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经济的新图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景论文,世界经济论文,当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1)05-0049-07
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各国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全面而深刻,世界经济进入了全球化发展的新阶段。本文的重点就是分析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正确把握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发展趋势,深入了解知识经济崛起等问题。归纳起来,当代世界经济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总趋势,它正以不可扭转之势影响着世界经济、政治乃至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变化。
(一)经济全球化的定义
“全球化”这个词在世界上被广泛使用是最近20年的事情。目前学术界关于全球化概念及范围的界定,还没有形成统一意见。
有学者认为,全球化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由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前首席经济学家S.奥斯特雷首先提出,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刘力、张彰:《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第1页,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
也有学者认为,全球化的概念最早是在1985年由T.莱维提出的,用来描述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江时学:《何为“全球化”》,载《学术动态》,1997(12)。)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全球化定义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的经济高速融合,即世界范围各国成长中的经济通过正在增长中的大量与多样的商品劳务的广泛输送,国际资金的流动,技术被更快捷地传播,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现象。其表现为贸易、直接资本流动和转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1997。)
德国科隆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于尔根·弗里德里希斯博士认为,“全球化的过程不是别的,而是一种不断强化的网络化”。(JuergenFriedrichs:Globalisierung-Begriff und Grundlegende Annahmen,inAus Politik und Zeitgeschichte,B33-34/1997.)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看法,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在新科技革命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到更高水平的推动下,随着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加深,各经济部门和经济环节超越国界,在全球广泛扩展的过程,是世界经济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反映。
(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20世纪7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国际互联网络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开辟了广阔前景。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事。
1.国际分工发展到新阶段。
如果说过去国际分工以垂直分工为主, 那么, 二战后特别是最近20年来,国际分工发展成以水平分工为主,即侧重产品型号的分工、产品零部件的分工和工艺流程的分工。科技革命加强了产品结构的技术优势,促进了水平分工的发展。这种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使得各国成为世界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国的优势,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
2.世界贸易迅猛增长和多边贸易体制的形成。
世界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领先于世界经济的增长速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0年度报告》统计,1992-1999年世界贸易量年均增长率远远高于世界生产的增长。1997年世界贸易增长了9.7%, 世界生产增长了4.1%。1998和1999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 世界贸易的增长有所回落,分别为4.2%和4.6%,但仍然高于2.5%和3.3%的世界生产增长率(详见下图)。1985至1995年世界贸易总额占世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9.8%上升到35%。(WTO:Annual Report 1996.)这说明,各国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大的部分需要通过世界贸易才能得以实现,表明世界贸易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取代原有的关贸总协定正式诞生,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规范化,世界贸易体制开始形成。截至2000年10月底, 世界贸易组织拥有成员134个。它的基本原则和宗旨是:通过实施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达到推动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可见,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以贸易自由化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正式确立。
3.国际资本流动达到空前规模。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认为全球跨国投资的总流量连续迅猛增长,1991至1996年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为11.8%,而同期世界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率为7%,后者大大低于前者。另外, 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不论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还是吸引的跨国投资总额,发展中国家所占的比重都在增加。直接投资额的快速增长表明各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不断加深,而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表明,生产的水平分工在世界不同国家之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4.金融国际化进程加快。
金融国际化的最早模式是欧洲货币市场。90年代以来,这一进程大大加快。为了提高效率,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西方国家的大银行纷纷进行大规模收购和合并。1998年金融机构合并数量和金额屡创纪录,这些巨型国际金融机构通过全球性经营战略,在全球范围内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进一步推动了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由于金融市场的波动远远大于商品市场的波动,日益庞大和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很可能使投资者面临更大的风险。对一国而言,在金融领域对外开放过程中受外部冲击的可能性也在加大。
5.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日增。
