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干旱区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干旱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向西倾斜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极大地促进干旱区的开发与建设。但在大开发中如何有效地保护环境,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干旱区环境特点
(一)自然环境特点
干旱区主要地处中纬度大陆腹地,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1%,其共同特点是干旱,降水少(年降水量200毫米以下),蒸发量大,气候干燥(干燥度>4.0)冬冷夏热,日温差大,晴天多,降水量少,河流稀少,水量也小,流程短,主要是冰雪融水和雨水补给两种类型的河流,自然环境恶劣,土壤肥力差,生物生长不易,植被稀疏,种类少,生物量低,食物链简单,植被呈现荒漠、荒漠草原景观,生态系统脆弱而不稳定,自我调节能力差,极易遭受破坏,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沙漠、戈壁广布,地质条件复杂,成矿条件较好,矿产资源丰富,主要矿产品种齐全,煤、石油、镍、稀土以及铁矿石等储量在全国居重要地位,有色金属探明工业储量的有铜、铅、锌、铝等,其它还有化工原料、盐、芒硝、钠硝石、重晶石等;野生动植物资源也极其丰富,植物种类较多。
(二)社会环境特点
干旱区由于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长期以来,以农牧业为主,但多是粗放经营;城市主要分布在条件较好的绿洲上,人工绿洲,国营农牧团场较多,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步向农村漫延。同时,农业粗放经营,化肥、农药、地膜使用不当,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加之绿洲面积狭小脆弱,但却集中了90%的人口,人口密度过度,超载严重,生态环境面临危机。交通公路运输为主。自然保护区面积小,名胜古迹独特,旅游业逐步发展
二、干旱区环境形势严峻,问题突出
干旱区面临的环境形势主要是: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环境污染逐步加剧。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是:
(一)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
1、生态破坏严重,生态环境恶化
我国干旱区主要环境问题是生态环境问题,而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于对生态破坏而引发的,具体是:
(1)天然植被大量破坏,据统计,塔里木河岸的胡杨林面积从解放初期到现在已减少400万亩,准噶尔的梭梭林减少120万亩,伊犁和阿勒泰河谷次生林由于打草放牧破坏也是十分严重。新疆山区森林早在解放前就遭受破坏,五十年代后就逐渐加剧,草场破坏更为严重。以上状况的造成原因,一是大规模垦荒。二是大规模垦荒使河流上、中游用水激增,以致使本来依靠洪水发育起来的植被迅速衰退,死亡。三是人口激增,燃料极感缺乏,长期不断乱砍草树解决薪柴,四是由于外贸需要,大挖甘草,掘坑翻土,掩埋草场,使甘草资源面临枯竭,五是过度放牧和草场蝗虫鼠害,使草场退化。六是对山区森林,一直是重采伐,轻营林,植树造林,也是重植,轻管理,致使干旱区森林覆盖率比例一直不高。
(2)沙漠化的威胁。沙漠化问题严重恶化,仅青海、新疆、内蒙古三省区,三十年来新形成了十多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化土地,差不多是3—4个台湾省的面积。目前,内蒙古沙漠化的发展已经直接威胁到华北,威胁首都北京的环境,现在,我国还有15.8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存在着潜在沙漠化的危险。
(3)广种薄收的农业,水分浪费严重,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干旱区农业单产低,粗放经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农业产值低,但水分浪费严重,究其原因:第一,长途引水渗漏蒸发严重,第二,广种薄收,水分利用率低,第三,大水漫灌渗漏严重,农业生态系统处于低层次的不良循环状态。同时,近年来,农业由于耕作粗放,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土壤板结,并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4)土壤质量下降,主要表现为次生盐渍化,土壤沼渍化,盐碱化,土壤板结、肥力下降。主要是人为不合理活动造成的。如受经济利益的驱动,有些地方种棉花不轮作,不倒茬,导致土壤质量下降,作物病虫害增多,破坏了生态农业的自我维持体系。
2、环境污染
随着国家产业政策的向西倾斜和中两部地区的发展,特别是西部干旱区的能源、资源的开发建设,如石油、煤炭等,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污染,如煤烟型的大气污染,加之,城市工业化进程速度加快,城市废气、废水、噪声、垃圾等污染也日益突出。同时,乡镇工业企业异军突起,但由于受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限制,工业生产技术起点低、物耗,能耗高,污染严重,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淘汰的设备,工艺等转嫁到西部干旱区,如小造纸,小制革等“15小”企业给干旱区的环境造成潜在的严重污染。干旱区的环境污染严重,但环保投入资金不足,治理步伐艰难。导致环境污染逐步加重,且呈恶化趋势。如新疆乌鲁木齐市是全国重点污染城市,冬天地面的雪都灰黑色,环境污染十分严重。
(二)绿洲不堪人口重负
绿洲在干旱区所占面积虽少,但却集中了90%的人口,近年来,随着西部开发热的逐步升温,流动人口剧增,导致这个面积狭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绿洲不堪人口重负,如新疆素以“地广人稀”著称,“地大物博”也曾是新疆人的自豪和骄傲之所在。然而,又有多少人了解,在这片164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沙漠、戈壁、荒漠的面积占到60%以上,可供各族人民繁衍生息的绿洲经济区仅为7万平方公里,分布在两大盆地边缘。90%的人口集聚在这占总面积4%的绿洲上,实际人口密度达226人/平方公里,相当于湖南、湖北两个人口大省的平均。密度。
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超载的人口使珍贵的绿洲不胜重员,喘息不止。而绿洲上的每个人,不正都承受着膨胀人口带来的压力吗?——拥挤的无法立足的公共汽车,商场内摩肩接踵的人流,汹涌的民工潮……。
人口增加导致人均耕地减少,开垦荒地,致使水土流失,沙漠面积扩大,绿洲面积减少,并有潜在危胁;人口增加致使水资源被掠夺式地开发,利用灌溉用水量减少,土地盐渍化严重,造成沙进人退,从而制约了绿洲经济的发展。绿洲,已不堪重负……
(三)自然灾害严重
1、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一种严重自然灾害,如新疆托克逊县因干热风危害每年使小麦损失10%以上。
