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社会科学价值规范的理性建构与创造性转换_社会价值论文

当代社会科学价值规范的理性建构与创造性转换_社会价值论文

当代社会科学价值规范的合理建构与创造性转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创造性论文,社会科学论文,当代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569(2015)01-0182-06

       价值规范的合理建构与创造性转换是当代社会科学面临的重要全局性问题。为了促进社会科学健康持续的繁荣发展,需要先进技术方法和良好学术条件的支持与保障,更需要深层的正确思想原则和合理价值规范的指导与调适。目前影响和制约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因素除了研究方式方法欠缺、学术规范不健全等问题以外,最突出的还是来自价值体系和价值规范层面的紊乱、失范、滞后与低效问题。价值规范作为根本性的思想原则与行为准则对于社会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前提预设、目标定向、思想指导和行为约束作用,其重要性远超于一般的技术方法和操作规则,对此目前人们的认识还很不充分。为了推动社会科学的持续创新,实现与时俱进和本土化健康发展,需要合理的界定和建构其应有价值规范,根据研究需要与时空条件变化合理建构和转换价值规范。本文拟就社会科学价值规范的建构原则、结构功能尤其是创造性转换问题进行探讨。

       一、社会科学价值规范的概念及合理建构原则

       社会科学的价值规范是反映社会科学的普遍性规律和应有要求,指导和调控社会科学运行发展的根本性思想原则与行为准则,它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认知规范和技术操作规范,而是社会科学共同体的精神气质与价值体系,对于社会科学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前提预设、目标定向、思想指导和行为约束作用,要使社会科学健康持续发展必须深入研究和构建合理的价值规范体系。所谓“合理”通常是合目的需要与合客观规律的整合统一,合理的社会科学价值规范应当既合乎社会科学自身的目的与内在价值需要,又合乎社会的目的与价值需要;既符合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又合乎社会发展规律,其基本建构原则可以概括为内需主导、外需适应、合乎规律以及协调关系。

       价值规范建构要“以‘内生’作为总的方向和趋势”,①一种有生命力的价值规范首先必须是主体自身内生性的。就社会科学而言,其合理性价值规范应当根源于社会科学共同体自身内在本质需求,能够持续有效地保证和促进社会科学的知识创新性生产。从目标与手段的视角审视,社会科学是以探讨社会规律、创新扩展社会知识为价值目标的专业研究活动,而科学规范则是从属和“实现科学价值目标的手段”,②应当根据社会科学内在价值目标来定向选择和定性建构。社会科学研究不同于一般的舆论宣传和日常认识,需要坚持实践标准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排除没有客观事实支持的谬误与臆断,务使研究过程求真务实,研究结论科学可信,研究成果创新发展,为此就应当确立实践第一、事实至上、崇尚真理、支持创新的价值中立规范。社会科学求真求实的基本规律应得到充分理解和尊重,社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学术民主、自由探索诉求应当得到宽容和保护,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价值资源需要应当得到满足和保证,这是社会科学价值规范建构的重要原则。

       社会科学价值规范建构的另一个方法论原则是外需适应,能够有效增进社会科学的社会价值效能。从社会主体角度看,社会科学是服务于社会需要的一种工具与手段,其价值在于对社会需要的满足和贡献,对社会科学价值规范需要以社会科学的社会价值生产功能有效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导向来具体构思和设计。如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向和题目选择上进行充分的价值考量,选择那些具有重大现实经济社会价值的课题项目;对研究成果的评价既要从资料方法、知识创新等方面评价其学术价值,又要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评价其实践价值;对于已经创造完成的优秀社会科学成果要加以积极宣传推广,促进其由理论价值形态向现实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形态的转化,力争实现社会科学外部价值生产功能的最大化。