跨国公司可谓当今世界经济领域最重要、最具活力的因素,在加速经济全球化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联合国贸发会议2000年8 月的统计数字显示,跨国公司控制着90%的国际直接投资、60%至70%的国际技术、50%至60%的国际贸易和40%以上的世界生产。为了参与竞争,许多跨国公司把全球化作为其中心战略, 并展开了全球跨国兼并与收购。1988年至1995年,跨国界订购总额翻一番,达2290亿美元。1999年全球企业跨国并购增长了35%,涉及金额7200亿美元,2000年增长趋势依然强劲。与此同时,跨国公司之间还通过组建战略联盟,在技术上相互取长补短,来提高竞争实力。跨国公司的发展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最好代表。
6.国际经济协调的作用加强。
国际经济协调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主要用来协调各国间的经济矛盾。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是发达国家经济协调的主要机构。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性经济组织则在全球范围内协调国际经济关系。在墨西哥金融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因
对经济全球化动因的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比如从全球化发展的整体进程上分析,推动全球化发展的主要力量来自两大方面,即技术革新和世界市场的扩大,这两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技术克服了空间障碍,市场为经济生活的扩大提供了强大动力。技术为市场的整合和深化提供了物质保障,而市场为技术提供了需求动力。(杨雪冬、王列:《关于全球化与中国研究的对话》,载胡元梓、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中国》,第5—6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有的学者纵观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动因有四个方面:科技革命是经济全球化的引擎;管理创新是经济全球化的微观基础;市场经济是经济全球化的条件;贸易与投资自由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政策条件。(刘力、张彰:《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第56—83页。)
我们还可以重点分析20世纪90年代以来推动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因素,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第一,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新兴科技迅猛发展,其成果在生产上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发展,产生了在全球合理配置生产要素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提供了实现这个愿望的手段。第二,市场经济的普遍实行。发展中国家独立后,在自主发展经济的道路上经过摸索,纷纷进行了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一直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苏联东欧剧变后,也致力于发展市场经济。过去曾经存在过的妨碍全球经济合作的政治障碍和体制障碍已经大大减弱,全球经济合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推动力。第三,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协议的达成。国际贸易组织的诞生表明,全球经济合作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统一规范已初步形成。巨额的国际资本流动和欧元的诞生,已经把制定全球金融监管统一规范的工作提上了国际社会的议事日程。第四,经济区域化的快速发展。三大地区经济组织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的形成和发展,为全球经济合作提供了示范。
(四)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与影响
1.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1 )有学者从总体上和综合研究的角度认为经济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经济具有十大影响:第一,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进一步加强;第二,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相互作用,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第三,国家主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冲击;第四,各国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深化,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生产体系;第五,世界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发展,全球性市场日趋形成;第六,推动国际企业合并和兼并,跨国公司的经营战略也随之发生变化;第七,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加大,迫使国际金融机构加强监管职能;第八,使国际关系发生深远变化,相互协调将成为时代的主旋律;第九,给发展中国家追赶世界经济发展水平创造了机会,同时也提出严峻挑战;第十,全球性国际问题日益增多。(王和兴:《全球化对世界政治、经济的十大影响》,载胡元梓、薛晓源主编:《全球化与中国》,第22—36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历史作用, 则经济全球化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全球化促进生产力的大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生产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有效配置;第二,有利于各国和企业利用全球市场实现规模经营,达到规模效益;第三,科技研究与开发将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而实现全球化,从而推动全球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第四,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加快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具有消极性和破坏性。这是因为,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中,资本主义占有主导地位和绝对优势,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内在规律,首先是对外扩张,以获取最大利润;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将更为突出;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摩擦、冲突、震荡和危机也会更加广泛和深刻;在资本主义主导下,平等互利原则和各国间的合作屡遭破坏;资本主义大国一手操纵世界经济事务,世界经济基本上处于混乱和无序状态。总的看来,经济全球化的进步性是主要的,它的消极性和破坏性也不可忽视。(李琮:《世界经济学新编》,第518—520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问题不能仅限于简单化、形式化、 表面化的“两分法”分析。应当看到,经济全球化趋势,实质上是当代资本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综合结果和外在表现。经济全球化趋势把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扩展到全球范围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把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扩展到全球范围。因此,我们参与其中要趋利避害。
2.经济全球化对不同国家的作用与影响是不同的。
