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看赵利红散文语言_散文论文

从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看赵利红散文语言_散文论文

既工白描,且擅写意——从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作品看赵丽宏散文的语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白描论文,写意论文,散文论文,语言论文,小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赵丽宏的散文清新而有诗意,晓畅而又耐人寻味,语言优美,细腻而不琐碎,清新却不晦涩,婉转多情却又明白晓畅,非常适合青少年阅读、学习积累。他的散文作品先后有十余篇被选入各个版本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其中,有三篇散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小学语文课本,分别是《与象共舞》(五年级下册第27课)、《山雨》(六年级上册第2课)和《顶碗少年》(六年级下册第4课)。这三篇课文分布在小学高年段,均被设置为略读课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赵丽宏的文章更适合小学高年段及以上的学生阅读,他的作品更符合青春期前后孩子的认知水平与情感体验。在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的散文的教学目标中,无一例外都提到了要“积累优美的语言”。由此可见其散文语言的卓尔不群。

      一、生动细腻的描摹:构建文字的画面感

      赵丽宏的散文作品笔触非常细腻。在描摹人物的动作、神态、外貌时,总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它的特点。作者像是以文字为画笔,为所描写的每一件东西,画出一幅栩栩如生的肖像图。这种生动细腻的描摹,为文字所描绘的事物增添了画面感。

      “有一次,我看到一头象用鼻子把一位女士的皮鞋脱下来,然后卷着皮鞋悠然而去,把那位躺在地上的女士急得哇哇乱叫。脱皮鞋的大象一点儿也不理会女士的喊叫,用鼻子挥舞着皮鞋,绕着围观的人群转了一圈,才不慌不忙地回到那位女士身边,把皮鞋还给了她。那位女士又惊奇又尴尬,只见大象面对着她,行了一个屈膝礼,好像是在道歉。那庞大的身躯,屈膝点头时竟然优雅得像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1]

      这段话选自《与象共舞》,“卷着皮鞋”“悠然而去”“挥舞”“屈膝点头时竟然优雅得像一个彬彬有礼的绅士”几处文字,细腻地描摹了大象的一举一动,却又无一处多余。寥寥几笔,尽显大象的从容舒缓却又不乏调皮的姿态,着实有趣。

      读者在阅读时,这头大象的形象跃然纸上。

      无独有偶,同样也是在《与象共舞》一文中,作者描写了大象的舞蹈:“在欢乐的音乐声中,象群翩翩起舞……舞蹈的大象,没有一点儿笨重的感觉,它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摇头晃脑,踮脚抬腿,前后左右颤动着身子,长长的鼻子在空中挥舞。毫无疑问,它们和人一样,陶醉在音乐之中了。”[1]

      笨重的大象如何能跳舞呢?作者连用几个动词,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了大象的舞姿:“摇头晃脑”“踮脚抬腿”“颤动”“挥舞”。这一组动词刻画出了一头欣然舞动的大象,似乎它就正在你的面前舞之蹈之。对学生而言,积累诸如此类的语言,就为其以后的语言运用提供了一种参考:抓住细节,将一种概括性的说法(如“大象跳舞”)用文字生动具体地描述出来。赵丽宏的散文语言总是有条不紊且细致生动,这种语言风格是非常值得小学生借鉴的。

      此外,在《花的风骨》一文中,作者是这样落笔的:“有一天,我发现盐碱滩上星星点点长出一些绿色的嫩芽。它们的叶瓣细小,却翠碧清秀,令人欣喜。海滩上寒风呼啸,这些翠绿的嫩芽似乎毫不在乎,迎着凛冽的风一点点伸展蔓延,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它们的生长。”[2]7

      “星星点点长出”可见嫩芽生长之不易,珍贵如星,点缀在广袤夜空。这细小的叶瓣,“翠碧清秀”一词却赫然将它生机勃勃的美态托着送到了读者的眼前。既俏生生地“翠”,又通透如碧,望之清秀,果真令人欣喜。寒风中,它们的生长环境自然算得恶劣,然而它们硬是“一点点伸展蔓延”着,其旺盛的生命力、坚韧的生长意志,无须再添笔,已跃然纸上。

