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唯物主义”的概念能站得住脚吗?与余东华博士讨论_唯心主义论文

“思想唯物主义”的概念能站得住脚吗?与余东华博士讨论_唯心主义论文

“观念的唯物主义”概念能成立吗?——与余栋华博士商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唯物主义论文,观念论文,概念论文,华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6-0004-05

余栋华博士在《论实践的唯物主义与观念的唯物主义》一文(载《唯实》杂志2007年第1期)中提出了“观念的唯物主义”的概念,用以指称旧唯物主义。我也是学哲学的,哲学史也多少了解一点,似乎没有听到有“观念的唯物主义”一说,“观念的唯物主义”这个概念应该算是一个创造。实际上,哲学的发展总伴随着新概念的提出,或者反过来说,新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哲学的发展。但新概念的提出促进哲学的发展,其前提是概念本身必须科学,最起码的要求是概念自身不能矛盾。若新概念自身是矛盾的,则不仅不能促进人们认识的发展,反而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按此要求来看,我认为,余博士提出的“观念的唯物主义”并不能促进哲学研究的发展,而只会造成理论上的混乱。因为,“观念的唯物主义”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连起码的逻辑要求都达不到,它像“方的圆”一样,是一个自身矛盾的概念,根本不能成立。

“什么是‘观念的唯物主义’?”这是余博士论文的第一部分。在这里,我们虽然看不到对“观念的唯物主义”这一概念的明确界定,但却可以看出他对这一概念的基本理解:旧唯物主义肯定物质是本原的,观念是派生的、第二性的,所以,这种观点是唯物主义的;但是,从哲学的“出发点”、“哲学的根本方法”来说,“旧唯物主义也是从观念出发”的,“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样也是从主观想象出发的”,因此,这种从观念出发理解世界的唯物主义,就可以称之为“观念的唯物主义”。

这个概念能成立吗?按照我原来的理解,“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方法论,这种对立,就表现为其出发点(在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层次上)的对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就是从物质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就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物质的东西。既然“观念的唯物主义”这种世界观肯定物质是本原的、观念是派生的,那么,它解释世界的出发点不就是物质吗?从物质出发去解释观念的东西,不就是它的根本方法吗?既然“观念的唯物主义”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物质的东西,在世界观的出发点和根本方法上是“与唯心主义一样”的,那这种世界观不就是唯心主义吗?这样一来,“观念的唯物主义”究竟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这岂不成了“方的圆”一样的自身矛盾的概念?

我以为,余博士制造“观念的唯物主义”概念依据的是一些错误的思维。

首先,余博士把“观点”(本原观)与“出发点”、“根本方法”分开来,看做不是统一的东西。按照余博士的看法,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在本原观上是两种对立的观点,而在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层次上理解世界的出发点和方法上,二者并不对立。既然“观点”与“出发点”、“根本方法”是不同的,那么就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旧唯物主义。按“观点”来看,它承认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所以它是唯物主义;按“出发点”、“方法”来说,它是从观念出发的(余博士这样认为)。由于“出发点”、“方法”和“观点”不是一回事,所以,从观念出发来理解现实世界并不影响把物质看做是本原,即并不影响它是一种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就是说,在本原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而在“出发点”、“根本方法”上坚持从观念出发,这就成了所谓的“观念的唯物主义”。

众所周知,所谓唯物主义的本原观,就是把物质看做是第一性的,把意识看做是派生的。在我看来,这实际上也就是说,唯物主义不是从观念出发而是从物质出发来理解这个世界。同样,所谓唯心主义把意识看做是第一性的,把物质看做是派生的,这实际上也就是说,唯心主义是从观念出发来理解现实世界。从观念出发来理解世界,这就是唯心主义,根本不可能是什么唯物主义,从而也不可能是什么“观念的唯物主义”。问“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是问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根源性;在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层次上问“出发点”是什么,同样是问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根源性,因而,“本原”问题和“出发点”问题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正因为如此,既可以用“本原观”的区别来表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也可以用“出发点”的区别来表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恩格斯和列宁就是这样做的。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用“本原观”上的区别来表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这是大家都熟悉的,这里不再引用。在《反杜林论》中,他又用“出发点”上的区别来表述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这两条基本路线的对立。他说:“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从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这是对事物的唯一唯物主义的观点,而杜林先生的相反的观点是唯心主义的,它把事情完全头足倒置了,从思想中,从世界形成之前就永恒地存在于某个地方的模式、方案或范畴中,来构造现实世界,这完全象一个叫做黑格尔的人。”[1]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在引用了贝克莱关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观点的表述后说:“在这里,哲学观点的两条基本路线被直率、清楚、明确地描绘出来了。这一点是古典哲学著作家不同于当代‘新’体系的制造者的地方。唯物主义承认‘自在客体’或心外客体,认为观念和感觉是这些客体的复写或反映。与此相反的学说(唯心主义)认为:客体不存在于‘心外’;客体是‘感觉的组合’。”[2]20这是用“本原观”的不同来表述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对立。在另一个地方,列宁又说:“我们现在完全不是谈唯物主义的这种或那种说法,而是谈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哲学上两条基本路线的区别。从物质到感觉和思维呢,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恩格斯主张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的路线。马赫主张第二条路线,即唯心主义的路线。”[2]36这又是从“出发点”的区别来表述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对立。从什么出发来理解这个世界,也就是世界观上的根本方法。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就是从物质出发来理解观念的东西,唯心主义的根本方法就是从观念出发来理解物质的东西。所以,本原观、出发点、根本方法是完全统一的,一种理论不可能既在本原观上坚持物质第一性,同时,又在出发点和根本方法上把观念的东西放在第一位。