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国内外学者存在意见分歧。国内学者大多认为,由于发达国家在全球化中处于主导地位,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最大量的资本和高新科学技术,在全球分工体系中处于优势地位,它们自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但西方一些人士的观点却截然相反,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损害发达国家的利益,表现有三方面:第一,经济全球化损害发达国家的国际竞争力;第二,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严重失业问题的根源;第三,经济全球化导致发达国家工资的降低和收入水平的下降。
我国一些学者对上述西方人士的意见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认为发达国家竞争力相对下降,根本原因不在于发展中国家的冲击,而在于发达国家自身。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给发达国家的就业所带来的损害是非常有限的,发达国家就业问题的真正病因在于本国内在机制的缺陷,发达国家只有通过改革僵化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社会福利制度、改善教育和培训等自身努力才能解决。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工资水平下降和收入水平下降的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相反,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受冲击最小的受益者,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繁荣不会损害发达国家的利益。
经济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一把“双刃剑”,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既有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有严峻的挑战。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庞大的群体,内部差异很大,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得失自然不尽相同,关键在于它们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
我们在看到当代世界经济的显著特点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不能忽视区域经济集团化也在不断取得进展,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显著特点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在加快,区域经济集团化与经济全球化并行发展。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及组织
1.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概念。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某区域内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为了实现资源跨越国界的优化配置,发挥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制定条约、协定、法律,采取共同的经济方针、政策和措施,实行经济联合的过程。它的核心内容是区域经济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按照一体化程度的不同,由低到高主要有六种形式,即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和完全的政治经济一体化。
2.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组织。
迄今为止,世界上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有百余个,绝大多数国家都参与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组织有三个: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
欧洲联盟的前身是欧洲共同体,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欧盟各成员国现已实现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欧洲统一大市场已经形成。1999年欧元又正式启动,欧洲货币联盟开始运转。在2000年的尼桑首脑会议上,欧盟决定建立快速反应部队,加快欧洲独立防务进程。欧盟正在由经济一体化大步走向政治、军事一体化,并准备向东欧扩展。目前,欧盟有成员国15个,人口3.8亿, 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超过美国,是当前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实力非常雄厚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与欧盟相比,北美自由贸易区起步较晚,它是1994年1月由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3国签署生效的,决定在15年内取消贸易壁垒, 建成北美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自生效以来,三国经贸联系不断加强,经济正朝着一体化方向不断发展。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1989年11月最初它只是一个区域性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1993年11月,在美国西雅图召开了成员国第一届非正式首脑会议,开始了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亚太经合组织的特点是“开放的地区主义”,是以建立在充分自愿基础上的“协商一致的单边方式”为主要实施方式,也有人把亚太这种合作方式称为“亚太大家庭模式”。到1998年,亚太经合组织拥有成员国21个,人口24.7亿,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世界的二分之一。
此外,拉美和非洲也在探索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1991年3月, 巴西、阿根廷、乌拉圭和巴拉圭建立南方共同体,4 国间的贸易额迅速增加。非洲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主要有非洲经济共同体、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东非共同体、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马格里布联盟等。2000 年7月12日,非洲统一组织25个成员国签署了非洲联盟文件。但是,由于各国存在分歧,非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还任重道远。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动因
大家或许会有个疑问,为什么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不断取得进展?这就需要我们对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动因问题进行研究。
1.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都能从科技革命找到推动力量,这是因为科技革命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各国相互依赖加强,要求跨越国界更加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从而推动了经济国际化进程。但是,经济全球化涉及百余国家,各国经济制度、发展阶段、利益要求千差万别,难以在全球范围内达成紧密经济合作协议。这就为地域相邻,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文化背景相近的国家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留下了空间。
