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初探论文_黄艳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初探论文_黄艳

随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湖北随州 441300

摘要: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一步提升和升华,是实现乡村复兴繁荣的重要手段。文章通过对我国目前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和发展模式的介绍以及随州市经济开发区“大堰坡”社区规划建设案例的分析,探讨了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提出了目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新农村 美丽乡村 建设现状 发展模式 建设规划 大堰坡

1引言

自《城乡规划法》颁布以来,村庄规划被提升到了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方针。2013年中央1号文件也提出了加强农村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布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提出,村庄规划也被赋予更崭新的内容。从城乡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出,城乡统筹发展才是国计民生的良性发展。2003年伊始,随着中央采取取消农业税、城乡统筹、城乡一体、新型城镇化等一系列战略措施来改善城乡关系后,村庄规划得到了更多的重视。2013年随州经济开发区“美丽乡村示范片”规划正式启动。

2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经历了“自下而上”的探索创新和“自上而下”的政策扶持,涌现了一大批地方特色鲜明、发展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和先进经验。

黄杉等对国外以日本造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为代表的城乡差距较大的东亚乡村,以及以德国村庄更新、荷兰农地整理为代表的城乡发展均衡的西欧乡村分别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比分析了浙江具有代表性的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仙居县“浙江省绿色农产品基地”和江山“中国幸福乡村”等发展模式[1]。

吴理财等基于对安吉县、永嘉县、高淳区、江宁区四地美丽乡村建设的考查,总结了四地各自的建设模式,并归纳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规划引领、项目推进、产业支撑、乡村经营”的发展经验[2]。

此外,管永祥等通过对时下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问题分析,认为乡村 公共服务产品供应与管理的体质机制及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不健全、乡村空心化倾向于传统经济文化的衰败等都是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症结所在,并从政府引导、规划引领、产业支撑、环境治理、创新管理和文化培育等方面提出了新时期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3]。

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花乡的江家堰村、驸马村、幸福村、红砂村、万福村五个村庄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上开始了美丽乡村的建设,五村共建,加强村域关联性,是当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锦江区以“三进四化三不失”的发展思路,依托三圣花乡赃邻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将文化因素和产业因素贯穿于村庄的建设中,遵循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创造性地打造出“江家堰村一江家菜地、谢马村一东篱菊园、幸福村一幸福梅林、红砂村一花乡农居、万福村一荷塘月色”这“五朵金花”级村庄。

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湖北省政府出台有关意见,提出通过编制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到2020年底,全省所有行政村人居环境基本得到改善,建成2000个美丽宜居村庄。

随州市大洪山长岗镇、广水桃源村分别获得全国美丽宜居小镇(村庄)命名,全市获得国家级村镇建设荣誉的镇(村)达到15个。10个村被命名全省第五批“宜居村庄”,省级“宜居村庄”达到49个。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乡村建设模式与发展策略等方面已经进行了较为成俗的研究,但在其发展模式与经验方面的剖析还存在深度不足、指导方向不明确的问题。我国处在经济放缓的新常态下,乡村空心化、萎缩、拆并等同美丽乡村建设并存。

3我国美丽乡村的建设模式

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上升到理论高度,并以模式的形式呈现出来供借鉴和参考,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2014 年,农业部提出"产业发展型、生态保护型、城郊集约型、社会综治型、文化传承型、渔业开发型、草原牧场型、环境整治型、休闲旅游型和高效农业型等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这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样本支撑[4]。

由于不同地区在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方面存在差异,本文依据美丽乡村在各个地方的建设要求和建设重点,分为五种模式[5]。

3. 1产业主导型模式

产业主导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主要适用于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经济相对较发达,各种产业发展优势突出,中小型企业数量多并且发展基础好,地区产业化水平较高,乡镇、村庄产业发展格局鲜明,可以实现农业生产聚集、农业规模经营,同时,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带动效果明显。

3. 2旅游主导型模式

旅游主导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多被一些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地区所采用,这些地区特色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备齐全、交通便捷通达性高、村域地理位置距离周边城市距离较近,非常适合休闲度假,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潜力较大。

