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的综合现实:文科综合中历史评论的三维解读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基本的综合现实:文科综合中历史评论的三维解读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基础性 综合性 现实性——文科综合中历史复习的三维释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现实性论文,基础性论文,释义论文,综合性论文,文科综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基础性

1.1 掌握基本线索,宏观把握基础知识。

首先要疏通纲目,宏观驾驭教材。如,我们通过仔细分析《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的纲目,便可将本册基本线索及主要内容总结如下: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迫切要求打开中国大门,悍然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此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其中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我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太平军后,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加剧。随着近代企业的出现,中国资本主义产生了。19世纪晚期,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更加疯狂地对外扩张,法、日分别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中法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康、梁为代表的维新派和农民阶级分别领导了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孙中山上书失败后,由改良转为革命,以他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推向高潮。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在中共推动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四大革命阶级联合进行的大革命兴起了。尽管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大革命以失败告终。其次要在明了本学科知识体系的前提下弄清基本线索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世界近代史从纵向联系看可分为资本主义发展史、无产阶级运动史、民族解放运动史和国际关系史四个专题即四条基本线索。资本主义发展线索是其中的主体内容;因为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资本家对内剥削工人,引起无产阶级运动;对外掠夺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引起民族解放运动;另外,资本主义列强之间争夺霸权、无产阶级要求加强国际团结以及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反侵略斗争共同构成国际关系史。

1.2 狠抓主干知识,深刻理解基本内容。我认为主干知识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意义或者是转折性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

如西汉初年汉高祖、汉景帝、汉武帝在王国问题上的不同态度,唐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等都具有承前启后的重大历史意义。又如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的编户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一条鞭法、地丁银等在税制改革中都具有不同程度地转折性意义。另一种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土地政策、统一战线的发展历程、党的主要会议,世界史中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进程等。

狠抓主干知识,要求我们在复习中首先要注意把握主干知识的内涵与外延。主干知识的内涵是指最能反映其本质属性的根本特征,外延是指与其本质属性相关的普遍联系。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基本的政治制度,是我们复习中所必须掌握的主干知识,其内涵是:专制主义是指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全国的最高统治权集中在君主一人手中;中央集权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央对地方拥有统帅权,地方听命于中央。其外延从宏观上看,可分为确立、巩固、完善、发展、空前强化五个阶段;从微观考察,会发现到每一阶段的侧重点是不同的,有的侧重于“专制”,有的侧重于“中央集权”,同时还要分析具有这一不同点的原因。其次要注意将主干知识系统化。如,学生普遍感到头痛的《北洋军阀的统治》这一章,我们可以用“三继续一转变”将主干知识进行系统归纳。首先:资产阶级革命派继续革命,孙中山等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领导了一系列的反抗斗争,但最终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中国革命必须寻找新出路——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其次:帝国主义继续加紧侵略,北洋军阀的统治又相当黑暗,这意味着新的革命也必须反帝反封建;最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继续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民主主义革命准备了崭新的领导阶段——无产阶级。综上所述,革命即将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全章主干知识自然凸现。

1.3 培养创造思维,灵活运用基础知识。

我认为,综合的意义是将原有知识中的各个组成部分和新知识重新组合,将一种原先不大清楚的模式或结构,改组成一个新的、更清晰的整体。历史学科的综合,主要指“把各种历史知识要素和成分重新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即把不同部分的有关历史知识整合成一个新的体系”。可见,综合是具有创造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必须灵活运用基础知识,不断地对相关材料大胆进行分类或组织,从中找出联系,发现规律,重新构建,进行创造性的加工整理,从而使教材中的文字“活”起来,“立体化”起来。培养创造思维的复习方法很多,现介绍两种:1.利用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复习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时,我们便可利用如下三则材料:一、“我皇即日复大柄,义和团民是忠臣,等待逐尽洋人后,即当回转归山林。”二、“团民仇教,合门惨戮,虽妇婴亦纵横数十刀。”三、“拆铁路,拔电杆,旋再破坏大轮船。”2.归纳类比,分解重组,激励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归纳、演绎、类比等多种逻辑分析手段探索和发现新规律。其方法可以对一定史实进行类比(如,孙中山具有资产阶级革命家的两面性,甘地、凯末尔也有这一特性吗?)、归纳(如,以典型国家分析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英法等国是重在推翻封建主义;美国是重在推翻殖民统治和扫除奴隶制种植园经济制度,从而归纳出资产阶级革命最本质的特征是扫清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分解(如,“交子”为何出现于四川?原因是经济的发展需要。具体可分解为A.丝织业的发达:汉时丝绸、三国蜀锦;B.“蜀道难”,交通不便;C.金属矿产不多等)、重组(如,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统一战线”的建立,可从必要性、可能性两方面拆合其历史背景)。这些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同时更为重要的是灵活运用了基础知识。

