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我国糖供需预测研究_十一五论文

“十一五”期间我国食糖供给与需求预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食糖论文,需求预测论文,十一五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糖料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是国民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战略性物资。作为糖料加工物的食糖则是重要的食品及工业原料。“十一五”期间,我国食糖及糖料生产将面临与国际市场接轨整合以及消费需求不断递增的新形势,对于“十一五”期间糖料生产供给能力及消费需求的准确预测则是把握政策方向的基础。

一、“十一五”期间我国食糖供给能力预测

(一)糖料收购价格分析及预测

糖料收购价格是影响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糖料价格与其他农作物及农业生产资料的比价是影响糖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政策等外生因素的影响,糖料和食糖价格很低,从而食糖价格并不能真实反映制糖企业的真实生产成本。随着国家不断提高糖料收购价格,财政就充当了制糖企业和农户利益的直接“调停人”,制糖企业和农户都依靠国家财政补贴,随着食糖产量的不断增加,国家财政由此背上了沉重的包袱。90年代以后,国家逐步终止了直接“调停人”角色,制糖企业和农产直接交易。自此糖业的发展与食糖的市场价格息息相关。由于糖料价格占食糖生产成本比重较大,糖料价格和食糖价格之间长期被忽略的一系列矛盾凸显出来,尤其是对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影响更为突出。下面首先对“十一五”期间糖料收购价格进行预测。

我们取1990-2002年糖料收购价格指数建立时间序列。在构建糖料收购价格指数的时间序列方程时,我们发现时间变量夸大了价格指数的变化趋势,造成估计与预测的失真,这说明必然有价格政策调整因素作用于时间序列。因此我们采用反映时间变化的虚拟变量来代替时间变量。通过对1990-2002年糖料收购价格指数按时间聚类,我们将1990-1993年作为第一类,聚类中心为309.10,1995-1998年为第二类,聚类中心为651.40,1999-2002年为第三类,聚类中心为457.50,统计检验F=74.703,聚类结果有效。根据聚类分析,“九五”以来,我国糖料收购价格呈现三个阶段的变化,我们引进d[,1]和d[,2]两个虚拟变量来反映这种阶段变化特征,1990-1993年,d[,1]=1,d[,2]=0;1995-1998,d[,1]=0,d[,2]=0;1999-2002(包括1994年),d[,1]=0,d[,2]=1,同时我们假定2003-2010年糖料价格波动同最近年份处于第三阶段,即d[,1]=0,d[,2]=1。最后以1990-2002年的糖料收购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100)为样本数据,通过模拟得到如下估计方程:lnP[,t]=

4.490+0.571lnP[,t-1]-0.276lnP[,t-2]-0.441d[,1]-0.225d[,2](1)

(10.478)(4.262)(-2.940)(-9.113)(-5.183)

R[2]=0.986,F=140.681

其中P[,t]I代表当期糖料的收购价格指数,这里我们认为随着市场的开放,从2002年开始收购价格指数等同于市场批发价格指数;P[,t-1]代表滞后第i期的价格指数;d[,1]、d[,2]代表虚拟变量,它的设定是为了反映价格随时间变化的趋势,这一趋势同时也反映了政府对糖农生产的扶持方式对价格的影响。从中我们可以直观看到模型的拟合度是很高的。

附图

图1 糖料收购价格拟合精度

为预测2006-2010年糖料的价格,我们将此间的虚拟变量设为d[,1]=0、d[,2]=1,根据糖料价格的估计方程(1)式,可以对2006-2010年糖料价格进行预测:

表1 “十一五”期间糖料价格预测表

年份 P[,t-1]

P[,t-2] (d[,1],d[,2]) 预测值

2006 425.35 423.90

(0,1) 424.12

2007 424.12 425.35

(0,1) 423.01

2008 423.01 424.12

(0,1) 422.72

2009 422.72 423.01

(0,1) 422.86

2010 425.86 423.72

(0,1) 423.02

(二)甘蔗产量预测

1.确定甘蔗的供给方程

甘蔗生产主要受播种面积、技术水平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是一个难以具体衡量的变量,具体而言,1990年以来,我国南方气候环境大体适合甘蔗生产,但1998-1999、1999-2000这两个榨季,我国甘蔗产区遭受少有的霜冻灾害,致使这两年甘蔗产量大面积下滑,我们在计算中必须考虑到这个因素。在模型设定中我们运用双对数模型,对于技术水平及政策变化我们用时间变量T来衡量,而气候变化除1999年、2000年外我们设定虚拟变量为1,1999、2000年设为0。我们以1990-2002年甘蔗产量为样本数据,通过模拟得到如下估计方程:ln(Y[,g])=

