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业重组上演合纵连横,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合纵连横论文,药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小药企难迈破产关
5月下旬,对于北京福来制药厂厂长宋文林来说将是难熬而又充满希望的一段日子。
当了20多年厂长的宋文林遇上了一道坎———福来制药厂今年将被强制关闭,因为这家制药企业已经连续三年亏损,累计负债达到了3000万元,已经上了北京市卫生和医药部门整改和关闭的“黑名单”,大限快到了,200多人将各寻出路。
但是,宋文林心里还有一线希望,那就是,这个月的月底,台湾的客商就要来厂里谈判合资的问题。这是他一直在等待的,也是职工们一直在期盼的,更是政府部门一力要促成的。
其实,宋文林的心情从去年底进行企业经营总盘点后就从来没有“舒服”过,企业亏损严重,一旦真的被关闭、破产,不仅有200多员工直接面临下岗,还有100多退休工人在等着养老。
福来制药厂主要是为一些大中型企业生产上游半成品,创办于1987年,在1992年时曾经辉煌一时。但是,1995年以后,由于参与生产的产品遭受进口原料冲击,销售不振,加上过去没有注意后续发展项目,企业开始翻番似的下滚。
宋文林如今几乎每天都在外面奔波,一是跑医药主管部门,看看有哪些可以通融的办法,比如再宽限一年,力争今年扭亏,“我们既不是产劣售假也不是‘三废’排放不达标企业,只是经营上出了问题,希望政府能放我们一马,我就不信迈不过这道坎。”宋文林对政府主管部门一直抱有一线希望;第二条路就是四处寻找“救命草”,寻求那些大医药企业来兼并收购,比如当年的那些有过合作的大企业集团,“只要不被关闭什么样都行”,宋文林底气不足地说。
其实,2001年将遭遇同样命运的制药企业何止福来制药厂一家,全国共有2100多家,其中制药企业600多家、商业企业1500多家,各占制药企业和商业批发企业总数的10%。
我们可以理解宋文林的心情。
据了解,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此次制定的有关措施相当严厉。如对应予淘汰的落后小企业,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依法吊(注)销其许可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逾期不申请注销登记的要吊(注)销其营业执照;环保部门要吊销其排污许可证;电力部门停止提供生产电力;银行停止提供贷款。地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依法淘汰的落后小企业,优先选择纳入破产计划,享受破产企业有关政策;小企业淘汰后,其设备要就地拆除报废,不得出租、变卖和易地使用;小企业关闭后的善后问题,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投资谁承担风险的原则,依法清理债务;凡不按规定淘汰落后小企业的地区,国家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律停止审批该地区新药厂开办、新药注册、GMP认证和医药企业技改、基建项目。
政府的态度是相当坚决的,问题是,这些企业到底该怎么处置。
我国现有医药生产商6700多家,其中有1000多家医药企业仍在亏损中挣扎,制药企业的“一小二多三低”现象较为严重:一是大多数生产企业规模小,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二是企业数量多,产品低水平重复多;三是大部分生产企业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生产能力低。不仅如此,在生产已严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仍有上万家医院的制剂室在制备各种制剂。
记者曾经采访过河南某县城里的一家制药企业,高高大大的厂房,但是就跟水泥厂差不多,而这样的企业,竟是全县的利税大户、明星企业!能关得掉吗?
