局面,而像国内大部分商品一样,连续几年呈买方市场状态。这意味着,煤炭产品生产已告别了短缺,而进入了供过于求的阶段。

1985 ~1995 年10 年间, 国有重点煤矿产量从40626 万t 增加到50346万t,年均增长2.17%;地方国有煤矿由18278万t增加到21240万t,年均增长率为1.51%;乡镇煤矿的产量由28395万t增加到60414万t,平均增长7.84%。90年代初期,一些煤炭业内专家曾预言,乡镇矿由于其开采的浅部资源已利用将尽,又没有向深部发展的打算和能力,生产将滑坡。但近年来乡镇矿产量增幅始终保持在10%上下的事实说明乡镇矿增产是有一定潜力的。在目前国家的体制、政策环境下,尚看不出有可导致乡镇煤矿产量短期内大幅度下降的因素。

从煤炭利用效率看,十几年改革开放过程中,煤炭的主要用户,如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企业,通过实施技术进步、引进国外先进设备、高载能产品如钢材、化肥、石油进口的大量增加及煤炭价格上调、节能技术发展应用等,煤炭利用效率大大提高,加上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低耗能产业、第三产业等的发展等,据有关资料,万元GDP (国民生产总值)的煤炭消费量已从1990年的5.68t标准煤下降到1996 年的2.06t标准煤。目前,国家正在积极推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考虑到我国随工业化进程而来的经济结构优化,如高附加值、低能耗产品增长速度高于高能耗产品增速;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规模扩大带来的能耗降低;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的继续上升,主要用煤行业进一步的技术进步以及民用能源质量提高和机车用煤大幅度减少,社会节能将有进一步发展等,煤炭利用效率将进一步提高。

煤炭供应增长的趋势和煤炭利用效率提高而导致的消费量增加减缓的趋势表明,煤炭供过于求的局面将不会是暂时的。

二、煤炭供过于求中困难与机遇并存

煤炭供过于求,持续买方市场的局面,给煤炭生产企业经营带来困难。据统计,1997年三季度末全国社会库存约1亿t,其中国有重点矿库存3000万t,库存的增加,占压大量的资金, 使企业经营运转更加窘迫;用户对煤炭产品质量要求愈益提高,煤炭销售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随市场缓和,价格增幅趋缓,部分地区和品种价格跌落,几乎所有企业的煤炭货款回收都遇到了新的更大的麻烦。如大同矿务局截止目前外欠货款达十几亿元。实行“三不”原则后曾一度下降的外欠货款急剧上升。

这对于原来就因长期亏损、历史及社会负担沉重而竞争能力弱的国有煤炭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经济也逐步摆脱了短缺经济模式,原有的多数产品经多年发展,不但满足了社会需求,而且过剩。这就孕育着一种飞跃或者变革。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多数亦都遵循短缺——数量(规模)型发展——质量型发展——差别化(精细化)发展——个性化发展的路子。党的十四大五中全会提出并已在全国实行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是指引我国经济发展完成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发展飞跃的明灯。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其深刻的含义和实质性内容。江泽民同志指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基本要求是:“从主要依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求企业有更高的生产率;生产更高质量、更多品种的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要求经济发展有更高的效率,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具体到煤炭用户,则意味着需要用更高质量的煤炭提高生产效率,用更对路品种的煤炭以降低成本,用更清洁的煤炭以减少环境污染治理的支出,用数量更少的煤炭以增加利润……。可以预言,这种更高层次的、差别化的需求将逐步取代原煤直接消费而成为煤炭利用的主流。

我国目前原煤入洗比只有22%,大量低质原煤通过铁路运输,直接燃烧,耗费了宝贵的运力,造成大气污染,造成整个煤炭开发利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是低效率、低质量运行。所以说,目前的煤炭利用方式距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模式——高效率、高效益、低污染还有很大差距。而差距不但表明着落后,同样也蕴含着发展的机遇。更高层次上的、差别化的煤炭产品需求,是一个待开发的巨大市场,也是煤炭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营素质和经营效益的努力方向。煤炭企业如能把握好这次机遇,则不但能够克服供过于求带来的经营困难,还可以使企业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这方面,国有大矿更有其特有的优势:有较强的技术力量和较好的装备,可保证以高效率采出合乎用户质量、品种需要的煤炭;有较强的洗选加工能力,可以较容易地增加品种;有较大规模、较强的实力和较好的信誉,可以凭借其去推销产品、赢得用户等。根据市场情况,还可以联合小矿,扩大洗选加工能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煤炭工业发展策略