1.2666+0.0026×T-0.034×C+1.069ln(x[,b])+∈ (2)

(2.306)(1.082)(-1.923)(13.564)

R[2]=0.977,F=112.266

其中Y[,g]=代表1990-2002年的甘蔗产量;x[,b]=代表播种面积;T为时间变量;C为气候虚拟变量。图2是1990-2002年估计值与实际值比较图,从中我们可以直观看到模型的拟合精度是很高的。

附图

图2 甘蔗产量拟合精度

2.确定甘蔗播种面积的估计方程

甘蔗是宿根性植物,因而当年播种面积与上年播种面积有较大相关关系。当期播种面积还与农产理性预期价格有关。我们以1990-2002年的甘蔗播种面积为样本数据,通过模拟得到如下估计方程:Y1=

2976.75-1.228Y[,t-2]-554.25RY[,t-1]+1.168P[,t-2]-2251.74RP[,t-1] (3)

(2.773)(-2.404)(-1.290)(4.598)(-1.487)

R[2]=0.910,F=12.565

其中Y[,t]代表当期甘蔗播种面积;Y[,t-2]代表滞后二期的甘蔗播种面积;RY[,t-1]是滞后一期的甘蔗播种面积与滞后二期的比值,它反映了滞后一期甘蔗种植中土地投入面积的变化;P[,t-2]代表滞后二期的糖料收购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100),RP[,t-1]代表滞后一期糖料收购价格相对指数(以上年为100),农民根据过去几年的价格情况(P[,t-2])及其波动情况(RP[,t-1])对当年的糖料价格进行理性预期,然后根据这种预期价格决定当年种植糖料作物的土地投入水平,这两个指数是衡量农民对糖料种植投入的重要因素。我们首先通过(3)式对历史数据进行拟合和比较(如图3),从中我们可以看到,(3)式的拟合结果是很理想的。可以使用此方程进行“十一五”期间甘蔗播种面积的预测。

附图

图3 甘蔗播种面积拟合精度

从下表2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甘蔗播种面积仍如往常年份一样,呈不规则周期性变化,这反映了滞后年份的播种面积及滞后年份的价格对其的影响,但是从下表也可以看出其波动幅度正在缩小,这说明随着市场的完善、产业结构的优化及升级,播种面积受市场的影响逐渐减弱。

表2 “十一五”期间我国甘蔗播种面积预测值

年份Y[,t-2]RY[,t-1]P[,t-2]RP[,t-1]预测值(万亩)

20061215.48 0.9867

423.90 1.00341180.36

20071199.26 0.9842

425.35 0.99711204.89

20081180.36 1.0208

424.12 0.99741206.33

20091204.89 1.0208

423.01 0.99931185.29

20101206.33 0.9826

422.72 1.00003

1193.26

3.对“十一五”期间我国甘蔗产量的预测

我们利用甘蔗供给方程(2)式,进行“十一五”期间甘蔗产量的预测,结果如下:

表3 “十一五”期间我国甘蔗产量预测表

年份 播种面积(万亩) 预测值(万吨)

2006 1180.36 7115.00

2007 1204.89 7292.11

2008 1206.33 7320.47

2009 1185.29 7202.78

2010 1193.26 7273.44

(三)甜菜产量预测

甜菜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由于其制糖成本高于甘蔗,20世纪90年代以来甜菜种植面积逐年下降,从1990年的670万亩下降到1998年340万亩,近年由于食糖供需结构发生改变,其土地资源投入量又逐渐回升。

1.确定甜菜的供给方程

同甘蔗一样,甜菜产量变化主要与播种面积相关,有所不同的是甜菜单产变化相当快,体现了技术进步对甜菜生产的重要贡献。我们以1990-2002年的甜菜产量为样本数据,通过模拟得到如下估计方程:lnY[,1]=

1.424+0.483RY[,t-1]+0.824lnX[,t]-0.212lnX[,t-1]+0.204lnP[,t-2]+0.162RP[,t-1]

(4)

(1.031)(2.058)(4.679)(-1.434)(1.798)(0.800)