      再看,《鹰之死》一文中——

      “鹰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宽大的翅膀张开着,也不见振动,只是稳稳地滑翔,忽而俯冲,忽而上升,矫健的身影沉着而又潇洒地描绘在深蓝色的天空,那深邃无垠的苍穹便是它自由自在的王国。”[2]15

      鹰是如何飞的?它自然不能与区区燕雀相提并论。作为天空的王者,它飞翔的姿态充分展现了它不凡的气势。“宽大的翅膀”“不见振动”“稳稳地滑翔”“忽而俯冲,忽而上升”……如果你不曾领略过鹰的风采,那么透过文字,你已被雄鹰展翅的壮阔而震撼了。

      二、身临其境的氛围:营造文字的情境感

      好的散文作品,不仅是一幅出色的白描图,更是一幅难得的写意图。随着那袅袅情思溢出文字,氤氲徘徊于字里行间,读者从中体悟到的,不仅是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图景,更是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音乐第三次奏响了!场子里静得没有一丝声息。一些女观众,索性捂住了眼睛……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当那叠碗又剧烈地晃动起来时,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终于把碗稳住了。全场响起了暴风雨般的响声。”[3]

      如果我是观众,我也一定会为这位顶碗的少年捏一把冷汗。“音乐第三次奏响了!”中的感叹号,“静得没有一丝声息……捂住了眼睛……”等描写,烘托出了场上千钧一发时刻的紧张气氛,使之与少年的镇定形成鲜明对比,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作为读者,我的心也随着作者行云流水的讲述,悬在了半空中。而此时作者并不满足,“惊心动魄”“拼搏”“又剧烈地晃动”……让人宛如身临现场,身处那几乎凝固的寂静之中,感受到那叠碗剧烈晃动的“嗡嗡”声已在耳边,深深为顶碗少年感到了担忧。孰料此时作者笔锋一转,顶碗少年“轻轻抖了一下脑袋”,艺高人胆大,他居然成功了!片刻之后,全场必然“响起了暴风雨般的响声”。

      在《山雨》中,景物烘托的情境意味就更浓郁了。

      “不知在什么时候,雨,悄悄地停了。风,也屏住了呼吸,山中一下子变得非常幽静。远处,一只不知名的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近处,凝聚在树叶上的雨珠还往下滴着,滴落在路旁的小水洼中,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4]

      作者真的只是为了写山中的雨、风、鸟儿吗?显然不是。借景抒情是散文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而此时作者又想在文中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怀呢?似乎并不明显。因此,与其说作家在抒情,不如说这是他心境的一种体现。这种写意般情境的构建,能在潜移默化间感染读者的心情。心,慢慢地宁静了;浮躁,慢慢地平息了。看一看这雨后的山间,空气清新,万物洁净,经历了雨水的洗礼,正散发着一种大自然特有的安详与宁谧。《山雨》全文都蕴藏着作者浓浓的感受,融情入景,每一处对客观景物的描写,都浸润了作者的主观心境。赵丽宏生花妙笔下具象的文字,细致而妥帖地表达了他的这份抽象的情怀。

      用文字酿出一缕情怀,这在其他作品中亦是驾轻就熟。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2]35

      好一幅古镇图景,充满了盎然的诗意。这是雪后的周庄,更是作者心中的周庄。这是轻柔水声吟唱成的周庄,这是黑砖白雪映照成的周庄,这更是作者心底深处那幅神秘幽远的画卷衍生而出的现实写照。字字见情,处处有境。古镇是一种文化符码,它寓意着某种诗意的情怀。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已然窥见了一位身处周庄的诗人,和他满心的诗意。

      从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几篇作品中,我们体悟到赵丽宏散文语言散发的某种气韵。他既擅长如白描般将人、事、物细致描摹,也能自如地将情境与神韵藏于文字之中。清雅却不寡淡,细腻却非零散,物我交融间,他勾勒出的是一个极富情感的笔端世界。这样的文字无疑是丰润的,作为小学课本中语言积累的题材,能带领小学生感受名家气韵,领略到文学语言的精致与美好。然而,这样带有深意的文字不太适合基础教育低年级的学生,所以,赵丽宏的作品多出现于中学语文课本。在小学阶段,学生只好高山仰止,初领其貌了。

标签:;  ;  ;  ;  ;  ;  

从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看赵利红散文语言_散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