       合理的价值规范不仅要具有价值层面的合目的性,还必须具有真理层面上的合规律性。从规范与规律的关系来看,两者之间在着本质必然联系和衍生转化机制,“对客观规律和客观必然性的把握不仅是技术规范,也是社会规范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③虽然规范不是规律本身,但却必须契合规律机理和顺应规律趋向,否则就不具有合理性与成效性。如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社会运动规律、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和改造的规律;社会科学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科学在思想斗争、学术争鸣中发展,社会科学在分化整合中发展,在联系中整合、在结合中创新的规律④等等,对于社会科学价值规范具有某种参照支持作用。

       价值是表征客体属性对主体效用性的关系范畴,社会科学价值规范建构的另一个原则要求是维护关系协调,包括社会科学的内部关系协调以及社会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协调,为此需要确立一套有效地防范和纠正各种失范、越轨和负面效应的法律、伦理和管理制度体系,正确的价值选择、普适的价值原则、公正的价值评价、有效的价值转化应当是社会科学的重要价值规范。

       二、社会科学价值规范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根据上述内需主导、外需适应、遵循规律、协调关系的建构原则,社会科学研究所应当确立和坚持的基本价值规范可以概括为包括价值原则、价值选择、价值中立、价值评价诸项规范的复合系统,其中每一价值规范都有其存在基础、内涵要求和功能作用,需要加以明确界定和倡明。

       社会科学的价值原则即社会科学的价值追求目标及其相应的普适法则,它是价值规范的前提预设和一般通则,应是社会科学根本和前提性价值规范,这些原则概括地说就是求真、趋善和臻美。所谓“求真”即探求真理、揭示真相、拓展真知,它是社会科学的体制目标、神圣天职和永恒主题,也是社会科学的基始、本原和优先性的价值规范。“趋善”即造福社会、普惠人类,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产生良好功利效果和积极外部效益,它是社会科学的根本目的和社会价值所在。人的活动遵循着美的规律和原则,作为对社会本质规律真实理性反映的社会科学也应当倡明和践行臻美价值原则,力求社会科学研究遵循美的规律与美的原则,创造具有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学术成果,产生美化心灵和美化世界的社会效应。求真、趋善与臻美是社会科学的终极价值目的和至高价值原则,对于社会科学具有总体和长远的目标定向与规范指导作用。

       社会科学与价值的关联极为密切。“社会研究中交织着代表价值和信念的不同规范,整个研究过程不同程度地受到研究者偏好和文化价值取向的影响”。⑤在这样一种价值网络体系格局中进行社会科学研究,能否做出正确价值判断与合理价值选择对于研究水平乃至成败是至关重要的。社会科学的价值选择存在和适用于社会科学的众多环节和层面。如在学科专业选择上需要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爱好进行价值选择;科研选题要确立和追求学术价值或者应用价值的最大化的目标任务;在科研成果的立项奖项确定、出版发表等环节需要对其学术价值或者应用价值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行价值优化选择等等。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能否做出正确价值判断与合理价值选择,这无论对于学术价值生产效果以及社会价值创造,还是对于研究者个人的成功成就和自我实现,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社会科学的求真规律和求真规范意味着需要确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价值中立规范。价值中立表面上看似与价值选择相互对立,实则与价值选择相互依存、功能互补,它具有自身的存在基础、功能作用、成立条件和适用边界。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科学业已高度专业化、职业化、科学化,它不同于舆论宣传、文艺创作和传教布道的神学职业的一大特征就是具有明显的价值中立性,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客观诚实、求真务实,忠于事实和真理,坚持实践标准和客观取向,排除主观臆断和私情私利干扰,切实保证研究问题与数据的客观真实性,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的客观证实性。社会科学的价值中立规范根源于社会科学的科学属性,是社会科学求真目的、求真规律和求真原则的必然要求,也应当是现代职业化社科研究者应当秉持的职业操守和科学精神。社会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价值评价。正确有效的价值评价可以弘扬真理、剔除谬误,防范学术越轨与失范,鼓励诚实劳动和学术创新,保障社会科学的健康持续发展。社会科学的评价规范是对社会科学的价值进行鉴别与评定的标准、制度和方法的统一。一般说来,社会科学的价值可以大体分为内在学术价值和外部社会价值两个方面。学术价值主要指科研成果在知识创新方面做出的成绩和贡献,主要包括思想观点创新、研究方法创新、获取材料创新等内容,而社会价值主要指社会科学成果对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政治进步、决策改进、组织管理、精神文明等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为了科学合理地评价社会科学价值,需要构建由“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及指标和评价制度六要素构成”的完整评价体系,⑥,按照社会科学发展规律和原则要求制定完善合理的评价制度规范、评价标准规范和评价技术规范。