R[2]=0.959,F=18.605

附图

图4 甜菜产量预测精度

其中Y[,1],代表当期甜菜产量;RY[,t-1]代表滞后一期的甜菜产量的相对指数,它是滞后一期与滞后二期产量的比值,这个指标反映了甜菜产量的增长边界,这个边界可能来自技术的硬约束,也可能来自市场需求的软约束;X[,t],X[,t-1]代表当期和滞后一期的甜菜播种面积;P[,t-2]代表滞后二期的糖料收购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100);RP[,t-1]代表滞后一期的糖料收购价格相对指数(以上年为100),它反映农民的理性预期价格对甜菜生产的影响。图4通过历史数据的拟合,也充分表明了模型(4)的精度。

2.对甜菜播种面积的估计

同甘蔗播种面积的变化相似,甜菜播种面积变化主要受到糖料收购价格及上期播种面积惯性影响。我们以1990-2002年的甘蔗播种面积为样本数据,通过模拟得到如下估计方程:lnX[,t]=

6.339+0.283LnX[,t-1]-0.294lnP[,t-3]-0.346D (5)

(3.817)(2.155)(-1.807)(-3.748)

R[2]=0.936,F=34.397

其中X[,t]代表当期的甜菜播种面积;P[,t-3]代表滞后三期的糖料收购价格指数(以1978年为100),这里选取滞后三期而不选取滞后一期或二期的价格,是因为价格对播种面积投入量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且滞后三期价格影响最大,其他滞后期影响较小,为防止各期之间出现共线性问题,我们这里仅取一期价格作为价格影响变量;D为代表气候变化的虚拟变量,这里设1999、2000年的D值为1,其他年份为0,理由同甘蔗产量估计一样,这两年是霜冻年份。

经过检验,方程(5)的拟合精度依然比较高,可以使用其进行“十一五”期间我国甜菜播种面积的预测。我们将此间的虚拟变量设为0,根据(5)式,“十一五”期间我国甜菜播种面积的预测值如表4:

表4 “十一五”期间我国甜菜播种面积预测值

年份X[,t-1]

P[,t-3] D预测值(万亩)

2006875.76 406.600

869.99

2007869.99 417.410

862.98

2008862.98 425.440

860.16

2009860.16 426.810

860.36

2010860.36 425.240

861.23

从甜菜播种面积走势可以看出,“十一五”期间甜菜的播种面积变化不大,大致分布在860-880万亩之间,并且呈收敛状态,其收敛中心为863万亩,这说明未来我国甜菜种植面积增长空间有限。

3.对“十一五”期间我国甜菜产量的预测

在对2006-2010年甜菜的播种面积进行了预测估计后,我们可以利用甜菜的供给方程(4)来对其产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见表5:

表5 “十一五”期间我国甜菜产量预测

年份RY[,t-1]X[,t]X[,t-1]

IP[,t-2]

RP[,t-1]

预测值(万吨)

2006 0.9068 579.99 583.84 423.90 1.0034

1268.96

2007 1.0324 575.32 579.99 425.35 0.9971

1340.74

2008 1.0566 573.44 575.32 424.12 0.9974

1354.43

2009 1.0102 573.57 573.44 423.01 0.9993

1325.35

2010 0.9785 574.15 573.57 422.72 1.0003

1306.30

从甜菜产量的走势看,“十一五”期间甜菜产量呈稳定增长态势,原因在于甜菜播种面积和糖料价格的滞后变量对其存在决定性影响,而同时通过对它们的分析,我们得到“十一五”期间甜菜播种面积和糖料价格趋于收敛的结论,因此甜菜产量走势也是向某一中心点收拢的。综合甘蔗产量的收敛性,正好验证了我国食糖市场正在逐渐实现与国际市场的整合的观点。

(四)“十一五”期间我国食糖产量预测

根据糖料生产量的预测值,可以折算出我国“十一五”时期食糖产量预测估计值。(甘蔗、甜菜平均糖转化率分别采用0.11和0.12)

二、“十一五”期间我国食糖消费需求预测

我国食糖消费总量很大,位居世界第四大食糖消费国。同时,近年来食糖消费量也一直保持增长的态势。食糖消费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但主要与国民收入、生活水平、民族习惯有直接关系。食糖消费包括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前者主要是蔗糖的直接消耗量,后者指食品工业用糖,目前我国居民人均食糖的直接消耗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间接用糖已成为市场需求的主导因素。

表6 “十一五”期间我国食糖产量预测值(单位:万吨)

