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与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和特异性分析论文_王曼

湖南省脑科医院 湖南省长沙市 410007

【摘 要】目的:分析CT与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和特异性。方法:本次选择对象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64例,时间在2017年3月直至2018年3月之间,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析CT与MRI检测,最后对诊断结果的差异性进行总结。结果:比对MRI和CT检测后的特异性、敏感性和检出率,前者显著高于后者,2组间相比较,P<0.05。比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典型征象显示情况,MRI组的骨髓水肿、线样征和骨小梁模糊显示状况较比CT更优,2组间相比较,P<0.05。结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应用MRI较比CT更具优势,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值得研究。

【关键词】CT;MRI;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价值;特异性

在骨科疾病中股骨头缺血坏死较为常见,且该疾病在中老年人有较高的发生率。该疾病的引发因素与外伤、酗酒存在相应的关系,同时与肾上腺皮质激素有着直接关系。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临床特征表现为:单侧压痛、双侧髓部伴有压痛,部分患者的自由活动受到限制[1]。依据ARCO法可将该疾病进行合理划分,即1至4个阶段,其中2阶段以内的患者均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由于该时期的股骨头形态未发生变化,因此若错过最佳治疗时期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由此可见,尽早诊断对治疗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2]。为此,本院对CT与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和特异性进行分析,并总结分析结果,具体情况见下文描述。

1 基线资料与方法

1.1基线资料

参与本次研究的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64例(120髋),时间在2017年3月直至2018年3月之间。最大年龄为79岁,最小年龄为45岁,年龄均值统计后为(58.4士1.3)岁。其中65髋为早期,55髋为晚期。经核实后50例患者为单侧,14例患者为双侧。所有患者均伴有以下症状,如:髋关节屈曲不佳、久站时间较短,外展外旋活动受到限制,部分患者还会伴有不同程度的髋部疼痛和关节僵硬,自由活动受限等。

1.2 纳入和剔除依据

入选:所有患者的疾病均由临床证实,与股骨头坏死诊断依据相符,对此次研究知情。

剔除:将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排除,具有较差的配合度,由于多种因素中途退出的患者。

1.3 方法

CT:使用的仪器为Emotion64层螺旋CT机,在检查期间需让患者保持适宜体位,如:仰卧位,上缘、下缘分别为髋臼和粗隆。利用横段位扫描方式对患者进行检查,层厚参数为5mm,层间距参数为5mm,矩阵参数设置在512×512,之后经骨窗和软组织窗进行观察。

MRI:利用1.5T磁共振扫描仪,仪器为飞利浦,之后将参数合理设置,场强参数为1.5T,之后设置体部线圈参数,其中T1横断面和冠状面加权成像为SE序列;T2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加权成像为TSE序列,STIR序列冠状面成像。

1.4 指标的判定依据[3]

对比且分析两组(CT组和MRI组)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检出率。

对比且分析两组(CT组和MRI组)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的典型征象显示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对CT组和MRI组患者计数资料(敏感性、特异性、检出率、典型征象显示情况),采用百分比形式进行卡方检验,核对数据软件选择SPSS21.0软件,当患者的研究指标存在明显差异时,采用P值小于0.05表示。

2 结果

2.1 MRI与CT检测后的检出情况

对比两种方法检测后的检出率,MRI98.4%显著高于CT的71.9%,组间数据比对判定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3 讨论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引发因素与长期使用激素和外伤有着直接关系,若不能尽早治疗会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危及。因此,临床需对该类患者尽早诊断和尽早治疗,其不仅可将临床症状得以缓解,同时可使病情得以改善。与此同时,可对股骨头塌陷的发生进行有效预防,有效恢复髋关节功能[4]。

近年来,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疾病的方法呈多样性,其中CT和MRI应用较为广泛。本次数据结果表明:MRI诊断的患者,检出率98.4%显著高于CT的71.9%,敏感性和特异性(93.8%、85.9%)较比CT诊断的(81.3%、70.3%)更高,组间数据比对判定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骨髓水肿、线样征和骨小梁模糊显示状况来看,MRI诊断优于CT,组间数据比对判定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早期病变诊断应用MRI检查可将敏感性、准确率和特异性提高。

MRI属于全新的诊断技术,且在各类疾病中广泛应用,通过原子核自旋运动和磁场作用经射频脉冲生成信号,之后利用探测器进行检测,最后将其在计算机中录入,后期处理成像对疾病予以诊断[5]。CT诊断具有较低的特异性,尤其是股骨结构和骨密度未见异常,若细胞发生坏死会增加寻找难度,若缺血时间达到7天实施CT诊断可将病因发现。实施MRI检查可将反应区域、异常现象清晰显示,同时该方法的成像为全方位,不仅可将生化病理信息予以提供,同时可将病变部位解剖形态发生的变化清晰显示[6]。提示:MRI诊断较比CT更具有针对性。

总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应用MRI较比CT更具优势,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值得研究。

参考文献:

[1] 任勇,母其文,陈世孝等.CT、MRI在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运用价值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8):1454-1456.

[2] 侯新民,吕仁发,夏桂芳等.CT与MRI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多中心对比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6):95-97.

[3] 丁琴妹.X线、CT及MRI对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价值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6):784-785.

[4] 岑炳欣.CT与MRI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J].临床医学工程,2017,24(11):1519-1520.

[5] 张乃胜.CT与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25(5):828-830.

[6] 贾学磊,王乐玲.X线、CT及MRI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作用对比[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9):141-141.

论文作者:王曼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18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9

标签:;  ;  ;  ;  ;  ;  ;  ;  

CT与MRI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和特异性分析论文_王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