第二,余博士把“唯物主义”和“对世界的正确反映”两者等同起来,把认识的错误完全归咎于世界观上的错误。余博士在文中提出:“试想,如果旧唯物主义真正是从实际出发的,那它为什么不能发现世界的辩证本性及其发展规律呢?相反,这些辩证本性和规律却被唯心主义以抽象的形式首先作了描述。”这段话表明,余博士要求每个唯物主义者对世界的认识都必须是正确的,否则,就不能说他在世界观上真正坚持了从实际出发。然而我们知道,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只是在思维和存在哪个是第一性、哪个是第二性的问题上,相对于唯心主义,唯物主义对这个问题做了正确的回答;离开这个问题;不能说唯物主义者对世界的其他方面的认识都一定是正确的。就一般世界观而言,思维和存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并不是世界观的全部内容。一般世界观包括本原观、发展观、可知观这样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本原观回答思维和存在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发展观回答世界是否运动、发展、变化以及发展、变化的规律问题,可知观回答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是本原观上两种对立的世界观,至于世界是否运动、发展、变化,以及运动、发展、变化是否有规律、有什么样的规律,这是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在本原观上作出正确回答的唯物主义者,并不必然在发展观上是正确的,因而,不能因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在发展观上持形而上学的观点,就说他不是唯物主义者,即不是从世界本身出发来理解这个世界。一个人在世界观上是否主张从实际出发和他的其他认识是否都能做到符合客观实际,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在思维和存在两者中主张从什么出发,这是世界观、认识论问题;一个人的认识是否做到了符合客观实际,这是科学性、真理性问题,这两个问题不能混为一谈。衡量一个人在哲学世界观上是否是唯物主义者,是根据他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哪个是第一性(也就是主张从思维出发还是从存在出发)的问题的回答,而不是根据他的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一个人主张从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际出发(也就是主张把物质看做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只是对物质的反映)去认识世界,他的世界观、认识论就是唯物主义的,而且他的这种认识具有真理性,但这并不决定(至少不能完全决定)他对物质世界的实际认识都是正确的。古代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理解为物质的某种具体的形态,例如理解为水、火、气、原子等等,从不是从观念而是从客观存在出发来理解世界的本原这一点来说,有科学的地方,但就其对“本原”的理解方式(把“本原”理解为某种具体的存在物)来说,却又是不科学的。但不能因为这种不科学性,就说这种唯物主义在世界观上是主张从观念出发来理解这个世界。当我们说泰勒斯是唯物主义者的时候,仅仅具有这样的意义:他不是把观念而是把物质理解为世界的本原。确实,“水是世界的最终构成原素或基质”这个认识是不科学的,只是泰勒斯的想象、猜测,但这属于认识的不科学性问题,泰勒斯在世界观上并不主张从观念出发去理解这个世界,并不主张观念是世界的本原。17、18世纪流行着一种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它把物质世界的各种事物看做是孤立的、静止的、没有自身矛盾的,这个认识在世界观上也是不科学的,一个孤立、静止、没有矛盾的世界确实是哲学家们想象的世界,但并不能因此就说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们在世界观上主张从观念出发来理解这个世界。不能苛求唯物主义者的所有认识都是正确的。“唯物主义”本来只是对现实世界的一个方面的认识而不是对现实世界的所有方面的认识。不要说旧唯物主义者,就是“新唯物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他们在对现实世界的认识上也不能说没有错误,有的错误还很大,但这并不会动摇他们作为唯物主义者的地位。以为一个人只要有了一个正确的世界观(这种正确性本身就是相对的),就必定能正确地认识世界,这是一个极大的误解,隐含着一种研究问题的哲学立场(这一点将在后面再谈)。世界观,哪怕它是正确的,也决不能代替实证科学的研究。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作用,仅仅在于引导人们从客观实际出发去认识现实世界,而要正确认识这个现实世界,则必须依靠具体科学的研究,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世界观并不能解决对现实世界的具体认识问题。人们在认识上犯错误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由于错误的世界观作指导,例如,由唯心主义的世界观或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出发而导致的认识错误;另一种是由于认识的本性而难以避免的错误。人们的认识总要受到个人的和历史的条件的制约,主观与客观总存在矛盾,主观的认识总不能完全地符合客观实际,人们的认识因此而不具有终极的性质,不然,认识运动就完结了。在上述两种情况中,只有唯心主义世界观导致的错误,才能说是从观念出发导致的错误,其他的认识错误都不能说成是由于在世界观上主张从观念出发而导致的。