3. 3生态主导型模式

生态主导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主要适用于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这些地区一般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拥有较为典型的乡村特色和优美的田园风光,生态环境优势明显,因此,把当地的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是这些地区开展美丽乡村的主要任务,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的最佳方式是发展生态旅游业。

3. 4文化主导型模式

文化主导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主要是利用当地浓厚的历史文化传承优势,这些地区一般具有特殊人文景观,例如: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地区开展美丽乡村,主要就是挖掘当地乡村文化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以及非物质文化资源,激发当地文化展示和文化传承的潜力。

3. 5环境主导型模式

环境主导型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主要适用于那些脏、乱、差等问题严重突出的农村地区,这些地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重,加之当地农民群众对环境整治的要求比较强烈,在这些地区开展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改变农村整体面貌,为农民提供相对舒适、整洁的居住环境,然后再考虑村庄后续的进一步提升建设。

模式的选择要视村庄特征而定,对于整个区域的美丽乡村建设,可以针对区域内村庄的差异性选择多种模式进行建设,一个村庄的建设也可以选择一种主导。

4 随州市经济开发区“大堰坡”社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

大堰坡社区位于南部乡村片区中心位置,村域总用地面积3.86平方公里。距淅河片区约9公里,距随州主城区约20公里,车程30分钟以内。规划定位大堰坡为随州市乡村游旅居基地,具有随州文化底蕴的特色乡村社区。在规划中保持着原有的自然风貌,根据本地的风土人情、乡风民俗定取舍,突出农村应该具有的鲜明的独特性。既要表现发展的新姿,又要展露出乡村返璞归真的自然优势。深入挖掘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村文化元素,将农村特有的生活元素抽象化,艺术化。打造一个田园生态旅游度假之地。

4. 1规划目标

4.1.1挖掘和保护当地的历史人文

规划应做好村庄居民的历史人文内涵挖掘工作,保护民俗,尊重乡村文化和历史。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当地的历史人文价值,合理开发文化旅游项目,同时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宣传工作,提高保护意识,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当地历史人文精神二者结合起来,真正实现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建设。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1.2保持和梳理当地的自然环境

美丽乡村的规划,应充分尊重现有的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保持村庄整体风貌与原有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对当地的山水田林进行梳理和提炼,结合各专项整治工程,保护和修复自然景观与农田景观,开展民房及院落风貌整治和村庄绿化美化工作,保护和修复水塘、沟渠等乡村设施,使村庄原有自然风貌得到进一步的提炼和升华。

4.1.3体现和还原当地居民淳朴生活

美丽乡村建设结合现状,充分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应尽可能使村民体会到原有的熟悉生活与交往氛围,产生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归属感。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建设和培育,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和宣传,体现当地居民原有的质朴生活。

4.1.4营造和展示当地浓厚的乡土气息

深入挖掘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村文化元素,将农村特有的生活元素抽象化,艺术化。将当地具有乡土特色的产品或者文化通过传播载体展示出来,让民众感受并且传承下去。

4. 2规划策略

4.2.1立足资源,发掘特色,区域衔接,做好产业尤其是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文章

结合现状自然条件和产业现状特征,产业应向农业现代化种植业、养殖业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构建以服务乡村游为核心的产业。规划以农业观光游为特色,形成美丽乡村游示范圈,并通过乡村体验、乡村活动、乡村旅居等突出“乡”的特色,让游客能“走”的进来,“留”的下来。

4.2.2梳理线路,主抓核心节点,提升村庄环境面貌

根据农民需求及村庄发展需求,新建农村居民点,配套相关设施,建筑户型及建筑风格都体现随州本土传统建筑特色,建设具有当地农村特色的新社区,改变之前建筑布局混乱、建筑质量较差的局面。同时加强村庄绿化美化,提升整体环境。对道路、村边、宅旁设置绿化及游憩园,对水岸河塘进行整治。

4.2.3向存量土地要发展效益,寻找土地空间

随州新增土地的减少,土地利用效率需求越来越高,需要合理安排总体空间结构和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形成“一轴一心四片区”的空间结构。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分为四个区,分别综合服务区、生态农业区、核桃育苗区、休闲旅游观光区。根据土地现状分析,各分区与土地性能相匹配,让土地充分发挥潜能和效益。