2.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战后,以科技为先导、以经济为核心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原来在世界经济中处于优势地位的国家,愿意以区域经济集团为依托,防止其优势地位的丧失。处于上升地位的国家,希望借助区域集团优势,打破旧有经济格局,成为世界经济新格局中的一极。弱小国家,更愿通过区域联合增强自己的实力和竞争力,提高对国际政治、经济事务的发言权,以免被淹没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竞争的汪洋大海中。
3.国际局势缓和与世界政治两极格局瓦解。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以及美苏之间的尖锐对立逐渐走向缓和,到20世纪90年代初,冷战的坚冰被冲破,两极格局瓦解,世界加速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因素取代军事和意识形态因素成为国际关系的核心。这对打破二战后世界经济中长期存在的尖锐对立和相互隔绝,走上合作与发展的地区一体化道路,提供了不可缺少的国际政治背景。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并行不悖的两种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而区域经济在商品、资本、劳务和人员等方面的合作,又是加快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动力量。区域经济集团化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在地区层次的表现和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既有相同点,也存在不同之处。两者发展目标是相同的,都是要消除妨碍生产要素在国家间自由流通和合理配置的障碍。但两者在合作范围和方式上存在差异: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某一地区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自由流通,经济全球化则要在全球范围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方式大多通过制定严格的法规,建立执行、监督和仲裁机构,以及有关国家的全面参与和干涉,而经济全球化由于目前世界各国在经济制度、经济水平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很大,不可能制定出完备的、严格的经济全球化合作的全球规则,除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内对商品全球自由流通作了某些规定外,现阶段的经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特别是在资本和人员的自由流通领域,是通过自发的方式进行的。
三、知识经济时代拉开序幕
知识经济的崛起十分引人注目,它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
关于知识经济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国外有代表性的观点是1996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的报告中认为,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目前,这一概念在国际上已被广泛传播并为人们所接受。
国内较为有代表性的定义认为,“知识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使用、配置,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知识的生产、分配、消费(使用)为重要因素的经济形式”,亦即是以知识作为主要经济要素的经济。(转引自葛新权:《知识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第113页,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从中外专家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智力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以高科技产业为标志的当代世界经济中一种新型的、富有生命力的经济,它是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人类社会进入计算机信息时代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那么,知识经济与以往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究竟有何不同呢?
(二)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比较分析
首先,让我们先看下表: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知识经济
生产工具 手工工具机器(蒸汽机、电机、电子计算机
(锄头、镰刀、犁)车床、刨床)
交通运输工具 牛、马、木轮车、帆船轮船、火车、飞机
喷气机、高速公路、高速列车
交换工具 贝壳、铜钱 金币、纸币 电子货币、IC信用卡、电子购物
通信工具 驿站电话、电报 卫星通信、光纤通信
消费品农产品 工业品 智能家用电器
资料来源:黄顺基:《知识经济——新的历史时代》,载《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4-7。
从上表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在生产工具、运输工具、交换工具、通信工具和消费品方面的差别。
对知识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差异性若作进一步具体分析的话,这种差异性还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工业经济时代,直接从事生产的工人占总劳动力的80%。知识经济时代,将降至20%左右,而从事知识生产和传播的人员将占80%以上。第二,工业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是制造业,产业结构主要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知识经济时代的主导产业是高技术产业,除工业时代的产业结构外还有信息业和知识业。第三,工业经济时代多采纳大规模生产技术,生产过程具有自动化、集中化特点,市场是全国性的。知识经济时代则采纳智能化和数字化技术,生产过程是网络化和分散化的,市场是全球性的。
(三)知识经济的特征
通过上述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知识经济从宏观角度而言具有以下特征:
1.知识经济是信息化的经济。信息化的表现形式有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从上边的分析中我们知道,知识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技术特点和生产过程等方面都深深打着信息化烙印,这将使整个经济系统以及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孕育着深刻变革。
2.知识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工业经济时代人类掌握了强大的生产力,向大自然开发索取资源,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口膨胀、资源匮乏、生态恶化、环境污染,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和资源,不对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知识和信息是无限资源,可反复使用,知识经济的投入以知识、技术等无形资产为主,部分生产和消费可通过网络实现,这样就有可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从以上三方面分析了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同时也应看到,当代世界经济也孕育着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如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金融国际化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以及日益紧迫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等,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会直接影响到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趋势。
[收稿日期]:2001-03-01
标签:世界经济论文; 知识经济论文; 全球化论文; 区域经济一体化论文; 经济论文; 发展中国家论文; 经济学论文; 区域经济学论文; 发达国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