余博士并没有完全贯彻自己的逻辑,即并没有完全按照认识的真理性来判定世界观上的出发点。既然旧唯物主义者因为对世界的看法是形而上学的(这个断定本身也是不恰当的)就说这种唯物主义是从观念出发的,是“观念的唯物主义”,那么,贯彻这个逻辑,他也应当相应地提出“实际的唯心主义”(不是实际上的唯心主义而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唯心主义)的概念。因为,唯心主义者 (至少是某些唯心主义者)认为世界本身是运动、发展、变化的,世界的运动、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而这一认识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按余博士的逻辑,这就表明这种唯心主义是从实际出发的,因而应该是“实际的唯心主义”。但是,余博士并没有提出这样的概念,而且他明确地说,唯心主义总是从观念出发的(他说旧唯物主义者在出发点上“和唯心主义是一样的”,即都是从观念出发的),也就是说,并不存在从客观实际出发的唯心主义。这是一个逻辑矛盾。

余博士说旧唯物主义“不能发现世界的辩证本性”,这是不符合哲学史的事实的。古代和近代都有一些唯物主义者发现了世界的辩证本性,赫拉克利特、狄德罗、费尔巴哈是其代表。尤其是费尔巴哈,他的辩证法是相当有水平的。我们以前一直把费尔巴哈看做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这是一个严重的误解。其实在一般世界观上,费尔巴哈是一位辩证的唯物主义者。人们对费尔巴哈的误解,导源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新唯物主义是辩证的唯物主义,与此相对立,旧唯物主义就一定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费尔巴哈是旧唯物主义者,所以他的唯物主义也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这一误解又反过来影响人们对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理解,即仅仅把“新唯物主义”理解为辩证的唯物主义。显然,理解者们在理解费尔巴哈时背离了自己所主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他们不是从费尔巴哈哲学的事实出发来理解费尔巴哈,而是从某种观念、某种原则、某种逻辑出发来理解费尔巴哈,难道能把这些理解者(余博士是其中之一)叫做“观念的唯物主义”者吗?

第三,余博士把“旧唯物主义者”与“旧唯物主义”看做是同一的概念。旧唯物主义者在历史观上从观念出发来理解历史,从而陷入唯心主义,这是事实。但是,这一事实并不表明存在着“观念的唯物主义”,相反,它证明从观念出发根本不可能是唯物主义而只能是唯心主义。要理解这一点,就必须对“旧唯物主义者”与“旧唯物主义”这两个概念作出区别。遗憾的是,人们经常把“旧唯物主义者”与“旧唯物主义”混为一谈。“旧唯物主义”是指一种(一类)理论、学说,在传统的理解中,是指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余博士也这样理解旧唯物主义);而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则是指“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3]18。不管如何理解“旧唯物主义”,它总是指一种唯物主义理论,对一种理论而言,不存在自己背叛自己的问题,它就是它本身。“旧唯物主义者”则不同。旧唯物主义者是指某一个(或某一些)人,因为他(或他们)从自然存在出发去解释观念的东西,马克思把他们称之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者或“直观的唯物主义”者;而在传统的理解中,因为他(或他们)把世界理解为孤立、静止的事物的集合,就把他(或他们)称之为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一个人在理论观点上是可以变化的,甚至可以根本背叛曾经坚持的理论原则。一个人,当他坚持从物质的东西出发解释观念的东西时,我们称他为唯物主义者;一个人,当他坚持从自然存在出发解释观念的东西时,我们称他为旧唯物主义者。这同一个人,曾经的唯物主义者,如果在历史观上却从观念的东西出发来理解历史运动,我们就把他称为历史唯心主义者,而决不再把他看做是唯物主义者,虽然离开这一领域,当他去理解世界的一般本质和认识的本质时,他还可以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实际上,旧唯物主义者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在一般世界观、认识论上是唯物主义者,而在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者。马克思、恩格斯在评论费尔巴哈时指出:“当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的时候,历史在他的视野之外;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在他那里,唯物主义和历史是彼此完全脱离的。”[3]50在这里,马克思并没有把费尔巴哈叫做什么“观念的唯物主义”者,他明确地说,当费尔巴哈去探讨自然的时候,他是唯物主义者,而当他去探讨历史的时候,他决不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只是旧唯物主义者的代表,一切旧唯物主义者在历史观上都陷入了唯心主义,但这一事实决不证明旧唯物主义者是什么“观念的唯物主义”者,而只是证明旧唯物主义者一进入历史领域就背叛了自己,成为唯心主义者!