年份 甘蔗产量 甜菜产量 甘蔗糖 甜菜糖 总糖产量

2006 7115.00

1268.96

782.65 152.28

934.93

2007 7292.11

1340.74

802.13 160.89

963.02

2008 7320.47

1354.43

805.25 162.53

967.78

2009 7202.48

1325.35

792.31 159.04

951.35

2010 7273.44

1306.30

800.08 156.76

956.83

食糖消费量函数估计

食糖消费主要与收入水平、生活习惯、人口增加量、替代产品的生产量有关。其中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转变以及人口增长都会导致我国食糖消费量增加。替代产品中天然果浆等产品的消费增加则会导致食糖消费的减少,而对糖精生产的规制政策则会导致食糖产量的增加。我们首先选取相关变量分析,发现食糖消费与人口增长呈较强的相关关系。我们选取全国每年的人口数(pop)作为人口总量因素指标,选取消费水平(coms)作为收入因素指标,选取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之比值(crr)作为人口结构因素指标。运用历史数据进行估计,并建立估计方程(过程略)。同时我们也运用时间序列外推法预测“十一五”时期我国食糖的消费预测值。对两种方法计算出的估计值进行加权平均,取其平均值即可得到“十一五”期间我国食糖消费量的最终预测值(如表7)。

表7 “十一五”期间我国食糖加权平均需求预测值(万吨)

年份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预测值1062.001085.971110.191134.641159.33

三、食糖供需调整:库存及进出口

食糖供需不仅包括生产和消费,供给还包括食糖年度出库量以及进口量,需求还包括年度入库量和出口量。就对于供需影响的重要性而言,生产供给和国内消费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但食糖库存以及进出口始终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部分。尤其在我国,食糖生产量在各年度变化相当大,保持一定的食糖储备可以调控市场、稳定价格。同时,保持稳定的食糖进口货源也是平抑我国食糖市场价格的根本措施。我国的食糖库存储备包括商流库存和国储两部分。商流储备是指国家通过财政手段,将食糖储备于商业循环的各个环节。国储制度诞生于计划经济时期,由于食糖进出口环节不畅,食糖又年度供需失调,因此设立国储主要是为了调整食糖的周期性供给波动。到目前为止,我国对食糖的管理体制仍然是半开放性的政府管理体制,其进出口和期末库存变动受到政策因素的较强影响。因此,对食糖库存预测时,我们必须探讨国家未来的储备方案。

(一)对食糖净进口数量的初步估计

我国食糖年度进出口波动很大,一方面是生产量的年度波动造成国家供需缺口不稳定,另一方面,作为半控制性食品,由于存在国家储备,食糖进出口实际上也受到国家政策性调控因素的影响。充分考虑以上因素,我们使用的估计方程为:Y[,t]=

-51.463+0.319X[,t]+0.294X[,t-1]+1.744RX[,12] (7)

(-2.491)(2.515)(2.570)(2.919)

R[2]=0.927,F=16.307

Y[,t]代表当期净进口额,是当期进口量与出口量的差额;X[,t]代表当期国内供需缺口,是国内需求量与生产量的差额,X[,t-1]代表滞后一期的国内供需缺口;RX[,12]是滞后一期的国内供需相对缺口指数,它是滞后一期的国内供需缺口与滞后二期的比值。检验表明方程是有效的。我们据此得到“十一五”期间我国净进口的初步估计值:

表8 “十一五”期间我国食糖净进口预测值(单位:万吨)

年份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预测值 20.9 27.3 31.7 50.8 69.1

(二)对食糖净进口数量的调整预测

通过食糖净进口预测值,我们可以得到每年的库存波动值,这种波动值是我国每年应该进出库的波动值,它等于国内生产加进口减出口和消费量,它反映了我国库存随供需变化的波动状况。

表9 “十一五”期间我国食糖库存波动值(单位:万吨)

年份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预测值-106.2-95.6-110.7-132.5-133.4

根据食糖库存波动,我们可以得到由于国家战略储备政策所造成的食糖进口,进而对食糖的净进口量进行进一步修正。

方案一:如果考虑加入WTO所造成的贸易影响,我国实行低库存储备,即假定库存储备定位于20万吨,则我国2006到2010年需要额外依靠进口入库库存为426万吨,平滑到各年,则净进口需要每年调整增加85.25万吨。

方案二:如果保持目前的库存不变,即假定实行中等库存储备150万吨,则我国2006到2010年需要额外依靠进口入库库存为812万吨,平滑到各年,则净进口需要每年调整增加507.5万吨。