根据上述煤炭工业供大于求的发展趋势和煤炭工业的发展方向,煤炭工业的发展策略应是“堵”和“疏”相结合,即控制煤炭生产总量和扩大国内外煤炭市场相结合。

1.控制煤炭生产总量,优化生产结构。在煤炭开发上应按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贯彻开发与节约并重的方针:

①控制煤炭生产总量要与调整与优化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相结合。在产业结构上适当控制煤炭生产,大力发展非煤产业、多种经营,特别是利用煤炭发展坑口火力电站、煤化工和利用与煤共生、伴生矿物发展建材等工业,利用矿区内部和附近土地资源发展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在企业结构上合理安排国有重点煤矿和地方乡镇煤矿之间的关系,国有重点煤矿保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用煤,地方乡镇煤矿供地方用煤需要;在产品结构上扩大煤炭洗选加工,按照用户的要求生产各种规格和质量的优质加工煤,减少原煤直接销售。

煤矿不仅生产煤炭,还可搞煤层气开发利用、水煤浆的开发利用和煤的地下气化等洁净燃料的开发利用。并进一步配合国家已经或将要出台的有关环境保护和节能的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及时生产供应清洁、高效的煤炭产品,引导用户的经济、合理消费。

②控制煤炭生产总量要与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相结合。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我国煤炭资源,1000m深度内的资源量约2 万亿t,其中探明储量为1万亿t。可供利用储量只占30%,可采储量为1145亿t,人均可采储量95t,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2。为此必须注意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关停那些资源回收率低、严重破坏煤炭资源的矿井,限制那些稀有和奇缺煤种,如特低灰太西煤和肥煤的产量。

③控制煤炭生产总量要与加强环保、防止污染相结合。燃烧高硫煤产生的二氧化硫是对空气的主要污染和造成酸雨的根源。为了防止污染,应限制那些含硫高的煤炭的生产或对高硫煤通过洗选脱硫后再销售。

对煤炭项目建设,应从注重数量的扩大转到注重质量的轨道上来,从注重建新矿转到注重原有矿井的技术改造上来;从注重矿井建设转到注重洗选加工转化综合配套建设上来,以适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具体说就是:

对新建项目予以严格审查和控制。凡非市场所必需的,用户不落实的,运输不配套的,转化与综合利用条件不具备的,环保措施不完善的项目,应不建或缓建。

加强对现有矿井、矿区进行技术改造。一是对现有国有重点煤矿地方国有煤矿的技术改造。围绕建设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提高其装备水平和生产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二是对乡镇煤矿技术改造予以指导,投入一定资金,支持合法的、正规生产的、有一定规模的乡镇煤矿向深部、高效、安全、正规化开采发展,提高我国煤炭工业整体开发水平。三是技术改造不应只注重矿井改造,还应对为扩大煤炭产品品种、提高煤炭产品质量而进行的煤炭深加工配套设施建设予以支持,尤其应注意引导、支持矿区内煤炭洗选加工中心的形成。

2.疏导策略。煤炭供过于求已是不争的事实,除采取宏观调控、引导企业以运定产、以销定产、压缩库存等“堵”的措施外,还应配以疏导措施,即为多余产品找到销路。如:

①城市生活用煤量随着煤气化和液化天然气的普及使用量逐步减少,但可发展型煤和烧型煤的各种节能环保炉具,扩大郊区和农村的生活用煤市场。

②国内市场饱和,可在国际市场找出路,增加煤炭出口。随着改革的深入和企业自主权的扩大,现在煤炭出口基本上由中煤公司一家独揽的局面必然会被打破。目前这种体制,不利于发挥企业积极性,多层次多渠道地打开、占领国际市场。而国内煤炭生产能力过剩,又使得扩大煤炭出口成为必需。因此,有必要改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利煤炭工业健康发展。设想放开煤炭出口经营权,煤炭生产企业、流通企业可以自找用户,但由国家设立机构对售煤合同和价格进行统一审批和管理,避免企业互相压价竞销的现象发生,维护国家和企业的正当利益。

四、煤炭开发利用政策导向

国家应在财政、税收、金融、物价、贸易等经济政策和技术政策上对煤炭开发利用效率的提高给予一定时期的支持和鼓励。如:

1.对煤炭生产企业为增加品种、提高质量而建设的煤炭洗选、加工、转化配套项目,应予以贷款上的优先、贴息和用新增效益还贷等优惠。

2.对煤矿办电上网价格帮助与电力行业协调。

3.按环保要求对一些行业制定强制性用煤标准,如发电用煤的含硫量等。并对煤炭利用造成的污染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

4.对高质煤、清洁煤的生产和利用给予一定时期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

标签:;  ;  ;  ;  ;  

对供过于求形势下煤炭发展战略的思考_煤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