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讨论_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讨论_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论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类社会论文,发展规律论文,论述论文,江泽民同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以宽阔的眼光观察当今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及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深刻影响,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分析人类社会发展中共同关心的问题,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有效地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华民族所面临的最紧迫、最根本的任务,使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入更赋有时代意义和特征的认识。

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本质与最终决定力量

江泽民同志在一系列论述中不断深化了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而这种深化了的认识又正是围绕更深入地揭示社会生产力的历史作用、发展特征和未来趋势而展开的。

(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最终决定力量。江泽民同志曾反复强调指出:“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312页。)“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要发生调整和改革。”(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498页。)“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建立在发达生产力的基础之上。”(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500页。)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应该深入把握这样两个道理:第一,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发展虽然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但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第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革命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不论是生产关系还是上层建筑,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违背和脱离生产力的发展而片面维持或片面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是不正确的。在这些道理的论述中,江泽民同志一方面坚持了社会基本矛盾规律作用的全面性,同时又突出地阐明了生产力的作用。在这里,我们特别要注意深入理解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这个道理。这是因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非物质的社会因素越来越多,这往往使人迷失了方向,误以为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不再重要了。其实,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发展永远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显然,那种认为工业文明之后的经济不再是物质经济(物质生产力)占主导地位而是非物质经济(如服务经济、闲暇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文明的观点,是违背唯物史观的,是肤浅的、错误的。

(二)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就明确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毛泽东同志在1963年曾指出: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1975年,邓小平同志就以马克思主义者的气概肯定科学技术是生产力。1988年,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指出:“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江泽民同志一贯重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重视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关于科学技术的论述是他的思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他关于生产力理论的十分突出的特征。第一,江泽民同志深入分析了现代生产力的结构,认为科学技术已成为最重要的因素。早在1991年他就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就会极大地提高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科学技术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就会大幅度地提高工具的效能,从而提高使用这些工具的人们的劳动生产率,就会帮助人们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20页。)第二,江泽民同志进一步从现代生产力的根本特征上阐述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他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500页。)江泽民同志一再提出“先进生产力”的概念,并要求我们党必须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先进生产力”的标志和特征是什么,这就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抓住作为现代生产力标志的现代科学技术,才能充分认识和把握现代生产力的本质与特征,才能真正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没有现代科学技术就没有现代生产力。第三,江泽民同志提出要从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中把握现代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上指出:“世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21世纪,世界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必将发生新的革命性突破。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估计。”他还进一步具体分析了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当代发展趋势:“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表明,信息化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全力推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争取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第67页。)第四,江泽民同志深入指明发展科学技术的关键在创新、关键在人才。他说:“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全社会的科技进步,关键是要加强和不断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我曾经说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科学创新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147页。)他还指出:“推进科技进步,关键要创新。科技创新是提高科技实力的中心环节。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我们在世界科技领域中的位置。科技创新问题,就到底还是人才问题。”(注:江泽民:《论“三个代表”》,第68页。)“科技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10页。)在这些论述中,江泽民同志全面地深刻地阐明了生产力、科学技术、创新、人才等因素的相互关系,从而一层层地深入剖析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机制。

(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政治体制。江泽民同志不仅提出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本质与最终决定力量以及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等许多唯物史观的新结论,还从这些基本理论出发具体分析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及根本任务,具体制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首先,江泽民同志深入揭示了社会主义与发展生产力的内在联系。他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使人民的生活日益改善,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499页。)邓小平同志也曾说过:“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从根本上讲就在于它拥有比资本主义更大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空间,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也就是它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巨大潜力。但是,我们在很长一个时期淡忘了社会主义与发展生产力的这种内在的本质联系。其次,江泽民同志深入全面地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生产力发展的任务。他一再强调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情况总体上还没有改变。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依然是我们长期的中心任务。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501页。)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尤其要清楚地认识到21世纪全球科技与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新革命,千万不要低估新工业革命的挑战与机遇,力争真正实现民族振兴、重新走在世界前列的宏伟目标。再次,江泽民同志深刻阐明了发展生产力与实行社会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不是一项单纯的社会发展任务,它一点也离不开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制约关系。江泽民同志正是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视角始终重视社会体制的改革。他明确指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这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力,而且必将引起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化。”(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21页。)他还说:“对于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地简单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501页。)所以,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改革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过程。

二、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人才是社会发展最重要的资源

唯物史观不仅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而且认为这种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主要体现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所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历来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思想,并在新形势下提出了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的“三个代表”思想,以及确立了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社会资源的思想。

