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理性: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与未来走向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集体理性: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与未来走向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集体理性: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和未来指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二十世纪论文,理性论文,地位论文,集体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导言:社会主义与二十世纪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极大地影响了二十世纪的历史进程。它在二十世纪的历史命运,给人类思想史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总结和反思这份财富,有助于我们观察二十一世纪人类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社会主义走向。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回首人类思想史的进程,一个国家或一个时代的伟大思想恰恰是来自于那个时代的黑暗和苦难。仅此而论,古今中外皆同。孔夫子的“仁学”起因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佛学传入中国则源于血腥的魏晋大动荡;基督教征服欧洲是对罗马人荒淫残暴的野蛮时代的批判。概言之,现实的黑暗与精神之光凸显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契机。

同样地,社会主义生成于十九世纪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野蛮剥削工人阶级的剩余劳动和人身自由,使无产阶级处于贫困、道德堕落的境地。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所谓原始积累”一章和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用大量的历史事实予以揭露和批判。社会主义作为大工业时代最黑暗的世界的精神指向,诉求人类的正义、公平和自由的精神产物,便应运而生。以往那些回避现实而带有宗教形式或色彩的伦理思想体系,不过是企图在超验的“精神王国”里为人类的苦难寻找心灵的慰藉而已。与此不同,马克思所建立的社会主义理想则是基于现实性、科学性、批判性和革命性。从劳动价值论入手,马克思找到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根源,即个别生产的组织性与社会生产的无政府性之间的矛盾:一面是单个“理性人”、“经济人”精确的计算,另一方面社会生产的无序导致经济危机、资源浪费,或曰非集体理性的社会生产形态。资本主义在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两极分化和社会震荡。经济上,紊乱性的周期活动不断,社会生产力不断陷入一次次大破坏之中;精神上,物质对人的异化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己的关系被迫让位于残酷的个体生存斗争需要。

什么是集体理性?它可表述为在一定的组织系统内人们为了共同生存而制定的规则。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人们为了从自然界获取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必然出现社会分工,并在分工体系内相互交换劳动。在前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中,也就是马克思在《经济学1957—1958手稿》中指出的第一种社会形态中或者是自然经济形态中,个人束缚在一个狭小的共同体中,或处于原始公社,或处于家族、行会等若干各种小型的共同体中。由于生产力落后,社会分工不发达,人们的劳动交换更多地表现为在共同体内直接进行。人和人之间依赖性较大,个人从属于共同体。一句话,个人要按照其生存的共同体理性或集体理性去生活。当然这个集体理性是极其狭隘和不自由的。资本主义社会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打破了旧的生存共同体。个人与更广泛的商品经济相联系,也就是马克思所说,单个人对物的依赖,个人理性是第一位的,所以“经济人”、“理性人”自然是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出发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强调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合理性,通过市场中介达到生产和消费或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但这种均衡只能是暂时的。特别是随着现代生产力的日益社会化,个别理性与集体理性矛盾难消。早期的经济危机通常发生在一国之内,而今经济危机可能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在更大范围内发生。“它的历史今后只能是对抗、危机和灾难的历史”。因此国家性的和全球性的集体理性也必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产生。必然“以古代类型的所有制的最高形式即共产主义所有制代替资本主义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43—444页)

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就是人类集体理性的复归。马克思正确指出了这一历史变化的趋势,同时倡导无产阶级通过组织政党夺取政权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使人类实现共同生存的集体理性。

但是“通往耶路撒冷的路是不平坦的”。马克思的长远历史模型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是不足为怪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不是表现为直接的完全一致,而是表现为规律的必然性和客观事物发展趋势的总体一致。每个时代的历史运动总是要受到具体条件的约束,社会主义也不例外。它在二十世纪形成了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

一是东方落后国家的革命的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所预言的社会主义并没有在最先进的国家首先产生,但当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形成的时候,社会主义的历史运动还是不可避免地爆发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发生在东方落后国家,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想的号召力最易于在地球上最苦难深处获得积极的回应。它在反抗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中,在消除自身的封建性的现代化的障碍之后,走出一条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它构成了二十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主流。同时,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运动从未停止过,社会主义政党代表工人阶级和其他下层人民以各种方式争取自身的权益。但随着二战后资本主义的稳定和发展,社会主义运动逐渐陷入低潮。尽管他们没有能够在资本主义国家内实现社会主义,但其运动的方向和价值观念仍是社会主义的。

