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他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全新的积极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和文化艺术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作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组织者来说,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满足社会文化需求,为社会提供新水平的文化服务,这就需要我们有文化创造的头脑,精湛的技艺,多元的文化素质,以满足群众对不断发展的精神文化需求。只有文艺工作者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才能更有效地贯彻落实上级的文件精神,才能使群众文化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文明新风中彰显独到的功能和作用。作为基层文艺工作者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位基层文艺工作者都应具备以下的素质:
一、应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和良好的政治素质
“德艺双馨”是党和人民对文艺工作者的最高期许,要做到德艺双馨,除了艺术的精湛,艺德的修养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更好的培养基层群众的思想政治意识,就要求基层群文工作者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能够把握党的大政方针政策,积极的执行党的路线,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只有基层文艺工作者热爱文艺,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坚定的事业心,充分了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才能做好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二、要有一颗热爱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决心
文艺工作者要对艺术事业有坚贞不渝的信念和追求。时刻牢记,文艺要为人民群众服务,要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的基本特点是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文艺作品中的形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可以使欣赏者从感觉上把握它;由于作者创造形象时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所以文艺作品不像科学论文那样仅是以理服人,而主要是以情感人,欣赏者在被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感动的同时,也接受作品所阐明的道理从而得到启示和教育。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我们所从事的这项工作是非常崇高的工作,如果一个人没有这种觉悟和爱心,他是创作不出好作品的,也塑造不出感人的艺术形象,也就干不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必须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和良好的心里素质
面对各个层次的文化群体,开展各种各样的群众文艺活动,就需要文艺工作者具备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协调组织能力。群文工作看似简单,但是由于群文工作的复杂繁琐,再加上当前我国群文工作者级别不高,待遇普遍偏低。为了做好群文活动,就要群文工作者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自豪感,尤其面对群文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做到宠辱不惊,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才能保证群文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应具备文艺创作、刻苦学习的能力及“一专多能”的文化素养
想要创新基层群众文艺活动,就要求群众文艺工作者在创作各种文艺作品上和组织群众文化活动上,都应通过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寓教于各种服务之中的高品位的群众文化精品来陶冶人民的情操。另一方面,文艺创作的不断繁荣和创新,标志着群文事业发展的兴盛,也是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体现。因此,打造群众文化精品要求群文工作者挖掘和拓展具有民族的、民俗的、民生的题材,创作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用优秀的作品来鼓舞人民群众,才能促进和带动群众思想和艺术观赏性的全面提升。
在精通本专业技能的同时还掌握多方面的业务技能,做到“一专多能”。尽可能多地掌握其他各门艺术,如音乐、戏剧、舞蹈、美术、摄影、曲艺、文学等,掌握各门艺术的基本常识,做到各门艺术之间的融会贯通,从而不断提高自身艺术修养。提升编创能力、培训辅导能力,以及清晰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高效的办事能力,成为素质全面的多面手。网络的发展,对群众文化的传播是越来越被大众所熟悉和掌握,新时代的发展赋予了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多样性,与时俱进的掌握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传播,是摆在文化馆群文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业务专业化、知识多元化,是提高群文工作者高素质的体现,也是工作高效率的保证,才能更好地为群文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工作中不断提升个人综合能力,加强培养创新性思维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文艺活动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在不断的提升,做好群众文艺活动,尤其是基层群众文艺活动,就需要全面提升群众文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通过全国文化馆、文化站、图书馆、美术馆对外免费开放,文化资源共享,要求在工作中加强文化资源的整合能力,培养勇于创新能力。通过改革文化体制、创新文化机制,最大限度整合文化系统的文化资源,使各种文化资源发挥效用,实现效益最大化。通过研究社会各界的文化需求和有效资源,积极主动整合各种社会文化资源,借力发展。在基层群众文艺活动的创新上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关心人民命运,体察人民愿望,反映人民心声,在人民伟大创造中汲取营养,着力提高文艺作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创新既是民族的灵魂,更是文化的生命和艺术的血脉,文化队伍强化创新意识,焕发创新激情,提高创新能力,是当务之急。
总之,作为一名基层文艺工作者,我们还应该抓紧时间多看书学习,在打好理论基础的同时,还要了解群众需求,了解市场动态,做到知己知彼。艺术来源于生活,我们如果脱离了群众,脱离了生活,知识积累不足,技术语言单调,理论思想贫乏,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当今时代,知识更新换代,许多新思想、新观念、新的知识体系、新的文艺理论要我们去探讨,只有参加系统学习,才能使我们的业务素质根基更为牢固,才能使我们在“专”与“能”中运用自如,才能跟上飞速发展的时代步伐。
论文作者:王元龙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3
标签:文艺工作者论文; 群众论文; 文艺论文; 文化论文; 基层论文; 艺术论文; 群众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2016年3月论文;