北京房山区有一家乡镇企业,在政府的牵线搭桥下,一个外商过来考察,在工厂里转了一圈,一算账,接收的债务和其他的负担,都不如重新买地盖房子,外商摇摇头,走了。
大部分企业,比如具有品牌优势,具有区域优势,或者具有原材料优势,有可能通过兼并和重组而获得新生。
不管怎么说,医药企业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和改造是注定的了。这对有实力
的制药企业来说,不啻是个福音,但是对中小药企来说,今年是个难过的坎。
你方唱罢我登场
因“PPA事件”而扬名的天津中美史克医药公司总经理杨伟强,接到记者电话时的第一句话就是,“忙,太忙了。”忙什么?忙着重组!跟谁重组他没说。
人们不难发现,药企现在最忙的事情也许不是生产和销售,而是重组。
最早打响重组战役的当数财大气粗的三九药业。
去年底,三九投资3000万兼并了四川乐山长征药厂,组建“三九长征”,书写了三九西进入川辉煌的一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三九万荣、三九雅安、三九黄石、三九万东、三九长沙医药公司等,被业内人士评论为最有魄力的举动。
但是,最占便宜的重组却是西安东盛科技的东进战略。启东盖天力生产的“白加黑”其实早已名扬天下,但因为资金问题不得不寻求重组,正当此时,东盛科技送来了“秋波”,两家一拍即合。不久即发生了“感冒药PPA事件”,“康泰克”被叫停,感冒药市场出现真空,“白加黑”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东盛科技的便宜占大了。
最经典的收购是清华紫光集团去年底购买了古汉集团2418万国家股,二者的产品互为补充,资源共享。入主古汉集团后,紫光集团陆续将药业方面的优质资产注入其中,增强了市场竞争能力。紧接着,紫光生物、浙江医药和百科药业三家医药上市公司发起成立“清华紫光医药联盟”,在产品经营和资本运营两方面展开全面合作,有媒体称这种联盟是中国药业大重组前的预演。
还有,重庆太极集团收购了重庆桐君阁全部国有股;山东东阿阿胶集团成功收购阿华制药厂;云南制药厂收购丽江、大理、文山三家制药厂,组建了云南白药集团公司;南京医药(集团)和金陵制药(集团)重组并成南京医药产业(集团)公司;山东新华制药集团和山东鲁抗医药集团公司合并而成新华鲁抗药业,等等。虽说这些都是地区内的重组,但重组后表现出的咄咄逼人的气势,着实令业内人士刮目相看。
以上这些或联盟、或被收购、被托管的企业在行业内都曾名噪一时,那么上述事件究竟意味着什么?
北京医药经济研究所于广田分析认为,我国医药产业已进入典型的过剩经济时代,这种过剩是一种结构过剩,即大量的低水平重复投资所造成的低档次产品的过剩。全国目前有6700多家制药企业,片剂、胶囊、输液、粉针和水针的设备利用率均不足50%,大量产品处于恶性竞争状态,企业利润率逐年下降。
于广田指出,医药行业的重新整合正是在加入WTO的国际背景和医药制度改革的国内背景下的必然选择。首先,“十五”规划强调医药行业培养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这就为加速中国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的战略转变、加强制药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发展联合提供了可能;其次,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扩大了用药市场。医疗支出由国家、保险公司、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势必会增加个人的医疗支出比例,自费购药群体将迅速增长,药品市场总需求也将随之迅速上升;第三,药品降价促进产品结构升级。大部分规模小、技术水平低、重复生产型的化学与生物制药企业将在竞争大潮中逐步遭到淘汰,那些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生产上规模、营销网络发达的企业将在日益严峻的市场条件下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第四,“入世”压力推动行业要素重组。“入世”后对国内化学制药、生物制药两个子行业冲击较大,为应对跨国医药公司的竞争,相关企业必须利用资本市场开展资本运营,通过要素重组主动拓展新形势下的生存空间。
中国医药经济研究学会的佟学指出,如果政府不干预,中国的医药市场将在五年内完全被国际医药大公司操纵。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国内药企掀起了新一轮的兼并重组高潮,就算是知名的厂家,为求得更大发展,也未能幸免地被卷入重组的行列。经过重组后的优胜劣汰,一批巨型的、有竞争力的集团公司将出现,而一大批小的、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将被挤出制药行业。
