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法”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论文_黄河

“苏格拉底法”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论文_黄河

(呼伦贝尔学院,呼伦贝尔市 021000)

本文是呼伦贝尔学院2017年教研课题“苏格拉底教育思想与道德教育”的成果。

摘要:高校德育是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主要途径,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价值观念出现了多元化,传统道德观念受到冲击,而新的道德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这都对高校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针对高校德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指出将“苏格拉底法”应用于高校德育是可行的,对于提高德育效果具有积极地意义。

关键词:苏格拉底法;高校德育;主体性

高校德育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作为身心相对成熟的个体,是新时期社会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在掌握高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具有追求独立、敢于创新的个性特点。如何针对高校大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德育内容和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推动高校教育走上全面素质教育的轨道,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高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1、“灌输式”教学导致德育效果不尽人意

许多德育工作者固守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导,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不能和教师平等地对话、探讨,没有提问、质疑的权利。这样不仅没有体现德育受教育者为主体的宗旨,不利于学生的自我启发和主动学习,还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德育基本停留在理论层面上,没有给学生实习实践的机会,德育成为纯粹的说教。

2、德育内容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实际

当前德育的内容比较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和当前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教师对于学生的生活状况、思想状况缺乏必要的了解,在德育过程中不能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教师应把握时代和学生思想发展的脉络和趋势,针对学生生活实际和思想现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于陈旧落后的内容要及时剔除,采用符合时代发展的新的德育内容。

3、忽视德育校园文化的建设

高校普遍重视课堂上的教育,而对于德育校园文化的建设重视不够,使课堂德育成为“空中楼阁”。其实,有效的、持续的德育不仅需要课堂上的“有形的”教育,也需要课堂之外“无形的”德育文化环境予以支持,校园德育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完善的校园德育文化可以为课堂德育提供有力的支撑,让学生无时无刻不受到教育,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多种多样的德育文化措施如:德育主体活动、校园广播、招贴画、黑板报、德育知识竞赛等,可以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进而形成一种以德育为内容的校园文化,无形中提高德育效果,提升学生道德水平。

二、“苏格拉底法”的内涵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

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苏格拉底法”在高校德育中作用

1、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积极性

当前的高校德育无视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道德水平,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苏格拉底法”特别重视学生自身的能力,而将教师的指导放在一个辅助地位,相信每个学生在教师额引导下,都能够在自己现有认识水平之上,通过自省和追忆,发现深藏在自身思想意识深处的美德。

大学生本身已经具备了自己的道德准则,这些道德准则来自家庭、社会以及自己过去的学习和领悟,因此,大学生并不是没有道德观念,只是现有的道德准则可能存在不明确或偏差,高校德育的作用不是为学生树立新的道德观念,而是消除、纠正他们道德准则的模糊或偏差,这种德育目标与“苏格拉底法”所主张的发现和唤醒学生心中的“潜在真理”,消除错误与模糊认识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2、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高校德育中存在教师高高在上,要求学生完全接受教师指令,无条件服从教师的道德训导的现象。实际上,每个学生的思想状况都是不同的,对道德规范的理解能力、接受程度也是有区别的。对于道德观念、行为规范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不加区别的对所有学生“一刀切”的德育方法,很难实现德育塑造学生高尚灵魂的目的。

苏格拉底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思想状况提出不同的问题,在对话过程中随时根据学生想法的变化改变问题的内容和提问方式。这实际上是承认了学生与教师处于平等的主体地位,不是要求学生必须跟随教师的思路,而是教师跟随学生的思路,在对话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启发、反问的方式使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还是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独立个体,他们可以提出自己独立的观点,也可以对教师的观点进行反驳,师生在平等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从而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提高。

四、“苏格拉底法”在高校德育中的具体应用

在高校德育中应用“苏格拉底法”,要求教师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现自己道德观念的模糊、混乱和偏差并主动进行解决。

发挥学生德育主体性的同时,教师也要加强管理,决不能放任自流。教师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确定他们的道德困惑和缺陷,在实际的德育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具体问题精心设计问题,使问题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能够让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因此“苏格拉底法”与普通的“提问法”是不同的,“提问法”中的问题仅仅对具体问题提出,要求学生给出确定的答案,而“苏格拉底法”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不是真的为了考察学生是否知道答案,也并步要求学生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在不断的提问下,使学生的回答前后出现矛盾,这时再加以反驳,揭穿其中的错误,或者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帮助学生不断修正自己的论点,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应用“苏格拉底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其前提是教师自身具有正确的、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符合的道德水准,为学生树立榜样。同时,教师要时刻关注社会道德观念的变化和学生思想的变动,动态地对学生思想完善的过程进行引导和帮助。

五、“苏格拉底法”在高校德育中应用的意义

“苏格拉底法”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让学生自己做自己的老师,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提升道德水准,从而获得满足感,逐渐获得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

综上所述,“苏格拉底法”有助于高校德育方法的改进和效果的提高,是一种实用而又有效的科学方法,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符合“育人为本”的教育工作规律。

参考文献

[1]李申申。简明外国教育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2]“产婆术”教学法对教学实践的启示。教学与管理2007(1)

[3]【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商务印书馆。1984.

论文作者:黄河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8月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  ;  ;  ;  ;  ;  ;  ;  

“苏格拉底法”在高校德育中的应用论文_黄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