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英
丽江市古城区人民医院检验科 云南丽江 674100
[摘要]目的为探讨造成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研究医源性感染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途径以及疾病类型,为临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50例感染患者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对其医源性感染的患者构成比、感染状况、感染途径及感染种类等基本情况进行记录研究,并对造成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制定控制及预防医院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有效临床政策。结果患者分布分析发现,感染发生率为2.52%,其中31例为患者感染,占62.00%;10例为检验科人员感染,占20.00%;6例为其他科室人员感染,占12.00%;3例为保洁员感染,占6.00%;对感染途径分析,15例为血液感染,占30.00%;23例为体液及粪便感染,占46.00%;3例为化学试剂感染,占6.00%;9例为其他感染,占18.00%;对感染类型分析,15例为甲型肝炎感染,占30.00%;3例为乙型肝炎感染,占6.00%;18例为丙型肝炎感染,占36.00%;7例为戊型肝炎感染,占14.00%;5例为梅毒感染,占10.00%2例为结合病感染,占4.00%。结论加强工作人员的防范意识,完善并落实相关制度可以有效预防及控制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值得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危险因素;预防控制
检验科医护人员在处理待检样本时若不做好自身防护,则易首先导致自身感染,进而污染其余待检样本,造成患者及其他一线工作人员的交叉感染,因而检验科是造成医源性感染的高危科室,是需要重点监控的主要部门[1]。为探讨造成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及预防控制措施,笔者对我院50例医源性感染患者进行深入分析,研究患者的疾病状况、感染途径以及疾病类型,为临床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间1985例医护人员进行分析,检验科的医源性感染患者共50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19例,年龄23至67周岁,平均年龄(44.3 12.5)周岁。
1.2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中,对所有50例感染患者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对其医源性感染的患者构成比、感染状况、感染途径及感染种类等基本情况进行记录研究,并对造成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制定控制及预防医院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有效临床政策。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使用SPSS 17.0数理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果
2.1医源性感染患者临床分布
本次研究中共对1985例患者进行调查,检验科共50例医源性感染患者,感染发生率为2.52%,其中31例为患者感染,占62.00%;10例为检验科人员感染,占20.00%;6例为其他科室人员感染,占12.00%;3例为保洁员感染,占6.00%,详见表2-1。
3 讨论
3.1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主要威胁因素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造成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主要威胁因素有科室布局不合理、检验工作人员培训工作不到位、工作人员无菌观念不到位以及废弃物处理不当等[2]。其中当科室布局不合理时则易造成管理规范缺失,由于部分检验科无完善的洁净区划分、通风工作不到位、采光不足等诸多因素导致病原菌滋生,极易导致病原性感染。若工作人员培训不足,无菌意识不强易使病原菌肆意扩散,导致广范围的感染。若检验科废弃物不用进行合理的处理,则会造成大量污染物堆积,使洁净区受到破坏,导致污染区不断扩大。
3.2 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预防措施
临床工作中应当从多方面对医源性感染进行预防,如增强防范意识、增强工作人员无菌意识、强化废弃物处理流程[3]。医院管理层应当具有忧患意识,做到防范于未然,充分意识到预防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重要性,合理规划科室布局,完善洁净区管理制度以及洁净区与非洁净区的划分,严格控制人员及检验样本的流动,实施人物分流策略,最大限度的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对于一线工作人员来说,应当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强化相关学习并将其落实到实处,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可以控制交叉感染的范围扩大。在对医疗废弃物进行处理时,应严格遵照《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对所有医疗器械进行系统的全面分类处理,最大限度的避免医源性感染。
参考文献
[1] 陈玉宏.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控制与管理[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11):2221-2221.
[2] 夏厚才,罗小兵,刘小玉等.检验科医源性感染控制的工作现状和管理[J].海南医学,2014,25(6):902-903.
[3] 魏世刚,汪亚丽,张姚等.检验科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07(2):472-474.
论文作者:张秀英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0
标签:检验科论文; 医源性论文; 患者论文; 因素论文; 科室论文; 危险论文; 废弃物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5年第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