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程程 辽宁省兴城市白塔满族乡初级中学 125124
【摘要】新课标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合作探究,只有这样才能使其逐渐的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获得更多。因此,初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就可以将问题导学这一形式引入进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掌握知识,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基于此,本文将以此为话题,对问题导学的实践应用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工作的展开发挥出借鉴价值。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导学;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4-078-01
前言
所谓的问题导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种教学手段,通过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投入到问题的分析、探究中,便于学生在这其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保障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初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想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就可以将问题导学这一形式引入进来,切实的落实好新课改的所提要求,促使有效教学得以真正的实现。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的应用价值
由于数学学科具有着较强的抽象性、综合性,导致初中生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很难保障其的学习效果,而问题导学的应用就可以缓解这一问题,并发挥着多个方面的效用:
首先,能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及综合素质[1]。在传统下的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较强的主导性,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很难有足够的空间自主、合作的分析问题、探究知识,致使其主体性的丧失。而在问题导学的模式下,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得学生在问题探究中逐步的强化自身的解题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等,这对于学生本身数学能力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
其次,课堂氛围的优化。以往的数学课堂氛围往往是沉闷、死板的,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兴趣低下,很难保障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而在引入问题导学之后,就会使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积极的参与其中,使其真正的摆脱教师的束缚、依赖等,使其在解读、研究中更加自主、积极,使得课堂氛围更加生动、愉悦。
最后,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2]。初中生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比较有限,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一情况,即使部分学生在课堂中掌握了知识也特别容易忘记,使其的学习效率低下。而在问题导学这一模式下,学生会亲身的经历探究知识的过程中,使其理解知识的来源、形成等,使其建立起深刻的知识表象,促使其对知识的理解及记忆得到深化。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的应用路径
(一)应用问题导学,激发学习兴趣
无论是哪一科目的学习,要想使学生的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兴趣都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只有做到了激趣,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自主,使其能突破诸多的学习障碍,到达胜利的彼岸。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因此,初中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也应意识到这一点,并要在教学活动中巧妙的借助问题导学这一模式,来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个激发的作用,真正的展现出应用价值,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更加牢固。
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或同位角等与图形相关的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进行动态演示,将一个图形是怎样变换成另一个图形的过程采用动态演示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得学生在观看中直观的体会到图形变换,使得课堂氛围变得生动、愉悦;而在这之后,教师就可以结合刚才的演示内容进行适当提问:“在图形的转换中,是依据哪一图形来转换的呢?”“你能采用口述的方式将图形的变换过程阐述出来吗?”让学生进行思考、分析、阐述,引导其在探究问题的同时掌握知识要点,推动教学活动得以持续、有效的开展下去。
(二)应用问题导学,活跃课堂氛围
初中生的直观思维较强,课堂氛围也是其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集中学生在课堂中的专注力,调节好学生的学习心态,对于学生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非常关键。因此,在引入问题导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巧妙的借助这一模式来活跃课堂氛围,深化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使其得到更多[3]。
例如,在讲解“二次函数”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这样的问题:“学校的草坪,垂直墙的一边AB的长为XM,现在要取出X的部分值,算出整个矩形另一条边BC的长,以得出草坪面积YM2”,你觉得X的值可以随意取吗?是否有限定范围?大约是多少之间呢?在这样的问题导向下,由于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贴合,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就会抱有着较强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其全身心的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中,使得最终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应用问题导学,强化学习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大力倡导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应达到的一个目标。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也应积极的转变自身的观念、思想,应巧妙的借助问题导学这一模式,来实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独立、自主,力求将该模式的价值全方位的展现出来。
例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这一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问题导学案这一形式引入进来,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自学,使其在自学中更具针对性、方向性、使得学习效果达到最佳。比如,教师可以在导学案中设置出如下问题:“什么是全等三角形?”“全等三角形有哪些特征?”“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是什么?”“你能自己动手做出全等三角形吗?”等,为学生预留出自主探究的空间,以此来实现对其学习能力的培养,将问题导学的效用彰显出来。
结论
综上所述,问题导学这一模式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应用是十分必要的,这样不仅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也能落实好课程改革的要求,促使生本教育的实现,使得教学活动得到更高层次的进步与发展。但在这其中,教师也应找寻到适当的应用方法,力求将该模式的应用价值展现出来,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云玲.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06):121.
[2]岳代稳.初中数学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与教学策略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8(06):118-119.
[3]吕雄雄.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09):85.
论文作者:谭程程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4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这一论文; 教师论文; 使其论文; 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知识论文; 角形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4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