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易县人民医院神经科 四川米易 6172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于2010年4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当中抽取10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50例,采用西医疗法;观察组50例,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Methods 100 cases of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April 2010 to June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clinical study.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control group of 50 cases,the use of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observation group of 50 cases,th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the VAS score after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result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 < 0.05). Conclusion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 has good clinical effect,and it is worth to be popularized and used.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Curative effect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脑神经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三叉神经分布区内阵发性剧烈疼痛[1]。此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因此患者需尽早接受治疗。然而,由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及病因尚无定论,所以根据各种病因学说制定出的治疗方法也较多、较杂。关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有几种说法,周围学说认为患者半月神经节到脑桥间部分出现病变,这种病变多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压迫,还有中枢学说认为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在于癫痫发作,当患者脑部存在异常放电就会引起相关症状,其放电部位可能位于脑干或者三叉神经脊束核。目前临床上针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较多,但是存在较大差异,总体而言,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分为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三种。其中,中西医结合疗法在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本次研究对其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做了探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选取了10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入选年限为2010年4月至2016年6月。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19例,女31例;年龄40-82岁,平均年龄(61.42±4.55)岁;病程6个月-6年,平均(4.11±1.52)年。对照组:男20例,女30例;年龄42-80岁,平均年龄(62.15±4.49)岁;病程7个月-7年,平均(4.30±1.62)年。经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
1.2方法
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①西医疗法:给予患者卡马西平片(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1022279)口服,第一天每次0.1g,2次/日;从第二天开始,每隔一日增加0.1g,直至疼痛缓解,之后维持量每日0.4-0.8g,分次服用。②中医疗法。自拟药方:丹参14克,钩藤10克,红花10克,牡蛎15克,白芍9克,当归尾14克,桃仁10克,川芎10克,地龙10克,蜈蚣2条,甘草6克。随症加减:肝火旺盛型患者加用黄芩、龙胆草;牙龈肿胀的患者加用石膏、知母;头痛、头胀的患者加用白芷、防风;胸闷患者加用天麻、白术、半夏。对照组采用西医疗法,具体方式与观察组保持一致。
1.3评价指标
采用VAS评分法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1.4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疼痛症状完全消失,治疗结束后半年内未见复发。显效:疼痛症状显著缓解,随访半年内有复发,但发作频次减少50%以上。有效:疼痛症状有所缓解,随访半年内有复发,发作频次减少30%-50%。无效:疼痛症状无改善,发作频次减少不足30%。
1.5统计学分析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1。
3.讨论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难治性脑神经疾病,患者多为成年人和老年人,女性明显多于男性,其主要症状为面颊上下颌以及舌部明显的剧烈点击感觉,部分患者表现为针刺或者刀割等,一般这种剧烈痛感会持续1-2分钟,然后会突然停止。患者病情发作存在一定的周期性,有时候发作起来会持续数天甚至数周,部分痛感十分严重的患者会出现面肌反射性抽搐。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如果得不到有效控制,其发作次数会增多,发作时间会延长,一般无法顺利自愈。由于病情进一步发展不仅导致症状更加严重和频繁,还会引起患者出现焦虑、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不利于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因此需要结合患者个人体质实施针对性的治疗,有效控制病情,避免进一步恶化。
临床上针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式较多,包括中药治疗、西药治疗、手术治疗等[2]。虽然治疗方式多,但是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及缺点各不相同,所以临床医师在选择治疗方式时应谨慎,原则上应保证治疗方法对患者的身体损害较小或无损害[3]。中医认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以活血化瘀、祛风止痛为主,治疗多采用方剂,常用药物包括丹参、钩藤、红花、牡蛎、白芍、当归尾、桃仁、川芎、地龙、甘草等,并根据患者病情随症加减,肝火旺盛型患者加用黄芩、龙胆草;牙龈肿胀的患者加用石膏、知母;头痛、头胀的患者加用白芷、防风;胸闷患者加用天麻、白术、半夏。西医治疗以口服卡马西平片为主。
中西医结合疗法一度被认为是疗效稳定、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式,为探究其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本次研究选取了相关病例展开了探讨。结果表明,与单纯采用西医疗法的患者相比,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的患者具有更高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更低的VAS评分。西医疗法主要是使用卡马西平。卡马西平具有膜稳定作用,能够降低细胞的兴奋性,减低中枢神经的突触传递,达到止痛的目的。然而,单纯使用卡马西平虽然能够改善头痛症状,但是患者的复发率高[4]。所以在使用卡马西平的同时还应加用其他治疗方法。我国中医认为,三叉神经痛属于“头痛”、“偏头痛”的范畴,其病机在于外邪侵袭或内伤,脏腑功能失调,血瘀络痹[5]。因此治疗此症应以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祛风止痛为主。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的中药方就具有以上功效,所以,当中药方与卡马西平联合使用时,疗效能够显著增强,患者的疼痛症状也能够得到有效的缓解。
综上,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良好,有助于迅速缓解患者面部疼痛,减少发作次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冯慧娜.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J].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5,22(01):106-107.
[2]孙学军,高晓明. 加巴喷丁结合神经阻滞用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临床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5,36(14):187-188.
[3]褚金国. 中西医结合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20(36):204-205.
[4]司永朋.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采用针刺结合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J]. 光明中医,2016,47(11):1616-1617.
[5]张晓芹. 平衡针刺联合穴位注射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分析[J]. 内蒙古中医药,2014,16(09):67-68.
论文作者:杨强哲,刘华南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8
标签:患者论文; 原发性论文; 三叉神经痛论文; 西平论文; 中西医结合论文; 疗效论文; 疗法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