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阳区流亭街道公共卫生与计划生育管理所 山东 青岛 266108)
【摘要】目的:研究2015年青岛市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情况。方法:对2015年1月-2015年12月青岛市的食源性疾病监测资料进行收集,对所获取的资料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处理,对该地区食源性疾病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该地区一共发生了50起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病人数一共有1000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0.5%;0~14岁这一年龄段的发病率最高;1000例食源性疾病患者中,700例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40例为病毒性食源性疾病,20例为化学性食源性疾病,20例为真菌性食源性疾病,还有220例患者为不明原因的食源性疾病;腹泻、腹痛为食源性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结论:0~14岁、腹泻、腹痛患者应该成为食源性疾病的主要监测对象。
【关键词】食源性疾病;监测情况;流行特征
【中图分类号】R1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7-0361-01
食源性疾病主要是人体中进入了食品致病因素,进而引发的中毒性、感染性疾病。研究显示,全球因为食物污染致病的患者数量已经高达数亿人[1-2]。该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为广泛的卫生问题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的经济负担[3]。临床上,大多数食源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为轻度自愈性疾病,但是具有较高的发生率[4]。为了对2015年青岛市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情况进行分析,对该疾病的发病规律进行分析,本研究做了相关研究,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5年1月-2015年12月青岛市的食源性疾病监测资料进行收集,所有资料均来自本地疾病控制预防中心。
1.2 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建立起食源性疾病暴发数据库,将暴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录入,然后对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充分利用,统计分析该疾病的致病因素、致病食品、临床特征等。
1.3 统计方法
将数据进行录入,然后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库的建立,计数资料进行方差齐性检查之后,进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则采用(x-±s)进行表示。
2.结果
2.1 食源性疾病发生情况分析
2015年1月-2015年12月,青岛市一共发生了50起食源性疾病事件,发病人数一共有1000例,死亡5例,病死率为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2 食源性疾病性别与年龄分析
性别分析:1000例食源性疾病患者中,有550例为男性,所占比重为55%,450例为女性,所占比重为45%,男女比例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年龄分析:1000例食源性疾病患者中,其中有800例为0~14岁,所占比重为80%,120例为15~64岁,所占比重为12%,还有80例的年龄在65岁以上,所占比重为8%。0~14岁这一年龄段的发病率最高,与其它年龄段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3 食源性疾病食品分类分析
50起食源性疾病事件中,主要包括动物性食品引起的事件(25/50)、植物性食品引起的事件(15/50)以及其它食品引发的事件(10/50)。其中动物性食品引起的事件中,各种食品的排列顺序为肉制品、水产品、蛋制品;植物性食品引起的事件,各种食品的排列顺序为果蔬类、谷类及其制品;其它食品引发的事件中以调味品为主。
2.4 食源性疾病临床特征分析
诊断类型分析:1000例食源性疾病患者中,有700例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所占比重为70%,40例为病毒性食源性疾病,所占比重为3%,20例为化学性食源性疾病,所占比重为2%,20例为真菌性食源性疾病,所占比重为2%,还有220例患者为不明原因的食源性疾病,所占比重为22%。
临床症状分析:1000例食源性疾病患者中,有200例患者出现了发热的症状,所占比重为20%,680例患者出现了腹泻的现象,所占比重为68%,650例患者出现了腹痛的现象,所占比重为65%,260例患者出现了呕吐的现象,所占比重为26%。通过分析可知,腹泻、腹痛为食源性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与其它症状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0~14岁这一年龄段的食源性疾病发病率最高,这可能是因为该年龄段的儿童与婴幼儿器官系统功能没有完全发育,特别是其自身免疫系统没有发育完全,所以对外界的各种致病因素很难进行有效抵抗。其次,该年龄段的儿童在零食质量的鉴别上存在较大难度,经常购买质量不合格的零食食用,进而引发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其次,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率高达70%,这就提示细菌性食源性疾病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对细菌性食源性疾病进行有效控制,有利于降低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发生率。腹泻、腹痛为食源性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如果患者在近期内存在有不良饮食卫生史,并且伴有腹泻、腹痛的现象出现,则要考虑其是否为食源性疾病,并且及时就诊。除此之外,食源性疾病和食品生产、储存过程中的污染具有密切相关性,在对食品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如果操作不规范,对食品用具与容器没有进行消毒,或者卫生设施不健全,都很容易引发食源性疾病的出现。本研究中显示,有还有220例患者为不明原因的食源性疾病,这说明我们应该对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进行强化,将食物中毒隐患及时发现并消除,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最大程度上避免食源性疾病事件的出现。
综上所述,2015年青岛市的食源性疾病监测情况不容乐观,应该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对该疾病的出现进行有效预防。
【参考文献】
[1]柯碧霞,何冬梅,谭海玲,等.广东省2013-2014年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的病原学特征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6,37(10):1373-1378.
[2]丁翀,朱杰.食源性疾病病例实时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数字医学,2016,11(6):61-63,103.
[3]包丽娟.国内外微生物源食源性疾病监测及其防控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7(7):2990-2994.
[4]陈艳,朱彩明,周银柱等.长沙市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系统监测结果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5,22(9):1115-1117.
论文作者:高丽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7
标签:疾病论文; 食源性论文; 所占论文; 比重论文; 患者论文; 食品论文; 事件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