(一)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505页。)尊重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性,这是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真理性前提,而尊重包含人民利益在内的人民历史主体地位则是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价值性前提,江泽民同志提出坚持二者的一致性,这就实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江泽民同志说:“人民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494页。)“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507页。)历史表明,人民群众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因此,人民群众理所当然地应该享受自己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既表现在历史创造主体上,也表现在财富拥有主体上。但是,在漫长的阶级剥削社会里,人民只发挥了历史创造主体的作用,而始终未能实现社会财富的拥有主体。江泽民同志所讲的人民群众“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指的就是人民群众理应成为社会财富的拥有主体。过去,我们讲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往往只是强调人民的历史创造作用,而忽略了人民的利益主体地位。江泽民同志的“三个代表”思想,则全面地阐明了人民创造财富拥有财富的历史主体地位,这是我们所必须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的。

(三)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江泽民同志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必须始终把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始终把依靠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作为我们推进事业的根本工作路线。”(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496页。)江泽民同志在这里提出了三个“不能”,把坚信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与依靠群众的工作路线和为人民谋利益的宗旨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完整体现了人民是历史主体的唯物史观思想。他还说: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505页。)“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523页。)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不仅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要尊重人民、相信人民,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的创造性,使人民真正当家作主人,真正能积极地创造历史。这也是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

(四)牢牢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江泽民同志密切关注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大趋势,从新的历史特征及需要中概括出新的理论,并用它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江泽民同志非常重视人才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阐发了许多重视人才作用的观点,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民是创造历史主体的唯物史观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第一,江泽民同志一贯十分重视人才问题和人才工作。早在1985年12月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就指出:“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全社会形成这种良好的风尚。”(注:江泽民:《论科学技术》,第11页。)在“七一”讲话中,他又进一步指出:“时代在前进,事业在发展,党和国家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必然越来越大。要抓紧做好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工作。进一步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风气。”(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518页。)正是在这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从抓好人才入手,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和现代化进程的顺利发展。第二,江泽民同志深入阐发了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的思想。2001年5月,他在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能力建设高峰会议上指出:“物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人类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决定着对物质资源开发的深度和广度。”“当今世界,人才和人的能力建设,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类有着无限的智慧和创造力,这是文明进步不竭的动力源泉。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关系当今各国发展的重大问题。”(注:江泽民:《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共促亚太地区发展繁荣》。)2001年8月,江泽民同志在北戴河会见部分国防科技专家和社会科学专学时进一步强调:“人才问题,关系党和国家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做好人才工作,首先要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注:引自《光明日报》2001年8月8日。)在这里,江泽民同志以世界的眼光,站在时代的高度,提出了“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这是对当今时代特征及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对人才这一战略资源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基础性、决定性地位的科学概括,是对唯物史观的重要发展。第三,江泽民同志系统阐述了加强人才资源建设的构想。他提出:“要树立发展新理念,加紧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普及信息网络,优化学习提高手段”;“弘扬创新精神,培养青年人才”;“坚持互利互惠,加强交流合作”。(注:江泽民:《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 共促亚太地区发展繁荣》。)这些有关人才资源建设的构想,为我们积极实施人才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努力形成人才资源优势,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指明了方向和道路。

三、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生产力是主导因素和根本力量,这表明,人类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即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高。但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人们只是把大自然当作了取之不尽的索取对象,而忽视了自然因素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制约作用,忽视了对大自然的保护,忽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与和谐,最终导致了今日资源匮乏、能源枯竭、环境污染严重的生态恶化困境。显然,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能不充分认识大自然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不能不重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其实,唯物史观历来是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早在1868年3月25日,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引述了一位农学家的话以后说:“结论是: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他作为资产者当然想不到这一点),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3页。)恩格斯也有这样一段著名的话:“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7页。)当然,由于当时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环境问题尚不太突出,唯物史观的创始人还不可能形成十分成熟的保护自然环境观念。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出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获得巨大发展,但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起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江泽民同志审时度势,密切关注资源环境问题,把它提到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类文明取向的高度去反思它,从而形成和提出了促进人与自然协调与和谐、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无疑,这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环境观和社会发展观。

(一)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江泽民同志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524页。)认识并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是人类认识史和实践史的一个历史性进步。迄今为止,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历了三种形态。在原始采猎社会,人类力量低下,大自然居于绝对统治地位,这时形成了人对自然的屈服关系,即人对自然统治的绝对服从。到农业社会,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所提高,人在自然面前的能动性也大大提高,但人类的力量仍十分有限,这时形成了人对自然的顺应关系,即人对自然的服从具有了一定的能动性。从原始采猎社会到农业社会,虽然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屈服转变为顺应,但起主导作用的仍是自然一方。进入工业社会,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有了巨大的转变,人类对自然进行了空前的开发和利用,形成了高投入、高开发、高消耗、高效益、高污染的生产模式。在人类的大肆破坏面前,自然环境恶化,开始向人类报复,从而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对抗关系。至今,人类远未有走出这种与自然的对抗境地。显然,这种对抗关系对人类文明而言是一种困境甚至是绝境。江泽民同志提出的“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是一种不同于对抗关系的新型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协调与和谐的关系。事实证明,只有走人与自然相协调相和谐的道路,人类社会才能克服当前的生存困境,才能保证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