表10 “十一五”期间糖料价格预测表

年份

预测值(方案一)

预测值(方案二)

2006 106.15 122.40

2007 112.55 128.80

2008 116.94 133.19

2009 136.01 152.26

2010 154.35 170.60

四、“十一五”期间我国食糖供需均衡分析

根据对国内生产、国内消费、净进口及库存的预测,我们可以得到两种方案下的我国“十一五”期间食糖供需平衡表。

表11 2006-2010年我国食糖供需平衡表(单位:万吨)

年份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期初库存值

172.18 151.26 140.86 115.39 68.11

生产

934.93 963.02 967.78 951.35 956.83

蔗糖

782.65 802.13 805.25 792.31 800.08

甜菜糖 152.28 160.89 162.53 159.04 156.76

净进口方案1 106.15 112.55 116.94 136.01 154.35

净进口方案2 122.40 128.80 133.19 152.26 170.60

消费 1062.001085.971110.191134.641159.33

期末库存方案1 151.26 140.86 115.39 68.11 20.00

期末库存方案2 216.26 222.11 212.89 181.86 150.00

根据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糖料及食糖生产均会出现小幅波动,糖料供给量以8500万吨为中心波动,同期食糖供给量以950万吨为中心波动。需求方面,“十一五”期间城乡居民对于食糖的消费需求量将会持续增加,食糖国内市场容量将保持稳定增长的态势,从2006到2010年我国食糖需求量每年将以2%左右的速度增长,“十一五”期末达到1159.33万吨。由于食糖需求的带动,糖料需求将大幅增加,“十一五”期末,糖料需求量将达10351万吨。因此,“十一五”期间糖料及食糖市场将呈现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格局,糖料及食糖供需缺口持续上升。

以上述实证研究为基础,在充分考虑我国糖料生产现实问题与困境的前提下,我们认为,保障“十一五”期间糖业供需均衡需要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不断深入的市场化改革与国际化进程,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形成合理的糖业调控机制,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国糖业的国际竞争力,有效实现糖料及食糖产业的供需均衡。在WTO的宏观背景下,“十一五”期间我国制糖业将面临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竞争的严酷局面。同国际竞争对手相比,我国制糖业存在规模小、税费重、成本高、效益差、产权不明晰,经营机制不活等问题,在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当前,造成我国糖业国际竞争力低下的根本原因是糖业管理体制问题、产权制度问题及政府和企业定位失误等问题。必须理顺管理体制,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更新政府和企业的理念,明确其市场定位,对企业的发展进行引导和协调,创新经营机制,使企业得到公平的竞争环境。就企业而言,要对自身发展有明确的目标及合理的市场定位,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不断培育核心竞争力。

第二,要不断加强糖业主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提高糖农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国家兴办和扶持、无偿服务和有偿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为农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从科技、信贷或基本建设投资等方面,支持、鼓励糖厂自营糖料基地,自办农场,形成稳定的原料基地。鼓励组建糖农协会(组织),发挥其服务和协调职能,把糖料生产者尤其是种植大户组织起来,帮助农民提高糖料的产量和品质,共同抵御市场风险。通过糖料的规模种植和产业化经营,建立稳定的产销渠道,增加收入,提高效益,壮大实力,促进糖料生产健康发展。同时,要逐步建立技术培训、机构咨询、中介组织、信息网络系统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加速市场化进程。

第三,要加强糖业主产区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建立和健全与之相关的金融、信贷、保险体系,尽量降低糖农生产与销售的不确定性,稳定其心理预期,防止出现糖料生产的大幅波动。通过对我国广东、广西、云南等糖料主产区的调查,我们发现,农村金融保险制度的缺失已经严重阻碍了糖业的健康发展,造成了我国年际及地区间的糖料生产波动及结构失衡。所以,在金融、信贷等方面应该给予糖业更大支持,要不断完善食糖业国家和地方两级储备制度,规范国内食糖市场运作,建立、健全国家保护基金和糖业风险基金,建立以政策性糖业保险为导向、以农民合作保险为主要形式、与商业保险相结合的糖业保险体系,从而有效稳定糖农心理预期,稳定生产,保障“十一五”期间糖料生产供给能力不致大起大落,而这正是实现“十一五”期间我国糖业供需均衡的重要基础和保障。

标签:;  

“十一五”期间我国糖供需预测研究_十一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