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论文_汤燕,朱玉华

(1江苏省常州市德安医院 江苏常州 213000)

(2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江苏 江苏常州 213000)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康复中心治疗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42例,按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康复科常规护理,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还针对肩手综合征实施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病人护理前后Fugl-Meyer评分变化以及护理后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病人护理后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护理后SF-36量表各项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对促进病人整体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脑卒中;肩手综合征;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4-0249-02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手、肩伴有疼痛,并且同一侧肢体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若不及时干预,不仅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存质量,而且对卒中后的康复治疗极为不利[1]。本院对21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在提高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康复中心治疗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42例,年龄51~78岁,平均(61.5±5.7)岁;病程12~30d,平均(16.7±4.3)d;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4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8例;右偏瘫患者25例,左偏瘫患者17例;受教育程度,小学10例,初中24例,高中6例,高中及以上2例。入组的42例患者按数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1例,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照研究。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包括对症治疗、营养神经治疗、改善机体血液循环治疗等)以及康复治疗(包括电刺激治疗、康复训练等)。对照组给予康复科常规护理,观察组除常规护理外,还针对肩手综合征实施护理干预措施,内容如下:

(1)肢体的摆放。病人患侧的腕部关节确保背屈位。病人仰卧位时,患侧肩部心可能上抬、向前挺,手掌心向上,手指自然分开、伸展,下面置一软枕;病人健侧侧卧时,将患侧肢体放在软枕之上,并确保肢体自然前伸,肘关节、腕关节以及指关节自然伸展,以避免患侧肢体下垂而引发垂腕;患侧肢体侧卧位时,患肢放在前伸位,防止受到压迫,前臂自然外旋,手指自然张开,掌心向上;病人坐于轮椅时,患侧肢体放在搁板之上,以避免肩关节发生脱位以及防止腕关节出现过度的牵拉。

(2)运动功能训练。行患侧肢体运动功能训练时,应按照被动、辅助主动以及主运动顺序来开展。被动运动主要为肩关节的内旋、外旋、屈伸、外展、内展,肘部关节的伸、屈,指、腕部关节的背屈等,每日2次,每次15~20min。辅助主运动主要协助病人完成肩关节的外展、内收动作,前臂与腕关节的前后旋转动作,肘关节与指关节的伸屈动作等,每日2次,每次15~20min。主运动主要为使用患侧肢体开展日党生活的动作练习等,每日2次,每次15~20min。

(3)心理干预护理。心理干预贯穿于病人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在护理过程中积极与患者沟通,随时了解病人的心理状况,发现病人有情绪异常时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并鼓励病人家属给予病人更多的关心与支持,让病人有信心完成各项康复治疗。两组均护理3周后评估相关指标。

1.3 观察指标

应用Fugl-Meyer评估法对两组病人护理前后患肢运动功能进行测评,总分为100分,评分越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越严重;应用SF-36量表评估两组病人护理后生活质量,包括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等8个维度,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分析研究所得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达,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达,组间比较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病人护理前后Fugl-Meyer评分变化比较

观察组病人护理后Fugl-Meyer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病人护理后SF-36量表评分比较

观察组病人护理后SF-36量表各项维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脑卒中现已成为我国最为常见脑血管疾病,卒中后病残率非常高。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大约在10%~70%,通常发生在脑卒中后的4~12周内[2]。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但早期患肢不良摆放、功能训练不正确是加重肩手综合征病情的主要原因[3]。

本次研究对21例肩手综合征患者在常见康复护理基础上,实施各种体位下肢体摆放、主被动功能训练、心理疏导等护理干预措施,结果显示,观察组病人护理后Fugl-Meyer评分、SF-36量表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实施各种体位下肢体摆放、主被动功能训练、心理疏导等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对促进病人整体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刘结梅,黄国志.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肩手综合征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5,22(3):138-140.

[2]冯丽娟.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2014,6(4):145-146.

[3]姚慧娟.综合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7):9-11.

论文作者:汤燕,朱玉华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5

标签:;  ;  ;  ;  ;  ;  ;  ;  

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病人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论文_汤燕,朱玉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