       综上所述,社会科学的价值规范主要包括以求真、趋善、臻美为根本目的和取向的价值原则规范;以追求学术创新和社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取向的价值选择规范;以客观诚实、求真务实、扩展真知为天职和使命的价值中立规范;能够准确判断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和技术水平的价值评价规范。由此可以认为,社会科学健康持续发展所要求和遵从的价值规范不是单一、孤立、静止、非此即彼的,而是多元、整合、变化、协同互补的。社会科学的诸多价值规范各有其特殊地位作用和特定适用边界,社会科学研究在不同的环节和层面、不同的场景和语境条件下可能适用不同的价值规范。

       三、当代社会科学价值规范需要进行整体创造性转换

       当代社会科学是众多学科关联互动、持续演进的复杂巨系统,它具有多重价值属性和多种价值形态,发展至今已历经多个历史时期,广泛存在于不同社会地域空间,其学科成果存在多种形式,研究过程划分多个阶段。与这种多样性现实存在相对应,社会科学的价值规范必然也是多元、整合、变化的,呈现出普遍性与特殊性交融、稳定性与开放性共存、历史性与时代性统一的特征。为此有必要在社会科学的研究流程、学科成果、价值形态、历史变迁、社会时空诸层面明确引入和确立价值规范的转换理念与转换原则,根据研究需要和时空条件促动社会科学价值规范的创造性系统转换。

       1.基于社会科学研究流程的阶段性价值转换

       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一般要经历确定研究问题与课题、检索阅读和综述相关文献、设计研究方案、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论著以及交流发表成果等环节。每个环节的目标任务不同,所适用的价值规范也有所不同,其中有的环节需要保证客观真实性故而要求价值中立,而有些环节则需要增大价值效能而强调价值关联性,进行一项课题研究需要随着研究进程推进而转换和确立相应的适用价值规范。如在选题阶段要有科学理性的价值意识,追求课题价值效应最大化,对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研究方式和成本收益进行优化价值选择;在资料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阶段则应悬置情感意志,保持价值中立,排除各种非科学因素干扰,确保使用材料的客观真实性和分析结果的切实可信性;在成果的发表交流、评审鉴定、推广转化等环节则需突出价值关联规范,应健全价值标准规范和提高价值鉴别能力,力求对其具体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做出完整准确的价值评判。

       2.基于社会科学成果差异的技术性价值转换

       当代社会科学是包含众多不同学科的庞大学科体系,研究成果有学术专著、学术论文、调查研究报告、对策建议等形式,相对于不同的学科成果在评价标准和技术方法上要有所不同。其中论文类成果可按照创新性(选题创新、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学术价值(科学进步价值、学科建设价值)、规范完备性(研究规范性、逻辑自洽性)、社会价值(社会反响、社会效益)的指标体系评价;研究报告类成果可以按照社会价值(社会效益、成果要报)、创新程度(观点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成熟完备性(成熟可靠性、完备规范性)的指标体系评价;著作类成果按照学术价值(被引用、被下载)、创新性与完备性(书评摘录、获奖级别、出版层次)、社会价值(被译成其他文种、再版或印刷情况、被采纳)的指标体系评价。⑦基于不同的学科和成果具有不同的研究对象和价值功能这一基本判断,合理的评价规范应当是根据不同的学科类型和成果形式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与方法。

