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育改革实际 深化教育实验研究——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学术研讨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改革论文,研究会论文,中国教育论文,学术研讨会论文,实验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进一步准确地把握我国教育改革的脉搏,探讨教育实验研究的基本走向,研讨教育实验研究中出现的新问题和实施方略,将我国的教育实验研究继续引向深入,受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的委托,浙江师范大学教育系在杭州大学教育系的协助下,于1995年5月14日至20日在千岛湖举办了“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100余名代表参加了大会。会议期间,根据研究会“有条件的省市应逐步成立教育实验分会”的决定精神,由杭大和浙师大两个教育系牵头,在征求到会浙江籍代表意见的基础上,成立了浙江省教育实验研究会筹备组。会上,与会代表立足我国教育改革的实际,围绕“教育实验的功能”、“教育实验研究的科学化”、“教育实验的成果的转化”等问题展开了富有成效的研讨。
一、关于教育实验的功能
与会代表认为,教育实验作为一种科学的教育研究方法及更高形式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本身所具有的两方面功能早已被人们认识。但是,许多代表认为,考察我国80年代以来的教育实验成效,将教育实验功能的认识仅仅局限在实验研究本身所体现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上是不够的,也不客观。我们应该重视“教育实验以外”诸功能的探讨和利用。如近年来形成的教育实验热潮,促进了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广大教育第一线同志的结合,在教育实验研究的园地里,两支大军协同作战,优势互补,既满足了实践工作者呼唤教育理论指导的需要,又体现了理论工作者扎根于教育改革的现实土壤发展教育理论的需求,其显示的现实与长远的效益不可低估;教育实验又是传播先进的教育思想、正确的教育观念的有效载体,教育实验研究与成果推广的过程,是普及先进教育思想的一个有效途径;教育实验也是办好学校的的动力之一,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实:一所老学校冠以“实验学校”的名称,能使它焕发出勃勃生机,一所新建的学校,命名为“实验学校”,没几年就成为本地同类学校中的名校。人们不禁要问:“实验”为什么能产生如此神奇的力量?究其原因,也不难理解。在我们当今这个改革开放的年代,“实验”两字在人们心目中成了改革、创新、进取的代名词,实验学校的名称本身在社会上就能产生一种良好的声誉,而社会对于实验学校的特定理解,对于实验学校的领导与教师又是一种压力,压力能转化为动力,促使学校将教育实验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工作方式,推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教育实验还是许多学校为适应市场经济需要,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增强竞争能力的方法之一。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形态下,一所学校在本区域的声誉和影响力,直接关系到它的生存与发展。因而,将学校办出质量,办出特色几乎成了所有学校的追求的目标。同时,教育实验还是师资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师资质量是办学最重要而又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师资培养的途径很多,近年来各地教育实验研究的实践给人们显示了这样一个事实:通过实验研究,提高师资质量具有特有的魅力。
与会代表在分析教育实验以上诸多的“外在”功能时一致认为:“附着”在教育实验之上的这些功能,对形成我国80年代以来教育实验的热潮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所起的作用应予以肯定。在我国教育实验研究持续、深入发展的今天,分析、研究这些“教育实验以外”的、对教育改革具有促进作用的功能,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引导教育实验研究活动,充分挖掘它所蕴含的积极因素,防止其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使教育实验在教育改革实践中发挥更好的整体功能。
二、关于教育实验的科学化
与会代表认为,十多年来,在“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的旗帜下,我国已形成了一支人数众多的教育实验研究队伍,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教育改革运动,推动了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蓬勃发展。如何将教育实验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提高教育实验研究的层次和水平,教育实验的科学化问题自然倍受人们的关注。许多代表认为,当前探讨我国教育实验的科学化问题,必须从以下三个基点出发。
一是从教育实验研究的本质出发。教育实验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的出现并运用于教育实践标志着教育科学研究从经验型向科学型的转化,这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教育实验的本质特征在于它验证假设和控制变量的辩证统一。它不同于经验水平的总结研究,而是力求在控制的条件下,主动地操纵自变量的变化,观察自变量的变化所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从而发现或说明教育变量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或规律性,对探索和验证现代教育理论发挥重要的作用。因而,在教育实验科学化的进程中,应充分重视提高实验的设计水平与实施的控制水平,并进一步完善教育实验效果的评价标准和方法。鉴于以上工作有较强的专业性,需要有一定水平的理论功底和操作技术,所以在今后的教育实验研究中,应进一步重视专业理论工作者和研究工作者的参与,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加强对中小学教育实验研究者的培训,以提高我国教育实验研究队伍的整体水平。