(二)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524页。)在2002年3月10日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他又强调指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发展不仅要看经济增长指标,还要看人文指标、资源指标、环境指标。”(注:引自《光明日报》2002年3月11日。)江泽民同志就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阐述了一系列完整的观点。关于人口问题,江泽民同志认为,人口问题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要始终坚持发展经济与控制人口两手抓。关于资源问题,江泽民同志认为,资源工作要以提高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为目标,建立政府管理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资源优化配置新机制,全面加强资源调查、规划和管理,不断提高对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平。关于环境问题,江泽民同志认为,环境保护工作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一定要从全局出发,统筹规划,标本兼治,突出重点,务求实效,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根治污染严重企业,努力改善环境质量。

(三)努力建设生态文明。江泽民同志指出:“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始终拥有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我们一定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注:引自《光明日报》2002年3月11日。)在这里,江泽民同志明确地提出和阐明了一种新的文明发展道路即生态文明道路。这种生态文明有三个相互联系并融为一体的要素:“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者缺一不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必须建立在生态良好的基础上,生态良好也必须同时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决不能把它们相互割裂和对立起来。这是一种崭新的文明模式,也是一条崭新的社会发展道路。

四、坚持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发展,构成了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江泽民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出发,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社会辩证发展的思想。

(一)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523页。)在我们党的纲领性文献中,这是第一次明确提出和系统阐述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关于人的发展,马克思曾从总体上把它区分为三个阶段和归结为三种历史形态:(1)自然发生的“人的依赖关系”是人的最初存在形态;(2)“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构成人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和形态;(3)“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这也是可预见的最高发展阶段和形态。(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页。)由此可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形态是人的发展历史的必然趋势,是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社会发展大趋势完全一致的。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曾经淡化甚至忽视了人的发展问题。江泽民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的气概,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重新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提出来并加以深入阐释,充分体现了他实事求是的追求真理精神,也体现了他与时俱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向前发展的理论勇气。他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提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高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二)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虽然是人类发展的两个不同侧面,但它们不是相互脱离而是相互渗透的。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524页。)人类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或者说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人的个性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及其创造的物质文化条件,奠定了人全面发展的现实基础,而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则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社会发展规律实质上就是人的活动规律,它是在人的活动中实现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物质条件、制度条件和文化条件,人的全面发展又有力地推进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全面而不断的发展。

(三)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两个相互促进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江泽民同志深刻地指出:“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程度也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524页。)把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看成两个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并提出应把这两个历史过程结合和统一起来,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还是第一次。这使我们认识到,人与社会关系的长期性、复杂性,正确地处理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建立人与社会相互协调、融合、公正的互动作用及统一发展,是一个永恒的历史课题,更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可回避的课题。

五、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进步动力

世界文明的多样性问题,既是一个悠久的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突出的现实问题。如何认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如何对待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如何把世界文明多样性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联系起来,一直是历史观领域争论不休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理论上的难点和薄弱点。近些年来,江泽民同志以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既着眼于当代世界的现实,又洞察古往今来的人类文明历史,对于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及发展大趋势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提出和阐明了许多重要观点,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明观和历史观。

(一)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指出:“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527-528页。)在这里,江泽民同志深入揭示了这样一个历史和现实的事实,即世界文明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化的,并且把世界文明的多样性作为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特征确定下来,这就深化了对社会及其发展的认识。什么是文明?美国学者亨廷顿曾说过:“文明是一个文化单位。……文明是人类文化最高层次的组合,也是人类文化认同的最广领域:再要推广就是人类与禽兽的分别了。它一方面由语言、历史、宗教、风俗、制度等共同客观因素决定,另一方面也有个人认同的因素。”(注: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二十一世纪》总第19期第6页。)显然,文明就是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单元的“地域文化”,它可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也可以是多国多民族形成的较大地区文化。对于这种作为地域文化的“文明”,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和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都曾作过研究和著述。他们把世界文明分成了若干种甚至几十种不同的地域文化,如“西方文化”、“东方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等乃至更细致的地域划分,只是有时以地域命名,有时则以文化性质命名(如“伊斯兰文化”、“基督教文化”、“儒家文化”、“佛教文化”等)。世界文化的地域性是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因而也是普遍的,从而成为世界文化的一大特征。各种不同文明有其内在的自成一体的诸多因素,在语言、信仰、道德、价值观、习俗上形成了巨大的区别。汤因比认为,这些不同的“文明”具有相对独立的文化性质,成为“可以自行说明问题的单位”。(注: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4页。)斯宾格勒以反对“西方中心论”和提出“西方的没落”而闻名,他说:“在我的系统中,不承认古典文化或西欧文化,相对于印度、巴比伦、中国、埃及、阿拉伯及墨西哥文化而言,有任何特殊的地位。因这些分别存在的文化,从物质的观点来看,并不弱于古典文化,而且经常在精神的伟大及力量的飞腾方面,超越了古典文化。”(注: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14-15页。)当然,世界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虽形成了众多不同的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但这并没有泯灭了人类文明的共性,人类文明是共性与个性有统一,从而形成了各种不同文明之间的共存、交往、互补、融合关系。

