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申请量与我国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专利申请论文,主体论文,地位论文,我国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从企业到政府已经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技术创新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科技企业的研发能力关系着国内、国际资本的流向,关系着未来经济发展的格局,甚至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前途。发明专利技术的拥有量是衡量一个企业和一个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最好尺码,本文拟通过国家和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变化的对比,探讨和分析我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
一、客观看待我国发明专利拥有量和结构的变化
自于1985年专利法正式实施,至今已20年。到2004年底,我国专利受理总量累计已达到2284925件,从专利法实施到2000年年初的15年间,我国专利申请总量达到第一个100万件,此后仅仅过了4年多时间,中国专利申请总量再度突破100万件,专利申请总量以极快的速度递增,特别是2002年以后,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开始超过国外,充分显示了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在不断提高。
从图1所反映的美、日、韩、中四国近30年各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或授权量)变动趋势看,我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同美国和日本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但在发展速度上,近期中国发明申请量的增速明显高于美国和日本。中国和韩国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基本处于同一发展水平,韩国1978年实施专利法,比中国早7年,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2000年以后中韩两国发明专利申请量均以较快的速度递增,但对比中韩两国发明专利申请结构的变化,则发现中国和韩国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结构有很大区别。
表1反映了我国专利法实施以后若干年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分类情况。我国职务发明的比例不超过40%,2004年我国职务发明专利申请也只占到39.9%,而一些发达国家职务发明专利往往高达90%。在我国不到40%的职务发明专利申请中工矿企业所占比例有较大的提高,2004年占到81%,即使按这样的比例,从全国来讲工矿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实际只占到30%。我们对韩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韩国最大的电子公司三星电子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比较,结果显示,三星电子一家公司在韩国整个国家发明专利申请量中就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从1985年开始,三星电子发明专利申请量占韩国总发明申请量的9.21%,其后的15年间三星电子发明专利申请量几乎占韩国总发明专利申请量的20%以上,发明专利申请量较大的年份几乎占韩国总发明专利申请量的1/4。而通过国内著名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在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中所占比重的比较,可以看出,我国著名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在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中占的比例很小。2002年发明专利申请量最大的华为公司也只占全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的2.96%。
表1发明专利申请量分类(%)
发明申请按主体分类 1985年 1990年 1997年
2000年
2004年
职务发明46.031.833.3 38.0 39.9
非职务分明 54.068.266.7 62.0 60.1
大专院校35.511.514.9 5.5 11.7
科研单位33.120.629.7 7.7 6.0
工矿企业26.051.352.7 85.9 81.0
机关团体 5.416.7 2.6 0.9 1.3
资料来源:中国专利统计年报。
上述分析说明我国的技术创新多半还不是企业行为,并未形成企业依市场的变化进行产品开发,从而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进一步加速对创新的投入这样一个良性发展的闭环,发明主体与企业和生产相互脱节,企业新产品的开发相对能力薄弱。国外的专利研发大都是由企业进行的,科研人员和科研开发的经费均来自企业,企业依据市场调查,开发出创新成果,并以此谋取利润,再通过获得的利润弥补前期科研的投入,并为下一轮的科研进行资本积累,科技创新由此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相比之下中国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还远远没有确立起来。2004年我国共有大中企业2.33万个,如果按照30%的比例计算,2004年我国工矿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大约为2万件,2.33个大中企业平均每个企业只有不到1件。实际上,我国的大型企业中排在前面的都是能源等垄断行业的企业,而不是拥有较大的资本规模和强大的研发队伍的跨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如果继续维持这样的状态,我们企业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困难,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很难迈上新的台阶。非职务发明在研发、投资、实施条件、市场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都受到限制,虽然国内的一些科研机构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但科研院所的市场开发导向不明,并未完全按照市场的要求从事技术创新,造成了科研资源的极大浪费。