       3.基于社会科学价值形态的结构性价值转换

       社会科学具有知识价值、人本价值、文化价值、制度价值和物质价值等多样化的价值存在形态。社会科学的最一般定义是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其价值存在首先表现为知识价值形态。社会科学知识借助于语言、符号、数字和概念、判断、推理来表达,以论文、著作、研究报告的形式通过专业学术媒体出版发表来正式公开、获得承认。那些经过实践检验、逻辑证明、正式发表和学界公认的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多种多样的内在价值和外部价值,但它本身只是一种信息状态的知识存在形式,属于社会科学价值体系中的知识价值形态。社会科学知识成果公开发表后可以通过教育、传播、学习等途径转变为人的知识、技能、观念和人格,实现社会科学由知识价值形态向人本价值形态的转化。此外,社会科学还可以通过影响和服务意识形态、指导文化建设的方式创造文化价值,由知识价值形态转化为文化价值形态;社会科学的思想观点、理论方法、对策建议能够被国家和政府部门采纳,转化为法律法规和政策举措,创造制度价值,从而转化为制度价值形态;社会科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力,能通过更新经济观念和改善经济管理等途径创造经济效益和物质成果,形成物质价值形态。

       社会科学的知识价值生产及其向人本价值、文化价值、制度价值、物质价值的转化效率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都具有决定性意义,为了促进社会科学的价值生产和价值转化,实现社会科学价值形态的差异互补、相互促进、共生共荣,需要采取相应的制度措施加以规范和推动,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根据不同的价值形态结构建构适用价值规范,变单一、孤立、排斥型的价值规范为多元互补、贯通整合型的价值规范体系,形成包容和支持社会科学价值生产与价值形态转化的价值规范系统结构。

       4.基于社会科学历史变迁的时代性价值转换

       社会科学价值规范既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又具有开放性和流变性,其范式转换“既是人文社会科学变革、进步的一个必经环节和内在要求,也是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⑧从历史的视角审视,科学与价值的关系业已经历了“合—分—合”的历史变迁:古希腊和中世纪以价值为主导的科学与价值的“合二为一”→近代科学诞生时期两者的“逐渐分离”→启蒙运动时期两者的“自觉分离”→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初期的“激进分裂”→20世纪中期在新语境中的“重新结合”→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人为的“价值掌控”。⑨关于科学发展与变革,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使用“范式”这一重要概念加以阐释,认为科学革命就是一种新旧范式的转换过程。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沃勒斯坦认为,“时空不仅是内生变量,而且还是我们理解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的关键所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科学理论范式都是从十九世纪建构起来的,这些旧理论范式的很多既狭隘又具有误导性的假说依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因而必须进行否思和重建。⑩

       社会科学的价值规范不是封闭僵化的规范体系,而是随着社会实践与学科演进协同进化的开放体系,其合理性根源在于同社会实践与社会科学发展保持具体历史的统一性。古代的社会科学尚没有成熟和独立,处在宗教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控制下。近现代社会科学追随和模拟自然科学,倡导和追求独立自主和价值无涉,而当代社会科学更倾向于“在学科归属上超越科学与人文的分裂,在方法乃至本体论特征上超越实在论与建构论的隔阂,在时代关联上超越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区划”。(11)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趋善臻美的人文精神相互整合、科学与价值相互融合成为必然选择,社会科学价值规范体系呈现更加开放和包容、更具适应性和解释力的发展趋势。