(二)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以往,我们往往只是看到世界文明多样性的负面性质,如不同文明之间的隔阂、对立乃至冲突,而较少看到这种多样性的积极性质。江泽民同志不仅认定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且认为它“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527页。)“是促进世界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条件”。(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321页。)这个观点是十分深刻的。对世界文明的历史考察,必须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必须是深层次的而不是表层的。从静态和表层看,世界史上诸地域文明民族文明之间的确存在差异并时常出现对抗、碰撞和冲突。但是,要真正把握住文明间差异、对抗、碰撞和冲突的本质,还必须做动态的深层剖析,这就不难发现:文明的冲突是表现,文明的交流、融合与促进是本质;文明的冲突是开始,文明的渗透、整合、提高是结局。从世界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看,不同的地域文明民族文明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发展将趋于平衡,不平等也终将走向消失,地域文明民族文明的区别不再具有时代的差别而只是文化特色的区别。各国文明之间的时代差别理应消失,这是不同民族、国家、地域走向平等的前提。但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文化特色的区别不应抹去,因为这正是人类文化丰富多彩、互动互补的表现。不同文明间的互动,永远具有进步意义,这是人类文明生命力的表现。但是,文明间的互动方式是不断变化的,并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必然采取更为进步的方式。对抗与冲突只是文明互动的一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它不应成为一种永恒的文明互动方式。自二战结束以来,民族、国家、地域间的互动方式逐渐由战争转向和平、以对话取代冲突,这已成为一种历史进步的新潮流。从文化学意义上讲,这就是文明间互动方式的进步,亦即人类文明的进步。当然,至今世界上仍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它们不顾当代世界丰富多彩的客观实际,企图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发展模式和价值观念强加于人,动辄以武力、制裁相威胁,但这种霸道行径只能以损人开始,以害已告终。这是因为,它们是违背历史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江泽民同志代表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宣告:“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我们将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的世界而努力。”(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527-528页。)无疑,这是完全符合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潮流和规律的。

六、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江泽民同志站在时代发展的前列,高瞻远瞩,冲破重重迷雾,深刻而又全面地阐述了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的大趋势,并揭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漫长历程。

(一)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在新世纪的第一年,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以马克思主义者的伟大气魄坚定地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521页。)在这里,江泽民同志不仅再次宣告了共产主义必然到来的结论,而且还从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方面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这就深化了我们对共产主义的认识,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必然到来的信心。从社会发展规律上讲,这是更深刻地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完美境界,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是不平坦的,曲折迂迥也是必然的。20世纪末,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遭到重创而陷于低潮。事实证明,从国际范围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资本主义制度还有发展余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长期共存,长期竞争。目前,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既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参与世界竞争,加快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发达国家的资本在世界的扩张,扩大资本主义的影响提供了途径。但是,经济全球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内外矛盾仍在日益加剧并趋于尖锐。我们还应当看到,经济全球化也为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日益充分的条件。例如,在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出现的新的社会化生产方式,包括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机制、垄断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发展、股份制的扩大、工人参与管理、经济全球化和地区一体化等等,虽然它们是从属于资本主义的,但也在深层上为新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作准备,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进一步推动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和转变。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我们可断定,社会主义运动的暂时低潮并没有改变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正像江泽民同志所讲的,“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

(二)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江泽民同志清醒地指出:“必须看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全面和深刻得多了。”(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521页。)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并最终建成共产主义,与剥削制度的社会更迭不同,它不仅要扫除、摧毁旧社会的桎梏,而且要从根本上消灭阶级、消灭剥削、消灭压迫,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因而必然更加艰难、更加曲折、更加复杂,甚至难免出现失误乃至重大挫折。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确对此认识不足,从而造成了许多错误和失败。江泽民同志告诫我们:“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信念,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已,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地做好现阶段的每一项工作。忘记远大理想而只顾眼前,就会失去前进方向;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注: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522页。)这就是说,要坚持党的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辩证统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在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来具备条件时,才能进入社会主义的更高发展阶段,而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还必须经过更漫长的奋斗并有待于全世界的社会大转变、大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  

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讨论_社会发展规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