二是发达国家的改良的社会主义道路,也就是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工党、社会民主党等观点虽然与传统共产党的观点分歧很大,诸如反对共产主义,认为不必打碎国家机器,主张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等。但他们的观点中包含着一定的社会主义倾向,诸如要求工人参与企业管理,主张全民福利,主张和平,反对战争等。其运动方式是不断地克服资本主义弊端的改良主义。

此外,在亚非拉地区还兴起各式各样的社会主义思潮,诸如村社社会主义、宗教社会主义等。尽管这些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相去甚远,但也说明了社会主义在二十世纪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是很强大的。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社会主义在二十世纪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广泛地存在于世界各地,成为一种人类正义、公平、自由的旗帜。同时,社会主义制度的影响也加速了资本主义自我进化的历史。

今天我们正处在全球化时代,随着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衰落,资本主义似乎大获全胜,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我们从集体理性的视角重新反思社会主义在二十世纪发展的不同侧面,总结得失,有利于我们面向全球化的现实,重新审视社会主义未来发展的道路。

一、革命的社会主义:落后国家现代化道路的集体理性的选择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发生的逻辑,自然应该在发达国家最先产生,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却发生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东方国家,诸如苏联、中国等。但是这并不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其历史根据是:

(一)资本主义全球化体系已经形成。资本主义起源于西欧少数国家,而后在欧洲和美洲的基督教文化区形成第一次扩张。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又形成基督教文化区外的扩张,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落后国家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体系,部分落后国家的经济向商品化、市场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因此,社会主义的出现并没有脱离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同时,外来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成长,也导致落后国家无产阶级的壮大,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的发生创造了一定的阶级基础。

(二)不平等的国际分工体系。资本主义的本性就是无限度地追逐利润。按照卢森堡的观点,资本主义除了要剥夺本国无产阶级之外,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要求一个非资本主义的环境。卢森堡对二十世纪的资本主义的分析是符合历史事实的。说到底就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将殖民地国家变为产品销售地和原料供应地。在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殖民地国家被迫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底部,单一、畸形地发展自己的工业。再加上外来势力政治经济的压迫,落后国家处于资本主义不发达或缓慢发展进程。激进的依附理论把这种分工体系描述为:核心区域(发达国家)——半核心区域(较发达国家)——边缘性区域(落后国家)的自上而下的垂直性分工体系。发达国家通过对边缘性区域的国家或地区实行不平等交换,进行剥削。即使今天的新自由资本主义的金融大鳄索罗斯也承认这一点。其结果是大部分落后的殖民主义地区的资本主义难以发达,现代化的生产力难以在更高的水平上进步。一句话,资本主义体制无助于落后国家的现代化。

(三)资源的稀缺性。在仍以民族国家为合法的生存共同体时代,落后国家发展现代化生产力是其核心任务。寻找“赶超”的制度模式之一的途径就是社会主义。因此,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主义者的强国富国的理想所决定的。像中国这样的人多地少的贫穷国家,两千年来商品经济一直比较发达,同时也伴随着社会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导致无数次的流民四溢、农民战争不断的历史现象。中国的人口增长的高峰发生在资本主义侵入中国之前,而欧洲资本主义发生时正处于人口的谷底,劳动力的减少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中国的人地资源如此不对称,是发展资本主义的巨大障碍。无产阶级革命之所以能够动员那么多农民、流民参加,正是因为他们大部分人几乎没有任何生产资料。这就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走贫富差别巨大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社会主义反对两极分化至少可以使它的人民都能获得基本的生存条件。在意识形态层面很容易获得大多数人的认同。同时,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进程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避免社会动荡和失控。