2、风沙是平原地区的主要自然灾害,尤以春季为多,它主要吞没良田,掩没渠道、房舍、村庄,危害交通,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及人类健康,如古丝绸之路和敦煌文化证明,甘肃、新疆一带历史上曾有过繁荣昌盛的岁月。伊克昭盟南部毛乌素沙漠,至少在唐朝还是水草丰茂的地区,后来才就地起沙变成沙漠。
3、洪水及泥石流,由于夏季山区为阵发性降水,加之植被较少,保水保土能力低。近年来有加重趋势。如1987年,新疆出现历史上少见的灾害,直接经济损失35217万元。
三、保护干旱区环境的措施
根据干旱区环境特点,主要问题及面临形势。经过思考和研究,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一)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1、用生态观点促进农业持续发展
核心是绿洲农业生态系统的优化,它是一个开放系统,同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生态系统优化首先应由治理农业环境入手,治水改土遵循的原则是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增加改土培肥投入和先进农业投入。用生态农业的观点,把国外先进技术与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结合起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转变,实行滴灌、喷灌,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农林草牧复合型、间作套种型,立体种养型),逐步建立起既能实现高产稳产,又能降低成本,能维持生态平衡,并要积极营造生态型城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加强草地环境保护
草地环境的恶化,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保护草地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开发利用草地资源时,必须用生态系统的理论作指导,使草地生态环境和资源经济协调发展,执行《草原法》,合理有效地利用草地资源,使草地生态呈良性循环。
3、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
森林是干旱区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的绿色屏障,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情况下,开展植树造林,植管并重,主要作法:建设防护林体系,即“三北防护林体系”,“农田林网化体系”等,在城镇及居民区大量种树种草,建立绿地系统,扩大绿色覆盖率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
4、遵循自然规律,合理有效垦荒发展人工绿洲
坚持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的原则,坚持谁开发,推保护;谁利用,谁补偿,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进行合理开荒;坚决防止弃耕,撩荒,土地沙化,沙漠化,盐渍化,盐碱化和水土流失。要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水土保持法》。要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珍惜每一寸土地。坚决制止乱占和破坏耕地,树立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国生命线的思想。
5、走农林牧相结合的路子,建立自然保护区。
干旱区农林牧是一个生态系统,而农林牧三者相互关系的实质,就是维护生态平衡的问题,也就是解决干旱区生态恶化问题的基本途径,也就是运用人工恢复生态平衡的对策加以解决。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措施,它对保护、恢复、发展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人类环境以及促进生产、文化、教育、卫生等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防治环境污染
1、严格遵守环评和“三同时”制度,要提高环保工程的科技含量。对开发建设项目要尽量采用国际先进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提高技术起点,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不允许易地转移技术落后和已逐步淘汰的工艺、设备和产业。既要防止干旱区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又要防止国内污染,由东部向西部转移。还要防止国外污染转嫁干旱区。走资源与环保相结合的路子。在控制新污染的同时积极筹措资金治理老污染。
2、坚持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干旱区以农牧业为主,在合理开发引导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工业和服务业是十分必要的。以市场为导向,变潜在优势为现实优势。如利用农牧业产品发展制革、乳制品等加工业,利用煤、石油等发展能源工业;利用干旱区的独特性,积极发展旅游业等,使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在发展经济中有效地保护和改善环境。
3、干旱区光热资源丰富,空气清新,洁净优美的环境,很适宜发展污染少,知识和技术要求高的电子,宇航等工业。如美国工业原来集中在东北部,现在新兴的电子、宇航等工业建立在西部和南部的“阳光地带”,以电子工业研究和制造著名的“硅谷”,就是一个知识密集和环境优美的新型工业区。我认为我国干旱区可以借鉴这一经验。并做为我国西部干旱区工业发展的主攻方向,这也是防治和减少工业污染的有效途径。
(三)控制绿洲人口
绿洲面积与承载能力都非常有限,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极易遭受破坏。因此,在开发建设时,要注意引水灌溉,造林治沙,改良土壤及治理盐碱,特别要注意合理移民,移高素质科技人才,依靠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发展经济,保护好绿洲环境,防止绿洲因超载人口,而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这是决策者在开发建设时务必十分注意的问题。
(四)坚持“法制、投入、宣教、科技”四个轮子一起转的工作思路。
而市场经济实质就是法制经济,搞好环保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政府要履行这一职责,最重要的手段就是依法行政,使环保步入法制轨道;要加大环保投入力度,建立治污筹措机制,确保资金渠道畅通和资金到位;宣教是基础,目的是增强全民族的环境意识,促进公众的广泛参与;抓好环保科技。没有现代化的科技支持,环境问题无法得到解决。因此,要使环保科技和环保产业上一新水平,真正发挥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因此,可以说:保护环境,法制是关键,宣教是基础,投入是保障,科技是措施。
标签:绿洲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农业发展论文; 农业论文; 三农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绿洲农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