       5.基于社会科学社会时空的本土化价值转换

       社会科学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统一,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其真理性在于必须被证实是对社会现象的正确反映和恰当解释。然而社会现象具有迥异于自然现象的复杂异质性和多向流变性,处于不同社会时空范围内的社会现象往往具有重大差别,即使是处于同一社会空间范围内的具体社会现象也是不断流变、难以复制的,由此就会发生社会科学的普遍性危机和本土化诉求。众所周知,现代社会科学诞生于西方,主要是西方学者以其所观察到的西方社会的经验事实为主体和蓝本建构的,带有明显的西方社会结构特征和西方地域文化色彩,但西方社会与文化的一些重要特点如天与人对立、人与神分离、人与人独立、国与家隔离、党与国分设等等,与中国可谓有着天壤之别,中国社会无论在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政治模式还是历史文化、国民人格等方面都同西方存在巨大差异,由此带来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就是“西方主流社会科学理论无法解释当代中国的发展”,“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的主流研究方法无法适应当代中国研究的需要”,(12)西方社会科学的一些理论已被当今中国发展经验所证伪。

       长期以来,我们视西方学术文化为普遍真理和政治正确,依靠引进和搬用西方思想理论来满足理论内需,其结果是“思想和思维的被殖民”,产生不了自己的知识体系,“造成了滥用西方概念和理论随意曲解中国历史事实和现象的后果”。(13)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文化博大精深,国际经济实力已位居世界第二,中国的文明形态、社会现象和发展经验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广泛的世界意义,现有社会科学理论体系需要根据中国社会的经验事实进行系统修正和重构,为此需要树立学术主体意识、增强学术能力自信和采取学术开放战略,摆脱对西方学术话语的高度依附和依赖状态,立足中国实际进行独立自主的学术创新,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实现社会科学价值规范的本土化转换。

       价值规范的本土化是将外来社会科学的合理价值成分与中国本土社会实际及其优秀学术传统相结合,通过“‘普遍主义的特殊化和特殊主义的普遍化’的双向推动”“消除规范化、科学化与本土化、中国化之间的二元对立”。(14)价值规范的本土化建构应当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民族性和世界性相兼容的原则,尤其要注意“植根于中国自近代以来一百多年的历史性实践之中,植根于中国独特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之中,并且也植根于中华民族向着未来筹划的复兴事业之中,”其“任务的主旨就是:揭示并切中当今中国的社会现实”,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和兼容世界普遍原则的社会科学价值体系与理论方法。例如,中国传统学术文化崇尚天人合一、整体辩证、经世致用、文以载道和人格气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事实与价值的融合性、德性同智性和物性的贯通性,这与当代社会科学的价值规范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赋予传统规范以新的含义”可以成为社会科学范式转换的重要形式。(15)当代中国主流与主导文化坚持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倡导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张扬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推广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念,这与客观实证、追求原创、趋善臻美的社会科学价值目标和价值原则具有兼容性,可以成为当代中国社会科学价值规范本土化建构的重要基础和思想原则。

       注释:

       ①孙卫平:《价值哲学方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1页。

       ②欧阳锋、徐梦秋:《科学规范论——默顿的视野》,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40页。

       ③徐梦秋等:《规范通论》,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22页。

       ④董京泉:《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研究》,《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1期。

       ⑤蒋逸民:《社会科学方法论》,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32页。

       ⑥叶继元:《人文社会科学评价体系探讨》,《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⑦任全娥:《人文社会科学成果评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34-311页。

       ⑧欧阳康:《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3页。

       ⑨李醒民:《科学的文化意蕴——科学文化讲座》,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98页。

       ⑩[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否思社会科学——19世纪范式的局限》,刘琦岩、叶萌芽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3页。

       (11)肖峰:《超越划界:社会科学的当代特征》,《学术月刊》2011年第5期。

       (12)刘杉:《金融危机以来的西方中国研究》,《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13)郑永年:《通往大国之路——中国的知识重建和文明复兴》,东方出版社2012年版,第6页。

       (14)郁建兴、江华:《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一种全球性视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5)欧阳康主编:《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92页。

标签:;  ;  ;  ;  ;  ;  ;  ;  ;  ;  

当代社会科学价值规范的理性建构与创造性转换_社会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