社会主义是落后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集体理性的必然选择。按照《资本论》一卷“所谓原始积累”一章中的分析,现代大工业的发展一是需要资本积累,二是要有相应的国内市场形成,以此形成现代经济形态,即工业生产和居民消费的循环。落后国家的资本积累来自何处?斯大林曾说过,我们既没有祖先留下的遗产,也不可能进行海外殖民,只能依赖国内积累。社会主义国家全民所有制可以使政府通过相应的制度安排,有效地从无数个分散的国民手中聚集发展现代大工业的资本,包括在城市通过长期的低工资政策和农村实行工农产品“剪刀差”的方式,占有全体国民的劳动剩余,再通过国家高投资的方式以发展现代大工业。从短期看,这对单个国民来说是不利的,甚至产生对抗性情绪。中国五十年代初,一度部分阶层的人群从局部利益出发对抗政府,诸如1956年就曾发生过罢工罢课等事件。亨廷顿在总结第三世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特点时曾提到政治不稳定问题——那并非他们贫穷,而是因为他们想致富。但从长远看,通过国家有计划的聚集资本发展现代化大工业是有巨大的合理性的。这一方式意味着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要用最短的时间对劳动者而言付出最小的代价走完资本主义几百年的残酷的原始积累阶段。因此,社会主义制度模式本质上说就是以国家公共权威组织实施全民长远的共同的发展要求——发展现代化大生产。苏联在几十年内成为世界上第二号强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事实上,这种“赶超”模式普遍存在于落后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在亚洲,日本、韩国等非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起飞,在很大程度上是运用国家和政府权力推动现代化进程。这与资本主义通过私人占有和剥削以及市场机制发展现代化是完全不同的道路。社会主义初期一段时间内这种模式是有效的,但从长期看计划经济规模过大,信息和行政管理成本也相应加大,这导致社会主义后期低效率的发展。同时,按照马克思的再生产

理论,现代社会的生产和消费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才能维系社会再生产。遗憾的是,

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囿于教条,不肯改革体制弊端,不注意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最终失去

了制度的活力。

如何有效率地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的资源分配问题,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还没有答案。中国计划经济也没有全面回答这一问题,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采取一定的市场分配资源的模式,使计划和市场共同调配资源,充分发挥两者的作用,这在本质上是符合当前的现代生产力和技术水平要求的。

二、民主社会主义道路与社会主义集体理性的价值趋向

在西方发达国家没有形成东方落后国家的革命的社会主义道路,而是通过具有社会主义价值倾向的政党组织,诸如社会党、工党等改良主义派别,通过致力于资本主义内部的改革,试图探索出适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道路。他们的发展道路有别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规定性,与东方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制度的选择、意识形态等若干层面也不相同。传统理论上,我们完全将他们排除在社会主义运动之外,也不尽合理,因为他们的阶级基础和政治意识传统上根植于劳动阶级和阶层。同时他们能够适应新科技革命形势发展的要求,联合和团结大量的中产阶级力量,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在欧洲这个核心的资本主义地带的政治力量强大。在当今欧洲议会中,社会党议院团是最大的党团,在各国议会中,平均占百分之三十七的议席。他们政策灵活多样,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政策,适应形势的变化。其次,他们的政党纲领、价值取向包含许多社会主义内容。与传统的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相比,他们的某些思想有很大的偏离,诸如反对共产主义和阶级斗争,反对打碎国家机器,主张政治多元化,强调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和国际民主。这些原则的提出,是适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状态的。一方面资本主义尚有强大的调节能力,使其制度还能够容纳更高的生产力发展要求,这就意味着其生命力并没有消失殆尽。另一方面二十世纪的全球社会主义运动对资本主义施加了很大的压力,特别是1929年的“大危机”之后迫使资本主义吸收大量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因素,诸如计划、国家干预、全民福利等,使广大人民获得了较高的生活水平。革命、暴力斗争等传统的斗争策略也就失去了号召力。普遍的历史经验表明,绝大多数暴力革命来自于饥饿、死亡的威胁的底线。但是,社会民主党的思想及价值取向带有社会主义的指向。一是主张提高全体人民的福利,限制威胁工农利益的大企业行为,同时反对新自由主义的市场观,主张限制资本家的权利,并使之处在群众的监督之下。他们认为国家可用计划来发展生产,通过各种税收、转移支付和福利政策,较为均化地分配国民收入。按照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弊端的深刻分析,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的矛盾,必然导致工资与利润、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这一矛盾形成不同形式的经济危机。争取广大民众的社会福利,这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理想之一。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之所以能够普遍推行和不断完善,这本身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对私人资本和财产扩张的限制,也是对传统资本主义古典模式的一种扬弃。民主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和行动可能会经过长时期的自然发展过程,可能使资本主义通过逐渐的质变进入社会主义。二是他们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更广义的社会公正、自由的理想。虽然他们不承认社会主义是一种科学,但他们把社会主义看作是来自不同信仰和受到不同方法启示的人们共同追求的一种“理想”和“呼声”,其本质就是公正、正义、自由。虽然这带有类似于宗教的抽象主义原则,但终究没有放弃社会主义的追求。三是主张广泛的政治参与。重视公民选举,积极参政。主张工人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德国,法律明确规定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必须有工人作为企业共同治理的一方参加。同时他们积极参与国际政治,主张用和平对话代替战争暴力。