总之,在我看来,只要坚持正确的思维逻辑,就不能得出“观念的唯物主义”概念,提出这个概念,只会导致理论上的混乱,使人们搞不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原则区别。

但是,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即余博士提出“观念的唯物主义”概念,目的显然足为了说明这样一个事实:在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常常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唯物主义原则,而是经常背离唯物主义原则,从观念、原则出发去解释世界;只有真正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能在自己的研究工作中真正坚持从事实出发来研究事物,并用事实不断地检验、修正、发展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就这一点来说,其用意是好的。确实,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前,哲学家们(包括早年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内)都不能完全摆脱从原则出发来解释现实世界这一实际上是唯心主义的局限。然而在我看来,提出“观念的唯物主义”这一概念,不仅无助于说明这一现象,反而会使理论陷入混乱。

注意并正确理解以下这一事实,或许能帮助我们解决余博士想要解决的问题。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发展过程中,他们的研究立场曾经历过一个从哲学到实证科学的转变。1845年以前,马克思、恩格斯是讲哲学的,他们对现实世界的研究主要还是一种哲学的研究,是站在“哲学基地”上的研究,即从某种原则(如黑格尔哲学的原则或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原则)出发来理解现实事物。例如,马克思在1842年从黑格尔的理念论出发来理解国家的本质、法的本质、自由的本质、婚姻的本质、哲学的本质等等;1843~1844年间又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原则出发来理解人的本质,批判现实的制度,说明私有制的起源,论证共产主义的合理性、必然性等等。而从1845年开始,马克思、恩格斯起来反对哲学、批判哲学,主张实证科学的研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来没有说过他们有哲学,在他们讲到“哲学”、“哲学家”的时候,总是持一种批判的态度。所谓实证科学的研究立场,就是主张从事实本身出发去研究事物,并由事实来修正、发展自己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地说:“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现。”[3]264当人们以各种方式言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候,人们却并没有注意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是不讲哲学、反对哲学的!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要反对哲学?因为,在他们看来,哲学研究问题的立场是一种从原则出发的立场,是从原则出发来得出对现实事物的具体认识的立场。现在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都不能摆脱从观念、原则出发的研究立场:因为他们都是哲学家!作为哲学家,总是想要从哲学原则出发去系统地、全面地解释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是哲学家,他们那时也没有摆脱哲学家们的共性:从原则出发来解释现实世界。而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便不再是哲学家,而是实证科学家。马克思、恩格斯把自己的新唯物主义只叫做世界观而不再是哲学!由于我们长期以来习惯于把“世界观”和“哲学”看做是同一的东西,又常常把“实证科学”同“实证主义”联系起来,同“世界观”对立起来,这就为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哲学、否定哲学、主张实证科学研究的立场增加了极大的困难。由于人们没能正确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哲学的立场,在恢复“哲学”这个旧用语的时候,就会自觉不自觉地陷入对现实世界研究的一种哲学的立场,而且这种哲学的立场现在相当普遍。当余博士要求唯物主义者对事物的认识都必须是正确的即符合实际的时候,就隐含着一种哲学的立场:有了正确的原则,就能解决对现实世界的认识问题。关于马克思、恩格斯反对哲学、主张实证科学研究的立场,这里只能作一简单的说明,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看我最近发表的两篇文章:《马克思恩格斯为什么要反对哲学?》(《福建论坛》 2006年第10期)、《从哲学到实证科学: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立场的重大转变》(《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1期)。当然,最好还是自己去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进程。

标签:;  ;  ;  ;  ;  ;  ;  ;  ;  ;  ;  ;  ;  ;  

“思想唯物主义”的概念能站得住脚吗?与余东华博士讨论_唯心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