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李秀娟

辽宁健康产业集团本钢总医院 血透室 117000

摘要:目的:观察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将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88例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4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风险管理。比较两组护理管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以及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等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显著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出现,改善了护理质量,另外还改善了护理满意度,缓和了护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风险管理;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临床效果

尿毒症是临床中终末期肾脏患者共有的症状,其已成为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大约有1.2亿慢性肾脏疾病患者,其中约1/50患者会发展为尿毒症[1]。如今,临床中治疗尿毒症的手段主要为血液透析。因大多数患者的病情较重,自身免疫力较低,再加上血液透析并非在生理状态下操作,因此往往伴有一定的风险,所以做好护理管理工作对于改善预后质量,保障患者的身体健康意义重大[2]。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将我院2017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88例行血液透析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44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21~72岁,平均年龄:44.19±1.86岁;疾病类型:20例糖尿病、24例慢性肾脏病;对照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22~75岁,平均年龄:44.36±1.94岁;疾病类型:19例糖尿病、25例慢性肾脏病。纳入标准:(1)透析时间大于3个月者;(2)符合相关诊断标准者;(3)同意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1)伴有恶性肿瘤者;(2)伴严重心脏疾病者;(3)伴重度感染者;(4)伴急性肾损伤者。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管理,主要包括评估患者病情程度、抢救以及常规健康教育等方面。观察组行精细化护理管理干预,主要内容包括:(1)护士长应注意完善科室管理制度,严格规范操作流程,提高对科室相关人员、仪器的管理力度。另外还应加强对缺陷以及漏洞发生率高的环节进行细节化管理,从而严格预防操作风险的出现。同时护士长还应对分级风险进一步细化,完善风险预警机制,提高相关人员的细节以及风险意识;(2)护理人员方面:护士的综合水平是影响护理工作的关键因素,科室应定期对护士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法律意识以及责任意识,从而提高护理质量;另外护士长应注意把控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充分落实医院及科室管理规章制度,分析、解决工作过程中的潜在危险因素,提高护士对事件的应变能力;(3)工作流程方面:护士长应主动查阅相关文献,同时结合科室疾病的特点等方面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流程。首先在护理时,应要求护理人员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程度,切忌单纯依靠患者口述症状等进行判断,同时还应检查患者的病历、实验室结果等给予全方位的评估。护士长在制定护理方案时,应注意提高对潜在风险的防范管理力度;而且护理时,护士应注意对患者的心理状态、饮食以及生活指导等方面进行干预,以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4)管理制度方面:科学、合理以及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对于提高护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护士长应在严格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的前提下,制定人性化的管理制度,如可通过护士工作时间、资历经验以及学历等方面进行分级并安排合适的岗位。对于经验丰富、年资较高历的护士,可使其负责危重症患者,同时指导、监督低资历护士的相关工作;中等资历护士可负责检查患者病情等;低资历护士则可负责常规护理以及安全管理等工作;(5)工作评价方面:护士长应定期对护士日常工作给予评价,主要内容包括:记录书写情况、病房管理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等方面。并设置相应奖惩制度,提高护士工作的积极性,进而改善护理质量。

1.3观察指标 (1)护理管理质量评分:主要有形象与职业素养、操作技术、患者的知情度、职业水准以及巡访率等九项,每项分为0~10 分,分数越高提示管理质量水平越好;(2)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3)护理满意度评分;(4)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分析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分析 观察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2两组护理质量分析 观察组护理风险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以及护理投诉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55%(2/44)、(92.54±2.34)分、2.27%(1/44);对照组分别为22.72%(10/44)、(76.83±2.56)分、18.18%(8/44);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

3.讨论

目前,血液透析已经成为维持尿毒症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手段,其不仅能够清除机体代谢废物,另外还可保护残肾功能[3]。若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则极易发生危险因素,因此血液透析前,医护人员应将潜在的风险因素进行排除[4]。另外随着透析时间的上升,各类并发症如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发生率不断增加,所以如何有效改善治疗、护理质量,对于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的意义[5]。常规护理管理常常会忽视工作中的风险和隐患,不利于护理水平的提高。我院积极引进风险管理理念,利用风险管理干预有效降低了风险事件发生率,保障了患者的身体健康[6]。风险护理管理严格遵守科学与程序化的管理原则,利用细化各种管理流程以提高管理水平。该管理模式可以明显减少科室的护理成本,避免了人力资源的浪费。另外该模式还可提高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改善其专业水平以及发现风险事件的能力。为进一步降低意外情况的出现,笔者认为科室还应制定应急方案,多方面、全方位地预防风险事件的出现。总之,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显著降低护理风险事件的出现,改善了护理质量,另外还改善了护理满意度,缓和了护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林秀梅. 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 8(14):263-264.

2. 刘海静.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医药前沿,2017,(2):374-375.

3.崔红丽, 王锋利.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17):232-233.

4.牛莉.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 2015, 13(49):114-116.

5.李中华. 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 大家健康:学术版 , 2015, 7(15):249.

6.徐庭洪. 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8,22 (12): 1691-1692.

论文作者:李秀娟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  ;  ;  ;  ;  ;  ;  ;  

风险管理在血液透析护理管理中的应用分析论文_李秀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