应当看到在个人主义、理性人的社会环境下,民主社会主义的纲领、政策成为社会中弱势集团的利益代表。同时他们在抑制资本主义崩溃,促使资本主义向更高形态发展,也就是向社会更多地占有生产资料方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两者都反映了集体理性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同层面拓展了自己的发展空间。

今天如何评价民主社会主义道路仍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应当说他们虽然没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但是他们在促进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向社会的共同占有的方向上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一种宏观历史哲学,对其思想要从方向性上去把握。同时,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也强调“一元多线”,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也不应是唯一的。革命的社会主义道路和改良的社会主义道路,都是由各自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彼此之间既不能互相排斥,又不能简单地相融,历史可能走出一条殊途同归的道路。

三、集体理性:社会主义对二十世纪的贡献及经验教训

集体理性在人们不同的生存共同体具有不同的内容。二十世纪是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过程,而且也是社会主义的集体理性在全球不断发展的过程。应该说,自从社会主义国家在二十世纪出现以后,它对全球的共同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

(一)社会主义阵营抑制了帝国主义在全球的扩张,特别是在冷战期间落后国家在获得发展的同时,也迫使资本主义内部联合起来,没有发生一战、二战那样的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而爆发的惨烈的战争,两个阵营的力量均衡为世界和平赢得了长达五六十年的和平期。社会主义阵营总体上代表了弱势群体国家的联合与反抗,成为二十世纪全球反霸权的重要力量。

(二)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从政治经济学角度,社会主义是一种特殊的现代化模式,通过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共同积累、共同建设的集体主义道路,实现自身的现代化。中国用四十年时间就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二百年才能走完的路程。如果在中国依赖私人资本发展现代化,放弃社会主义的共同发展的原则,那么,个人理性和市场理性只能使少数人富裕起来,无助于国家现代化的整体发展。

(三)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层面上,社会主义体现人民当家作主,人人享有平等权利。比起资本主义的普选制度,我们的社会主义民主发展得更快、更全面。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一二百年时间才做到平等选举的普选制,以英国为例,先后经历了有产者的公民选举、男性公民选举和女性公民选举这三个阶段之后,才实现了现代社会的普选制度。落后国家通过实现社会主义,一举跨越了资本主义所经历的一二百年的政治文明。同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度上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人们提供了积极向上的文明指向。在中国,从传统的小农社会的家族理性、村社理性向现代公共理性发展,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是很难想象的。

(四)促进了资本主义自我更新和发展。1929年大危机之后,古典自由的资本主义破产,迫使他们吸收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经济的计划、国家的干预和全民的福利等措施。就其本质而言,这些因素的性质是集体理性的,因为它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进一步大发展的需要,因而促成了资本主义向集体理性发展。

(五)社会主义成为当代人类普世伦理。在科学时代以前,人类对于正义、自由、公平只能诉求于宗教、上帝等虚幻的世界。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科学使人们打破了对宗教、迷信等旧的精神世界的认同,唯物主义成为普遍的世界观。人们如何在现实中寻找这些普世的伦理价值呢?在“经济人”、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社会分配不公、贫富悬殊、金钱拜物教等这些资本主义价值观中丝毫找不到使人类得以安宁的价值观。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或社会主义理念,才能成为真正的、具有现实性的可信赖的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一词具有很大的号召力。这种号召力就是人类追求美好世界的一种呼唤,它代表了人类普遍的价值观。因此,二十世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大于其制度本身的影响。

尽管社会主义在二十世纪晚期出现了一系列挫折,但是对其评价不应局限于一时一地。总体上它倡导社会公有,发展了人类的集体理性,强调人类共同生存的价值取向,这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社会主义在苏联东欧的暂时失败不能抹煞它在二十世纪对人类的贡献。