2.综合性

2.1 历史知识构架的生成要有综合意识。

1.知识结构的整合突出单科综合意识。历史知识构架包括知识结构和知识框架。这就要求我们在重新构建知识结构时要突出学科综合意识。如,在复习“一战后的资本主义世界”这一节时,史学界认为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时期,从学科内综合的要求分析,“相对稳定”表现在:(1)经济开始得到一定的恢复或繁荣,如法国经济状况好转,美国经济极度繁荣。(2)政局趋于稳定,资本主义各国的无产阶级在1918~1923年掀起的革命高潮已经过去。(3)国际关系上列强的矛盾暂时得到缓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但稳定是“相对”的:一是时间短暂;二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虚假繁荣孕育着危机;三是政治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也从未停止过,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消除;四是国际关系上列强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隐含着诸多矛盾,社会主义的苏联与资本主义世界处于对峙状态;五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革命斗争从未中断,如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2.阶段特征的归纳体现跨学科综合思想。历史阶段特征是对具有阶段性的长时段的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是区别于其他历史阶段的特性。如,综合分析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时期,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和统治的日益腐朽(政治)。(2)商品经济活跃,在此基础上,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经济)。(3)“均田”口号的提出,表明农民反封建斗争已触及到封建土地所有制这个根本问题(阶级斗争)。(4)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及文学作品盛行(思想文化)。(5)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落后于世界进步潮流(外交)。这样的分析,便很好地体现了历史与政治学科综合的思想,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史论结合能力都可以得到培养和诱发。

2.2 历史问题的分析要有综合思维。

1.多角度、多层次地分析历史问题。如,分析“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这一历史问题时,我们便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进行:(1)经济基础。美国较好地利用了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两次资产阶级革命调整了生产关系,解放了生产力;垄断组织高度发展更易于克服生产的无计划性与盲目性。(2)上层建筑。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即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保障了社会的长期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3)资源与市场。煤、铁矿、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源源不断的欧亚移民提供了丰富的人力、人才资源。领土扩大和西部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同时,美国领土两边濒临大洋,战争威胁少,发展环境好。(4)历史条件。封建历史残余(如法国小农经济、俄国农奴制残余等)少,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阻碍小。2.运用跨学科知识分析历史问题。如对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圈地运动”进行分析,从地理学角度看,英国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温夏凉,年温差小,全年多雨。这种气候不利于小麦、玉米等谷物的成熟,但对多汁草的生长却十分有利,所以牧羊业得以迅速发展。从政治学角度看,“圈地运动”的推行体现了经济与政治的辩证关系: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原料羊毛,同时也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这就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利用政治和法律手段,大规模推行“圈地运动”。政治对经济具有反作用,资本主义国家大规模推行“圈地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而更好地实现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复习中运用历史知识来说明有关地理、政治现象。

2.3 历史专题的选取要有综合意义。

即有利于切合跨学科知识交叉点。在原有高考模式指引下,专题复习属于第二轮复习,且专题的划分大致按如下原则进行:一是按历史知识的不同属性划分,如“中国古代的政治”“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文化”等;二是按历史发展所呈现出来的基本线索划分,如“近现代资本主义列强的侵华”“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等;三是按分属不同阶级利益的政治集团从不同国家及地区的历史沿革划分。总之,教材“处处皆专题”,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时时留心专题”。

3.现实性

众所周知,高考文科综合命题非常重视“当今社会人类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的诸多问题,要求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综合命题均表现出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的、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主体设计思想,其意旨在引导学生关注国家、世界和人类的命运,做到学以致用,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总之,文科综合试卷洋溢着浓浓的时代气息,体现着鲜明的现实特点。因此,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强调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3.1 突出对重要史实认识的现实性。