4.1.4完善设施,治理污染,合理安排生产生活与项目一体化建设

规划打通村域道路,配套居民点相关设施,建议新建居民点旁边的公共服务设施与居民点同步建设。规划保留并完善现状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在淅大公路北侧新建一处游客服务中心。根据规划区实际情况,对现状的沟渠河道进行梳理,沿主干道设置排水沟;根据分散和直捷的原则,密切结合地形,以最短路线,将雨水就近排入挑水河及其他河道,解决雨水积淤问题。规划在村庄中部设置污水处理设施,并进行管网建设。规划垃圾收集点共六处,规划公厕三处。

4. 3建设模式

随州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得到省领导的认可。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院长蒋大国说,随州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所采用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为农民所接受,建立健全了产业分工、协作和利益联结机制,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条,提高了农户家庭经营的规模化水平,有力支撑了龙头企业发展,带富了一方百姓。

经济开发区“大堰坡”社区发展模式:以现代农业的理念组织农业生产,扩大特色产品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扶持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

5 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目前,美丽乡村建设在全国各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具体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5.1 缺乏公众参与,群众积极性不高

城乡规划法中明确提出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村庄规划中村民的主体性要求就是要对村民个体存在应有的价值予以应有的尊重(以乡村旅游为导向的村庄规划策略研究5.2.2)。但是中国长期以来的小农经济的传统以及农民的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导致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中积极性不高,政府采取一定的引导方式也不能彻底解决。对于这个问题,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农民文化素质的培养,让农民体会到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实惠,逐步引导群众参与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

5.2缺乏地方特色,建设千篇一律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通常都是互相照搬照抄,没有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优势、文化特色,导致千城一律、千村一貌的现象普遍存在。建设通常与旅游业联系在一起,为了吸引游客前来,大肆盲目建设一些游乐设施、农家乐设施等旅游项目,而忽视村庄本身的文化塑造。尤其是对一些历史文化乡村的建设尤为突出,过度的商业要素的注入,导致历史文化没有好好保护,历史建筑造成了破坏。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应借鉴国外经验,欧洲一些乡村的建设都比较重视当地的文化积淀,我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可以挖掘村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征,在村庄内建设乡风文明馆,发挥村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将更多的文化、艺术气息融入到乡村建设中。

5.3 后备力量不足,人流、资金流、技术流等要素链断裂

城市的吸引力导致农村青壮年人才逐步流失,乡镇企业也逐步衰落,人才的流失同时也导致了资金、技术的流失。目前农村大部分都成了空心村、老龄村,已经缺乏了发展的活力。 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前期的建设政府可以适当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但是美丽乡村的后续经营仍需大量资金,这就需要在建设美丽乡村初期就要引起高度重视,在建设过程中不断挖掘可以为农村后续发展带来持续经济保障的项目,提升农村传统产业,挖掘当地特色产业,打造新型高新技术产业,吸引农村人才的回流,解决村庄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后顾之忧。

5.4 与生态文明建设缺少同步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生态文明作为国家战略,具有整体特性,不仅要在城市里开展,农村也要同步推进。生态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源头,美丽乡村建设是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贯彻和落实,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建设美丽乡村首先就是要改善乡村居住环境,而当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堪忧,化肥农药的粗放使用,秸秆燃烧垃圾随意堆放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对于这个问题,政府部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倡导建设健康、生态、文明的乡村理念。

6 小结与讨论

美丽乡村建设是新常态背景下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缩减城乡差距、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也是对改善我国城乡关系的勇敢尝试。我国发起的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通过对我国现状美丽乡村建设目前的现状、发展模式及对随州市经济开发区“大堰坡”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案例分析,探讨了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等方面的经验,提出了目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针对性策略。

参考文献

[1]黄杉,武前波,潘聪林.国外乡村发展经验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探析 [J].华中建筑,2013(5):144—149.

[2]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5-22.

[3]管永祥,梁永红,吴昊,等.江苏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J].江苏农业科学,2014,42(6):1-3.

[4] 农业部发布中国"美丽乡村十大创建模式”[J], 中国乡镇企业,2014 ( 3) : 45-46.

[5] 禹杰.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3(8):21-22.

论文作者:黄艳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实践》2019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6

标签:;  ;  ;  ;  ;  ;  ;  ;  

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策略初探论文_黄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