四、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的未来指向

二十世纪我们处于全球化时代。什么是全球化?应该包括三个内容:一是意味着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放大,也就是分工不断深化和广化,达到了超国家的限度——现代生产力在全球舞台展开;二是资本主义制度追求利润的本性,迫使它们为自己开辟新的空间;三是新的经济组织形态的出现。亚当·斯密认为分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马克思认为不同的分工水平也就决定了所有制的不同;诺斯认为现代分工的高度化导致了大量的交易成本,交易成本的高低决定了经济组织的形态或模式。今天随着新型高技术形态的不断变化,新型的国际经济组织也不断涌现。跨国公司、国际性的金融基金等在全球范围内日趋活跃。

全球化就是世界历史进一步成熟的阶段,也是社会主义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条件。从上个世纪到今天,我们看到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力,又可以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集体理性的优越性,从而走出一条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现代国家的道路。苏联早期的计划经济就成功地显示了世界历史给新生制度的产生所提供的发展空间。观察今天的全球资本主义,全球化使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转移自身矛盾,但这个空间已达到了极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自己生产力的发展呢?从个人资本主义到股份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全球资本主义,表明了资本主义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全球性。恩格斯曾指出这包含着解决资本主义矛盾的线索。事实上,全球化时代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推行有利于自己的分工体系,它们因为拥有技术、品牌的优势,因此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垄断地位,是最大的受益者,而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的劳工阶层处于最底部被奴役被剥削地位。这使全球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生产和消费的矛盾也扩展到全球范围,最近全球性通货紧缩就是例证。全球化时代资本主义市场的盲动力量暂时尚未受到全球公共社会集体管制。但当这一趋势威胁到它们生存的时候,就迫使它们的部分职能被全球公共社会所托管。此外,新形态的社会生产力是以新兴的高科技为动力的。科学技术的组织发展形态日益国家化和世界化,如美国的航天局、欧洲的航天中心等。这反映了科学技术的日益复杂,使全球的智力资源进一步向国际化方向整合。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个人理性化的资本主义企业是不可能担当这样的历史使命的。总体上,全球化使各国的经济的联动性日甚一日。二十世纪末期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就对全球经济产生相当大的影响。而且这样的危机今后还会发生。以致索罗斯也承认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存在巨大的不公平性和危险性,呼吁改革全球资本主义体系,建立管理全球经济的世界性组织。因此,生产力的社会性由国家转移到全球,这预示着人类集体理性最终成为全球的共识。而社会主义形态是人类集体理性的最高形式,它最终不可避免地在全球获得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欧洲的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应意识到这一历史使命,以集体理性精神最终推动全球和谐发展。

上个世纪末,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纷纷易帜,社会主义暂时陷入低潮。新自由主义断言:社会主义死亡,自由资本主义是历史之终结。但这不符合历史事实。一方面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在改革中获得了新的生机,其成就举世公认;另一方面民主社会主义道路在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并没有让位于新自由主义,其政治思想组织的影响力在欧洲仍居首位。历史活动本身从来就不会直线前行,此消彼长属于常态。而关键在于考察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就中国来说,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既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又与当代世界发展趋势大致吻合。

何出此言?一是中国当代的社会生产力在世界舞台上仍属于较为落后的国家。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由封闭向开放转变,可以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资金、技术、市场壮大自己,使中国的社会主义成为世界历史进程的一部分。马克思很早就指出共产主义不可能是地域性的。历史发展的逻辑力量必然使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普遍认同和发展,最终成为人类共同的制度形式和价值准则。如果认为中国融入世界成为资本主义的复制品,那就大错特错了。就其现实性而言,一是中国人多资源少,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导致大崩溃。二是现代化生产力对资本、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风险也越来越大,很难有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能够完全担当这一使命,特别是高科技行业更不可能脱离国家的支持。事实上近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国有企业承担国家长期战略发展的功能不可能被私人资本所替代。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就在于既要搞活微观经济,又要有比资本主义更有效的宏观调控能力,其优越性在于集体理性的制度模式。四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很大的认同感。中国传统文化注重整体主义,强调和谐,具有“大同”和“共富”的理想。所有这些,经过几十年的运动,已创造性地转换成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不是以资本主义而是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导向的。

如前面所指出,当代生产力已经全球化必然导致更多的全球性公共管理。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与未来的全球化的生产共有性方向大体一致。在此前提下,积极利用社会主义公共管理的经验,参与全球规则的制定,努力促进全球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但不能放弃。社会主义的价值观能够促进人类活动走向集体理性,使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以及人与自我和谐相处,最终使人类获得真正的解放和自由。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集体理性:20世纪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与未来走向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