历史复习中要以历史的眼光和现实问题意识来解读有关历史知识。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注意历史发展的特点在现实问题中的体现。如,水利问题是中国历史的重大问题,复习时以现实问题立意将历史上兴修的水利工程分为四大类:一是减灾类(如,大禹治水、汉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吴越王治理钱塘江、新中国成立后治理淮河);二是灌溉类(如,战国时秦国修郑国渠、西汉时六辅渠、白渠的开凿),三是交通类(如,秦始皇修灵渠、隋大运河的开通、元会通河和通惠河的开凿),四是综合类(如,战国时秦国修都江堰综合防洪和灌溉、三国时诸葛亮在都江堰设堰官)。现实中三峡工程除体现了历史上水利工程的特点以外,还增加了发电、旅游、养殖、跨区域调水等综合功能。还有,以大运河为主要通道的南水北调工程,使古老的大运河焕发出新活力。另一方面要以客观现实的眼光重新评价历史事件。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对于垄断组织的评价,传统的看法是垄断一无是处,是垂死腐朽的,但现实证明垄断的产生局部地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

3.2 注意对重大现实问题进行历史分析。

我们要不断关注现实问题,关注时事热点,努力寻找其历史联系,并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现实功能。如,令人忧虑的现状——资源问题(历史上殖民国家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和破坏),国际舞台上的动态因子——民族问题(历史上局部战争、地区冲突不断),伸向文明的黑手——恐怖主义问题(法西斯就是当年最大的恐怖势力、希特勒就是当年最大的恐怖分子),现代文明的毒瘤——腐败问题(古代史上的反腐措施),失落的现代文明——道德滑坡问题(孔子“仁”的现实意义),不可阻挡的潮流——经济全球化问题(新航路的开辟、工业革命的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人类永恒的主题——和平与发展问题(对历史上战争的思考)……

但是,许多重大的现实问题往往并不是很直接地显示在高考卷面上,而是用一种“意在此,言在彼”“声东击西”的较为隐蔽的方式表现出来。如,2003年文综卷中通过“土地政策”“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两组选择题来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探索活动及党的建设这一重大命题。历史学科作为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高扬的人文精神,显著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借鉴功能以及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等德育功能,在现实社会中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充分挖掘历史与现实的隐性联系,做现实生活的“有心人”,充分认识到历史的社会现实功能。

3.3 从现代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发展的进程。

现代化范式对近年高考历史命题改革的影响已日渐明显。高考试题要有时代性,历史试题重视现代化进程是很自然的事。高考命题要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历史试题受现代化新范式的影响在情理之中。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我们有必要从现代化的角度重新审视历史发展的进程。什么是现代化?著名历史学家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具体地说,这是以现代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推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革的进程。”简单地讲,现代化就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生活观念、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在中国近代发展史上,存在着很多的线索。以往,我们常以“两种矛盾”和“两个过程”这根线索来贯穿中国近代史。但从现代化的角度重新审视,我们发现中国的现代化才是贯穿始终的最根本的线索。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所作的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由此可见,反侵略,争取民族解放;反封建,争取民主权利;求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是中国近代史的主题。在复习中,围绕这一主题,将中国近代史进行重新整理,具体说来,就是要把政治斗争史知识用政治民主化的线索重新梳理,把经济史知识按经济现代化(主要是工业化)的线索重新梳理,把文化史和社会生活史知识按文化现代化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线索贯穿起来。知识内容基本上还是教材上那些,但体系要变,思考问题的角度要变。

同样,世界近代史的线索也是纷繁复杂的,但从现代化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反映这一历史进程最根本的因素。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在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和资本主义统治基础的巩固的条件下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世界殖民体系和全球性的国际关系。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实质是现代化进程。长达300年的工场手工业时期,是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社会转型时期,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准备时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是在19世纪长达100年的时间里,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完成的。在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条件下世界形成为一个整体。至于世界现代史,则更是一部世界人民赶超世界现代化潮流的历史!

标签:;  ;  ;  ;  ;  ;  ;  ;  ;  ;  ;  

基本的综合现实:文科综合中历史评论的三维解读_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