来自国家经贸委的一份材料表明,制药行业从来就是一个集约化、国际化程度极高的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全球制药行业就掀起了兼并、购并、重组浪潮,通过资产集中、经营统一、产业整合等方式,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如英国葛兰素公司以191亿美元兼并了威尔康公司,瑞士山道士公司与汽巴—嘉基以600亿美元的资产合并成立诺华公司,默克公司耗资66亿美元兼并Medco公司。现世界排名前10位的制药企业每年的销售量均超过50亿美金,仅英国葛兰素公司1995年的销售额就达到125.7亿美元,比我国当年所有制药厂的年销售金额还要多。
据此,有专家指出,面对国外医药企业的虎视眈眈,我国的医药企业被动的躲避是不可取的,而今之计只有挺身而出,主动进行行业重组,增强自身实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入世”后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跑马圈地埋隐患
中国药企将会越做越大,这似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也许人们不会忘掉,2000年的市场
炒作明星———哈尔滨医药集团。一年中,哈药集团砸出11亿广告费,并以此拉动起64亿元的销售收入,虽然与销售额增幅不成比例的利润引来诸多质疑,但“哈药”的名字终于在狂轰烂炸和议论纷纷之后被人们记住。按照哈药集团总经理刘存周的计划,哈药已经可以向全国“最大”的目标冲击,而更长远的计划是在未来的5年中进入世界医药企业50强。三九集团日前宣称,将贷款10亿元,计划在2~3年内建立5000~10000家药品连锁店。丽珠集团已经组建了“丽珠药房连锁经营有限公司”,并计划用五年时间在全国20个重点城市建立1000家连锁店。海王生物的海王星晨(连锁)健康药房在已有的基础上,计划在2~3年内建立500家连锁店,同时采取多元化合作模式发展跨区域连锁经营,已经先后与北京同仁堂、中国医药集团广州分公司合作开设了连锁店,目前正以平均每月开办5家药店的速度在沿海城市着力布点。福星实业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国建立5000家连锁店,已经和全国最大的超市公司联华超市采取“零售药店与普通商业企业合作”的形式,组建了“上海联华复兴药品零售连锁经营有限公司”,旨在通过联华在上海和外省市的物流配送体系和600多家超市网点快速实现跨区域连锁。重庆太极集团已经通过下属两家跨省市区连锁药店和天诚大药房占得制高点,目前已建成连锁药店共计500家,占领了跨省市连锁药店近10%的份额,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跨区域连锁药店。
不难看出,中国药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开始“跑马圈地”式的零售连锁运动。
对此,华夏证券研究所崇松先生分析认为,第一,我国现阶段的医药市场,已经打破了过去计划经济模式,形成了广泛、复杂、多渠道的市场格局。第二,药品分类管理使得市场从处方药向非处方药市场转移。第三,《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使得消费结构由公费医疗向自费及保险为主转移,“医药分业”、“医院用药总量控制”等使得外资药、国产药的比例面临重新调整,这一切,逼迫我国药业把营销实力当成了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生命力的筹码。
有的专家分析指出,医药企业具有技术高度密集、资金高度密集、利润和风险共存等产业特点,研制一个新药所付出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都非常巨大。而且,科学进步在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盲目追求科技创新,企业经营业绩难有保障,盲目追求市场利润,又很可能出现产品突然被淘汰的困境,何况中国目前的新药开发和产业氛围尚未完全符合国际惯例,创新道路将非常漫长和曲折。所以,中国企业还是“识时务者为俊
杰”,避外企之锋芒,走自己的道路,而精于营销是最容易抢得先机的。
有专家指出,由于我国药企具有成本、管理、规模扩张以及非处方药市场空间等方面的优势,零售渠道成为医药流通的又一生存空间,从而也变成了制药企业抢占市场的首选途径。
但是有人立即提出质疑,从2000年来看,我国医药流通的平均利润率为0.67%,远远低于生产企业8.22%的平均利润率,在众多医药生产企业纷纷涉足医药流通领域的情况下,医药流通能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吗?何况,我国药企研发能力不够,新药品种少,在有限的品种上展开大规模的竞争,无疑是自相残杀,既不符合我国的产业政策,也不利于我国药业的整体进步。
因此,专家指出,这样的努力根本不能解除中国药企的“内忧外患”,比如,沃尔马、家乐福之类的外资零售连锁企业对中国传统商业的冲击,将来会不会在外资医药分销领域中出现?
至少目前,这一切还都是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