二是从教育实验研究的属性出发。社会科学可划分为实证主义的定量研究和解释主义的定性研究两种基本的研究范式。两种范式有着各自的传统、规范和科学化的准则。教育实验作为一种实验,要求主动地控制条件或变量,因此,人们往往将它归入实证研究的范式中。但是,教育实验又是一种特殊的实验,它必须在教育的情境中进行,复杂多变的教育情境,决定了实验中的控制是一种准控制。另外,教育实验的研究是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体,并且,在目标追求上包含了多种不同的层次,所以,教育实验应是一种属于社会科学研究范畴中两种研究范式的综合体,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教育实验不能仅仅局限于实证主义的研究范式,而是应该包含、吸收解释主义研究范式的许多合理成份。因而,许多代表提出,在教育实验的科学化进程中,不能照搬自然科学或实证主义实验法的规范和评价标准,而应重视两种范式的互补性,承认在教育实验中适度运用解释主义定性化研究的合理性,并建立起一整套独立的、符合社会科学属性的教育实验规范。
三是要从我国教育实验发展的实际出发。与会代表认为,我国80年代以来的教育实验,是一项群众性的教育科研和教育改革运动,从兴起到发展自始至终与教育改革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从研究人员的组成看,尽管有一批专业教育理论工作者的介入,但人数同广大的中小学教师比所占的比例仍然是微不足道的。从实验研究的现状看,许多研究课题尚停留在行动研究和试验的层次上,或者说在实验研究中包含了很强的行动研究和试验的成份。所以,一些代表提出,在教育实验科学化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力求用实验的基本规范提高教育实验研究的层次,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求真”的功效,同时,又要注意保护广大教师自觉投身于实验研究的热情,在实验评价上做到宽严适度,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教育改革需要,为广大中小学教师乐于接受的教育实验等。
三、关于教育实验成果的转化
人们习惯于将教育实验的成果作理论层次和技术层次的划分,并认为前者侧重于认识功能,后者侧重于实践功能。但是教育实验作为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与其他种类的教育科研一样,不管是哪个层面上的研究成果,其根本目的都在于指导教育实践,提高教育工作的水平与质量。与会代表普遍认为,近年来教育实验成果频频推出,但是在教改活动中的应用情况并不能令人满意,存在着研究与应用脱节,甚至分离的现象,造成了教育实验投入的浪费。为此,许多代表提了如下建议:
首先,要重视形成一个能促进我国教育实验成果转化的管理机制。中国教育实验研究会应尽快地建立一个统筹机构,负责规划、管理、指导、协调全国各地的实验研究和推广工作,各地也应成立相应的组织,以避免当前不同程度存在着的各自为战、盲目研究、课题重复造成的大量无效劳动,以及大量实验成果得不到应用的巨大浪费。
其次,在实验研究中应重视形成可操作的技术体系。分析一些成功的教育实验案例,可以发现一个重要的因素,即这些实验的成果不仅表现在它的理论层面上,还在于它有一个明确的、完整的理论载体及可操作体系。如“中学数学自学辅导实验”,人们之所以乐于肯定它、接受它,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有一个完善、规范的实验操作体系:提出了九条学习心理原则,编写了自学教材,制定了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操作要求(不仅有内涵确切的教学原则,而且还设计了课堂教学模式),明确了教师的教学要求,说明了对四种不同类型学生的教学要求和方法。同样,一些教育实验从实效看是成功的,推向社会后也曾“轰轰烈烈”了一阵子,但不久便销声匿迹了,分析其原因,它们之所以未能得到有效地推广,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缺乏一个可操作度高的技术体系。为促进实验者对实验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视,一些代表认为在教育实验评价中,特别是对一些应用性较强的实验研究,应加重外部效应评价的份量,以促使实验研究者充分重视实验的结论由研究的样本推广到目标总体的有效程度,以改变目前实验研究者不同程度存在着的重实验内部效应,而忽视外部效应的现象。
再次,应重视树立正确的教育实验研究观与实验成果转化观。每个规范的、成功的教育实验都有其各自的理论构建和技术操作体系。不同的理论观点,往往在显示其正确性和合理性的同时,由于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又常常会在实践中暴露出它的某些弱点。如前苏联的合作教育学理论,它正确地指出了教育过程中教与学双方的辩证统一,要求努力克服强制性教学的弊端,力求使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得到共同的发挥,但在达到教学双方统一的途径上,过多地强调了调节教育的人际关系,而忽视了其他一些教学因素的应有地位。理论假设上所表现出来的优势,也包括某些不足,往往会具体地反映在实验过程的方法论和操作技术上。如我国当代两项著名识字教学实验研究“集中识字,大量阅读,分步习作”和“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因其不同的理论假设,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方法论和操作技术。两个教学实验不同的理论假设与技术操作体系,都有其各自非常合理的成份,并在教学实践中已分别显示出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但在它们发挥各自优势的同时,勿庸讳言,也都暴露出了各自的弱点与不足,近年来围绕着这两个实验的一些讨论大多也集中在这个问题上。从教育实验学的角度看,教育实验中以上现象的出现是自然的,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的。但是如何正确对待以上这种现象,许多代表认为,近年来却出现了一些误区。如,一些实验研究者常常对自己所从事研究的课题优势看得比较充分,而对弱点认识不足,甚至回避,但对其他相关的实验习惯于从某个角度或某个侧面进行评价,甚至存门户之见,这一不同程度上存在于研究者中的流弊,影响了对其他实验成果的吸收,不利于实验水平的提高。从实践工作者方面看,一些同志在学习、吸收某项实验成果时,往往不加分析鉴别而全盘照搬,缺乏根据本地的实际,在比较、分析同类实验优势与弱点的基础上,进行“兼容并蓄”地创造性应用的意识和观念。代表们认为,以上存在于一些研究者与应用者身上的不正确认识与观念,都将影响教育实验成果的转化。
会议期间,代表们还对我国教育实验研究的走向问题展开了讨论。
许多代表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仍将作为实验研究的主干,并将朝着追求实践价值与理论价值并重的方向发展。在研究的过程中,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构建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方法体系将是人们主要的着力点。
一些代表提出,随着人们对传统的学科课程弱点认识的加深,有鉴于前些年幼儿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的成功经验,并受其成果的鼓励,将会有更多的人投入课程改革的研究。中小学,尤其是小学,活动课程的研究很有可能成为实验研究的热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