此外,各国往往把较重要的发明专拿到美国申请专利,因此各国或公司获得美国发明专利的数量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专利技术质量的重要的标志。图2所反映的是中国和韩国获得美国发明专利数量的对比。对比反映出了我国专利申请质量也是比较低的,甚至远远低于韩国的三星电子一个公司在美国的授权量。我国申请国外专利最多的企业是华为公司,华为公司获得美国专利最多的一年也只有几件。说明我国发明专利申请中商业价值低的非核心技术较多,真正能给企业和国家带来竞争优势的,有商业价值的创新技术则很少,其中还有一些是经不起竞争对手有效性攻击的垃圾专利,这些垃圾专利很大程度上不可能实施,在国内发明申请总量中也占一定比例。
二、国内外典型企业发明专利拥有量变化的对比分析
1.技术创新主导三星电子公司和索尼公司的兴衰。
韩国著名企业三星集团公司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发展前期(1938年~1970年)。三星公司成立于1938年,1950年三星开始经营民生必需品,60年代进入电子和金融行业。(2)转型期(1969年~1990年)。这一时期以三星电子成立为标志,三星电子成立于1969年,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三星公司进入重工业和化学领域,20世纪80年代进入半导体领域,这一时期内,三星公司一直奉行着总成本领先的竞争战略,以“批量生产、提高销路、降低成本、扩大规模、出口为主”为目标,谋求价格制胜,以廉价劳动力的成本优势扮演着制造工厂的角色。(3)成熟期。这一时期是从90年代开始,是三星公司腾飞的时期,其业务以电子和金融行业为主。在短短十几年间,三星电子掌握了强大的核心技术能力,以惊人的发展速度成为全球品牌价值上升最快的公司。在三星公司的发展过程中,专利拥有量的变化成为了企业兴衰的指示器。
三星集团和三星电子发明专利申请量几乎是重合的,三星集团后期的发展主要依赖三星电子公司的发展。图3表明,1974年~1990年,也就是三星企业发展的前两个阶段,其发明专利申请量处在相当低的水平,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增长趋势缓慢。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明显的上升,1995年~2000年其发明专利处于一个高峰期,尤其是1994年~1997年增长异常迅猛,平均增速几乎达到100%,这为其今后几年的腾飞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实际上,20世纪90年代初,三星电子只是一家做OEM和购买外国芯片进行组装的普通电子产品公司,但其已经意识到中国将逐步取代韩国和东南亚作为世界工厂,三星电子要想继续发展,一定要另辟蹊径,走以创新为核心的道路。1995年~2000年这段期间,三星电子顶着全球半导体产品价格大跳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自身问题带来的长达7年的巨额亏损,密切关注信息业的总体发展趋势,及时发现新的市场增长点,一下越上了几个台阶,成为了世界级的跨国企业。
从图3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三星公司仍处于发展前期和转型期的时候,索尼公司就以每年发明专利申请量高出三星1到3千件的水平发展着,两个企业都曾经历了漫长的缓慢增长,均在1990年和1994年出现了上升的拐点,1990年~1994年两家企业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发展速度几乎同步。但到了1994年第二个上升拐点出现后,韩国的三星电子公司抓住了机遇,出现了第二个高峰,而日本的索尼公司虽然也有增长,但是从数量上,特别是质量上都没有达到三星的水平。1995年以后,三星公司以全部的精力投入新产品的开发,发明专利申请量远远超过索尼,即使在2000年以后两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又一次持平,但三星的实力已经使其迈入了更高的发展阶段。索尼公司从1995年后的10年间,专利申请量基本持平,且有下降的趋势,2003和2004两年下降的趋势尤其明显,三星电子则继续超过索尼,由此索尼公司业绩下滑和股价下跌就不足为奇了。索尼曾一度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电子消费品制造商,但现在却在数个主要市场丧失了领先地位,主要就是不掌控核心技术。发明专利拥有量的变化成为了两个企业发展过程的指示器,揭示了企业兴衰的全过程。
2.国内品牌企业技术创新进程的比较分析。
国内三个著名品牌企业海尔、联想、华为发明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企业的前列,图4展示了海尔、联想、华为三家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发展变化。三个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的总体发展呈现出缓慢增长到大幅度上升的发展趋势,表明三家企业均处于成长期,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但企业的创新意识并不完全一致。
海尔从一个亏损百万的企业,成长为全球营业额突破1000亿元的中国第一个亿级规模的自主品牌,技术创新是其增强竞争力的源泉,是名牌产品的核心要素。图4显示,1995年以后,海尔专利申请量有较大的增长,但此后的十年间创新数量一直在同一水平徘徊。虽然其规模不断扩大,但利润的增长空间实际上并不大。三星电子2003年营业额较前一年增长32%,而利润较前一年增长138%。联想是中国电子行业的一面旗帜,但联想一直以技工贸相结合为其企业经营的主导,近几年又涉足玻璃、房地产等领域。作为电子行业的高科技企业,2003年其在科研开发方面的投入只占其营业收入的2.8%,相比三星的8%就显得少之可怜。虽然联想的成长也处于电子行业迅猛发展的时期,但经营规模仍不能超过经营白色家电的海尔,利润的增长上也超不过比其晚起步10年的华为。华为是全球通信业具有领导地位的供应商之一,1995年华为只有5项专利申请,其销售额不过几件,到2001年专利申请量增加到502项超过了海尔位居全国第一。由图4可见,2000年到2003年华为的国内专利申请量以极快的速度增长,2003年达到1568项,海尔和联想分别只有430和450项,华为是中国电子行业申请专利最多的单位,共3718项,其中85%属于发明专利,2003年其营业收入317亿元,利润30多亿元,同比增长42%,远远高于海尔和联想等老牌企业。
如果将中国的名牌企业同三星电子公司和索尼公司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进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两点:一是中国企业专利申请量目前大致在日本索尼公司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韩国三星电子公司20世纪90年代的水平,中国企业同这两个世界级企业的差距还相当大;二是从2002到2003年日本索尼和韩国三星申请量处于下降趋势,而中国企业特别是华为公司正快速上升。说明如果中国企业能够从国外企业转型和发展中借鉴经验,洞悉技术和市场竞争的焦点,密切注意创新的战略拐点在何时出现,努力做到及时应变,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也将会有较大的发展。
对国内外企业的分析使我们清楚地看到,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命脉,三星和索尼的昨天也许正是我们企业的今天,我们应该从它们的转型过程得到启示,明确在市场化过程中,确立企业创新主导地位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