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论文_丁梦云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论文_丁梦云

常州第四人民医院(常州市肿瘤医院)江苏 常州 213100

摘要:目的 探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急诊收入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的患者80例, 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的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急救时间的比较,观察组对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全程优化的护理即接诊优化、分诊评估优化、救护优化、转运交接优化、人员配置及监管优化; 结果 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采血时间、静脉用药时间及急救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 P<0.01)。结论 采用急诊全程护理优化的方式能够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争取更加有效的时间。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优化护理;心脏介入治疗;急诊护理路径

急性心肌梗死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升高,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缺氧、缺血造成的心肌坏死,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重症疾病,严重者会导致休克、猝死等,给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因此,创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机制,优化护理路径,建立健全急诊护理绿色通道是医院的首要工作。通过创建绿色通道,使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够接受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急诊收入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的患者80例,符合ST 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的诊断标准。根据急诊过程中护理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5例,男 29 例、女 6 例,平均年龄(62.67±9.67)岁;观察组45例,男 38 例、女 7 例,平均年龄(60.70±9.2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传统急诊护理方式,由“120”急救车将护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到抢救室内,创建绿色通道;病情症状不明显的患者由医师检查后进行抢救工作。 评估要求在 2 min 内完成;护理人员依照医师开出的单据进行用药,并准备手术相关医疗器械,完备各项工作。静脉采血要在医师电话通知基础之上,告知采血师进行抽血。护理人员和检验师的交接工作依靠电话,交接人员主要由护理人员构成,实行监管工作。观察组实时全程优化措施,总结如下。

1.2.1 接诊优化实行先抢救、后挂号缴费的绿色通道体制 由“120”急救车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送至医院,护理人员听到急救车声音之后,将平车推至医院门口,将患者移至平车之上立即送入急救病房当中;自行就诊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立即将患者移至平车之上,并告知医师对患者情况进行诊断。

1.2.2 评估病情优化 实行初评一早期检查一再评估。护理人员在初步接触患者时通过观察发病特征、询问已有病史、诱发原因、饮食状况对患者综合状况进行简单分析。 早期检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入急救室之后立刻采取心电医疗检查,突破传统直接由护理人员进行心电图检查的抢救模式,不需要有医师的单据。 依据患者病情状况进行相应处理措施,对心电图数据进行评估, 必要时采用 ST-T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症状进行动态监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3 救护流程优化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状况有大致了解的情况之下,采取“定时、定人、定位、定责”的“四定”模式进行急救措施。 定时:护理人员要在患者进入急救室 2 min 内进行给氧,3 min 内对患者血压血氧状况有一个简单的评估工作,5 min 内完成 ST-T 实时测量工作, 由医师进行进一步的审查工作。

1.2.4 转运交接优化 建立健全交接制度:①护理人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一个初步的审查工作,医师在此基础之上规划急救措施方案, 制定相应手术要求, 需要介入医生和导管护士需提前进行电话交接工作, 介入医师需要提前 4 min 前进入手术室内,与患者相关家属做好交接工作,要求家属签字。 ②保证交接顺利, 由护理人员和急救医师共同护送患者

至急救病房,医护人员围绕患者头部两侧,实时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体征以及呼吸状况, 保证供氧充足。 ③进入介入科室当中,与导管护士以及介入医师简单交代患者状况以及诱发原因, 协助患者到达介入科室,患者在过床时,避免自身用力,以免发生心室颤动,导致心肌梗死状况;过床之后,将除颤监护仪保持工作状态,保证实时监护工作得以落实。

1.3 观察指标

分诊评估时间主要指患者进入介入室到初步诊断的时间间隔;心电图时间主要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室到心电图数据得出的时间; 静脉用药时间指患者抢救过程当中在静脉通道的时间; 急救总时间指患者抢救所需总时长。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1.5 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 α=0.05;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分诊评估时间、心电图时间、静脉采血时间、急救总时间比较,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是多元化的, 但如果在急救时能够将闭塞的血管快速打通, 那么就能够延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时长, 使其心脏功能得到切实的改善。为此,我们建立健全急诊全程优化护理系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提升护理质量水平。接诊优化,保持绿色通道的通行状况,这样医护人员能够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入急救室的时间,大大缩短了由于等待医嘱、家属签字所造成的时间浪费。各个部门之间优化组织结构,全面贯彻落实优化措施。 传统急救模式是将病情不明显的患者在医师观察基础之上才送入急救病房, 心电图也需要在医师通知基础之上才能进行, 这样大大延长了急救时间,对患者急救情况十分不利。“四定”模式进行抢救,能够有效缩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时间,通过团体协作的能力,各个科室之间协调配合,权责分明,加强医护人员抢救自主性,突破固有执行模式。 医护人员同时进行抢救,但要求分工有序,使得抢救效率得到提升,将急救药品分化整齐,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提供契机。将抢救模式固定化, 分析患者情况基础之上立即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心电图,检验血压血氧情况。

综上所述, 通过急诊全程优化护理能够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当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能够建立健全医疗抢救机制,规范处理急诊方式。

参考文献:

[1]张翠云,邢瑞秀.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6,11(8):173-174.

[2]杨倩.急诊全程优化护理模式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19):2480-2482.

[3]王燕.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效果评价[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6(14):115.

论文作者:丁梦云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5月上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5

标签:;  ;  ;  ;  ;  ;  ;  ;  

急诊全程优化护理在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论文_丁梦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