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论家庭教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庭教育论文,宋庆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这是一篇研究家庭教育史的重要文章,作者是北师大教科所教授、家庭教育研究专家。我们将此篇推荐给读者,以促进家庭教育的研究与繁荣。
1964年,《工人日报》进行了“怎样教育我们的子女”的专题讨论,应该报编辑部的邀请,宋庆龄撰写了题为《把培养革命后代的责任担当起来》的文章,对专题讨论做了总结,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家庭教育的实践和理论问题。该文章发表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今天读起来仍然感到非常亲切。宋庆龄所阐述的家庭教育思想,具有深刻的时代特点和鲜明的民族特点,对于加强和改善我国家庭教育,开辟社会主义家庭教育新局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重温宋庆龄关于家庭教育问题的论述,会受到深刻的启示。
一、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
宋庆龄指出,虽然“我们的孩子降生在社会主义的肥沃的土地上,有着党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育”,但是,“他们生长在和平的环境中,没有经受过剥削和压迫,没有经历过残酷的阶段斗争,不了解旧中国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不了解革命成果得来不易,加上他们年轻幼稚,知识不足,因而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缺乏抗毒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少年儿童的教育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她说:“离开了教育,即使无产阶级家庭的子女,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无产阶级思想;离开了教育,即使老子是英雄,孩子不会因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而‘自然红’起来。”
宋庆龄认为,要把少年儿童培养成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其中家长的责任非常重大。”为什么?她说:“这是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幼儿到小学、中学时期,大部分是生活在家庭里,而这正是孩子们长身体、长知识、培养性格、品德,为形成世界观打基础的时期,父母的一言一行都给孩子深远的影响。”她又说:“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都是家庭。”
所以,宋庆龄告诫父母们说:“教育子女的工作,是革命工作的一部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政治意义。”“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为了革命的利益,要求父母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担当起来。”“我们没有权利放弃责任。”
二、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
宋庆龄认为:“担当培养革命后代的责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就是说,用什么思想去教育孩子,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中国古人说:“我教子,唯一经。”这是说,每个家庭教育自己的孩子,都有一定的教育观点。宋庆龄指出:“教子有‘经’是好的,问题是用什么‘经’去教子。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阶级,使教子的‘经’具有不同的内容。旧社会的‘经’,不外是要么做‘人上人’,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要么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心做奴隶。我们社会主义时代的经,无产阶级的‘经’,是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下一代……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能够继承革命传统,成为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成为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的战士。”
1、树立养儿为革命的思想
宋庆龄首先批评那种子女私有的观点。她说:“有人把孩子看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抱着‘养儿防老’的目的,只关心孩子个人前途的发展,希望他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不积极鼓励孩子参加革命斗争,参加生产劳动;把孩子拖在身边‘膝下承欢’,而不让他远走高飞。”她指出:“这正是一种私有观念的表现。企图把孩子关在家庭的小天地里面,既表现了父母的个人主义思想,也滋长了孩子的个人主义思想,是要不得的。”她告诫父亲说:“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人民的利益和家庭的利益是一致的……做父母的眼光应该放远大一些,鼓励孩子树立革命大志,准备投身到变革社会,改造大自然的轰轰烈烈的斗争中去冲锋陷阵……”
2.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的精神
她指出,有的父母说,我们受了一辈子苦,现在应该让孩子们享享福了。不愿对孩子讲过去受过的苦,只给孩子吃好些、穿好些,生活得舒服些,对孩子的某些缺点,也不认真教育,不严格要求,以为这样才表现了父母之爱。
宋庆龄认为这不是真正的爱。她说:“这样做,势必把孩子惯成好吃懒做,贪图安逸,把孩子引导到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享受的路上去。这种对子女的娇惯、溺爱,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教育观点,和培养坚强的革命后代的要求背道而驰。”“对孩子的任何娇惯、溺爱,不但害了孩子,也不利于革命。”
她告诫父亲们说:“对于将肩负大任的新的一代,应该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而不是娇生惯养,应该分配给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自己的事情尽可能自己做,这样来培养劳动观点。”“我们爱孩子,就应该是革命者的爱,把革命的传家宝交给下一代,把他们培养成不怕严寒风雪的松树,而不是养成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纤花细草。”
3.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在人们问到孩子长大以后要干什么的时候,孩子们往往说要当工程师、医生、音乐家等,对于这种回答,许多家长很满意。宋庆龄指出:“立志愿和选职业是两回事情。过早地定下当工程师、当医生之类的目标,将使孩子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而且随着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和祖国的需要,孩子的这些志愿会变得不切实际,甚至造成思想上的负担。”她告诫父母们说:“真正的志愿不是选择什么职业,而是和树立什么人生观联系在一起的。革命后代的大志应该是革命,立志做个革命者,做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为实现共产主义而终身奋斗,只要是革命工作,不管是哪一行,都要认真做好。”就像雷锋那样,“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三、要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
1.要注重身教
宋庆龄指出:单凭‘言教’是不行的,孩子的认识主要是直观的感性的。”“孩子的认识和学习,首先是模仿的过程,从咿呀学语、认识周围事物,到学会各种动作,都是从模仿开始的。成年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她要求:“父母、教师以及社会各方面人士都要为孩子树立(好的)行为榜样。为了教育下一代,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2.要启发诱导
她指出,孩子由于年幼无知,分不清是非,意志薄弱,贪玩等等,往往产生一些错误行为。她说:“对待这些问题,只能用反复教育,启发诱导的方法,而不能粗暴对待。”她反对打孩子的做法。她说,打孩子只能使孩子被迫服从,但不能使之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还会损害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一些消极后果,比如怯懦无能、抑郁自卑,或粗暴专横,或虚伪欺骗等等。她告诫父母们说:“教育孩子是个十分细致的工作,不能简单急躁行事,尤其不能因泄愤、出气而打孩子。”
3.要坚持正面教育
她指出:“对孩子应该严格要求,不放松任何小事情,但也要讲究教育方法,从正面进行教育纠正。”“对孩子要坚持正面教育,运用启发、说服、鼓励等方法进行长期的、反复的教育工作。”她主张要多用革命领袖和英雄模范的形象鼓舞孩子,表扬孩子的好行为,用生动的事实对他们讲清道理,树立榜样,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找到行为的标准。
4.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征
宋庆龄指出:“孩子活泼好动、好奇敢问,这是年龄特点使然,不能把这些一律当成调皮捣蛋。”他认为,这正是孩子们的优点。关键在于引导他们,利用他们好动好问的特点来进行教育。要积极组织孩子的体育游戏活动,引导他们读书,讲有意义的故事。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好玩,玩可以发展孩子的体力和智力,培养集体主义思想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还有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千万不能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待他们,也不要用成年人的行为标准去要求他们。
5.要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
宋庆龄认为,集体力量能使孩子更自觉地上进。她说,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有助于培养集体主义思想。“让孩子在集体玩、集体工作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在集体舆论的约束下,养成服从集体利益、遵守纪律的习惯。”
总之,宋庆龄的家庭教育思想,反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也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是我们加强和改善家庭教育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应该认真学习、贯彻。
标签:家庭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