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开挂线与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的对比分析
张洪波 刘和英 魏碧兰
(四川省邻水县人民医院;四川邻水638500)
【摘要】目的:对比切开挂线与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肛周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两种不同方式干预,观察两种不同方式对肛周脓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刚周功能、复发率、生活质量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切开挂线干预方式治疗肛周脓肿效果更佳,由于切开引流干预方式,患者施术后康复期明显缩短,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切开挂线;切开引流;肛周脓肿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7-0359-01
肛周脓肿为肛肠科典型疾病类型,致病机制为肛管、直肠周围组织产生急性感染,引发脓肿,在临床中患者主要体现为肛周疼痛、红肿,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响。现阶段发病机制尚未有明确界定,相关研究表示医源性因素、营养不良等都可引发该类疾病。因此本次研究将对我院收治肛周脓肿患者作为研究案例,以下为详细报告。
1资料与方法
将我院收治肛周脓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时间在2016年12月-2017年11月。患者符合肛周脓肿相关标准,共计甄选人数88,划分两组后各44人。男女患者人数分别为46人、42人,患者疾病类型为皮下脓肿、直肠后间隙脓肿、骨盆直肠间隙脓肿、直肠下黏膜脓肿。患者年龄在24-51岁,平均年龄为(36±2.12)岁,患者发病时间为1-15d。参加本次实践所有患者不存在神经功能障碍、重大肝肾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患者。患者均同意参加本次实践。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施以切开引流术干预,患者第一步需应用气管插管实现全麻,手术前应用肛门内镜观察患者脓肿位置及范围,切口位置选择脓肿波动明显之处,将皮肤切开后,利用止血钳将切口附近组织分离帮助脓液排出,将脓腔间隔中腐烂组织清理,随后冲洗干净片[1]。探针下内口不明显患者,需利用手指探查盐探针将内口切开,使脓肿组织为梭形,确保引流正常,若患者手术过程中并未产生异常,可将切口处包扎,在手术结束后对患者予以常规抗生素干预,每天药物更换两次,可辅助中药熏洗干预[2]。
观察组患者施以切开挂线术干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对患者全身插管实现全麻,护理人员需立刻建立静脉通道,对患者会阴部进行消毒,采取肛门内镜检测患者肛门脓肿位置及范围,观察脓肿波动明显之处,确定后将患者皮肤切开,应用钳夹钝性分离方式使切口范围扩大,将脓肿部液体排出,用手查探脓肿情况,将内部存在的腐烂组织清理,利用双氧水等溶液对脓腔进行冲洗。探针内口不清晰患者应当用手触摸,在底部薄弱部位穿探针、挂橡皮筋[3]。观察括约肌下部及皮肤全层等组织松紧是否适宜,没有问题后对切口进行包扎。在术后采取抗生素干预方式,防止患者出现感染,每日换药2次,可采取中药熏洗方式辅助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利用Hiltunen标准对两组患者肛门功能进行检测,若患者排便、气体、肠气正常,则判定为正常;若患者出现肛门不能正常对肠液、大便正常分泌或者排泄,并对造成内裤污染,则判定为不完全失禁;若患者大便不成形,并无法控制排便,则判定为完全失禁[4]。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产生情况,其中指标有疼痛、肛瘘、脓肿复发。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生活质量变化,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利用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观察组、对照组临床指标对比
对 组患者手术时间为(15.12±3.88)min、切口愈合时间为(26.51±1.05)d、住院时间为(25.18±3.65)d观察组上述三项指标分别为(11.12±3.56)min、(18.55±0.54)d、(14.12±1.88)d。观察组三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明显。
2.2两组患者肛门功能变化对比
对照组44名患者手术后肛门功能正常人数为33,不完全失禁9人,完全失禁2人,占比分别为75%、20.5%、4.5%;观察组患者术后肛门功能正常人数为39人,不完全失禁2,完全失禁1人,占比分别为88.6%、4.5%、2.3%,观察组患者肛门功能优于对照组。
2.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产生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中10人出现疼痛、8人引发肛瘘、5人脓肿复发;观察组6人产生疼痛、4人引发肛瘘、2人复发脓肿,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2.4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对比
对照组患者术后生理功能、身体疼痛、健康情况、活力等指标为(75.5±10.1)、(72.1±7.5)、(65.2±10.5)、(65.4±8.1)分,观察组上述四项指标评分为(86.1±10.1)、(92.1±6.8)、(81.2±10.2)、(83.4±9.2)分,观察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
3讨论
肛周脓肿也叫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发病机制为细菌侵入、感染引发急性脓肿,其中细菌类型为大肠杆菌、金色葡萄球菌等。患者早期疾病并不明显,所以容易错过最佳干预期,患者病情逐步加重,若不采取正确干预方式,容易形成肛瘘[5]。常规治疗方式为切开引流术,但是这种方式较为繁琐,治愈率低,对患者机体伤害较大。切开挂线术在近年来得以广泛应用,利用脓肿特征采取针对性干预方式,可减少患者痛苦,并且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生活质量较好,肛门功能正常,通过本次实践也可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所以在临床上应当广泛应用切开挂线引流术,使患者治疗质量更佳。
参考文献:
[1]潘春来,袁和学.切开引流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效果对比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21):65-66.
[2]董会堂.切开挂线术与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6):132-133.
[3]曲玲玲,刁希重.一次性根治与切开引流术治疗84例小儿肛周脓肿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02):67-68.
[4]周海祥.切开引流术与切开挂线术治疗肛周脓肿的效果对比分析[J].吉林医学,2014,35(11):2285-2286.
[5]黄卫新.切开引流挂线术与切开引流术治疗肛周脓肿的对比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3,37(09):805-806.
论文作者:张洪波,刘和英,魏碧兰
论文发表刊物: 《医师在线》2018年9月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1
标签:脓肿论文; 患者论文; 肛门论文; 对照组论文; 切口论文; 方式论文; 术后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9月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